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滨核电站3、4号机组再生器评价结果

高滨核电站3、4号机组再生器评价结果

一、高浜核电站3、4号机组回热器的评价结果(论文文献综述)

郭珊[1](2021)在《燃气发电抽汽回热给水及煤气系统热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回热循环能够有效降低冷源损失,是提高蒸汽发电循环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燃气发电系统回热循环最大抽汽率受给水预热热容量的限制,导致发电量不高。为提高燃气发电机组循环效率,提出利用汽轮机抽汽回热给水及煤气的双回热循环工艺路线,通过建立以循环效率为目标函数的单回热系统及双回热系统抽汽参数优化模型和(火用)分析模型,达到对该工艺路线可行性机理分析的目的。以50 MW纯燃高炉煤气发电机组为研究案例,根据等效焓降原理对两种回热系统抽汽级数、给水温度以及焓升分配方式等热参数进行优化计算,并对单回热及双回热循环系统热经济性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双回热循环,回热煤气级数为一级抽汽时,汽轮机绝对内效率比单回热循环提高0.14%,发电量增加0.71%,煤耗率减少0.073 Nm3·(k Wh)-1。为探讨双回热系统节能效果的优劣,建立单回热系统及双回热系统的(火用)分析模型,利用EBSILON仿真软件,分别对两者进行仿真模拟。基于(火用)分析法,比较了两种回热系统在THA、75%THA和50%THA工况下机组热经济性变化和(火用)能大小,并对双回热循环加热器端差(火用)损失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综合经济性优化分析。结果显示:双回热系中回热一级煤气时,做功收益最大,系统总(火用)损失最小。其中,在THA工况下,热力系统总(火用)损失为143.81 MW,75%THA工况时,总(火用)损失为109.56 MW,50%THA工况时,总(火用)损失为78.68 MW;降低加热器端差换取的经济性提高是以付出金属耗量为前提的,考虑经济回收效益时,端差越大,导致发电成本越大。通过对新工艺路线中热参数的优化进行仿真模拟及计算,得出双回热循环系统可有效提高机组循环效率,对拓宽燃气发电机组循环效率的途径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并对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图36幅;表22个;参66篇。

麻国倩[2](2020)在《基于EBSILON二次再热百万机组机炉耦合建模仿真及热经济性研究》文中提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最主要的发电方式仍会是火力发电。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各行各业的节能减排的要求力度不断加大,火电机组节能改造也迫在眉睫。二次再热和余热利用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火电机组的效率,而二次再热火电机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再热气温的调节控制成为了研究重点之一,且对二次再热百万机组采用余热利用进行仿真建模和热经济性对比分析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将二次再热百万的机组作为研究对象,在Ebsilon仿真软件的平台上,对未采用余热利用的切除旁路系统、采用余热利用的基准系统和优化系统三个系统建立锅炉系统和汽轮机系统机炉耦合的详细模型,且做变工况分析,模型验证结果最大误差在4%左右。对二次再热机组的再热汽温的控制调节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中机组主要采用烟气再循环进行调温,在中间温度不控制的前提下,以基准系统为例,不同负荷下烟气再循环率随着中间点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中间点温度变化对低负荷的烟气再循环率影响大;在中间点温度控制的前提下,以三个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负荷、过量空气系数、煤质、给水温度四个因素对烟气再循环率的影响。切除旁路系统和优化系统的烟气再循环率随负荷的升高逐渐降低,基准系统低负荷随负荷升高烟气再循环率降低;烟气再循环率和过量空气系数呈反比关系,过量空气系数变化时,切除旁路系统再循环率变化在0.07左右,对其影响最大;高水分的煤质烟气再循环率较低,低挥发分、高灰分煤种比高挥发分、低灰分煤种对再热蒸汽温度的变化影响大;给水温度和烟气再循环率呈正比关系。对三个系统做出了负荷、磨煤机入口风温、烟气旁路中间点温度三个因素改变时的热经济性对比分析:随着负荷的升高,三个系统的发电煤耗率均降低,优化系统节煤量增长幅度较大,100%负荷时相比于切除旁路系统,节煤量达到了5.464g/kWh,优化系统的热经济性最好;基准系统和优化系统煤耗率随着磨煤机入口风温升高都增加,热经济性降低。相比于基准系统,磨煤机入口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节煤量越高,优化系统的系统热经济性好。磨煤机入口风温225℃时,相比于基准系统节煤2.942g/kWh;对于基准系统和优化系统,煤耗率随旁路中间点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加,系统热经济性也降低,温度变化120℃时,基准系统多耗煤3.09g/kWh,优化系统多耗煤4.83g/kWh,旁路中间点温度的变化对于优化系统影响较大。利用热一次风温的热量加热给水,构成优化改造系统,对优化系统和优化改造系统在负荷、烟气冷却器分配比例变工况下进行热经济性参数对比分析,优化改造系统的煤耗率更低,热经济性能较高。100%负荷时,对比优化系统,优化改造系统最大节煤量达到1.14g/kWh;烟气冷却器分配比例对于系统经济性几乎没有影响。

陈小龙[3](2019)在《证据驱动型火电机组状态预警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对火电机组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对设备可能的异常状态进行及时的预警并对异常原因进行诊断分析,是保障火电机组健康稳定运行,进而维护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针对设备运行状态存在的不精确性不确定性,复杂设备机理建模困难以及设备异常或故障样本缺乏的问题,论文研究了基于证据驱动的火电机组设备状态监测、预警及诊断方法的课题,内容涉及设备运行状态的挖掘与表征,设备状态监测及预警,异常状态预警原因分析等。此外,文中还介绍了证据驱动型火电机组状态预警方法在云南省发电设备状态预警平台上的实际应用情况。论文进行了如下主要研究与创新:提出了一种采用基于密度峰值的聚类方法(DPC)的设备运行状态挖掘方法,并基于证据理论框架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证据表征,构建设备典型状态证据库。DPC聚类方法可以根据设备历史运行数据的密度分布情况,合理地挖掘设备的典型运行状态,并且不需要预先给定聚类数目。采用证据的形式对设备状态进行表征,可充分表达设备状态的不精确和不确定性。此外,针对对海量数据直接进行DPC聚类分析存在的计算时间长,对计算机硬件要求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动态密度偏差抽样算法(DBS)。对海量运行数据进行抽样后再利用DPC方法进行设备状态挖掘,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动态密度偏差抽样算法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密度偏差抽样算法中预计抽样数与实际抽样数偏差大的问题。基于调整兰德指数(ARI),提出了一个可衡量动态DBS算法性能的指标,并根据该指标对动态DBS算法中相关参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证据分类器的设备状态监测与预警方法(CMEW-EKNN)。