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的临床价值

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的临床价值

论文摘要

目的:评估电刺激定位技术在肉毒素注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成年新西兰兔4只,共8条后肢,暴露股二头肌及神经分布的位置,每条后肢选取3个刺激点,分别为股二头肌中部(N1)、神经末稍密集分布区(N2)和神经分支旁(N3),观察对电刺激的反应。2.脑卒中偏瘫后下肢痉挛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徒手定位组(n=20)采用徒手定位法,电刺激定位组(n=20)采用电刺激定位法,通过超声显像比较两组定位腓肠肌、比目鱼肌及胫后肌的准确性;同时观察电刺激定位组各进针部位的电刺激反应活跃程度,评估电刺激定位目标肌运动点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3.选取45例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按照痉挛部位的不同分为肱二头肌组及下肢组,肱二头肌组(n=35)随机分为电刺激定位组(n=18)采用电刺激定位法,徒手定位组(n=17)采用徒手定位法,下肢组(n=40)分为电刺激定位组(n=20)及徒手定位组(n=20)。并在注射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及治疗后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MAS)及肱二头肌表面肌电积分值(Intergrated EMG, IEMG)评价肌张力,测量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评定肘、踝跖屈曲改善情况;上肢、下肢(FMA)、10米步速评估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1.动物实验N1能引出的肌肉收缩明显少(2/8),N2(8/8)和N3(8/8)均能产生肌肉收缩。2.定位目标肌准确率:徒手定位法,腓肠肌内侧头93.5%,外侧头71.2%,比目鱼肌64.3%,胫后肌31.7%。电刺激定位法,腓肠肌内侧头94.5%,外侧头82.9%;比目鱼肌89.9%;胫后肌100%。目标肌不同进针部位电刺激活跃程度比较:与腓内2比较,腓内1电刺激收缩程度更明显,P<0.05;与腓外2比较,腓外1收缩程度更明显,P<0.05;与比1、比3比较,比2电刺激收缩程度更明显,P<0.05;比1与比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胫1、2、3三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在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交界部位能引起两块肌肉同时收缩(13.8%)。3.临床研究结果证实,肱二头肌组在电刺激与徒手两种定位方式下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及治疗后12周,肌肉痉挛的改善程度(MAS、IEMG)、上肢肘关节屈曲改善情况(PROM)及上肢运动功能(FMA)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徒手定位组比较,电刺激定位组患者的MAS、IEMG治疗后2周、4周、8周及12周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定位组患者的PROM在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定位组患者的FMA在8周及12周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组在电刺激与徒手两种定位方式下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及治疗后12周,各评估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徒手定位组比较,电刺激定位组患者的PROM在治疗后2周,FMA在治疗后12周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刺激的敏感性与神经分支、神经末稍密集度分布有关,通过电刺激所获得的肌肉收缩敏感点可以是运动点也可能是神经分支,电刺激敏感点并不完全等同于运动点;与徒手穿刺法比较,电刺激方法定位目标肌的准确性有较大提高,但电刺激定位仍存在少部分定位不在目标肌内。因此,有些电刺激敏感点不一定是最佳注射点;对于运动点与运动终板分布一致,其分布集中于某一特定局部的梭形肌如肱二头肌来说,运用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临床治疗肌痉挛的效果优于徒手定位。对于运动终板弥散分布的羽状肌如比目鱼肌、腓肠肌及胫后肌而言,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临床治疗肌痉挛的效果与徒手定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肉毒素注射治疗肌痉挛的研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文章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频率电刺激对小鼠成纤维细胞周期和增殖情况的影响[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9(12)
    • [2].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盆底功能障碍[J]. 继续医学教育 2020(02)
    • [3].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03)
    • [4].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卒中后单侧忽略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04)
    • [5].肌电刺激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09)
    • [6].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和手功能[J]. 中国康复 2020(07)
    • [7].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产后抑郁症的作用[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04)
    • [8].生物电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50例临床观察[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18)
    • [9].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最小意识状态促醒应用的研究[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0(10)
    • [10].仙茅苷对电刺激应激小鼠神经精神活动的影响[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1)
    • [11].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的作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32)
    • [12].呼吸电刺激训练在肺癌术后肺康复中的护理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20(33)
    • [13].“摩”法师——穿戴式智能电刺激按摩仪[J]. 物联网技术 2020(03)
    • [14].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0(03)
    • [15].非侵入性电刺激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02)
    • [16].不同强度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比较[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0(05)
    • [17].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 2020(08)
    • [18].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对运动表现影响的国外研究进展[J]. 体育科学 2020(06)
    • [19].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作用机制及其在运动科学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0(07)
    • [20].生物电刺激在分娩所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0(08)
    • [21].肌肉电刺激训练研究综述[J]. 运动 2018(01)
    • [22].脑卒中低肌张力患者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电刺激的临床对照[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7(01)
    • [23].生物反馈电刺激和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疗效分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03)
    • [24].盆底电刺激技术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7(07)
    • [25].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进展[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7(06)
    • [26].低频重复电刺激检查在重症肌无力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18)
    • [27].经颅直流电刺激提高记忆功能[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3)
    • [28].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02)
    • [29].经颅直流电刺激有限元仿真的研究进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04)
    • [30].织物的静电刺激评价及其消除方法[J]. 中国纤检 2013(08)

    标签:;  ;  ;  ;  ;  

    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的临床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