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F、bFGF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定量的关系

VEGF、bFGF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定量的关系

一、膀胱癌中VEGF、bFGF表达及与微血管定量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龙[1](2021)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通过IL-4/STAT6通路上调膀胱癌组织中PSMA表达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背景膀胱癌90%以上病理类型为移行细胞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膀胱癌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尽管非肌层浸润性移行细胞癌(NMIBC)为大多数患者的初诊类型,但肌层浸润性移行细胞癌(MIBC)的进展率为30%,膀胱全切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50%、10年生存率约为36%。由此可见,深入研究膀胱癌精准靶向治疗方案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巨噬细胞(macrophages,MΦ)是固有免疫以及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两种亚型:由脂多糖(LPS)和干扰素γ(IFN-y)通过STAT1和STAT3磷酸化诱导的M1型Mφ,以及由IL-4和IL-13通过STAT6磷酸化诱导的M2型Mφ。然而,TAM及其极化状态与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表达之间的关系,未发现有明确研究。因此,本研究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通过IL-4/STAT6通路上调膀胱癌组织新生血管中PSMA表达进行相关的研究。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是主要表达在前列腺癌上皮细胞上的Ⅱ型跨膜糖蛋白,同样也在肾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但PSM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新生血管上皮细胞中表达的研究却具有争议:Samplaski等对167例膀胱癌患者的病理切片进行研究发现,PSMA在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肿瘤病理分型相关,但所有类型的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均表达PSMA,预示PSMA与肿瘤血管生成和预后密切相关。然而,Campbell等对3例转移性膀胱癌患者进行影像学和病理学分析,PSMA在膀胱癌中低表达导致PSMAPET/CT的影像学诊断受限,但由于样本数量少且病例数量只有3例导致争议和临床不确定性。因此针对这一争议,探究PSMA在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新生血管之间的关系,寻找PSMA抑制剂抗新生血管靶向治疗的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二、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T24与人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作为共培养细胞模型,建立人膀胱移行细胞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收集人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标本,探讨膀胱癌表达和分泌IL-4,激活肿瘤微环境(TME)巨噬细胞中STAT6磷酸化促进其向M2型Mφ极化,M2型Mφ通过分泌内皮素4D(Sema4D)促进TME中CD31表达,导致PSMA表达增高的机制;应用PSMA抑制剂2-PMPA可以抑制肿瘤组织中CD31表达,探讨抑制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长和增殖的机制。三、材料与方法1、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通过分泌IL-4促进STAT6磷酸化诱导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的机制研究(1)将人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细胞应用佛波酯(PMA)诱导为M0型Mφ,向M0型Mφ中加入重组LPS及IFN-γ诱导为M1型Mφ,向M0型Mφ中加入重组人IL-4及IL-13诱导为M2型Mφ。(2)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T24与M0组、M0(+IL-4R)组、M0(+AS1517499)组共培养。(3)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0、M1、M2型Mφ与共培养M0组、M0(+IL-4R)组、M0(+AS1517499)组中生物标志物CD80、iNOS、CD163、Arg-1、pSTAT6、Sema4D的表达。(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0、M1、M2型Mφ与共培养M0组、M0(+IL-4R)组、M0(+AS1517499)组中IL-4、Sema4D的表达。2、PSMA抑制剂2-PMPA下调CD31与Sema4D表达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研究(1)应用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T24构建人膀胱移行细胞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将10只裸鼠分为实验组(2-PMPA)和对照组,每组5只。每5日用游标卡尺测量裸鼠皮下肿瘤的最大径和用电子质量称测量裸鼠重量。在给药第30天实验结束时,颈椎脱臼处死裸鼠,剥取皮下肿瘤进行下一步实验。(2)免疫组化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肿瘤中PSMA、CD31、Sema4D、Plexin-B1的表达量。(3)免疫荧光双标法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肿瘤中CD163与Sema4D、CD31与PSMA的表达量。3、PSMA与CD31表达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分期和预后中的临床研究(1)收集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患者37例。收集患者的年龄、CTU、泌尿系超声、膀胱镜检查、肿瘤大小、病理分级、TNM分期及所用化疗药物等临床资料,收集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的空白病理标本和切片进行后续实验。(2)免疫组化染色法测量肿瘤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SMA、CD31、IL-4、pSTAT6、CD 163、Sema4D、Plexin-B1的表达量。(3)免疫荧光双标法测量肿瘤及癌旁正常组织中Ki-67与IL-4、CD163与Sema4D、CD31 与Plexin-B1、CD31 与PSMA的表达量。四、结果1、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通过分泌IL-4促进STAT6磷酸化诱导巨噬细胞极化为M2型 Mφ。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THP-1细胞为悬浮细胞,表现为形态规则、大小一致、无伪足的小圆形细胞。M0型Mφ为贴壁细胞,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多边形细胞,体积略增大。M1型Mφ细胞表现为体积增大、多角的长梭形细胞。M2型Mφ细胞表现为体积增大的枝杈状细胞。Western blot、RT-PCR检测M1型Mφ中CD80和iNOS表达增加,CD163和Arg-1表达较低;M2型Mφ和T24+M0共培养组中CD163和Arg-1表达增加,CD80和iNOS表达较低。加入IL-4R和STAT6抑制剂AS1517499后,CD163表达降低。ELISA结果显示M2以及T24+M0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含量较高,M0和M1组中IL-4含量均较低。2、M2型Mφ促进促血管生成因子Sema4D的表达和分泌。RT-PCR、ELISA检测M2、T24+M0组中Sema4D表达升高,加入IL-4R或AS1517499后Sema4D表达降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Sema4D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免疫荧光结果表明,CD163+细胞(M2型Mφ)中Sema4D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PSMA抑制剂2-PMPA抑制肿瘤组织中CD31表达和M2型Mφ浸润性及其Sema4D 表达。应用PSMA抑制剂2-PMPA,移植瘤中位增长体积和重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0天后实验组裸鼠移植瘤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法显示实验组中CD31、Plexin-B1、CD163、Sema4D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免疫荧光双标法显示,实验组中PSMA在CD31+肿瘤新生血管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Sema4D在CD163+M2型Mφ中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2-PMPA可以减少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CD31+细胞)以及M2型Mφ浸润性及其Sema4D表达。4、膀胱癌组织中PSMA和CD31表达率与肿瘤TNM分期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可能是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免疫组化结果表明,高级别病理分级肿瘤患者中CD31+细胞计数明显高于低级别,且CD31+细胞计数随T分期增加而增加,即T4期最高,T3期次之,T2期最低。免疫荧光双标法结果揭示肿瘤新生血管中PSMA表达呈现相同的结果,高级别患者中PSMA表达率明显高于低级别,且T4期PSMA表达率最高,T3期和T2期较低。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PSMA和CD31表达率是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但彼此之间有相互影响作用。5、T2和T3期膀胱癌组织中M2型Mφ上调CD31和PSMA表达,而T4期中上皮-间质转化(EMT)程度上调CD31和PSMA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3期中CD163+细胞计数最高,而T2、T4期较低,表明M2型Mφ浸润程度在T3期最高,T2和T4期较低。免疫荧光显示N-cadherin/ZO-1比例在T4期最高,T3和T2期较低,表明T4期肿瘤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因此,结合PSMA与CD31表达率在T分期中的表达规律,T2和T3期中M2型Mφ上调CD31和PSMA表达,T4期中上皮-间质转化(EMT)程度促进CD31和PSMA表达。五、结论1、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分泌IL-4,促进肿瘤微环境巨噬细胞中STAT6磷酸化,上调Arg-1表达,诱导极化为M2型Mφ,从而表达和分泌Sema4D。2、PSMA表达与肿瘤组织中CD31表达密切相关,从而辅助评估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预后。3、T2期和T3期,M2型Mφ通过分泌Sema4D并表达Plexin-B1,上调肿瘤组织中CD31和PSMA表达。而在T4期,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程度上调肿瘤组织中CD31和PSMA表达。