该方法仅仅基于设备的正常运行数据就可实现设备状态监测及异常状态的预警,解决了设备故障样本缺乏以及获取困难的难题。针对数据样本分布不均的问题,采用一种自适应折现因子用于证据分类器中的证据折现,使得预警模型的局部预警边界能够根据局部训练样本数据的分布特征自适应变化,从而提高预警方法的准确性与鲁棒性。此外,基于留一交叉验证法和变步长渐增迭代法,对折现因子的大小进行了宏观的调整,在不破坏其自适应能力的前提条件下,可以使得预警方法的性能最优。CMEW-EKNN可以对设备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给出设备状态的衍变趋势,对设备潜在的异常或故障及时发出警报,防止设备异常状态进一步恶化。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k近邻准确搜索的距离计算方法,可使得设备出现异常时k近邻的搜索更准确。基于证据分类器的状态监测与预警方法中,k近邻的搜索过程是根据设备当前状态点与设备状态库中的典型状态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因此某一个或多个运行变量的值发生异常都会导致k近邻搜索过程产生偏差。而设备或过程的运行变量可分为输入和输出两种类型。当设备状态出现异常时,往往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输出变量的异常偏离,而输入变量受设备异常状态的影响较小。论文采用设备输入空间距离和输出空间距离平方的加权和来进行设备实时状态点k近邻的搜索,有效降低了设备输入输出惯性延迟和输出变量异常偏移对k近邻搜索精度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近邻残差的设备异常状态预警原因反演分析方法。针对传统的基于模型的残差生成方法依赖于机理建模的问题,论文基于k近邻(KNN)的核心思想,以构建的设备典型状态证据库为参照集生成近邻残差,避免了机理建模的困难。采用证据分类器中的证据融合思想将近邻残差进行融合,可对设备异常变量进行定位,进而判断预警发生时设备是发生了真实的异常还是出现了新的状态。针对设备异常或故障数据样本缺乏的问题,论文采用对近邻残差的衍变方向进行评估的方法,结合专家知识或经验,对设备可能的异常原因作出诊断分析,从而为设备的检修提供指导建议。采用高压加热器和凝汽器的如泄漏、结垢等多种不同类型突变与缓变异常的仿真数据对本文状态预警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论文中利用现场仅有的一些实际异常数据对状态预警方法的性能进行了一定的测试,但还不充分。针对设备异常或故障数据样本缺乏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台州第二发电厂高压加热器和凝汽器的动态仿真模型,并对这两个设备的多种异常状态进行了仿真,以此获得异常测试数据。利用仿真获得的设备正常运行数据,建立了设备典型状态证据库。基于该状态证据库,采用本文中提出的设备状态预警方法,对设备不同的异常状态进行了检测与诊断测试,以此验证了证据驱动型设备状态预警方法对不同类型异常状态进行检测与诊断的能力。

张思瑞[4](2019)在《1000MW二次再热双机回热系统设计及优化》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大容量、高参数的二次再热火力发电机组的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就,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技术是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发电煤耗、减轻碳排放和节约资源的切实选择。二次再热机组存在回热加热器中抽汽过热度过大的问题,阻碍了机组发电效率的进一步地提高,研究抽汽过热度过大问题的深层原因与解决方法对促进二次再热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国产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为例,利用Ebsilon软件对机组进行了仿真建模,具体分为原始机组、外置蒸汽冷却器机组和双机回热机组三种方案。目前二次再热机组普遍采用外置蒸汽冷却器来解决抽汽过热度过大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双机回热方案在解决二次再热抽汽过热度过大方面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二次再热双机回热系统的概念与方案,并与原始机组和外置蒸汽冷却器机组对比,分析阐述双机回热系统的主要特点和性能表现。首先,利用热平衡分析方法和(火用)分析方法计算了设计工况下不同机组的发电效率与发电煤耗,得到了锅炉、汽轮机、凝汽器、回热加热器等设备单元的(火用)指标,计算分析了不同机组回热加热器的过热度。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双机回热系统各级回热加热器的过热度都得到了降低,节能表现好于外置蒸汽冷却器系统。其次,研究了变工况下三种机组的性能表现,计算对比了发电效率与发电煤耗,进一步分析了汽轮机和回热加热器两大关键设备的(火用)损以及(火用)效率。结果表明:随着负荷的降低,双机回热机组的节能效果逐渐降低,在低负荷时,回热汽轮机的性能明显下降,双机回热机组的节能效果不如外置蒸汽冷却器系统。最后利用枚举法对三种机组的再热压力进行了优化,提高了机组的循环效率。结果表明:由于附加循环的再热作用被削弱,外置蒸汽冷却器和双机回热机组的最佳再热压力均低于原始机组。二次再热双机回热系统的研究更好地解决了现有二次再热技术的关键问题,进一步促进了二次再热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为二次再热技术的现实应用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对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琦[5](2018)在《核电机组二回路系统热力计算与性能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十三五”能源规划目标的调整,安全发展核电将登上我国电力应用的舞台。本论文以AP1000核电机组二回路系统热力计算与性能分析为核心,基于ASME PTC 6等相关标准,利用热平衡算法,进行了高精度的二回路主要设备及热力系统性能参数的表征计算与变工况计算,并对其热力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主要设备及系统层的热力特性参数并建立了精确的机组热力性能档案。在此基础上,在机组实际运行中,采集部分运行参数,对与热力参数紧密相关的热力系统进行计算,在汽轮机故障而引起参数变化时,计算出该工况下的运行热力性能特征值,如特征通流面积、级效率、内功率、回热加热器端差、抽汽管道压损等参数,并与基准值比较,通过偏差率的大小来判断机组的运行状态,进行早期设备的性能诊断。对于案例机组在该运行工况运行时,第八级段和第九级段特征通流面积偏差率达6.38%和17.07%,其余级段偏差均在合理范围内,初步判定第八级段和第九级段的通流部分发生故障。除高压加热器的下端差运行值与设计值相比普遍偏大外,其余回热加热器的端差较设计值偏小,初步判定可能是六号和七号高加疏水冷却段结垢或加热器进口管束堵塞。在完成核电机组二回路热力系统表征算法与变工况算法的基础上,基于Eclipse开发平台,运用Java语言,编制了二回路主要设备及热力系统离线性能计算与分析软件。该离线软件主要包括设计工况计算模块、变工况计算模块和主要参数敏度分析模块三部分。本论文完成了 AP1000核电机组二回路系统热力性能的精准化和程序化计算,建立了机组性能档案列表与参数变化图,为后续对压水堆核电机组在线性能监测与诊断软件的开发提供理论与技术基础。

