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集油田高6断块水淹层测井评价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高集油田高6断块水淹层测井评价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论文摘要

油田开发中后期的水淹层定量评价与剩余油分布研究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以江苏油田高6断块阜宁组一段(以下简称阜一段)和阜宁组二段(以下简称阜二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小层细分与对比、沉积微相划分、水淹测井响应特征研究,揭示油层水淹后测井曲线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交会图法、神经网络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和Fisher判别分析法实现对水淹层的定性评价,找出油层水淹部位,然后通过储层四性关系研究、测井解释模型研究和水淹层多井处理与评价等研究进行水淹层的定量评价。最后对高6断块油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及定量描述研究,揭示其分布与控制因素,为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依据。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成果:(1)通过基准面旋回分析,共划分长期旋回1个、中期旋回5个和短期旋回23个,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根据详细的岩心观察和描述,结合测井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研究区存在的两种沉积类型,即E1fl的末端扇沉积、E1f2的滨浅湖滩坝沉积。(2)对研究区的测井曲线做了标准化校正,并在深入分析测井、地质等资料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油层水淹后的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总结出了反映水淹层的敏感曲线,为准确评价水淹层和解释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3)实现了基于交会图法、神经网络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和Fisher判别分析法等方法的水淹层定性识别,并编制了水淹层测井识别软件,快速准确地找出研究层段的水淹部位,为后面水淹层的定量研究打下基础。(4)按照沉积微相类型建立了反映地下客观情况的精细化、定量化测井解释模型,用于储层参数和水淹层定量解释研究。建立了高6断块阜一段、阜二段水淹层综合评价标准,并划分了油层的水淹级别,在此基础上对目的层段的水淹规律进行了总结和评价。(5)在水淹层研究和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对高6断块油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及定量描述研究,分析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认为油藏的可动油高值区域一般存在于砂岩尖灭区、井网不完善区和构造高部位,并大多呈分散状、片状、连续状分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水淹层研究方法现状
  • 0.2.2 剩余油研究方法现状
  • 0.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0.5 创新点
  • 1 油田概况
  • 1.1 区域地质概况
  • 1.2 高6断块油藏基本特征
  • 1.3 地层发育特征
  • 2 测井评价地质基础研究
  • 2.1 地层对比与划分
  • 2.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2.3 沉积微相展布
  • 2.4 储层物性特征
  • 3 测井数据预处理及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
  • 3.1 测井数据的标准化
  • 3.2 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及变化规律
  • 3.2.1 自然电位基线偏移特征
  • 3.2.2 电阻率曲线特征
  • 3.2.3 水淹层的声波时差特征
  • 3.2.4 自然伽马特征
  • 3.3 测井系列选取
  • 4 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研究
  • 4.1 交会图方法识别水淹层
  • 4.1.1 电阻率与自然电位交会图版
  • 4.1.2 储层电阻率与声波时差交会图
  • 4.2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识别水淹层
  • 4.2.1 人工神经网络识别水淹层的基本原理
  • 4.2.2 神经网络识别水淹层的基本步骤
  • 4.2.3 利用神经网络识别水淹层
  • 4.3 利用支持向量机识别水淹层
  • 4.3.1 基本方法原理
  • 4.3.2 实现步骤
  • 4.3.3 实例分析
  • 4.4 利用Fisher判别分析法识别水淹层
  • 4.4.1 Fisher判别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 4.4.2 Fisher模型判别流程
  • 4.4.3 Fisher实际应用效果
  • 4.5 水淹层测井识别软件
  • 4.5.1 数据预处理模块
  • 4.5.2 数据输入和报错模块
  • 4.5.3 水淹层识别模块
  • 4.5.4 结果输出模块
  • 5 水淹层的定量评价
  • 5.1 关键井研究
  • 5.1.1 岩心归位
  • 5.1.2 储层四性关系特征
  • 5.1.3 储层有效厚度研究
  • 5.2 储层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 5.2.1 泥质含量模型
  • 5.2.2 孔隙度模型
  • 5.2.3 渗透率模型
  • 5.2.4 含油饱和度模型
  • 5.2.5 含水率模型
  • 5.3 模型结果检验
  • 5.4 水淹层定量评价标准
  • 5.5 应用效果分析
  • 5.5.1 利用C/O测井进行结果检验
  • 5.5.2 新加密井解释结果分析
  • 6 剩余油分布研究
  • 6.1 数值模拟地质模型的建立
  • 6.1.1 地质模型的建立
  • 6.1.2 网格及时间步长划分
  • 6.1.3 数值模拟参数的选取
  • 6.2 历史拟合的总体思想
  • 6.3 历史拟合及结果分析
  • 6.3.1 油藏地质储量拟合
  • 6.3.2 油藏开发指标拟合
  • 6.3.3 单井开发指标拟合
  • 6.3.4 模拟结果分析
  • 6.4 剩余油储量分布模式研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量子自组织网络的水淹层识别方法[J].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0(04)
    • [2].水淹层测井技术应用分析[J]. 国外测井技术 2019(06)
    • [3].江汉矿区水淹层挖潜实践及认识[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9(05)
    • [4].基于云变换的混合计算模型在水淹层识别中的应用[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6(07)
    • [5].地质条件约束下水淹层的测井解释及评价[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15)
    • [6].基于常规测井水淹层识别方法研究[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8(01)
    • [7].安塞长_6储层钙质夹层在水淹层测井识别中的应用[J]. 特种油气藏 2017(04)
    • [8].基于常规测井的水淹层识别方法研究[J]. 石化技术 2016(06)
    • [9].台105区块加密井水淹层识别方法探讨[J]. 装备制造 2014(S1)
    • [10].亲水油藏开发后期水淹层再认识[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7(06)
    • [11].基于常规测井方法的水淹层识别探讨[J]. 石化技术 2018(07)
    • [12].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综合录井水淹层评价方法的研究[J]. 微型电脑应用 2017(08)
    • [13].大庆外围油田特低渗透油藏水淹层综合评价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6(02)
    • [14].基于常规测井的水淹层识别方法研究[J]. 石化技术 2016(09)
    • [15].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水淹层动态预测方法[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11(02)
    • [16].新疆稠油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J]. 国外测井技术 2010(05)
    • [17].大庆西部低渗透水淹层识别方法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03)
    • [18].W区块淡水水淹层测井响应特性分析及其应用[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19].薄差水淹层储层参数计算方法及应用[J].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15(06)
    • [20].孤东油田七区中馆6砂组水淹层判别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2(20)
    • [21].温米油田水淹层测井评价及认识[J]. 吐哈油气 2011(04)
    • [2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评价剩余油分布的水淹模式——以温西三块水淹层评价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23].红浅1井区稠油水淹层机理及解释方法研究[J]. 国外测井技术 2012(01)
    • [24].模糊聚类判别综合分析法识别和划分水淹层方法研究[J]. 国外测井技术 2010(02)
    • [25].水淹层的确定方法及封堵方式浅析[J]. 化工管理 2016(03)
    • [26].南堡凹陷水淹层地化识别与评价技术研究[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4(05)
    • [27].准噶尔盆地砾岩油藏水淹层的测井评价方法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9(03)
    • [28].多方法水淹层综合识别技术及效果评价[J].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6(04)
    • [29].介电扫描测井技术对水淹层评价效果分析[J]. 特种油气藏 2015(04)
    • [30].大庆萨中开发区水淹层综合解释方法探讨[J]. 国外测井技术 2008(03)

    标签:;  ;  ;  ;  ;  

    高集油田高6断块水淹层测井评价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