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复杂信息技术吸收研究

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复杂信息技术吸收研究

论文摘要

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要远落后于它们利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信息技术应用中吸收沟壑的存在不仅浪费了企业大量的投资,也损害了企业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的信心。组织信息技术吸收是理论界和实践界都非常关注的热点课题。传统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着重考察组织技术特征、组织特征和环境特征等因素对于组织复杂信息技术吸收的影响,缺乏对于组织内生因素的关注使研究结论缺乏概化能力;缺少对于信息技术吸收全过程的关注也使研究结果难以对实践产生有效的指导。本文试图从组织的知识基础出发,考察组织知识存量和吸收能力等内生因素对信息技术吸收阶段的影响,并从组织学习和知识壁垒克服的角度研究组织信息技术吸收的全过程,使企业能更为深刻的理解信息技术在组织的吸收过程,从而提升企业信息技术利用能力。本文首先对简单信息技术与复杂信息技术进行了显性区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强调内生因素和全过程考察对于复杂信息技术吸收研究的重要性。接着以组织知识基础观为指导,在理论上分析了组织复杂信息技术吸收的6个阶段,并考察组织的知识存量与吸收能力对组织复杂信息技术吸收的重要作用,探讨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组织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的特征。本文接着对组织复杂信息技术吸收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利用探索性案例研究发现因果链和精炼概念的基础上,采用大规模调查研究的方法对组织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存量、吸收能力与组织复杂信息技术吸收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知识存量与吸收能力对组织复杂信息技术吸收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两者能够解释56%的信息技术吸收行为;在知识存量三个层面中,特征知识和实施知识对信息技术吸收有显著正向影响,评价知识没有显著影响。在吸收能力的三个层面,组织的信息技术整合应用能力对信息技术吸收有显著影响,而技术扫描能力和IT与业务的共同语言对信息技术吸收没有显著影响。同时,知识存量及其三个层面对组织信息能力都有显著正向影响。论文的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最后,本文通过多案例研究考察了组织复杂信息技术吸收的过程。识别了信息技术吸收过程中与软件有关和流程有关的两类知识壁垒及其克服机制,并讨论了研究结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结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主要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
  • 2.1.1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ITIS)的界定
  • 2.1.2 简单信息技术与复杂信息技术的区分
  • 2.1.3 信息技术吸收的定义
  • 2.2 文献综述
  • 2.2.1 组织信息技术吸收的过程研究与因素研究
  • 2.2.2 过程研究模型
  • 2.2.3 因素研究
  • 2.3 对研究现状的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织复杂信息技术吸收的理论探讨
  • 3.1 作为企业理论的企业知识观
  • 3.1.1 企业理论的沿革
  • 3.1.2 KBV作为本研究理论基础的适用性
  • 3.2 基于 KBV的组织信息技术吸收分析
  • 3.2.1 吸收过程分析
  • 3.2.2 影响信息技术吸收的因素分析
  • 3.3 组织基于信息技术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分析
  • 3.3.1 作为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企业知识特征
  • 3.3.2 信息技术的复杂性与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因素模型的建立与测量工具开发
  • 4.1 因素模型验证的总体思路
  • 4.2 组织复杂信息技术吸收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 4.2.1 研究的问题与变量的操作化
  • 4.2.2 案例介绍
  • 4.2.3 系统实施过程
  • 4.3 理论模型的建立
  • 4.3.1 概念的精炼
  • 4.3.2 理论模型
  • 4.3.3 研究假设
  • 4.4 测量工具开发
  • 4.4.1 知识存量(KS)的测度
  • 4.4.2 吸收能力(ACAP)的测度
  • 4.4.3 信息技术吸收(Proc)的测量
  • 4.5 形成调查问卷
  • 4.5.1 调研包括的信息技术
  • 4.5.2 问卷开发与前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杂信息技术吸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 5.1 数据收集过程
  • 5.2 数据分析
  • 5.2.1 样本基本属性
  • 5.2.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2.3 假设检验
  • 5.2.4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5.3 实证结论与讨论
  • 5.3.1 知识存量与组织信息技术吸收的关系
  • 5.3.2 知识存量三个层面与信息技术吸收的关系
  • 5.3.3 吸收能力与信息技术吸收的关系
  • 5.3.4 吸收能力各层面与组织信息技术吸收的关系
  • 5.3.5 知识存量及各层面与吸收能力的关系
  • 5.4 对实证结果的总结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组织复杂信息技术吸收过程研究
  • 6.1 案例研究设计
  • 6.2 案例背景介绍
  • 6.3 案例结果
  • 6.3.1 资料汇总
  • 6.3.2 实施复杂信息技术的初始动机
  • 6.3.3 信息技术吸收结果
  • 6.3.4 信息系统吸收过程
  • 6.4 讨论
  • 6.5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7.4 课题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探索性案例访谈提纲
  • 附录2: 网上问卷截图(部分)
  • 附录3: 调研问卷
  • 附录4: 博士在读期间完成的主要学术论文
  • 附录5: 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课题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技术优势、环境竞争性与信息技术吸收——基于高层支持的中介作用检验[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11)
    • [2].技术吸收、政府推动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J]. 中国工业经济 2017(01)
    • [3].本土情境下技术优势、环境竞争性以及组织信息密度与信息技术吸收的关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06)
    • [4].吸收能力对本土技术吸收区域差异的影响[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2(06)
    • [5].技术吸收、技术改造与国内外技术获取——基于高技术产业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22)
    • [6].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信息技术吸收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05)
    • [7].基于技术吸收能力的我国铝行业技术创新研究[J]. 企业经济 2009(07)
    • [8].人力资本对外商投资的技术吸纳能力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02)
    • [9].企业集团如何引领产业创新升级:一个网络能力视角的解析[J]. 南开管理评论 2014(06)
    • [10].微贷技术:发展普惠金融的可行选择[J]. 中国银行业 2015(09)
    • [11].技术部类之间会聚指数测度的方法与指标[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6(03)
    • [12].为自主创新营造更有利的环境[J]. 企业文明 2012(05)
    • [13].经济增长视角下技术扩散的约束机制[J]. 学习与探索 2008(02)
    • [14].人力资本对FDI技术溢出影响的理论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02)
    • [15].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上海市医药制造业创新系统协同度研究[J]. 中国药房 2017(19)
    • [16].企业信息技术吸收的个体及组织层面因素研究——基于结构化理论分析视角[J]. 情报学报 2013(07)
    • [17].皖江城市带技术吸收水平提升与经济增长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14(10)
    • [18].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基于外资异质的实证分析[J]. 当代经济科学 2013(01)
    • [19].基于专利引用的国际化技术流动测度研究——以玉米育种技术领域为例[J]. 情报杂志 2016(01)
    • [20].外资异质、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J]. 当代财经 2013(02)
    • [21].人力资本积累、多元技术适应能力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J]. 经济体制改革 2011(01)
    • [22].台州对外贸易的产业创新转型效应[J]. 北方经济 2011(22)
    • [23].技术吸收、企业家注意力配置与服务业生产率地区差异——以“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为例[J]. 财经研究 2010(06)
    • [24].抽水蓄能机组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J]. 东方电气评论 2008(04)
    • [25].孵化器、风险投资与创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17)
    • [26].要素禀赋、适宜技术与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J]. 企业活力 2009(10)

    标签:;  ;  ;  ;  ;  ;  

    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复杂信息技术吸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