刘沛[2](2020)在《淫羊藿苷经lncRNA GAS5/miRNA-222轴调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BMECs成血管分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是骨科的常见病、难治病,因长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所致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io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SONFH)约占ONFH总数的35%~50%。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骨微血管内皮细胞(bone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与 SONFH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淫羊藿苷(icariin,ICA)是从中药淫羊藿中提取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单体。体内、体外研究表明:SONFH中的BMECs凋亡增加、迁移减慢、血管生成能力降低,ICA的干预能够逆转这一趋势。课题组前期研究还发现,ICA可以通过调控BMECs的miRNA表达而缓解SONFH的进展。然而,miRNA的差异表达还不能清晰阐释SONFH的发生机制,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能够通过“miRNA海绵”机制,负向调节miRNA的表达,进而调控其靶标mRNA的表达。据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说:ICA对SONFH的影响可能通过lncRNA/miRNA信号轴调控BMECs的分化表达。为验证这一假说是否成立,本课题设计了 4个实验,旨在进一步探讨ICA对SONFH的作用机制。目的1.分离、培养和鉴定BMECs,为后继实验提供细胞来源。2.在转录组层面分析SONFH的BMECs差异表达的mRNA、miRNA、lncRNA和circRNA。3.根据第二部分的测序结果,结合课题前期的研究,探究ICA能否通过miRNA-222调控糖皮质激素诱导的BMECs成血管分化。4.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探究ICA是否通过lncRNA GAS5/miRNA-222信号轴调控糖皮质激素诱导的BMECs成血管分化。方法1.从5例SONFH患者和5例对照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时切除的股骨头内取松质骨,采用酶消化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BMECs并传至第3代;免疫荧光法鉴定其表面抗原。2.通过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两组样本的BMECs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得到SONFH差异表达的mRNA、miRNA、lncRNA和circRNA。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差异表达显着的基因进行GO、Pathway、Disease富集分析,并对lncRNA-miRNA-mRNA和ceRNA进行共表达分析,阐述相关作用机制。3.利用细胞转染技术,分别用甲强龙(methylprednisolone,MPS)、MPS+ICA对BMECs进行不同的干预。qRT-PCR检测BMECs中miRNA-222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成血管分化标志物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 E,PGE)的蛋白水平;试剂盒检测BMECs 中 VEGF 活性。4.通过 RNA 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和RNA下拉(RNA pull-down)实验验证lncRNA GAS5是否与miRNA-222的结合。通过RNA过表达和干扰技术观察lncRNA GAS5对miRNA-222表达的调控。分别用MPS、MPS+ICA 处理不同转染的 BMECs,qRT-PCR 检测lncRNA GAS5、miRNA-222 及 VEGF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bFGF、TGF-β、VEGF和PGE的蛋白水平,试剂盒检测BMECs 中 VEGF活性。结果1.倒置显微镜下:两组标本所培养的成熟细胞呈“鹅卵石”或“铺路石”样。免疫荧光鉴定显示:两组细胞均表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brand Factor,vWF)、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CD31),且阳性率达100%。上述结果表明所提取的细胞均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征,且纯度较高。2.在 SONFH 组 BMECs 中发现 7856 个 mRNA、386 个 miRNA、1556 个 lncRNA和541个circRNA差异表达,对差异表达lncRNA-miRNA-mRNA和ceRNA构建共表达网络。差异mRNA主要富集在脉管系统形成、血管生成、血管形态、细胞迁移、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等生物过程;差异miRNA主要富集在调控代谢进程、生物学质量、有机体细胞进程、细胞进程及信号通路、细胞分化、细胞形态等生物过程;差异circRNA主要富集在调控含核酸酶的复合物代谢、RNA代谢、RNA聚合酶Ⅱ转录、基因表达等生物过程;差异lncRNA-mRNA关系主要富集在调控组蛋白和DNA有序地形成核小体和染色质的生物过程。上述结果体现了 mRNA是具体功能的执行者,而miRNA、lncRNA和circRNA是功能调控者。3.与 MPS 组相比,MPS+ICA 组 miRNA-222 表达下调,bFGF、TGF-β、VEGF和PGE的mRNA水平及VEGF蛋白活性均明显上调。与MPS+ICA+mimic-NC组相比,MPS+ICA+miRNA-222 mimic 组 miRNA-222 表达上调,bFGF、TGF-β、VEGF和PGE的mRNA水平以及VEGF蛋白活性均显着下调。与MPS+ICA+inhibitor-NC组相比,MPS+ICA+miRNA-222 inhibitor 组 miRNA-222 表达下调,bFGF、TGF-β、VEGF和PGE的mRNA水平以及VEGF蛋白活性均明显上调。上述结果提示ICA可通过抑制miRNA-222表达而促进糖皮质激素诱导的BMECs成血管分化。4.RIP和RNA下拉实验结果表明lncRNA GAS5和miRNA-222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过表达lncRNA GAS5抑制BMECs中miRNA-222的表达,而干扰lncRNA GAS5上调miRNA-222的表达。在ICA作用下干扰lncRNA GAS5表达后,BMECs中miRNA-222的表达显着上调,bFGF、TGF-β、VEGF和PGE的mRNA水平显着下调以及VEGF蛋白活性显着降低,然而这些效应在转染miRNA-222 inhibitor后被逆转,提示ICA通过lncRNA GAS5/miRNA-222信号轴调节VEGF的表达以及BMECs的成血管分化。结论ICA通过上调lncRNA GAS5抑制miRNA-222的表达,被抑制的miRNA-222促进了 VEGF的表达,从而促进糖皮质激素诱导的BMECs的成血管分化,进而利于骨坏死的修复,延缓SONFH的进展。

王林昂[3](2020)在《DNA损伤修复基因APE1抑制尿路上皮癌免疫微环境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尿路上皮癌是起源于尿路上皮的一种多源性的恶性肿瘤,包括膀胱癌以及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是最常见的免疫相关性恶性肿瘤。近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使尿路上皮癌的治疗带来了巨大进步,但总体有效率不高。除了肿瘤细胞PD-L1表达和肿瘤突变负荷外,免疫微环境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肿瘤细胞DNA损伤修复的失衡或缺陷可影响肿瘤新抗原的产生,以及免疫微环境的改变进而影响肿瘤的免疫治疗,但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研究DNA损伤修复基因APE1与尿路上皮癌免疫微环境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尿路上皮癌免疫抑制微环境的机制,以及ICI治疗患者个体化和联合ICI治疗提供研究证据。研究材料和方法:1.公共临床数据库使用:TCGA数据库2.细胞模型:采用不同人体膀胱肿瘤细胞系T24和BIU87等,小鼠膀胱肿瘤细胞系MB49以及炎症细胞系THP-1和RAW264.7细胞。3.动物模型:(1)采用C57小鼠,4周大小时皮下种植小鼠膀胱癌细胞MB49,随机分为4组,分比为对照组,E3330组,PD-1组和E3330联合PD-1组,评估APE1抑制剂对膀胱肿瘤免疫治疗的作用。4.病人标本:A.收集在我院诊断为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并行手术的病例及其手术病灶石蜡标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评估BER通路和STING通路相关蛋白以及TILS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UTUC预后的关系;B.