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级应用的绿色设计技术分析

基于分级应用的绿色设计技术分析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0092

摘要: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至今,中国绿色建筑走过了从孕育诞生至呀呀学步的成长之路。尤其是近五年,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绿色建筑的大力推行,绿色建筑的建设规模得到了空前快速发展,从政府、开发商到设计、建造、运行到审核、监督的各环节部门,相关人员对绿色建筑知识的认知迅速提升。本文以个人工作认知为基础,尝试从经验和问题两个角度,就绿色技术分级及绿色设计问题做一番小结。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分级应用;探讨

1.绿色技术分级

1.1绿色技术分级意义

项目在可研期就需要对总投资、技术增量有把控。即对照项目的绿色建筑星级目标,策划适宜性的绿色建筑技术方案。此时,项目设计方案尚未完全成型,比精确“打分”更具可行性及指导意义的策划方式是快速判断、量级估测。

对所有绿色技术进行梳理分类,赋予其层级属性,是这种策划方式得以实现的前提基础,可为建设方及设计师在项目初期快速形成客观的技术组合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

1.2绿色技术分级原则

本文基于长江中下游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特点,根据绿色建筑设计及评价法规,总结绿色建筑工程实践。将可应用的绿色技术对照不同的绿色建筑星级目标,梳理归纳为三个层级。不同层级的技术特点如下:

1.3绿色技术分级内容

(1)节地与室外环境

说明:

(1)技术名称包含###:表示该技术仅适用于部分特定建筑类型。

(2)技术名称包含+++:表示此表中已有同类技术,其内容相同,但指标提升。

(3)此表未列入与控制项(必须强制满足)相关的技术;未列入与施工运行项(非设计阶段把控)相关的技术。

2.绿色设计问题

2.1常见设计问题

(1)室外风环境优化

·忽略挡风措施的设置,冬季易造成建筑周边风速过大。

·建筑朝向不合理,未处于夏季主导风向,造成夏季通风不畅。

·建筑间距过小,后一栋建筑处于前一栋的风影区内,易形成涡流区。

(2)景观绿化及物种

·绿化用地兼用隐形消防车道、登高场地。

·植物物种选择不合理,多样性体现不足。

·植物覆土厚度不足,土壤下渗能力不足。

(3)透水地面

·计入透水地面面积的地面构造中,基础垫层为不透水混凝土。

·硬质透水铺装表面的承载力设计值不足,稳定性差。

(4)调蓄引导雨水措施

·地形高差竖向设计不当。下凹式绿地的标高与周边场地或道路位置关系错误;

·地下室顶板覆土深度不足,且未能与周边自然土壤衔接;

·雨水基础设施规模与径流控制量不匹配。

·严重污染区域周边未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道路坡度大于1%时,未设置档水堰截水墙来减缓流速并增强雨水渗透量,且未进行防渗处理。

(5)景观水体

·景观水体补水采用市政自来水。

·景观水体采用硬质驳岸,忽视生态驳岸设计手法。

·无水质净化处理措施。

(6)屋顶/外墙绿化

·屋顶/外墙绿化的位置及朝向设计不合理,导致绿化日照不足。

·建筑结构设计未与屋顶及外墙绿化及其灌溉系统同步设计。

(7)热岛控制

·乔木数量不满足要求、乔木位置布置不当。

·混淆材料的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高反射系数材料选择不当。

(8)环境污染防治

·垃圾储存面积不足,垃圾站冲洗设置考虑不足。

·地下车库废气排放口朝向影响路人,高度不合规。忽略从场地规划、布局形态上去改善场地噪声环境。

(9)光污染控制

·对周边敏感建筑影响分析不足。

·只考虑白天太阳光反射污染、忽视夜间泛光照明等夜景照明污染

·只考虑玻璃可见光反射比,忽视幕墙构造形式对光污染的影响。

(10)无障碍设计

·忽略场地人行系统与外部城市道路连接的高差处置及衔接措施。

·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的细部不合理。

(11)自然通风优化

·采用单一技术进行自然通风,未做到多重技术联动通风。

·通风不均匀或通风不彻底。

·玻璃幕墙开启扇面积不足或位置不合理。

·将常规消防排烟与通风开启扇混淆。

(12)自然采光优化

·外窗的大小形状位置与房间功能需求的关系不合理。

·房间进深太大,采光有效进深不足。

·窗口形状不合理,房间照度分布不均匀。

·地下空间被动式改善措施不足。导光管多见运用,下沉庭院、采光井却运用不足。

·透明幕墙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过小。

(13)遮阳系统设计

·遮阳构件的形状位置与立面朝向、房间功能需求的关系不合理。

·眩光控制措施不足。

(14)室内隔声降噪

·敏感功能房间与电梯井道、设备机房或卫生间紧邻布置,设备或管道产生的震动及噪声会传递到房间内。

(15)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设置区域及数量不足。

·功能设置不完整。未与智能化平台连接,无法实现新风联动。

(16)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

对以下要点考虑不足:

1)太阳能热水利用系统

·未根据实际功能及需求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水用量较小且用水点分散类建筑,却不适宜地采用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

·太阳能集热板布置的位置及角度不利于接收太阳光。

2)地源热泵系统

·采用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的项目事先未进行可行性技术论证。

·地源热泵冷热平衡设计不合理。

·地源热泵地埋管管井数量过密集。

(17)排风热回收系统

·因热回收装置脏堵,过滤器脏堵,导致热回收效率低

·因管件管道阀门阻力大,导致热回收装置的排风量小

(18)CO2CO浓度监控系统

·监测功能不完整,因与智能化系统一体化设计,实现“检测→报警→联动”

·监测点不合理,未应对实际需要的功能区,盲目追求数量及评估得分

·监测点偏少。仅满足一个防火分区设置一个探头的要求,导致几千平米防火分区内浓度监控力度不足。

·未考虑车库中CO非均匀分布问题。导致部分区域高浓度。

2.2解决途径浅析

·加强前期条件分析。对项目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对一些复杂技术的运用,需在前期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

·加强与设计师业主在中间过程的沟通讨论,统筹整合。

·借助软件但不依赖软件的辅助设计功能。技术形式规模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指标,更要结合建筑自身、人居感受、环境效应而进行权衡。

以上小结仅为工作实践中的一些主观感受,尚需在日后工作中进一步检验完善。

3.结语

中国绿色建筑正迈在稳健前行之路上,国家十三五规划更将助力其全面的飞跃,绿色建筑践行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上海市科委课题《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技术集成应用和展示》15dz1207903

标签:;  ;  ;  

基于分级应用的绿色设计技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