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尔施美学思想的“多元性”特征

韦尔施美学思想的“多元性”特征

论文摘要

沃尔夫冈·韦尔施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是后现代的代表人物,由于中国学者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中对其理论频繁引用而为我们所熟悉。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各种文化在交流、碰撞中显现出“多元性”的特征,“多元性”成为后现代社会的核心。因此,韦尔施以“多元性”为出发点,继承了德国思辨哲学传统,使鲍姆嘉通所提倡的“感性认识”更加本质化,试图重构美学,建立“认识论审美化”。他倡导公正,主张伦理学和美学的结合,呼吁对“盲点文化”的关注。同时,韦尔施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做出了独特的层次分析,认为我们目前只是处于最低层次的审美化,并建议通过“横向理性”、“跨学科”等策略予以救赎。此外,韦尔施“多元性”的美学思想也为我国当前审美实践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内容,在“多元性”的社会状态下,对其美学思想的研究更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此,本文分为五部分,力求在所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韦尔施美学理论内在的“多元性”特征,并以此为主线,以后现代为背景,分析其具体的美学思想及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对我国审美实践产生的影响。第一章对韦尔施进行简要的介绍,包括他的生平、著作、主要思想;当前国内对韦尔施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探讨了韦尔施美学思想形成所受到的理论启发,鲍姆嘉通和阿多诺是对其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学家。本章主要通过鲍姆嘉通对感性的提倡和阿多诺对非同一性的批判,来追溯韦尔施美学理论“多元性”特征产生的根源,并对后现代的“多元性”做出阐释和分析。第三章主要阐述了韦尔施具有“多元性”特征的美学理论,第一节介绍了韦尔施眼中的“多元性”,第二节谈到韦尔施对“超越美学的美学”的创立,包括“认识论审美化”、“审美”的多元定义;第三节分析韦尔施对于“公正对待异质性”的倡导,包括伦理/美学、对盲点文化和听觉感官的重视;第四节概括了韦尔施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四个层次的划分,提出解决低级审美化的方案,包括审美化的中断、横向理性、跨学科。第四章探索韦尔施美学理论的积极意义和对中国的影响。第一节客观评价了韦尔施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第二节考察我国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状和困境;第三节寻找韦尔施美学思想对我国当前应对审美实践的影响和从中得到的启发。结语简要的分析韦尔施“多元性”美学理论的局限性,以期获得客观全面的评价。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韦尔施简介及研究状况
  • 第一节 对韦尔施的简要介绍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状况及本文的创新
  • 第二章 韦尔施"多元性"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感性学科的创立者——鲍姆嘉通
  • 第二节 "非同一性"的捍卫者——阿多诺
  • 第三节 "多元性"
  • 第三章 韦尔施美学思想的"多元性"特征
  • 第一节 韦尔施眼中的"多元性"
  • 第二节 "多元性"的结果——超越美学的美学
  • 一、"认识论审美化"
  • 二、"审美"的多元定义
  • 第三节 公正对待"异质性"
  • 一、伦理/美学
  • 二、为"盲点文化"和听觉感官辩护
  • 三、"横向理性"与"跨学科"
  • 第四节 "公共空间中的当代艺术:琳琅满目抑或烦恼?"
  • 一、"多元性"是否导致"日常生活审美化"?
  • 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救赎
  • 第四章 韦尔施美学思想的意义和对中国的影响
  • 第一节 韦尔施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
  • 第二节 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状
  • 第三节 韦尔施美学思想对中国审美实践的启迪
  • 结语 韦尔施美学思想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韦尔施美学思想的“多元性”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