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意义

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意义

论文摘要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 ITP)患者体内的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探讨特异性自身抗体与ITP临床严重程度和临床疗效间的关系;观察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 CD3+CD4+, CD3+CD8+, CD19+, CD19+CD5+)水平变化,评价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ITP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及疗效观察中的价值并进一步探讨ITP的免疫致病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应用改良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Ia, GPIbα)特异性自身抗体。第二部分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 CD3+CD4+, CD3+CD8+, CD19+, CD19+CD5+)水平。结果:第一部分ITP组(40例)抗GPIIbIIIa抗体阳性30例,抗GPIbα抗体阳性26例,其中25%(10/40)为单一抗GPIIbIIIa抗体阳性,15%(6/40)为单一抗GPIbα抗体阳性,50%(20/40)为双抗体阳性,10%(4/40)为双抗体阴性。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与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ITP组抗GPIIbIIIa抗体阳性的可能性与采血时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b=-0.071, P<0.01),抗GPIbα抗体阳性的可能性与采血时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b=-0.092, P<0.01)。36例ITP患者接受了正规治疗,经治疗后,双抗体阳性组(20例)8例治疗无效,单抗体阳性组(16例)1例治疗无效,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09,P<0.05)。第二部分ITP患者(36例)治疗前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以及CD3+CD4+/ CD3+CD8+比例减低,CD3+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19+CD5+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ITP组经治疗后,27例治疗有效,9例治疗无效。治疗有效组治疗后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以及CD3+CD4+/ CD3+CD8+比例升高,CD3+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19+CD5+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减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无效组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对鉴别特发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一定价值,抗体种类多少与ITP的病情和临床疗效有一定关系。2. 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存在异常,可能与ITP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紊乱有关,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对于研究ITP的免疫致病机制以及观察ITP临床病情转归均起着一定的作用。3. ITP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发生的多个环节有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紊乱共同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在 ITP 中的意义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 ITP 中的意义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对课题的进一步设想
  • 附录
  • 致 谢
  • 综 述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特异性自身抗体种类对中医药结合地塞米松治疗疗效的影响[J]. 新中医 2016(05)
    • [2].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的鉴定及输血处理1例[J]. 实用医药杂志 2019(11)
    • [3].非特异性自身抗体致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清学检测分析1例[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5(03)
    • [4].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价值[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2(06)
    • [5].特异性自身抗体引起交叉配血不合1例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7(14)
    • [6].检出抗-E相对特异性自身抗体1例[J]. 中国输血杂志 2013(07)
    • [7].糖皮质激素对不同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4(04)
    • [8].具有特异性自身抗体重叠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37)
    • [9].2例自身抗-e合并非特异性自身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贫血[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02)
    • [10].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及意义[J]. 广西医学 2010(06)
    • [11].AIHA患者血清中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及其分布情况探讨[J]. 中国输血杂志 2016(12)
    • [12].同种抗体合并模拟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血清学特点分析及配血对策[J]. 中国输血杂志 2019(11)
    • [13].IgG性质冷反应性类抗-M特异性自身抗体的鉴定与输血[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23)
    • [14].五种特异性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7(09)
    • [15].CD8~+CD28~-调节性T细胞及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9(09)
    • [16].抗核抗体的标准化和临床正确应用[J].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6(04)
    • [17].皮肌炎相关的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13)
    • [18].炎性肌病特异性自身抗体研究进展[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8(02)
    • [19].类e特异性自身抗体鉴定1例[J].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6(04)
    • [20].19例男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分析[J].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0(04)
    • [21].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例报告[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09)
    • [22].药物引起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致配血不合1例[J]. 中国输血杂志 2012(S1)
    • [23].HBV相关疾病患者自身抗体研究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 2012(01)
    • [24].自身抗-Ce鉴定及交叉配血1例[J]. 中国医药科学 2013(20)
    • [25].ITP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GPⅡb/Ⅲa和GPIbα)与糖皮质激素和静脉丙种球蛋白临床疗效的关系[J]. 中国微循环 2009(03)
    • [26].皮肌炎36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09(15)
    • [27].检出呈抗-E相对特异性自身抗体1例[J]. 中国输血杂志 2012(S1)
    • [28].脾栓塞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护理体会[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06)
    • [29].抗核抗体与特异性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15)
    • [30].12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女性病人护理体会[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06)

    标签:;  ;  ;  ;  ;  

    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