王智跃[6](2018)在《太阳能辅助二次再热燃煤发电系统集成研究》文中指出面临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严峻挑战,结合我国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将太阳能引入高参数、大容量的二次再热机组是火力发电节能发展的重要方向。太阳能引入燃煤机组既可以降低发电煤耗、减少大气污染,又可以依托大容量机组实现连续稳定的发电。本文在某660MW二次再热机组的基础上,在EBSILON平台上搭建太阳能辅助二次再热燃煤机组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并对不同的太阳能-燃煤机组耦合方式进行热经济性分析。首先,对太阳能辅助回热加热系统、太阳能辅助锅炉给水系统以及太阳能辅助烟风系统进行仿真建模。计算了太阳能辅助高压加热器、低压加热器9种太阳能集热场布置方式对机组能耗的影响,并对太阳能辅助回热发电系统中各发电设备的单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集热场面积下,太阳集热场布置在1号高压加热器侧,降耗效果最好,降低机组单耗2.812g/(kW.h)。主要是因为太阳能辅助回热系统可以降低汽轮机抽汽量,增加汽轮机做功,降低机组单耗。其次,计算了太阳能辅助给水发电系统和太阳能辅助烟风发电系统对机组单耗的影响,并对发电设备的附加单耗进行热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太阳能辅助给水发电系统可以降低机组单耗5.465g/(kW.h),太阳能辅助烟风发电系统可以降低机组单耗5.479g/(kW.h)。两种方案分别通过提高水冷壁入口水温和锅炉入口空气温度来降低机组单耗。最后,对三种太阳能-燃煤机组耦合方式进行变工况计算,以及三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太阳能辅助烟风系统方案在不同负荷工况下的降耗效果均最佳,技术经济性最佳。

王成[7](2018)在《新型优化算法开发及其在核动力装置优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核动力装置因其具有运行时常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少、不依赖空气以及燃料能量密度极高等优点,被应用于发电和船舶动力领域。但对常见的压水堆核动力装置而言,由于主蒸汽参数较低,它也有尺寸大、热效率低和投资成本高等缺点。如果能在保证装置主要设计性能的前提下,运用优化设计方法降低装置中设备的重量、体积和成本,提高系统热效率,则可以降低设备的制造和运输难度,提高装置的经济性和竞争力。因此核动力装置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然而,由于装置本身的复杂性,其设备或系统的优化设计属于复杂的强耦合非线性约束优化问题,要解决核动力装置优化问题,必须开发性能优良的优化算法。以此为背景,本文开发了适用于核动力装置优化的新型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算法,建立了典型设备和系统的数学模型,开发了相应的评价程序,开展核动力装置的优化设计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新型混合遗传单目标优化算法开发。针对传统遗传算法求解精度不高和收敛慢的缺点,设计了新的算法策略,其中采用了并行交叉变异策略以提高种群多样性;采用自适应方法加快收敛速度、增强寻优能力。针对Nelder-Mead单纯形法的不足,设计了循环反射和循环扩张操作,以增强其局部深度搜索能力。鉴于遗传算法和单纯形法的互补性,将改进后的两个算法有机结合,开发了新型混合遗传单目标优化算法,并设计了归一化自适应松弛约束处理法以增强算法处理约束优化问题的能力。利用8个无约束优化标准测试函数、13个约束优化标准测试函数和4个工程约束优化标准测试问题,对新型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其他优秀算法的性能对比证明了所开发算法的有效性。2.新型混合遗传多目标优化算法开发。为提高针对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处理能力,提出新的多目标处理策略:设计了快速?支配排序策略,以便同时对算法中可行和不可行个体进行快速分级排序;设计了动态拥挤距离排序策略,以改善非支配解集的分布性;对单纯形法进行适应性改进,设计了适用于多目标优化的单纯形深度搜索策略,以提高算法的收敛性。将以上策略应用于混合遗传算法,开发了新型混合遗传多目标算法。采用7个无约束多目标优化标准测试函数、6个约束多目标优化标准测试函数和4个工程多目标约束优化标准测试问题对新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与其他算法进行了对比。3.典型核动力设备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设计实例研究。选择给水加热器作为典型核动力设备,建立了给水加热器的数学模型,利用C#语言编写了相应的评价程序,并通过实例评价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基于所开发的评价程序和新型算法,以设备重量、体积和总成本为优化目标,对大亚湾核电系统里的7号高压给水加热器和3号低压给水加热器开展了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实例研究。单目标优化结果显示,7号高加和3号低加的重量、体积和总成本最大减幅分别为13.46%、19.88%、21.45%和15.29%、27.79%、22.03%,证明了所开发优化算法在核动力设备单目标优化中的可用性和有效性。多目标优化设计给出了设备重量总成本和体积总成本的优化方案集,供设计者按设计需要选择,为设计选型提供了重要参考。4.核动力装置热力系统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设计实例研究。建立了核动力装置热力系统的数学模型,编制开发了相应的评价程序,通过实例评价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评价程序和新型算法为基础,以大亚湾核电二回路热力系统为对象,开展了系统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研究。其中,单目标优化结果表明,仅通过运行参数的优化,最优化方案中机组的输出功率就可以增加10.3MW,相应的系统热效率从33.81%提高至34.16%;在多目标优化实例分析中,同时对系统的运行参数和给水加热器进行协同优化,优化方案的机组输出功率增加了23.9MW,对应系统热效率则可提高至34.63%。

赵婷[8](2017)在《新一代核电机组功频调节系统建模及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电机组具有核安全要求高、单机容量大、功率调节受限制等特点。在我国电网中核电比重不断增加及电力系统复杂性愈发增强的背景下,基于电力系统实际需求,适当发挥核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对于提高系统运行灵活性,保证核安全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调研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结合多项核电与电网协调控制相关课题,对核电机组的整体模型做了细致的理论推导,仿真分析了汽轮机及调速器参数对核汽轮机功率响应的影响,并研究调频参数对涉网核电机组的功频特性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针对新一代大型压水堆核电机组,基于质量守恒定理和能量守恒定理,构建了适用于分析核电机组功率调节特性的核电厂整体模型。依次建立了反应堆堆芯功率模型、堆芯棒控系统模型、堆芯燃料和冷却剂温度模型、冷却剂主泵模型、蒸汽发生器模型以及汽轮机与电液调速系统模型等。其中,核汽轮机模型考虑了主蒸汽压力变化,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核汽轮机的合理性。最后,依据所建立模型对于功率调节响应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所建立的核电机组功率调节系统模型的有效性。(2)对核汽轮机功率响应特性与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参数间的关系进行了仿真研究及分析。首先,对比了核汽轮机与火电汽轮机的工质特点及其在模型参数上的差异,仿真比较了两者功率响应特性及模型参数对核汽轮机机功率响应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调速系统对汽轮机输出功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调频死区、调频限幅和调差系数是影响核电机组功频调节特性的重要因素,调速系统参数对涉网核电机组功频调节特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3)基于核电机组整体建模,将其接入单机无穷大系统中,仿真并评估了核电机组一次调频参数对核电机组功频调节特性的影响。在频差阶跃扰动下,改变核电机组调差死区、调频限幅和调差系数,得到核电机组内部变量的动态响应过程。进而,从调频效果和对核岛部分的热力冲击等方面评价核电机组调频参数对功频调节特性的影响,最终确定核电机组调频参数的合理分布区间。