收集在我院诊断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并行膀胱癌根治术的病例及其手术病灶石蜡块标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评估APE1、VEGFA及CD163与膀胱癌预后的关系。5.实验方法:本研究采用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多重免疫荧光、细胞转染、RNA测序、流式细胞分析实验等。研究结果:1.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APE1表达是MIBC患者PFI的独立预后因素,APE1高表达总体上与膀胱癌免疫抑制显着相关,后者包括免疫评分、免疫细胞和多种炎症因子。APE1联合M2巨噬细胞可更好地将MIBC分为低危险组与高风险组。两组基因表达存在显着差异,在高风险组中除APE1表达和M2巨噬细胞丰度较高,其余所有抗肿瘤活性的因子表达在高风险组中均显着降低,特别是M1巨噬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丰度和IFNγ评分、IFNG基因表达水平以及ICC。2.APE1敲低的膀胱癌细胞BIU-87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在GO分析中分子功能方面富集分析前3位分别是受体调节活性,受体配体活性,以及细胞因子活性;KEGG富集分析的前10个通路中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类风湿性关节炎、IL-17信号通路以及TNF信号通路都与细胞因子密切相关。3.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中IRF3高表达与较好的预后相关,而APE1、polβ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CD8+T细胞浸润是UTUC预后良好的因素,并且Polβ与T细胞的浸润具有相关性。4.通过免疫组化和多重免疫荧光染色证实膀胱癌组织中高CD163+TAMs比率与预后不良有关,APE1表达与VEGFA表达水平和CD163+TAM的浸润增加呈正相关,提示APE1可能通过VEGFA参与巨噬细胞极化的调节。此外,APE1的高表达与膀胱癌中LVI的存在有关,LVI阳性、APE1的高表达和膀胱癌中CD163+TAM的高比率可能导致患者生存时间缩短。5.膀胱癌MB49小鼠移植瘤模型实验,进一步表明发现APE1抑制剂E3330与PD-1Ab具有协同抑制肿瘤的效应。E3330可显着抑制肿瘤血管形成,以及M2巨噬细胞的浸润;PD-1Ab有显着促进CD8细胞浸润的作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检测两种方法在评估肿瘤免疫细胞浸润方面具有互相补充的意义。结论:DNA损伤修复基因APE1可能是影响尿路上皮癌免疫微抑制环境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抑制APE1对膀胱癌的免疫治疗具有协同作用;APE1作为标志物或协同治疗靶点对今后尿路上皮癌的免疫治疗个体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杨伟平[4](2019)在《环状RNA ELP3在膀胱癌的表达及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circELP3对膀胱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并在动物体内实验中进行验证。验证circELP3在临床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ircELP3表达情况与临床样本分期、分级的关系。为今后诊断膀胱癌提供一个新的标记物,为今后治疗膀胱癌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1.通过体外细胞转染实验,向膀胱癌细胞系转染siRNA序列,干扰沉默circELP3的表达水平,验证siRNA序列的效率。2.通过降低circELP3的表达水平,cck8实验检测其对膀胱癌细胞系增殖能力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评估其对膀胱癌细胞系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3.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实验,确定circELP3在膀胱癌细胞的细胞定位。4.以circELP3的siRNA序列为基础,合成稳定沉默circELP3的sh-circELP3,构建sh-circELP3的T24细胞株,进行皮下成瘤动物实验,在动物体内验证沉默circELP3后,circELP3对膀胱癌增殖的影响。5.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收集到的23对膀胱癌癌与癌旁临床组织标本中circELP3的表达水平,分析circELP3在癌与癌旁临床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6.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收集到的30例膀胱癌癌组织标本circELP3的表达水平,分析circELP3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分级的关系。[结果]1.通过体外转染circELP3的siRNA序列,可以显着降低circELP3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体外转染circELP3的siRNA序列,可以显着抑制膀胱癌T24细胞系和5637细胞系的增殖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通过体外转染circELP3的siRNA序列,可以显着抑制膀胱癌T24细胞系和5637细胞系的克隆形成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在膀胱癌T24细胞系和5637细胞系中,circELP3主要表达于细胞的细胞质。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sh-circELP3组皮下瘤与对照组sh-nc皮下瘤相比,sh-circELP3组可以显着减小皮下瘤体积及重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23对临床组织标本中,膀胱癌癌组织中circELP3表达水平比膀胱癌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30例膀胱癌临床组织标本TMN分期中,T3-4期患者circELP3表达水平分别比Ta、T1、T2期患者circELP3表达水平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1-3期患者circELP3表达水平比N0期患者circELP3表达水平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癌患者circELP3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体外干扰沉默circELP3表达水平后,可以显着抑制膀胱癌T24细胞系和5637细胞系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膀胱癌癌组织中circELP3表达水平比膀胱癌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高,T3-4期患者circELP3表达水平比Ta、T1、T2期患者circELP3表达水平高,N1-3期患者circELP3表达水平比NO期患者circELP3表达水平高,均提示circELP3可能作为一个促癌基因,在膀胱癌中发挥着重要的促癌作用,影响着膀胱癌的进展。因此,其有可能成为诊断膀胱癌的一个新的生物标志物,并有可能成为治疗膀胱癌的新方法。

董欣[5](2017)在《1、鼻咽癌放疗反应相关的医学生物学标志 2、OLC1基因在膀胱癌中异常表达及其医学生物学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鼻咽癌放疗反应相关的医学分子生物学标志鼻咽镜下取活检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是鼻咽癌诊断的金标准。放射治疗是目前原发鼻咽癌首选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仍有约四分之一的患者对放射治疗不敏感。如若能够在治疗之前对患者对放疗的反应进行预测评估,则有助于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治疗效果。因此,发现、鉴定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相关的医学生物学标志,成为这一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本项研究首先归纳分析了 2014-2016年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00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基于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技术的鼻咽镜下肿瘤表面微血管显露情况与放疗后肿瘤消退情况的关系。随后采用基因芯片的方法对两组不同放疗反应的鼻咽癌(共20例)的肿瘤组织中差异表达microRNA进行筛选,并预测其靶基因且进行功能分析;进而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10例鼻咽癌肿瘤和癌旁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结合两种方法分析不同放疗反应组间差异表达分子功能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另外,探讨了 EB病毒基因在鼻咽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且分析其表达情况与鼻咽癌放疗反应的关系。在100例鼻咽癌病例中分析发现,NBI内镜下肿瘤表面微血管显露情况与放疗敏感性呈显着正相关(p=0.006,X2=19.268),即微血管显露评级越高,肿瘤放疗后消退越快。基于这一发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查了 89例鼻咽癌肿瘤组织中VEGF、EGFR和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其表达情况与NBI内镜下肿瘤表面血管显露相关。采用芯片技术分析了放疗敏感和放疗不敏感的鼻咽癌各10例肿瘤和癌旁组织的microRNA表达谱,在肿瘤与癌旁组和放疗高敏感与放疗低敏感组分别筛选得到了 78个和41个差异表达microRNA。使用3个公共数据库miRBase,TargetScan和PicTar进行靶基因预测。对肿瘤和癌旁组,要求在全部3个数据库中预测到其靶基因;对于放疗高敏感和低敏感组,要求至少在两个数据库中预测到其靶基因。进而采用Panther软件分别分析其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Angiogenesis通路均处在肿瘤和癌旁组、放疗高敏感和低敏感组靶基因功能富集结果中。这说明不同放疗敏感性的鼻咽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预测得到的靶基因功能富集主要与血管生成有关。