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聚磷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除磷特性的研究

海洋聚磷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除磷特性的研究

论文摘要

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磷被认为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最关键因素,因此磷的去除意义重大。海水直接利用可以有效的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问题,而海水利用后产生的废水与城市污水混合后会对原有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产生一定的冲击,采用具有耐盐特性的菌种进行生物处理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筛选海洋聚磷菌来进行含盐生活污水中磷的去除意义重大。实验采用蓝白斑筛选与除磷率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从胶州湾底泥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高效海洋聚磷菌,经鉴定为交替假单胞菌属,命名为Pseudoalteromonassp.A3-10。通过摇瓶实验对磷浓度、盐度、初始pH、温度及溶解氧等因素对菌株的生长和除磷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确定Pseudoalteromonas sp.A3-10除磷的最优条件为15℃,盐度30g/L,pH为7.0,对10mg/L的模拟废水24h的磷去除率高达96.98%,其菌体含磷量达12.46%,摄磷能力较强。菌株在处理磷浓度范围在5-15mg/L之间的模拟废水时除磷率保持在90%以上,可适用于不同磷浓度的污水处理。菌株可在盐度范围为0-100g/L下生长,其除磷和生长的最适盐度为30g/L。当盐度为>100g/L时,除磷率和生长量极低。在10-35℃范围内除磷率均可达到80%以上,15℃时菌株生长情况最好,除磷效果最高达到96%,当温度低于10℃时,磷去除率和菌株生长开始受到影响。菌株可在pH4.0-10.0范围内生长,pH为7.0时除磷效果最好,达到95%以上。当pH值低于4.0时,除磷率和菌体生长明显降低。实验发现无厌氧阶段的存在也能获得较好的除磷效果。采用改进后的SBR工艺(单级好氧工艺),即进水后未经过厌氧段直接曝气进行除磷效果的研究,通过对照投加高效聚磷菌株的反应器Rl的强化除磷效果与未投加菌株的反应器R2除磷效果发现:反应器Rl磷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较未投加菌株的反应器R2除磷率提高了近20%,加快了系统启动速度,反应未设厌氧段简化了运行工艺,对盐度为10g/L的污水除磷率高效稳定,可以承受一定的盐度冲击。说明在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投加Pseudoalteromonas sp.A3-10对一定盐度的生活污水进行生物强化除磷是可行的。对反应器污泥中的磷组分进行分析发现:反应器R1和R2中污泥主要以无机磷(IP)的形态存在,分别占总磷(TP)的71.93%,70.99%;有机磷(OP)含量较低,仅为34.53%、26.19%;而在无机磷中,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是主要的存在形态,分别占IP的44.55%、44.81%。表明污泥中的磷具有较高的潜在生物可利用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除磷
  • 1.1.1 发展背景
  • 1.1.2 除磷工艺
  • 1.2 聚磷菌
  • 1.2.1 聚磷菌除磷机理
  • 1.2.2 聚磷菌的筛选
  • 1.2.3 聚磷菌的应用
  • 1.3 生物除磷新理论与发现
  • 1.4 除磷影响因素
  • 1.4.1 磷浓度的影响
  • 1.4.2 盐度的影响
  • 1.4.3 培养温度的影响
  • 1.4.4 初始pH值的影响
  • 1.4.5 溶解氧的影响
  • 1.5 磷回收
  • 1.6 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 1.6.1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种及污泥来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培养基及合成废水
  • 2.2 实验方法
  • 2.2.1 聚磷菌的初筛
  • 2.2.2 聚磷菌的复筛
  • 2.2.3 菌种的鉴定
  • 2.2.4 除磷特性研究(摇瓶实验)
  • 2.2.5 单级好氧SBR生物强化除磷
  • 第三章 聚磷菌的筛选与鉴定
  • 3.1 聚磷菌的筛选
  • 3.2 菌种的鉴定
  • 3.2.1 菌落及菌体形态观察结果
  • 3.2.2 生理生化特征
  • 3.2.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摇瓶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最佳培养时间的确定
  • 4.2 其他营养物去除的测定
  • 4.3 聚磷影响因素的研究
  • 4.3.1 磷浓度的影响
  • 4.3.2 盐度的影响
  • 4.3.3 培养温度的影响
  • 4.3.4 初始pH值的影响
  • 4.3.5 溶解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单级好氧SBR强化除磷
  • 5.1 反应器运行结果及分析
  • 5.2 剩余污泥中磷组分分析
  • 5.3 除磷机制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福建省3座水库库心沉积物聚磷菌的群落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7)
    • [2].设施农业土壤中聚磷菌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9(08)
    • [3].固定化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高效聚磷效果及应用研究[J]. 绿色科技 2018(10)
    • [4].在水动力条件下高效聚磷菌除磷特性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08)
    • [5].低温聚磷菌的筛选[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10)
    • [6].三十六脚湖水库沉积物聚磷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8(06)
    • [7].影响聚磷菌和聚糖菌竞争的若干因素分析[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9(03)
    • [8].环境因素对3株嗜盐聚磷菌除磷性能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05)
    • [9].一株高效聚磷菌的筛选鉴定及基因组分析[J].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 [10].一株嗜盐聚磷菌的筛选及除磷性能初探[J]. 环境科学学报 2011(11)
    • [11].碳源对聚磷菌厌氧释磷影响的研究进展[J]. 江西科学 2010(05)
    • [12].温度对聚磷菌活性及基质竞争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7(06)
    • [13].生物除磷工艺中高效聚磷菌的快速筛选和鉴定[J].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0(01)
    • [14].低碳源浓度条件下聚磷菌特性[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9(06)
    • [15].不同碳源条件下聚磷菌代谢特性[J]. 环境工程学报 2014(06)
    • [16].聚磷菌富集实验及其内源特征探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0(12)
    • [17].AOA-SBR系统运行效能及高效聚磷菌的特性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19(08)
    • [18].温度对强生物除磷系统中聚磷菌和聚糖菌竞争影响[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19].高效聚磷菌Alcaligenes sp.ED-12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除磷特性[J]. 环境科学学报 2014(03)
    • [20].不同基质的聚磷菌和聚糖菌竞争的代谢模型[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09(01)
    • [2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聚磷菌最小抑菌浓度的影响[J].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18(03)
    • [22].聚磷菌—JN459的分离和聚磷特性研究[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5(01)
    • [23].不同碳源对聚磷菌与聚糖菌竞争的影响[J]. 化学工程 2015(10)
    • [24].一株不动杆菌聚磷菌的除磷效果研究[J]. 广东化工 2019(16)
    • [25].聚磷菌和聚糖菌反硝化除磷的研究分析[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 [26].基于聚糖菌和聚磷菌竞争的代谢模型及影响因素[J]. 环境科学学报 2009(06)
    • [27].强化生物除磷系统中聚磷菌的代谢迁移[J]. 工业水处理 2018(01)
    • [28].固定化硝化细菌与聚磷菌对南昌市内河流水污染物降解的研究[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8(01)
    • [29].碳源对太湖沉积物中聚磷菌的影响[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1(06)
    • [30].聚磷菌协同生物炭对水中U(VI)的去除特性及机理研究[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8(03)

    标签:;  ;  ;  ;  ;  

    海洋聚磷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除磷特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