邓华[9](2016)在《用于教学实习的核电站虚拟仿真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电仿真技术可以模拟真实核电站的正常运行工况和事故状态,为相关技术人员掌握核电站运行原理和事故处理方式提供技术支持。目前,核电仿真领域已经涌现出全范围模拟机、严重事故模拟机、仿真分析机、教学模拟机等多种虚拟仿真产品。其中,教学模拟机一般以个人计算机作为工作平台,兼容Windows操作系统,通过仿真数学模型模拟真实核电站的物理、工艺和控制过程,并通过设备软操控制窗、鼠标和键盘进行操作。为了向核电类高等院校学生提供用于教学实习的现代化工具,本文采用图形化和模块化的建模方式,建立了田湾VVER-1000型压水堆核电站主要热力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基于B/S模式集成了田湾核电站的虚拟DCS系统,从而开发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实习用核电站虚拟仿真系统。本文的研发工作和成果如下:①基于B/S模式构建了图形化的热力系统仿真建模平台,仿真建模平台采用模块化的建模思想,将压水堆核电站的仿真建模分为设备层(模块层)、系统层和机组层的工作。设备模块的开发采用ActiveX控件和LIB动态链接库技术,通信程序采用共享内存和Soket套接字通信技术,使用FrontPage软件调用内嵌的ActiveX控件绘制系统的图形建模页面,基于模块捕捉的图形转换程序将HTML页面中的图形建模页面转换为C++语言形式的模型程序VPLANT。仿真建模系统的通用性强,可移植性强,未来可根据建模对象对设备模块库进一步扩展。②集成虚拟仪控系统程序VDCS,采用虚拟AP/FDG的模式构建了田湾核电站非安全级仪控系统TXP和安全仪控系统TXS的虚拟控制器程序,采用WEB网页内嵌动态宏元素的方式创建了虚拟HMI界面,编写了DCS所需的各类虚拟功能控制模块和动态宏元素的程序,基于Soket套接字通信方式完成了VPLANT模型程序、TXP及TXS之间的通信。③根据田湾VVER-1000机组热力系统设备的结构和热力特性,基于相关热工水力方程,运用集总参数法的方式创建了系统关键设备的动态数学模型,如蒸汽发生器、汽轮机透平单元、给水加热器、调节阀等。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式,利用C++语言在LIB库中编写了设备的模型程序,供模型程序总线程调用。同时建立了基于节点压力法的流体网络模型,以利于程序调用的矩阵方程形式编写了流体网络模型求解程序,利用图形转换程序识别了图形建模页面的流网拓扑关系并创建其流体网络模型。④根据田湾核电站热力系统的技术资料及DCS系统HMI画面,在仿真建模平台上对核电站重要热力系统进行建模工作,并将各系统模型集成模型总程序VPLANT.然后对虚拟仪控系统VDCS和模型程序VPLANT进行了基本功能测试,显示程序较好的满足了教学实习的基本要求。对阀门模块程序、基于节点压力法的流体网络求解程序进行静态和动态测试,显示流体网络程序能够模拟热力系统中压力、流量的变化情况,阀门模块程序能够反映真实调节阀的流量特性曲线。高压加热器系统的动态和静态试验也准确地模拟了加热器在给水流量增加和抽气流量减少两种情况下的响应情况。

王昭强[10](2015)在《北方核电站热阱低温适应性改进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核电有着清洁、经济、可持续等优点,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能源选择上的必然对象。在我国核电的发展史上,核电机组的选址一直以南方沿海地区居多。但在十一五规划以来,随着核电站需求量增加,核电机组的选址开始向北方中纬度地区延伸。而北方冬季海水温度过低,将影响核电站的安全运行。热阱系统是核电站将余热释放到自然界中的媒介,保证机组正常运行及事故工况下的安全运行。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应对低温热阱系统的设计改进以及研究进展;提出了换热器旁路及热水回流两种改进方案,并以工程实践为例,重点说明了系统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及解决方案。本文针对换热器旁通方案,从改进的必要性、系统布置方案、系统运行方式、改进控制方案等方面阐述设计改进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中改进控制方案中包括了新增孔板对运行的影响、海水潮位的影响、热负荷调控盲点的分析等。针对热水回流方案,通过与换热器旁通方案的比较,阐述了热水回流方案的优点。并从档位流量计算、档位负荷分析、系统运行控制等方面进一步阐述改进方案的可行性。最后从设计改进对其他专业的影响角度进行了分析。以工程实践为例,列举了系统改进后在调试启动阶段发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对新问题的处理方案的分析。其中包括了换热器旁路方案的换热器结冰问题、超声波流量计显示问题、核功率波动问题;热水回流方案的备用列热水回流管线积气问题、RRI/SEC启停瞬态压力相互影响问题、冬季模式低档位无法满足安全准则问题等,并对热水回路管线进行了补充改造。以及冬季进行板式换热器效率试验问题等。获得了热阱系统在不同改进方案的运行不同点及基础数据,增强了高纬度寒冷地区热阱系统设计与运行的认识,为高纬度寒冷地区核电站热阱的设计及安全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二、高浜核电站3、4号机组回热器的评价结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浜核电站3、4号机组回热器的评价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燃气发电抽汽回热给水及煤气系统热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回热系统优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热力学分析方法理论基础
    2.1 等效焓降法
        2.1.1 等效焓降法理论基础
        2.1.2 等效焓降法通用数学模型
        2.1.3 热力参数的整理
    2.2 (火用)分析法
        2.2.1 (火用)分析法理论基础
        2.2.2 (火用)分析法通用数学模型
    2.3 热经济性指标计算
        2.3.1 固有冷源损失和循环热效率
        2.3.2 发电厂各效率及主要经济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50 MW高压机组汽轮机回热系统优化分析
    3.1 系统热经济性影响因素
        3.1.1 给水焓升分配
        3.1.2 给水温度
        3.1.3 回热级数
    3.2 汽轮机回热系统物理模型
        3.2.1 机组基本参数
        3.2.2 回热给水系统物理模型
        3.2.3 双回热系统物理模型
    3.3 回热给水系统热参数优化