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10例鼻咽癌肿瘤和癌旁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在鼻咽癌癌旁与肿瘤组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中,发现上调的基因有3432个,下调的基因有4453个;在肿瘤表面微血管显露与未显露组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中,发现上调的有379个,下调的基因有392个;在肿瘤放疗高敏感和放疗低敏感组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中,发现上调的有115个,下调的基因有132个。三种不同组合比较共有105个共有的差异基因。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Jak-STAT通路和VEGF等信号通路与鼻咽癌的放疗反应相关。VEGF通路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与临床观察的肿瘤微血管显露情况相一致。另外,转录组测序数据显示,EB病毒编码基因在鼻咽癌肿瘤组织中特异性的高表达,且EBER1/2在鼻咽癌病例中的表达情况可能与肿瘤放疗反应相关。上述研究资料提示:NBI鼻咽镜下观察到的肿瘤微血管显露情况可预示放疗后肿瘤消退情况;不同放疗反应的鼻咽癌差异表达microRNA谱和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其生物学功能与血管生成有关,EB病毒基因也在鼻咽癌放疗后肿瘤消退过程中发挥作用。NBI内镜下鼻咽癌肿瘤表面的微血管显露情况,以及肿瘤组织中宿主和EB病毒的异常表达基因(如VEGF通路和Jak-STAT通路,等),有可能作为鼻咽癌放疗反应相关的医学、分子生物学标志,在治疗前对放疗后肿瘤消退情况进行预测和评估。第二章OLC1基因在膀胱癌中异常表达及其医学生物学意义本实验室前期工作发现并鉴定的肺癌相关基因OLC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异常,但目前尚未见OLC1与膀胱癌的研究报道。本项研究首先分析了 OLC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随后分析了 OLC1基因异常表达的临床意义,继而进一步探讨了该基因在膀胱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在mRNA水平,RT-PCR分析结果显示,OLC1基因在膀胱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p<0.001),且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41/70)中表达高于非肌层浸润性癌(29/70)(p<0.05),在吸烟患者(24/70)中表达高于非吸烟患者(46/70)(p<0.01);在蛋白质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OLC1在37.7%(43/114)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在55例肌层浸润性癌中,52.7%(29例)呈高表达;而在59例非肌层浸润性癌中,23.7%(14例)呈高表达。分析发现,在膀胱癌肿瘤组织中,OLC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病理学分期(p<0.001),以及患者的吸烟史(p=0.022)显着相关。对106例随访资料完整的膀胱癌患者病例信息进行分析,发现39例OLC1高表达的膀胱癌患者无瘤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中位数为49个月,67例OLC1低表达的患者DFS中位数为64个月,统计分析发现肿瘤组织中OLC1蛋白表达的高低与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无显着相关性(39.5%vs56.7%,p=0.156);39例OLC1高表达的膀胱癌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中位数为110个月,67例OLC1低表达的患者OS中位数为95个月。OLC1高表达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与OLC1低表达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有显着差异(79.5%vs 88.1%,p=0.040)。合并分析OLC1表达和吸烟因素,在吸烟患者中有22例OLC1高表达,34例OLC1低表达,五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4%和85.7%(p=0.032);吸烟人群中OLC1高表达的患者其五年总生存率显着低于非吸烟切OLC1低表达的患者(p=0.010)。体外实验显示,稳定表达外源性OLC1基因能够增加膀胱癌细胞T24和5637的增殖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其侵袭能力。上述研究资料提示,OLC1基因在膀胱癌中存在异常表达,且能够增加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同时其异常表达可能与膀胱癌患者,尤其是在吸烟膀胱癌患者的预后相关。

邵剑锋[6](2016)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膀胱癌中表达与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a)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及大多数国家中,以移行细胞癌为主,占膀胱癌的90%以上。目前临床治疗策略的主要依据是肿瘤分期,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一般推荐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术后短期内即很快发生复发、转移,二次手术病理表现为肌层浸润性。肿瘤复发和转移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而肿瘤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而巨噬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细胞成分。近年来研究显示肿瘤组织局部浸润的巨噬细胞,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在肿瘤组织微环境中可以发生M2型极化,从而发挥免疫抑制效应,促进瘤内血管新生、肿瘤增殖、侵犯和转移。本研究旨在探讨TAMs与膀胱癌发生、复发、进展的关系。本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预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初次复发的关系目的:探讨M2型TAMs浸润程度及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ncer,NMIBC)术后初次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337例初发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D163为M2型TAMs分子标记物,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膀胱癌组织中TAMs浸润程度,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log-rank法检验,Cox回归模型分析TAMs浸润程度及其他膀胱癌复发危险因素,如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肿瘤数目等对肿瘤术后初次复发的影响。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癌间质CD163重度浸润组术后复发率为36.2%,显着高于轻、中度浸润组的16.2%(P=0.001);肿瘤大于3cm和肿瘤小于3cm患者复发率分别为14.0%和28.4%,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多发肿瘤和单发肿瘤患者复发率分别为26.7%和1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G1、G2、G3不同肿瘤病理分级复发率分别为25.0%、17.2%和22.1%,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8),多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重度CD163间质浸润患者较轻中度更易复发(P=0.006),而单发患者中,肿瘤复发和间质浸润程度无关(P=0.144)。肿瘤小于3cm患者中,复发和间质浸润程度密切相关(P<0.01),而肿瘤大于3cm患者中,复发和CD163间质浸润程度无关(P=1.000)。肿瘤G1、G2级患者中,复发和CD163间质浸润程度密切相关,有统计学差异(P=0.035),而在G3患者中,与CD163间质浸润程度无关(P=0.505)。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D163+细胞重度浸润、肿瘤直径>3cm、多发、高病理分级均为基层非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5)。患者性别、年龄、癌巢CD163细胞浸润程度无相关。结论:膀胱癌间质中CD163重度浸润者,膀胱癌术后更易复发,因此,癌间质163浸润程度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潜在分子标记物。此外,肿瘤病理分级、肿瘤大小、肿瘤是否单发均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生成因子和肿瘤微血管密度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膀胱癌发生、进展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膀胱癌组织CD68+型TAMs浸润程度,肿瘤微血管密度(以CD34为标记)及VEGF表达,每例标本均选用膀胱癌中心组织,并选正常膀胱黏膜作为对照。结果:39例正常膀胱黏膜仅有6例见CD68呈1级(15.4%),其余均为0级(84.6%);153例癌组织中CD68呈0级者5例(3.2%),1级33例(21.6%),2级69例(45.1%),3级46例(30.1%),膀胱癌中,CD68+TAMs表达较正常膀胱粘膜显着增多(P<0.01)。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比较,将CD68+TAMs表达程度0级、1级、2级合并,定为轻度浸润,CD68+TAMs表达程度3级定位重度浸润。轻度浸润患者中,T1期膀胱癌98例,T2-T4期膀胱癌9例;重度浸润患者中,T1膀胱癌31例,T2-T4期膀胱癌15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CD68+TAMs浸润程度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膀胱癌中CD68+TAMs浸润程度密切正相关(r值=0.414,P<0.01),VEGF和CD68+TAMs浸润程度也密切正相关(r值=0.333,P<0.01)。