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衡条件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研究

非均衡条件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研究

论文摘要

继党的十六大和国家“十一五”规划做出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继续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充分发挥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指示,各级政府和学者加大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以期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由“均衡——非均衡——均衡”的动态转变。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出现一些新的发展态势,即在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逐步调整的情况下,内地与沿海经济差距也日益扩大,多年积累而形成的区位交通、生产力水平和政府政策等制约性矛盾逐步显现,以至于县域内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同时,由于县域经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县域之间以及县域内部的非均衡性表现尤为突出。而政府在采用一种经济政策时都面临着两种选择:干预经济抑或培育市场,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同样,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这样的选择:如果政府放弃对经济的干预,那么县域经济的非均衡性的表现将更加突出;相反,如果总以市场不成熟为由频频干预经济,甚至过度干预经济,不仅会导致培育市场机制和环境的投入不足,而且将使这种努力受到来自相反方向的抑制,延缓市场发育的进程。因此,本文在借鉴大量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上,摆脱以往仅局限于定性研究的状况。假定县域经济内部可以分为极化效应区域与非极化效应区域两个部分,两部分的生产函数均满足一次齐次C—D函数,并且整个县域处于封闭状态。同时假定技术进步在极化效应区域是内生的并且属于劳动技术进步型,在非极化效应区域是外生的。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以相对产出增长率为目标函数,即采用非极化效应区域模式与采用极化效应区域投资模式两种方式下的产出增长率之差来构造模型,明确了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临界点证实了极化效应的存在性即运用极化效应区域模式比非极化效应区域模式开发的效果更为明显。明确了县域内产生极化效应的初始投资比例。强调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积极培育市场,把极化效应发挥到最高点。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实现极化效应具体可行的途径及其相应的政策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动态与理论综述
  • 1.2.1 西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动态
  • 1.2.2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的研究动态
  • 1.2.3 非均衡条件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极化效应的理论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非均衡条件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概述
  • 2.1 非均衡条件下县域经济极化效应概念、类型及表现形式
  • 2.1.1 县域经济极化效应的概念
  • 2.1.2 县域经济极化效应的类型
  • 2.1.3 县域经济极化效应的表现形式
  • 2.2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及其原因
  • 2.2.1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
  • 2.2.2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原因
  • 2.3 研究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必要性
  • 2.3.1 分散中小企业无法支撑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 2.3.2 县域资源的稀缺性和差异性制约了平衡发展,只有采取优先发展的战略
  • 2.3.3 县域经济的极化效应是突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 2.3.4 极化效应是整合县域资源的高度分散的有效途径
  • 2.3.5 对扩散理论的误解削弱了县域经济主动发展的动力
  • 第三章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极化效应的理论依据与模型研究
  • 3.1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理论依据
  • 3.1.1 增长极理论对极化效应形成动因的分析
  • 3.1.2 “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对极化效应形成的区位环境的分析
  • 3.1.3 产业聚集理论对极化效应的最终经济效果的评价
  • 3.2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极化效应模型研究
  • 3.2.1 模型的假设条件
  • 3.2.2 生产函数的构造
  • 3.2.3 模型的构造
  • 3.2.4 模型的补充说明与结论
  • 第四章 长沙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可借鉴的经验
  • 4.1 长沙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4.1.1 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工业
  • 4.1.2 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 4.1.3 融资渠道多样化
  • 4.2 长沙县县域经济发展可借鉴的经验
  • 4.2.1 利用极化效应做大龙头企业,做强园区经济
  • 4.2.2 利用极化效应针对优势农业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
  • 4.2.3 利用极化效应加快第三产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优化财源结构
  • 第五章 实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极化效应的有效途径与政策建议
  • 5.1 实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的有效途径
  • 5.1.1 发展城镇经济,形成以小城镇为中心的极化效应
  • 5.1.2 发展县域工业,形成以工业化为导向的极化效应
  • 5.1.3 发展农村现代流通,形成以商业为中心的极化效应
  • 5.1.4 发展劳务经济,形成以劳务输出为中心的极化效应
  • 5.2 利用极化效应加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 5.2.1 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 5.2.2 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 5.2.3 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财税政策,拓宽融资渠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南宁东高铁站节点极化效应分析[J]. 广西经济 2018(04)
    • [2].极化效应和全球大危机[J]. 天涯 2008(05)
    • [3].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区域极化效应及其破解[J]. 学术论坛 2013(05)
    • [4].天线罩去极化效应及其补偿[J]. 通信技术 2011(03)
    • [5].降雨过程与区域多极化效应[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S2)
    • [6].声音[J]. 保密工作 2017(08)
    • [7].经济极化发展中的金融极化效应研究[J]. 区域金融研究 2013(11)
    • [8].金融体系极化效应及其对当代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J]. 经济研究导刊 2008(15)
    • [9].极化效应与橄榄型收入结构的达致[J]. 中国经济问题 2013(04)
    • [10].区域旅游极化效应的评价研究[J]. 中国商贸 2011(17)
    • [11].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转化效率及极化效应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2)
    • [12].人工智能的就业反极化效应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 2019(12)
    • [13].“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网络发生机制[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4].西部欠发达地区被“双重极化”问题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 2008(06)
    • [15].极化效应下广东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考[J]. 特区经济 2011(07)
    • [16].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J]. 世界经济研究 2008(08)
    • [17].“创新极化效应”条件、问题与实现路径——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J]. 杭州学刊 2018(02)
    • [18].京津冀协同发展“马太效应”预警:问题、成因与建议[J]. 广西社会科学 2017(03)
    • [19].京沪对周边地区影响效应比较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01)
    • [20].城市化过程中的“极化效应”[J]. 决策探索(上半月) 2012(04)
    • [21].波特理论下的流动性过剩促使房地产市场价格产生极化效应的动因分析[J]. 企业导报 2016(01)
    • [22].北京与河北、上海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J]. 时代金融 2018(02)
    • [23].任命制下的官员经济增长行为[J]. 经济学(季刊) 2010(04)
    • [24].新疆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 时代金融 2016(20)
    • [25].液体电阻率的智能化测量[J]. 科技视界 2019(33)
    • [26].室温下表面极化效应对量子点带隙和吸收峰波长的影响[J]. 物理学报 2017(13)
    • [27].沙尘暴中球形沙粒局部带电对电磁波的交叉去极化效应[J]. 中国沙漠 2011(03)
    • [28].卫星通信系统中降雨的去极化效应估计[J]. 空间电子技术 2014(01)
    • [29].降雨衰减及去极化效应[J]. 科技视界 2015(03)
    • [30].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极化效应”理论和“辐射带动”理论支撑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0(10)

    标签:;  ;  ;  ;  

    非均衡条件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