        3.3.1 回热给水系统给水焓升分配优化
        3.3.2 回热给水系统给水温度优化
        3.3.3 回热给水系统回热级数优化
    3.4 双回热系统热参数优化
        3.4.1 给水焓升及温度确定
        3.4.2 回热煤气级数优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50 MW发电机组热力系统(火用)分析仿真
    4.1 EBSILON软件介绍及组件选择
        4.1.1 软件介绍
        4.1.2 组件选择
    4.2 热力系统仿真模拟
        4.2.1 单回热系统仿真模型
        4.2.2 双回热系统仿真模型
    4.3 仿真结果及(火用)分析
        4.3.1 锅炉侧仿真结果及(火用)分析
        4.3.2 汽轮机侧仿真结果及(火用)分析
        4.3.3 各级换热器仿真结果及(火用)分析
        4.3.4 热力系统总(火用)损分析
    4.4 加热器端差对热力系统影响分析
        4.4.1 端差对热经济性影响
        4.4.2 端差对热力发电机组影响
        4.4.3 端差对综合经济性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基于EBSILON二次再热百万机组机炉耦合建模仿真及热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火电机组建模研究
        1.2.1 汽轮机系统建模
        1.2.2 锅炉系统建模
        1.2.3 机炉耦合建模
    1.3 火电机组经济性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2 火电机组建模仿真
    2.1 EBSILON介绍
        2.1.1 Ebsilon软件简介
        2.1.2 基本建模过程
    2.2 火电机组建模
        2.2.1 汽轮机系统建模及仿真
        2.2.1.1 汽轮机系统模型介绍
        2.2.1.2 建模及仿真
        2.2.1.3 汽轮机模型验证及变工况
        2.2.2 锅炉系统建模及仿真
        2.2.2.1 锅炉系统模型介绍
        2.2.2.2 建模及仿真
        2.2.2.3 锅炉系统模型验证及变工况
        2.2.3 汽轮机系统和锅炉系统耦合建模
    2.3 本章小结
3 再热气温调节控制研究
    3.1 再热器气温调节原理
    3.2 软件环境下再热汽温控制逻辑
    3.3 中间点温度变化时烟气再循环率的变化
    3.4 烟气再循环率及其影响因素
        3.4.1 负荷
        3.4.2 过量空气系数
        3.4.3 煤质
        3.4.4 给水温度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经济性研究
    4.1 负荷改变
    4.2 磨煤机入口风温改变
    4.3 烟气旁路中间点温度改变
    4.4 本章小结
5 优化系统改造
    5.1 负荷改变
    5.2 烟气冷却器功率分配比例改变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本文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证据驱动型火电机组状态预警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基于模型的状态监测与预警方法
        1.2.2 基于信号处理的状态监测与预警方法
        1.2.3 基于知识的状态监测与预警方法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1 状态监测及预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3.2 证据理论在故障预警领域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证据理论及证据分类器
    2.1 引言
    2.2 证据理论
    2.3 融合法则
        2.3.1 TBM与法则
        2.3.2 基于与权函数的谨慎融合法则
        2.3.3 证据融合示例
    2.4 经典证据KNN分类器
        2.4.1 基本原理
        2.4.2 参数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设备典型状态挖掘及证据表征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特征选择与提取
    3.3 基于DPC的设备典型状态挖掘
        3.3.1 设备典型状态挖掘思路
        3.3.2 聚类算法
        3.3.3 基于DPC的设备典型状态挖掘
    3.4 设备运行状态的证据表征
    3.5 基于动态DBS的设备典型样本选择方法
        3.5.1 密度偏差抽样方法
        3.5.2 动态密度偏差抽样方法
        3.5.3 动态DBS性能分析及参数选择
    3.6 实际应用算例
        3.6.1 一次风机运行状态挖掘案例
        3.6.2 高压加热器运行状态挖掘案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证据分类器的状态监测与预警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正常运行数据驱动的异常检测方法
        4.2.1 主元分析法
        4.2.2 FD-kNN故障检测方法
    4.3 自适应折现因子证据分类器EKNN
        4.3.1 EKNN的“距离抑制分类”特性
        4.3.2 自适应折现因子
    4.4 基于改进EKNN的状态监测及预警方法
        4.4.1 基本思想及框架
        4.4.2 基于改进EKNN的状态监测及预警
        4.4.3 预警阈值选择
        4.4.4 留一法参数选择
        4.4.5 邻域快速搜索方法
        4.4.6 数值模拟示例分析
    4.5 CMEW-EKNN在火电机组设备上的实际应用
        4.5.1 实际应用Ⅰ:一次风机
        4.5.2 实际应用Ⅱ:高压给水加热器
        4.5.3 计算结果及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近邻残差的预警原因反演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证据反演方法的异常变量定位
        5.2.1 k近邻精准搜索
        5.2.2 异常变量定位
        5.2.3 参数选择
    5.3 基于近邻残差及专家知识的预警原因诊断
        5.3.1 近邻残差衍变趋势分析
        5.3.2 基于专家知识的预警原因诊断
    5.4 实际应用案例
        5.4.1 实际应用Ⅰ:一次风机
        5.4.2 实际应用Ⅱ:高压给水加热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仿真建模的设备状态监测及预警算法验证
    6.1 引言
    6.2 仿真对象介绍
        6.2.1 高压加热器
        6.2.2 凝汽器
    6.3 高压加热器仿真建模
        6.3.1 高压加热器动态数学模型
        6.3.2 高加水位自动控制
        6.3.3 高压加热器Simulink仿真
        6.3.4 高加全工况仿真及异常状态仿真
    6.4 凝汽器仿真建模
        6.4.1 凝汽器动态数学模型
        6.4.2 凝汽器全工况仿真及异常状态仿真
    6.5 基于仿真结果的状态监测、预警及诊断算法验证
        6.5.1 高压加热器异常状态检测