结论:膀胱癌组织中TAMs的浸润程度、MVD和VEGF表达水平较正常膀胱组织显着增高,提示TAMs可能参与膀胱癌的发生。CD68+TAMs的浸润程度与肿瘤血管密度、VEGF表达水平和膀胱癌肿瘤分期密切相关,TAMs参与膀胱癌的进展,TAMs浸润程度可以作为预后判断的一项临床指标。第三部分膀胱癌组织微环境中单核巨噬细胞的特性分析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微环境中CD163+/CD206+单核巨噬细胞的表达特性。方法:本部分通过收集膀胱癌组织样本,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中CD163+细胞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分析膀胱癌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浸润的CD45+CD14+CD163+细胞亚群表达情况,并分析与免疫和血管生成相关的分子表达情况;利用小鼠膀胱癌细胞株MB49皮下接种C57/BL6小鼠,构建荷瘤小鼠模型,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时期荷瘤小鼠CD11b+F4/80+CD206+单核巨噬细胞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肿瘤癌灶浸润的CD45+CD14+CD163+单核巨噬细胞亚群比例较癌旁组织显着增高,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无论癌组织还是癌旁组织,CD45+CD14+CD163+单核巨噬细胞亚群中CD40的表达显着高于CD45+CD14+CD163-群体;荷瘤小鼠实验发现,随着肿瘤生长CD11b+F4/80+CD206+单核巨噬细胞比例逐渐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意义。结论:膀胱癌组织微环境中CD163+/CD206+单核巨噬细胞异常增高,且该群细胞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且发现CD40可能是该亚群发挥生物学功能的重要分子。

杨长成[7](2016)在《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CEACAM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2、探讨CEACAM1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3、探讨CEACAM1在乳腺癌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乳腺良性疾病组织CEACAM1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术后病理资料的相关性;2、通过ELISA法检测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溶性CEACAM1水平;3、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乳腺癌细胞膜结合型CEACAM1表达水平;4、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EACAM1在乳腺癌细胞表达情况,并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比较分析;5、构建CEACAM1过表达载体,通过瞬时转染法在内源性CEACAM1低表达的细胞中过表达CEACAM1;6、进行体外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力和迁移力的影响;7、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8、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及western blot检测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及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影响;9、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血管新生情况,通过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与CEACAM1表达的相关性;10、通过体外血管生成实验,观察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促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11、ELISA法检测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分泌VEGFs的影响。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乳腺癌组织CEACAM1染色强度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和乳腺良性疾病组织;2、乳腺癌细胞(BT549,Hs578T,MDA-MB-468,MDA-MB-231,T47D,MCF7)培养上清可溶性CEACAM1水平均低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3、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乳腺癌细胞膜结合型CEACAM1表达强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细胞;4、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结果提示,乳腺癌细胞CEACMA1的表达水平同样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细胞;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CEACAM1免疫组化染色强度明显低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6、细胞水平检测结果表明,高侵袭潜能的乳腺癌细胞CEACAM1mRNA表达明显低于低侵袭或正常乳腺细胞;7、体外侵袭和迁移实验表明,过表达CEACAM1可明显降低乳腺癌细胞BT549和Hs578T的侵袭和迁移能力;8、Western blot检测发现,CEACAM1可引起MMP2/TIMP2平衡和E-cadherin/N-cadherin平衡改变;9、CEACAM1可下调STAT3和Smad2磷酸化,但不影响总STAT3和Smad2的表达;10、乳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与CEACAM1表达明显负相关;11、过表达CEACAM1的乳腺癌细胞BT549促HUVEC细胞成管能力明显减弱;12、过表达CEACAM1后乳腺癌细胞BT549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A明显减少。结论:1、乳腺癌CEACAM1表达水平明显下调;2、CEACAM1可通过调控MMP2/TIMP2和E-cadherin/N-cadherin平衡,以及诱导EMT逆转进而抑制乳腺癌侵袭和迁移能力;3、CEACAM1通过下调乳腺癌细胞分泌VEGF-A进而抑制乳腺癌血管新生。4、综上,CEACAM1在乳腺癌中可能起到抑癌的作用,因此逆转乳腺癌细胞CEACAM1表达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治疗策略。

郭鹏荣,盛玉文,刘奔,王超,刘轶丹,傅德望,王成财[8](2014)在《灵芝多糖对顺铂抑制荷膀胱癌T24细胞裸鼠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灵芝多糖对膀胱癌的化疗增敏效应和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MTS法测定灵芝多糖联合顺铂对人膀胱癌T24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采用Chou-Talalay联合指数法(即中效原理)判定两药合用时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T24荷瘤裸鼠模型,观察灵芝多糖和顺铂的联合治疗效应,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荷瘤裸鼠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荷瘤裸鼠肿瘤组织中VEGF和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灵芝多糖在体外能有效抑制T24细胞的增殖,且与顺铂联用具有协同效应(CI<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灵芝多糖可显着增强顺铂对荷瘤裸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P<0.05),并可抑制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及VEGF、bFGF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也显示与单用顺铂比较,灵芝多糖联合顺铂治疗后荷瘤裸鼠肿瘤组织中VEGF和bFGF的表达显着下降。结论灵芝多糖和顺铂能协同抑制T24细胞的体外增殖;灵芝多糖可增强顺铂对T24荷瘤裸鼠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和bFGF的表达有关。

