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理统计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温里法类方方证辨治规律研究

基于数理统计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温里法类方方证辨治规律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目的和意义:基于目前对《伤寒论》以治法为纲要,并对其进行系统性方证辨治规律的研究少见于报道,又基于《伤寒论》中温法是该书治法与治则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故选择《伤寒论》中温法类方进行研究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其次,古今医案是中医理法方药的有效载体之一,其汇集了中医药临床实践、方剂加减配伍、用方用药理法和经典中医理论的精华,对《伤寒论》以治法治则为纲进行基于相关古今中医医案的系统研究,以医案中涉及的理、法、方、药、医论等文献论证为依据,重点揭示《伤寒论》温里法类方在方证辨证论治中的症-病-证-方-药-量-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加强方证辨证施治、配伍法则和内在机理的规律性阐释,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指导经方的规范使用、探索循证医学思想与中医医案研究的交融、提供经方临床应用中对特定病证的疗效评价及分类推荐等级、为名医名方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学的参考、为新药开发及其组方配伍提供文献学参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材料、方法、研究内容与结论:本论文在完成名为《伤寒论》类方研究综述、方证研究综述、名医名方研究方法综述的3篇综述类文章之后,在正文部分分6部分内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第一部分本文使用的材料与方法进行介绍。本文数据来源主要是根据《中国中医药书籍联合总目》检索,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善本及历代代表性医家对其进行注释、发挥、应用的相关性专著作为古代理论文献主要来源;近代文献主要收录和检索了代表性医著,包括《二续名医类案》、《中国古今医案类编》等专著;现代文献主要包括手工和计算机关键词检索CNK、维普、万方收集的自1956年-2012年的相关医案文献,同时补充现代有影响力的伤寒论专著如李克绍、刘渡舟、万友生、陈亦人、聂惠民、黄煌、李赛美、熊曼琪、梅国强、王庆国、郝万山等未发表的医案和个人著作。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对《伤寒论》温里法类方进行了界定,根据以温里为主要治则治法的原则,排除其他相似方剂,共选取10首《伤寒论》伤寒论温里法类方作为研究对象,并建立首次筛选数据库的纳入标准。据此标准,共选取古今医案1751例。基于1751例医案的基础上,又制定15条二次筛选医案数据库的标准,通过二次筛选后的高质量分类等级《伤寒论》温里法类方医案共计197例,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规范和数据前处理。鉴于中医医案的自身特点,本文在中医医案研究中只能借鉴循证医学思想并非直接采用循征医学相关的证据等级标准来界定医案证据等级。通过对“证据”基本要素的理解,对中医医案信息进行了中医医案文献质量评价和分类等级设定,以反映其临床推荐强度。本文采用的数量统计和数据挖掘方法有频数分析、EXCEL列排序分析方法、交叉分析技术等。另外,本方首次使用箱式图(BOX CHART)分析方法来分析方剂中所有药物常用剂量区间与特殊剂量(如最大值、最小值),用于形象、多维地表达药物的中位数均值、25%百分数位置、75%百分位数、3倍于箱体高度或距离的特殊值及其医案序号,用于分析医案中在中药药物常用剂量之外或均值一定范围之外的医案剂量应用原因和方法,并医案中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众案分析与个案分析统一起来。本方在文献搜集与管理、论文计划、撰写和完成过程中,使用的应用软件技术与方法包括CNKI文献管理软件、MINDJET思维管理软件、甘特图项目管理软件、SPSS13.0数据分析与挖掘软件以及ACCESS2007数据库。第二部分对《伤寒论》温里法类方的相关原方进行分析,摘录引用《伤寒论》和《金匾要略》的温里法类方的全部有关条文,经过将相关症状和药名进行析解,《伤寒论》温里法类方共涉及中药名12个,症状85个。第三部分对《伤寒论》温里法类方医案进行数据统计与数据挖掘分析,每个类方的分析维度包括医案中的性别、年龄、发病就诊时间、病因、病程、中(西)医疾病谱、舌象、脉象、所有症状、证型、药物及剂量分析、交叉分析、分类推荐等级分析及小结等14个属性分析。在这些规律的总结中,结合医案个案分析,得到数个创新性观点和结论。如:四逆汤中谁为君药问题应是与临床病证类型和剂量相关讨论时更有意义;附子用量与疗效存在非正相关的关系,并非用量越大效果越好;吴茱萸汤与四逆、理中虽同为温里类方剂,然不用姜附是由于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姜附不适用于治疗肝寒证;吴茱萸汤在《伤寒论》原文中原有吴茱萸(洗)的交待,然临床中常忽视此炮制要求,根据对医案的经验提炼,大剂量使用吴茱萸汤时,吴茱萸需要经洗之炮制过程,就可以降低毒性、提高疗效等。在汇总分析中,吴茱萸汤的患者体现出女性相对较多的现象。在病程属性分析中,总体以非即发病证为主;在《伤寒论》温里法类方医案中,共性舌象以苔白、舌淡、苔薄、舌润为主要舌象,在症状判别方面对原文形成补充;脉象以细、弱、微细、沉、紧、弦为多见脉象,提示患者的五脏寒、里虚寒为主证为特征脉象。10种类方的原方及加减方药味与剂量对比分析中,发现加减方的加味数以白通汤为最大为3.25味,干姜附子汤最小为0味。因温里法类方针对的患者往往病程长、病机、病证复杂,并夹杂体虚、久病等因素,故在高质量分类等级医案中,医家多充分发挥中医药诊疗特色,在主要病证、病机和危证消除后,常整合其他治则治法进行多种药物、方剂结合的综合药物调理,最终达到痊愈的效果。对于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医案和干姜附子汤医案,还发现有多数医案采用小量频服及一日数剂等创性新临床应用,对原条文作了补充。第四部分的结果与讨论章节中,作者从前瞻性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角度,借鉴系统工程和复杂科学思想、流程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动态控制生产产品质量及稳定最终产成品质量标准的理念和方法出发,提出建立中医方药及其疗效自适应、动态分析模型的思考,并初步构建了自适应动态分析模型雏形。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1)研究角度创新。2)医案研究思路的创新。3)方法学与分析工具的创新。4)新的理论观点和临床经方扩展应用的提出。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伤寒论》类方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2 方证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3 名医名方研究方法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标准与方法
  • 1.3 中医医案研究中对循证医学思想的借鉴
  • 1.4 中医医案分类等级设立
  • 2 《伤寒论》温里法类方原文解析与方药证数理分析
  • 2.1 《伤寒论》及《金匮概略》中相关原文摘录
  • 3 《伤寒论》温里法类方医案数据统计与数据挖掘分析
  • 3.1 白通加猪胆汁汤医案分析
  • 3.2 白通汤医案分析
  • 3.3 茯苓四逆汤医案分析
  • 3.4 干姜附子汤医案分析
  • 3.5 理中汤医案分析
  • 3.6 四逆加人参汤医案分析
  • 3.7 四逆汤医案分析
  • 3.8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医案分析
  • 3.9 通脉四逆汤之医案分析
  • 3.10 吴茱萸汤医案分析
  • 3.11 《伤寒论》温里法类方汇总及高质量分类等级特色医案的经验分析
  • 4 结果与讨论
  • 5 对中医方药及其疗效自适应、动态分析模型的思考
  • 5.1 中医方药疗效分析现状
  • 5.2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 5.3 建立回归模型
  • 5.4 构建自适应动态分析模型
  • 5.5 总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度量衡折算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基于数理统计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温里法类方方证辨治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