        6.5.2 凝汽器异常状态检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状态预警方法在火电机组设备上的实际应用
    7.1 引言
    7.2 系统软件集成技术及应用
    7.3 平台设计及集成方案
        7.3.1 硬件平台架构
        7.3.2 软件平台架构
    7.4 现场实际应用情况
    7.5 设备状态证据库更新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1000MW二次再热双机回热系统设计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二次再热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二次再热技术的现实应用现状
        1.2.2 二次再热技术的理论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热力系统的仿真建模与(火用)分析模型
    2.1 热力系统的仿真建模
        2.1.1 Ebsilon仿真建模软件介绍
        2.1.2 Ebsilon软件的建模方式和特点
    2.2 (火用)分析理论
        2.2.1 Ebsilon(火用)分析的特点
        2.2.2 (火用)分析的常用指标
        2.2.3 热力系统单元的数学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1000MW二次再热双机回热机组设计及分析
    3.1 1000MW二次再热机组的三种方案
        3.1.1 1000MW二次再热机组的基本参数
        3.1.2 二次再热原始机组的概况及热力系统图
        3.1.3 二次再热外置蒸汽冷却器机组的介绍及热力系统图
        3.1.4 二次再热双机回热机组的介绍及热力系统图
    3.2 三种二次再热机组的仿真建模与热经济性参数对比
    3.3 回热加热器热力学参数对比
    3.4 三种二次再热机组的(火用)分析
        3.4.1 锅炉及冷凝器(火用)指标计算
        3.4.2 汽轮机(火用)指标计算
        3.4.3 回热加热器(火用)指标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工况下机组的(火用)分析及再热压力优化
    4.1 变工况下机组的热经济性参数对比
    4.2 变工况下机组汽轮机的对比分析
        4.2.1 75%工况下汽轮机(火用)指标计算
        4.2.2 50%和40%工况下汽轮机(火用)指标计算
    4.3 变工况下机组回热加热器的对比分析
    4.4 三种机组的再热压力优化
        4.4.1 再热压力对二次再热机组的影响及研究方式
        4.4.2 三种二次再热机组再热压力优化与分析
    4.5 本章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核电机组二回路系统热力计算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核电机组二回路热力系统计算与分析
    2.1 二回路热力系统主要设备计算模型
    2.2 二回路热力系统湿蒸汽抽汽焓计算
    2.3 二回路热力系统性能参数
    2.4 二回路热力系统经济性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AP1000机组二回路系统实例计算
    3.1 案例机组概况
    3.2 案例机组热力计算与性能分析
        3.2.1 设计工况热力性能计算
        3.2.2 湿蒸汽抽汽焓计算
        3.2.3 运行工况热力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AP1000机组二回路系统离线性能计算软件
    4.1 离线软件开发环境与IF97加载宏
        4.1.1 离线软件开发环境
        4.1.2 IAPWS-IF97加载宏
    4.2 离线软件功能模块介绍
        4.2.1 设计工况计算模块
        4.2.2 变工况计算模块
        4.2.3 主要参数对热耗影响分析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5.2 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硕士学位论文科研项目背景
致谢

(6)太阳能辅助二次再热燃煤发电系统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二次再热机组研究现状
        1.2.2 太阳能发电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太阳能耦合方式模型及单耗分析
    2.1 光煤互补形式
        2.1.1 太阳能与回热系统集成
        2.1.2 太阳能与锅炉给水系统集成
        2.1.3 太阳能与烟风系统集成
    2.2 太阳能集热场模型
    2.3 单耗分析理论
        2.3.1 单耗分析的计算模型
        2.3.2 附加单耗数学模型
    2.4 EBSILON仿真软件
        2.4.1 EBSILON软件的特点与功能
        2.4.2 EBSILON软件建模
        2.4.3 仿真实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阳能辅助燃煤机组
    3.1 二次再热机组和太阳能集热场
        3.1.1 660 MW二次再热热力系统
        3.1.2 太阳能集热场
    3.2 太阳能辅助回热系统
        3.2.1 仿真计算
        3.2.2 机组单耗分布
    3.3 太阳能辅助锅炉给水系统
        3.3.1 仿真计算
        3.3.2 机组单耗分布
    3.4 太阳能辅助烟风系统
        3.4.1 仿真计算
        3.4.2 机组单耗分布
    3.5 太阳能与机组集成方式比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组变工况运行特性
    4.1 变工况下参数分析
    4.2 变工况下机组的热经济性
        4.2.1 变工况下机组锅炉热经济性分析
        4.2.2 变工况下机组汽轮机热经济性分析
        4.2.3 变工况下机组回热系统的热经济性分析
    4.3 机组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7)新型优化算法开发及其在核动力装置优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核动力装置优化设计方法概述
        1.2.1 优化算法概述
        1.2.2 数学模型概述
    1.3 优化算法研究进展
        1.3.1 单目标优化算法研究进展
        1.3.2 多目标优化算法研究进展
    1.4 核动力装置优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现有研究不足及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新型单目标优化算法开发
    2.1 遗传算法及其改进策略
        2.1.1 遗传算法原理及基本流程
        2.1.2 遗传算法改进策略
    2.2 Nelder-Mead单纯形法及其改进策略
        2.2.1 Nelder-Mead单纯形法原理及基本流程
        2.2.2 Nelder-Mead单纯形法改进策略
    2.3 新型混合遗传算法
        2.3.1 算法混合机理
        2.3.2 约束处理方式
        2.3.3 新型混合遗传算法流程
    2.4 实例测试及结果分析