沈叶[9](2014)在《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癌组织及血清中VEGF、bFGF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组织及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利用CD34表达进行肿瘤微血管计数,研究VEGF、bFGF与MVD之间关系,探讨三者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乳腺癌及乳腺腺瘤组织中VEGF、bFGF和CD34的表达水平,并对三者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直径、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点的关系进行分析;应用酶联免疫技术(ABC-ELISA)检测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VEGF、bFGF表达水平,并对三者在乳腺癌血清中的表达与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直径、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点的关系进行分析;对乳腺癌组织中MVD、组织及血清中VEGF、bFG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乳腺癌组织中VEGF、bF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3%、68.8%,均分别高于乳腺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0.0%、25.0%,两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09,12.76,P<0.05)。2.乳腺癌组织中的MVD计数为(33.81±10.95),明显高于乳腺腺瘤组织(17.41±6.04),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P<0.05)。3.乳腺癌组织中VEGF阳性率随乳腺癌肿瘤直径的增大、TNM临床分期增高、淋巴结转移而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病理类型无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bFGF阳性率随乳腺癌TNM临床分期增高、淋巴结转移而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肿瘤直径、病理类型无关(P>0.05)。4. Ⅲ期、Ⅳ期乳腺癌组织中MVD表达水平显着高于Ⅰ期、Ⅱ期,伴有淋巴结转移者MVD表达水平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bFGF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体检者,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随着临床分期、肿瘤直径的增加,血清VEGF、bFGF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且伴有淋巴结转移者血清VEGF、bFGF表达水平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病理类型之间血清VEGF、bFGF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乳腺癌组织VEGF和bFGF表达呈显着正相关(r=0.685,P<0.05);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和bFGF表达呈显着正相关(r=0.706,P<0.05)。8.乳腺癌组织VEGF、bFGF表达分别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0.594,0.525,P<0.05)。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bFGF表达分别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0.472,0.507,P<0.05)。结论1.乳腺癌组织及血清中VEGF、bFGF表达、MVD均高于乳腺腺瘤组织和健康体检者。2.乳腺癌组织及血清中VEGF、bFGF的表达水平、MVD与乳腺癌肿瘤直径、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相关,检测bFGF、VEGF的表达及MVD对于判断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3.乳腺癌组织及血清VEGF和bFGF表达呈显着正相关,且乳腺癌组织及血清VEGF、bFGF表达与MVD呈高度正相关,三者共同参与了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过程,有望成为乳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重要靶点。

王晓辉[10](2012)在《CD105、TSP-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BTCC)又称膀胱尿路上皮癌是我国泌尿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以高发、多发、复发为其特点,浅表性肿瘤易复发,浸润性和转移性预后较差。近年来手术和化疗方案虽不断改善,但其治疗效果仍不尽满意。肿瘤新生血管在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较多学者的重视。CD105又名Endoglin,作为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最重要的因子之一,是一种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分子。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是一种重要的抑制血管生成物质,在人体组织中广泛分布。研究CD105、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以期通过对膀胱肿瘤新生血管的研究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0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及病理科60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标本作为实验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58.43岁。肿瘤标本分组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标准G1:24例,G2:21例,G3:15例;根据TNM分期TisT1:39例,T2T4:21例。并选择1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作为对照组。1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取自外伤尿道会师及膀胱修补手术的标本。BTCC组与对照组年龄及性别无显着的差异。选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BTCC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CD105、TSP-1的表达,并根据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病变的不同分级、分期进行对比和相关性的数据分析。应用SPPS17.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的数据结果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着意义。结果膀胱肿瘤组织中CD105的阳性表达主要在细胞浆及胞膜,特别集中于肿瘤的边缘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CD10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较强,而在正常膀胱粘膜表达较弱。其MVD值分别为21.43±13.13和3.64±1.33。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5,P<0.05)。TBCC中TSP-1的阳性染色较弱,尤其是肿瘤分级高的多为阴性。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和正常膀胱粘膜的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肿瘤组织中TSP-1低表达25例;TSP-1高表达的16膀胱肿瘤组织中MVD值较低,而CD105也较低表达13例。在CD105中低度表达的膀胱肿瘤组织中TSP-1低表达的MVD值要明显高于TSP-1高表达的MVD值(P<0.05)。结论1.CD105高表达而MVD值高的膀胱肿瘤组织中TSP-1表达低,TSP-1高表达的膀胱肿瘤组织中MVD值较低,而CD105表达也较低。在CD105中低度表达的膀胱肿瘤组织中TSP-1表达低的要明显高于TSP-1表达高的MVD值。2.上述说明膀胱肿瘤血管的生成是以CD105和TSP-1为代表的正负两类血管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测定两者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MVD的关系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发展情况及预后。3.同时我们也可以研究干预两者在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来达到膀胱癌的抗血管治疗。关于两者在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尚处于研究阶段,其中较多环节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了,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二、膀胱癌中VEGF、bFGF表达及与微血管定量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膀胱癌中VEGF、bFGF表达及与微血管定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通过IL-4/STAT6通路上调膀胱癌组织中PSMA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通过分泌IL-4促进STAT6磷酸化诱导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的机制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章 PSMA抑制剂2-PMPA下调CD31与Sema4D表达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章 PSMA与CD31表达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分期和预后中的临床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研究总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淫羊藿苷经lncRNA GAS5/miRNA-222轴调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BMECs成血管分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非编码RNA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研究进展
        1 MIRNA在SONFH的研究进展
        1.1 miRNA概述
        1.2 miRNA与疾病
        1.3 miRNA在SONFH中的作用
        2 LNCRNA在SONFH的研究进展
        2.1 lncRNA概述
        2.2 lncRNA与疾病
        2.3 LncRNA在ONFH中的作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
        1 基础研究
        1.1 作用机制
        1.2 干细胞的基因工程
        1.3 间充质干细胞产生的外泌体
        2 临床应用
