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锈环棱螺对富营养化水体的综合生态效应

铜锈环棱螺对富营养化水体的综合生态效应

论文摘要

本研究在室外选取了一富营养化水体,按照螺类密度设高密度组(392 ind.·m-2)、中密度组(196 ind.·m-2)、低密度组(98 ind.·m-2)和对照组在该水体中进行围隔试验。连续跟踪其各理化指标及围隔内浮游生物的群落变化情况,作为现场数据来研究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s)对淡水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效应。在室内条件下,跟踪铜锈环棱螺在不同藻类(产毒、不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以及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以及不同浓度铜绿微囊藻条件下耗氧率、各种摄食参数以及消化酶(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情况。所得结果如下:1.铜锈环棱螺可以明显提高藻华水体的透明度(SD),试验中、后期,三个处理组围隔水体的SD均能保持在60cm以上,而对照组SD改变不明显,波动于2940.3cm之间;处理组水体的溶解氧(DO)含量几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环棱螺的存在可直接或间接降低水体DO浓度。对照组和处理组的化学指标在p<0.05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环棱螺的投放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水体质量。2.螺的放养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浮游动物的生长。3.螺的放养能够对富营养化藻华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放养适当密度的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藻华水体中物种趋于单一性的速度,而且能够降低藻华水体中蓝藻的丰度比例。4.铜锈环棱螺的耗氧率随产毒蓝藻浓度的升高而先逐渐增大,达到一定程度后,其耗氧率降低。试验螺在栅藻中的滤食率是所有试验组中最高的,而其清滤率的大小关系为:四尾栅藻组﹥混合藻组﹥产毒蓝藻组﹥不产毒蓝藻组。5.当以产毒铜绿微囊藻905(Microcystic aeruginosa)作为铜锈环棱螺的饵料时,试验螺的淀粉酶活性随摄食时间的改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胃蛋白酶以及纤维素酶活性随摄食时间整体上呈增大趋势,而其胰蛋白酶活性变化并无明显趋势。当以不同的藻液喂食铜锈环棱螺时,各组试验螺的淀粉酶与胃蛋白酶均高于各自的胰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试验螺摄食产毒蓝藻时,蛋白酶活性最高;摄食不产毒蓝藻时,淀粉酶与胰蛋白酶活性均最高;摄食栅藻组时,纤维素酶活性最高。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水体的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
  • 1.2 蓝藻水华的危害
  • 1.3 蓝藻水华的防治
  • 1.3.1 工程性措施
  • 1.3.2 生物性措施
  • 1.4 铜锈环棱螺对藻华水体的综合生态效应
  • 1.4.1 螺类的食性
  • 1.4.2 螺对水体理化环境的影响
  • 1.4.3 螺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 1.5 水生生物生理生态学指标影响因子
  • 1.5.1 藻类对水生动物生理学指标的影响因子
  • 1.5.2 螺、贝类摄食生态学指标影响因子
  • 1.6 本研究的意义
  • 2 铜锈环棱螺对藻华水体理化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水体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
  • 2.2.2 聚类分析
  • 2.3 讨论
  • 2.4 结论
  • 3 铜锈环棱螺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见第二章)
  • 3.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
  • 3.2.1 物种数
  • 3.2.2 物种丰度
  • 3.2.3 物种多样性
  • 3.2.4 各组围隔中优势种的组成
  • 3.3 讨论
  • 4 铜锈环棱螺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见第二章)
  • 4.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
  • 4.2.1 种类
  • 4.2.2 常见种及优势种
  • 4.2.3 浮游植物数量
  • 4.3 讨论
  • 4.4 结论
  • 5 铜锈环棱螺抑藻机理的研究Ⅰ:铜锈环棱螺呼吸代谢以及摄食参数的测定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
  • 5.2.1 耗氧率
  • 5.2.2 各个摄食生理参数的测定结果
  • 5.3 讨论
  • 6 铜锈环棱螺抑藻机理的研究Ⅱ:铜锈环棱螺在不同藻液中各种消化酶的活性变化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试验方法及样品的处理
  • 6.1.3 酶活性的测定
  • 6.1.4 数据处理
  • 6.2 结果
  • 6.2.1 以产毒铜绿微囊藻作为饵料时试验螺的各种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6.2.2 进食不同藻液9h 后螺的四种酶活性的变化
  • 6.2.3 试验螺的食性情况
  • 6.3 讨论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去除的研究进展[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0(04)
    • [2].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富营养化水体修复中的应用[J]. 化工管理 2020(29)
    • [3].苦草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作用[J]. 中国高新区 2018(03)
    • [4].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研究进展[J]. 绿色科技 2017(04)
    • [5].富营养化水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05)
    • [6].旱柳无性系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长及去除氮磷能力[J]. 林业科学研究 2015(03)
    • [7].豆瓣菜浮床栽培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的研究[J]. 长江蔬菜 2015(22)
    • [8].富营养化水体中磷酸盐荧光分析材料进展[J].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0(04)
    • [9].富营养化水体水生植物群落构建技术的应用[J]. 环境工程 2020(08)
    • [10].绿萝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研究[J]. 科技视界 2017(02)
    • [11].不同生长阶段凤眼莲净化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的效果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12)
    • [12].沉水植物与富营养化水体恢复的关系研究[J]. 绿色科技 2014(09)
    • [13].刺苦草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02)
    • [14].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去除研究[J]. 许昌学院学报 2010(02)
    • [15].富营养化水体藻类危害及其生物学特性[J]. 科技资讯 2010(26)
    • [16].杂交水稻对三峡地区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0)
    • [17].不同水稻品种对滇池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0(06)
    • [18].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中的应用前景[J]. 科技资讯 2009(24)
    • [19].富营养化水体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1)
    • [20].模拟复合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效果[J]. 贵州农业科学 2020(01)
    • [21].5种植物沉床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效果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17(01)
    • [22].三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J]. 污染防治技术 2017(01)
    • [23].江苏地区富营养化水体浮萍修复技术应用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5)
    • [24].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4)
    • [25].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降解方法研究进展[J]. 巢湖学院学报 2013(03)
    • [26].鲢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消减作用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 [27].不同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0)
    • [28].浮萍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去除规律[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S2)
    • [29].富营养化水体中水生植物的生态和生理生化效应[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9(03)
    • [30].浅谈富营养化水体的藻华防治方法[J]. 江西科学 2008(02)

    标签:;  ;  ;  ;  ;  ;  

    铜锈环棱螺对富营养化水体的综合生态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