        2.4.1 无约束优化问题测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2.4.2 约束优化问题测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2.4.3 工程约束优化问题测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多目标优化算法开发
    3.1 多目标约束优化问题及相关定义
    3.2 多目标处理方法及改进
        3.2.1 快速自适应?支配排序
        3.2.2 动态拥挤距离排序
    3.3 单纯形深度搜索策略
    3.4 新型混合遗传多目标算法
    3.5 实例测试及结果分析
        3.5.1 多目标优化算法度量指标
        3.5.2 无约束优化问题测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3.5.3 约束优化问题测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3.5.4 工程约束优化问题测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核动力装置给水加热器优化设计
    4.1 给水加热器数学模型
        4.1.1 结构和强度设计
        4.1.2 传热计算
        4.1.3 阻力计算
        4.1.4 重量体积计算
        4.1.5 成本计算
        4.1.6 效能计算
        4.1.7 评价程序与模型验证
    4.2 参数影响分析
    4.3 给水加热器单目标优化设计
        4.3.1 目标函数、设计变量及约束条件
        4.3.2 重量优化结果与分析
        4.3.3 体积优化结果与分析
        4.3.4 总成本优化结果与分析
    4.4 给水加热器多目标优化设计
        4.4.1 目标函数、设计变量及约束条件
        4.4.2 重量和总成本多目标优化结果与分析
        4.4.3 体积和总成本多目标优化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核动力装置二回路热力系统优化设计
    5.1 热力系统数学模型
        5.1.1 建模方法与设计计算
        5.1.2 评价程序与模型验证
    5.2 参数影响分析
    5.3 热力系统单目标优化设计
        5.3.1 目标函数、设计变量及约束条件
        5.3.2 有效功率优化结果与分析
    5.4 热力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
        5.4.1 目标函数、设计变量及约束条件
        5.4.2 有效功率和重量体积多目标优化结果与分析
        5.4.3 有效功率和总成本多目标优化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A 单目标优化标准测试问题
    A.1 无约束优化标准测试函数
    A.2 约束优化标准测试函数
    A.3 工程约束优化标准问题
附录B 多目标优化标准测试问题
    B.1 无约束优化标准测试函数
    B.2 约束优化标准测试函数
    B.3 工程约束优化标准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新一代核电机组功频调节系统建模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核电机组概况介绍
        1.2.1 世界核电技术发展
        1.2.2 我国核电机组的发展进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一次调频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核电机组一次调频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章节安排
2 核电机组功率调节系统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大型压水堆核电机组模型结构
        2.2.1 大型压水堆核电机组工作流程
        2.2.2 大型压水堆核电机组系统模型
    2.3 反应堆功率系统数学模型
        2.3.1 反应堆堆芯功率模型
        2.3.2 堆芯棒控系统模型
        2.3.3 堆芯燃料和冷却剂温度模型
        2.3.4 冷却剂主泵模型
        2.3.5 蒸汽发生器模型
    2.4 核电原动机及调速系统数学模型
        2.4.1 核汽轮机模型
        2.4.2 调速器模型
        2.4.3 核汽轮机模型仿真
    2.5 核电机组模型有效性验证
        2.5.1 稳态有效性验证
        2.5.2 动态有效性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核汽轮机及调速系统仿真分析
    3.1 引言
    3.2 核汽轮机与超超临界汽轮机特性比较
    3.3 核汽轮机参数对功率响应影响仿真研究
        3.3.1 容积时间常数对汽轮机功率响应的影响
        3.3.2 高压缸过调系数对汽轮机动态响应的影响
    3.4 调速器参数对汽轮机功率响应影响仿真研究
        3.4.1 调频死区对汽轮机功率响应的影响
        3.4.2 调频限幅对汽轮机功率响应的影响
        3.4.3 调差系数对汽轮机功率响应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核电机组功频调节特性及参数设计
    4.1 引言
    4.2 发电机组一次调频相关技术要求
    4.3 核电机组调频能力分析
    4.4 频差信号扰动模拟电网故障一次调频特性
        4.4.1 频差死区对核电机组功频调节特性的影响
        4.4.2 调频限幅对核电机组功频调节特性的影响
        4.4.3 调差系数对核电机组功频调节特性的影响
    4.5 核电机组调频协调控制策略
        4.5.1 核电机组一次调频参数设计
        4.5.2 核电机组调频协调控制策略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全文结论
        5.1.2 论文创新点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用于教学实习的核电站虚拟仿真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2.1 电站仿真机技术的发展历史
        1.2.2 仿真支撑平台的发展
        1.2.3 仿真技术在核电领域的应用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核电站虚拟仿真系统的整体设计
    2.1 虚拟仿真系统概述
    2.2 仿真对象
        2.2.1 田湾核电站热力系统
        2.2.2 田湾核电站DCS系统
    2.3 程序结构
    2.4 研发步骤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热力系统图形化仿真建模平台
    3.1 模块化和分层化设计
    3.2 软件架构
    3.3 开发环境
    3.4 模块层的实现
    3.5 模型程序的数据通信
    3.6 模型程序的运行流程
    3.7 设备图元模块的开发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成虚拟DCS系统
    4.1 虚拟DCS系统的整体结构
    4.2 虚拟DCS的仿真步骤
    4.3 虚拟控制器的程序实现
        4.3.1 程序结构设计
        4.3.2 虚拟功能控制块开发
    4.4 虚拟HMI的程序实现