        2.1 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
        2.2 患者选择
        2.3 干细胞来源选择
        2.4 移植细胞的数量
        2.5 干细胞移植方式
        2.6 安全性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前言
        1.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2. 淫羊藿苷通过促进BMECs延缓SONFH的发展
        3. MINA调控BMECs成血管分化
        4. 长链非编码RNA调控BMECs成血管分化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一 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一、材料与方法
        1. 标本来源
        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1. 细胞形态学观察
        2. 表面抗原鉴定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微血管内皮细胞转录组差异的初步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二、结果
        1. SONFH的BMECs中miRNA的差异表达谱
        2. SONFH的BMECs中mRNA和lncRNA的差异表达谱
        3. SONFH的BMECs中circRNA的差异表达谱
        4. 差异表达miRNA、lncRNA-mRNA和circRNA的功能分析
        5. lncRNA-miRNA-mRNA共表达分析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淫羊藿苷通过MIRNA-222调控糖皮质激素诱导的BMECS的成血管分化
        一、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淫羊藿苷经LNCRNA GAS5/MIRNA-222信号轴调控糖皮质激素诱导的BMECS成血管分化
        一、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二、结果
        1. 验证lncRNA GAS5与miRNA-222的结合以及lncRNA GAS5对miRNA-222表达的调控
        2. 验证ICA通过GAS5/miRNA-222信号轴调节BMECs血管生成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3)DNA损伤修复基因APE1抑制尿路上皮癌免疫微环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APE1表达与膀胱癌免疫微环境基因相关性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APE1对膀胱癌细胞系基因表达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中BER、STING通路蛋白与TILs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膀胱癌APE1与VEGFA、CD163+巨噬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抑制APE1促进PD-1抗体抑制小鼠膀胱癌生长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DNA损伤与修复与肿瘤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新辅助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环状RNA ELP3在膀胱癌的表达及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果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和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1、鼻咽癌放疗反应相关的医学生物学标志 2、OLC1基因在膀胱癌中异常表达及其医学生物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鼻咽癌放疗反应相关的医学分子生物学标志
    导论(含文献综述)
        1. 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
        2. 鼻咽癌内镜下的肿瘤微血管显露
        3. EB病毒与鼻咽癌
        基本研究策略
    结果
        1. 鼻咽镜下肿瘤表面微血管显露与鼻咽癌放疗反应之间的关系
        1.1 鼻咽癌病例入组及其基本特征
        1.2 鼻咽镜下肿瘤表面微血管显露情况与放疗反应联合分析
        1.3 鼻咽癌肿瘤组织中VEGF、EGFR和Ki67的蛋白表达
        2. 鼻咽癌肿瘤组织放疗反应相关差异表达microRNA的筛选分析
        2.1 鼻咽癌病例入组及其基本特征
        2.2 鼻咽癌放疗反应相关的microRNA表达谱
        2.3 鼻咽癌放疗反应相关差异表达microRNA的靶基因预测
        3. 不同放疗反应的鼻咽癌转录组测序分析
        3.1 用于转录组测序的鼻咽癌病例入组及其基本特征
        3.2 鼻咽癌患者肿瘤及其癌旁组织转录组测序
        3.3 鼻咽癌患者肿瘤及其癌旁组织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3.4 鼻咽癌组织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5 鼻咽癌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4. EB病毒基因在鼻咽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讨论
        1. 临床相关研究质量控制
        2. 窄带成像内镜下鼻咽癌肿瘤表面微血管显露情况
        3. 不同放疗反应鼻咽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差异microRNA表达谱的筛选和功能富集
        4. 鼻咽癌不同放疗反应及不同血管显露情况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5. EB病毒编码的基因产物在鼻咽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本章小结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 鼻咽癌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1.1 新鲜冻存鼻咽癌组织
        1.2 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鼻咽癌组织
        2. 细胞系
        3. 临床样品收集和制备所需试剂
        4. Realtime-PCR试剂
        5. 抗体
        6. 主要试剂盒
        7. 细胞培养试剂
        8. 免疫组织化学试剂
        9. 常用试剂的配制
        10. 主要仪器
        11. RNA质量控制、生物信息分析
        二、实验方法
        1. 总RNA样品的提取、制备及质量鉴定
        1.1 提取新鲜冻存鼻咽癌和膀胱癌肿瘤组织标本总RNA
        1.2 RNA样品的质量鉴定
        1.3 RNA样品的纯化
        2. 基因芯片检测microRNA表达谱
        2.1 样品去磷酸化
        2.2 变性
        2.3 标记
        2.4 准备杂交盒
        2.5 芯片清洗
        3. 细胞生物学方法
        3.1 细胞复苏
        3.2 细胞冻存
        3.3 细胞传代
        3.4 脂质体介导的细胞转染
        3.5 CCK8检测细胞增殖曲线
        3.6 细胞体外浸润分析
        4.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4.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
        5. RNA原位杂交
        6.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OLC1基因在膀胱癌中异常表达及其医学生物学意义
    导论(含文献综述)
        1. 膀胱癌概述
        2. 膀胱癌分期与预后
        3. 膀胱癌与吸烟
        4. OLC1基因
        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策略
        基本研究策略
    结果
        1. 膀胱癌病例入组及其基本特征
        用于mRNA分析的膀胱癌病例信息
        用于蛋白免疫组化分析的膀胱癌病例信息
        2. OLC1基因mRNA在膀胱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2.1 膀胱癌肿瘤组织与正常黏膜组织中OLC1的mRNA表达水平
        2.2 OLC1基因高表达与膀胱癌分期的关系
        2.3 OLC1基因高表达与膀胱癌患者吸烟的关系
        3. 膀胱癌组织中OLC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意义
        3.1 OLC1蛋白在非肌层浸润性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表达
        3.2 膀胱癌肿瘤组织中OLC1蛋白表达与膀胱癌患者无瘤生存及总生存的关系
        4. OLC1在膀胱癌中的功能探索
        4.1 OLC1过表达膀胱癌细胞系的建立
        4.2 OLC1过表达对膀胱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4.3 OLC1过表达对膀胱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讨论
        1. OLC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
        2. OLC1联合吸烟与膀胱癌分期和预后的关系
        3. OLC1在膀胱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功能
    本章小结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 膀胱癌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1.1 新鲜冻存膀胱癌组织
        1.2 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膀胱癌组织
        2. 细胞系
        3. 菌株及质粒载体
        4. PCR引物序列
        5. 抗体
        6. 蛋白提取和定量试剂
        二、实验方法
        1.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1.1 RNA逆转录为cDNA
        1.2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1.3 绘制标准曲线
        1.4 样本检测
        1.5 统计学分析
        2. 质粒抽提
        2.1 小量提取质粒DNA
        2.2 大量提取质粒DNA
        3. rTaq酶PCR反应
        4. PCR产物胶回收
        5. 细胞总蛋白提取及免疫印迹
        5.1 裂解细胞收获总蛋白
        5.2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5.3 聚丙烯凝胶电泳SDS-PAGE
        5.4 半干法蛋白转印
        5.5 抗体孵育
        5.6 化学发光显影
        5.7 Western blot二次发光检测
        6. 细胞生物学方法
        6.1 细胞复苏
        6.2 细胞冻存
        6.3 细胞传代
        6.4 脂质体介导的细胞转染
        6.5 CCK8检测细胞增殖曲线
        6.6 细胞体外浸润分析
        7.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7.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7.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
        8. 统计学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6)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膀胱癌中表达与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与目的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预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初次复发中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实验设计与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患者基本临床随访资料及病理
        2.2 不同临床病理参数及癌组织CD163间质表达程度与NMIBC复发关系
        2.3 不同危险因素与初次复发间期对比分析
        2.4 探讨膀胱癌患者复发影响因素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生成因子和肿瘤微血管密度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实验设计与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膀胱癌组织微环境中单核巨噬细胞的特性分析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材料
        1.2 实验方法
    结果
        2.1 CD163~+单核巨噬细胞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分析
        2.2 膀胱癌组织中CD163~+单核巨噬细胞表达比例分析
        2.3 膀胱癌组织中CD163~-及CD163~+单核巨噬细胞亚群表型鉴定
        2.4 膀胱癌癌旁组织中CD163~-及CD163~+单核巨噬细胞亚群表型鉴定
        2.5 CD206~+单核巨噬细胞在膀胱癌荷瘤小鼠模型上动态表达分析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实体恶性肿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件:膀胱癌调查表
致谢

(7)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EACAM1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EACAM1 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EACAM1 在乳腺癌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灵芝多糖对顺铂抑制荷膀胱癌T24细胞裸鼠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1.3 药物联合作用评价
    1.4 体内抑瘤实验
    1.5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34、VEGF和b FGF表达水平
    1.6 实时荧光定量P C R检测肿瘤组织内V EG F及b F G F m R N A表达水平
    1.7 Western blotting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和b FGF的表达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灵芝多糖和顺铂对膀胱癌T 2 4细胞生长的协同抑制
    2.2 灵芝多糖对顺铂抑制荷瘤裸鼠肿瘤生长作用的影响
    2.3 顺铂和灵芝多糖对裸鼠皮下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2.4免疫组化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VEGF和b FGF的表达
3 讨论

(9)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癌组织及血清中VEGF、bFGF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以及公开发表的论文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10)CD105、TSP-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膀胱癌的诊疗特点
    1.2 膀胱癌的病理基础
    1.3 膀胱癌的生物学新进展
        1.3.1 肿瘤标记物研究
        1.3.2 肿瘤免疫学研究
        1.3.3 肿瘤内分泌学研究
        1.3.4 肿瘤微血管的研究
    1.4 CD105 和 TSP-1 在肿瘤血管中的研究进展
        1.4.1 CD105 在肿瘤血管中的研究进展
        1.4.2 TSP-1 在肿瘤血管中的研究进展
第2章 引言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器材
        3.1.1 实验标本
        3.1.2 生物试剂
    3.2 实验方法与过程
        3.2.1 标本制备
        3.2.2 免疫组化过程
    3.3 结果判定标准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CD105 和 TSP-1 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
    4.2 TSP-1 在 BTCC 各分期分级中的表达及关系
    4.3 CD105-MVD 在膀胱癌中各分期分级的表达关系
第5章 讨论
    5.1 CD105 在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
    5.2 TSP-1 在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
    5.3 联合检测 TSP-1 和 CD105 的表达在尿路上皮癌中的诊疗意义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附录 图片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膀胱癌中VEGF、bFGF表达及与微血管定量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通过IL-4/STAT6通路上调膀胱癌组织中PSMA表达的研究[D]. 王子龙. 山东大学, 2021(11)
  • [2]淫羊藿苷经lncRNA GAS5/miRNA-222轴调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BMECs成血管分化的机制研究[D]. 刘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DNA损伤修复基因APE1抑制尿路上皮癌免疫微环境的研究[D]. 王林昂.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4]环状RNA ELP3在膀胱癌的表达及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D]. 杨伟平.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5]1、鼻咽癌放疗反应相关的医学生物学标志 2、OLC1基因在膀胱癌中异常表达及其医学生物学意义[D]. 董欣.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1)
  • [6]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膀胱癌中表达与临床意义的研究[D]. 邵剑锋. 苏州大学, 2016(11)
  • [7]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D]. 杨长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8]灵芝多糖对顺铂抑制荷膀胱癌T24细胞裸鼠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J]. 郭鹏荣,盛玉文,刘奔,王超,刘轶丹,傅德望,王成财.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4(06)
  • [9]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癌组织及血清中VEGF、bFGF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 沈叶. 苏州大学, 2014(09)
  • [10]CD105、TSP-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王晓辉. 河南科技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VEGF、bFGF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定量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