        4.4.1 虚拟人机界面的开发原理和技术实现
        4.4.2 动态宏元素的开发
    4.5 虚拟I/O接口的实现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流体网络及关键设备的数学模型
    5.1 流体网络的数学模型
        5.1.1 流体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5.1.2 流体网络的支路模型
        5.1.3 流体网络的节点模型
        5.1.4 流体网络的求解方式
    5.2 关键设备的数学模型
        5.2.1 蒸汽发生器的数学模型
        5.2.2 阀门的数学模型
        5.2.3 泵与风机的数学模型
        5.2.4 回热加热器的数学模型
        5.2.5 汽轮机透平单元的数学模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热力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6.1 常规岛区域建模
        6.1.1 高压加热系统仿真
        6.1.2 凝汽器系统仿真
        6.1.3 汽水分离再热系统仿真
        6.1.4 主凝结水系统仿真
        6.1.5 主蒸汽系统仿真
        6.1.6 汽轮机系统仿真
    6.2 核岛区域仿真
        6.2.1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仿真
        6.2.2 稳压器及泄压系统仿真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核电站虚拟仿真系统测试
    7.1 虚拟DCS系统测试
        7.1.1 动态宏元素功能测试
        7.1.2 系统通信测试
    7.2 调节阀仿真模型的试验与动态特性分析
    7.3 流体网络模型的仿真试验
    7.4 高压加热器系统HPH-6A仿真模型的试验与动态特性分析
        7.4.1 给水流量增加对给水加热器特征参数的影响
        7.4.2 抽气流量减小对给水加热器特征参数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总结
    8.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北方核电站热阱低温适应性改进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核电站热阱系统介绍
    1.3 国内外低温热阱研究及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核电站热阱系统选型改进
    2.1 改进必要性
        2.1.1 设备冷却水水温要求
        2.1.2 厂址条件限制
        2.1.3 板式换热器热工设计计算要求
    2.2 系统介绍
        2.2.1 设备冷却水系统(RRI)
        2.2.2 重要厂用水系统(SEC)
    2.3 国内外低温热阱解决方案
        2.3.1 冷链系统及特点
        2.3.2 国内外低温热阱方案
        2.3.3 热水回流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换热器旁路方案分析
    3.1 概述
    3.2 系统改进方案
        3.2.1 管系及设备布置原则
        3.2.2 调节阀设计试验与选型
    3.3 系统改进控制方案
        3.3.1 运行模式及工况调节
        3.3.2 LOCA及负荷快速变化时工况控制
        3.3.3 极限工况控制
        3.3.4 运行模式转换
        3.3.5 事故工况运行
    3.4 改进控制方案的系统分析
        3.4.1 孔板对夏季运行模式的影响分析
        3.4.2 海水潮位影响分析
        3.4.3 调控盲点分析
        3.4.4 同列换泵运行分析
        3.4.5 换列运行分析
        3.4.6 定期试验分析
    3.5 系统运行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3.5.1 换热器内海生物生长问题
        3.5.2 污物沉积问题
        3.5.3 小流量调控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热水回流方案分析
    4.1 概述
    4.2 设计改进说明
        4.2.1 系统改进原则
        4.2.2 系统及流程变化
        4.2.3 管线及设备变化
    4.3 系统运行及控制改进
        4.3.1 夏季运行模式
        4.3.2 冬季运行模式
    4.4 调控范围分析
        4.4.1 档位流量计算
        4.4.2 档位负荷分析
        4.4.3 事故安全档位分析
    4.5 调试运行影响分析
        4.5.1 正常运行
        4.5.2 事故运行
    4.6 安全性分析
    4.7 两种改进方案对比
    4.8 本章小结
5 改进方案新增问题分析与处理方法
    5.1 引言
    5.2 换热器旁路方案新增问题
        5.2.1 换热器结冰
        5.2.2 超声波流量计问题
        5.2.3 核功率异常波动
    5.3 热水回流方案新增问题
        5.3.1 备用列回流管线积气问题
        5.3.2 RRI/SEC启停瞬态压力相互影响
        5.3.3 冬季模式低档位无法满足安全准则
    5.4 冬季进行换热器效率试验的说明
        5.4.1 换热器效率试验现有方法
        5.4.2 冬季运行模式下换热器换热效率需求
        5.4.3 计算有效性说明
        5.4.4 试验条件
        5.4.5 判定标准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高浜核电站3、4号机组回热器的评价结果(论文参考文献)

  • [1]燃气发电抽汽回热给水及煤气系统热参数优化[D]. 郭珊.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EBSILON二次再热百万机组机炉耦合建模仿真及热经济性研究[D]. 麻国倩. 山东大学, 2020(12)
  • [3]证据驱动型火电机组状态预警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陈小龙. 东南大学, 2019
  • [4]1000MW二次再热双机回热系统设计及优化[D]. 张思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5]核电机组二回路系统热力计算与性能分析[D]. 刘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6]太阳能辅助二次再热燃煤发电系统集成研究[D]. 王智跃.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7]新型优化算法开发及其在核动力装置优化中的应用[D]. 王成.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5)
  • [8]新一代核电机组功频调节系统建模及仿真研究[D]. 赵婷. 武汉大学, 2017(06)
  • [9]用于教学实习的核电站虚拟仿真系统[D]. 邓华. 东南大学, 2016(03)
  • [10]北方核电站热阱低温适应性改进与研究[D]. 王昭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高滨核电站3、4号机组再生器评价结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