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糖对人系膜细胞合成醛固酮的影响以及螺内酯对高糖有害作用的干预评价

高糖对人系膜细胞合成醛固酮的影响以及螺内酯对高糖有害作用的干预评价

论文摘要

背景: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不断升高,致死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已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原因,也是我国造成终末期肾病的第三位原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抑制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发现ACEI和ARB的治疗效果不如预期的明显,认为醛固酮逃逸或突破可能是其原因之一,在ACEI或ARB的基础上添加醛固酮拮抗剂可进一步降低尿蛋白。醛固酮可造成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纤维化,在糖尿病肾病中细胞肥大和细胞外基质聚集也是重要的病变,研究显示醛固酮可有类似作用。此外,考虑到盐皮质激素受体在组织中的广泛存在,以及肾脏局部组织中存在醛固酮的分泌,推测局部分泌的醛固酮很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进展。系膜细胞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高糖状态下人系膜细胞能否合成醛固酮以及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对系膜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尚不得而知。目的:研究在高糖刺激下,人系膜细胞系(HMCs)能否表达醛固酮合成酶的基因并分泌醛固酮;观察螺内酯能否干预高糖诱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的活化;以及螺内酯是否能影响高糖刺激下的TGF-β、PAI-1和MCP-1的水平。方法:将HMCs分为四组,分别用低糖培养基、高糖培养基、低糖培养基+螺内酯、高糖培养基+螺内酯处理。上述四组处理24小时后,用Trizol提取细胞RNA,行逆转录PCR和Real-time PCR检测醛固酮合成酶的表达情况。对低糖组和高糖组分别处理24、48、72小时后,收集上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量上清液中醛固酮的浓度。上述四组处理1小时后,用RIPA提取细胞蛋白,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RK的活化水平。上述四组处理48小时后,收集上清,用ELISA测量上清液中TGF-β、PAI-1和MCP-1的水平。结果:在高糖刺激24小时后,HMC中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的表达增加约6倍;用螺内酯干预后,高糖组中醛固酮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HMC中存在盐皮质激素受体(MR)和保护MR配基特异性的基因(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11β-HSD2)的表达,其表达不受高糖或螺内酯的影响。在高糖刺激24、48、72小时后,在上清液中的醛固酮浓度处于可测量范围的下限附近,未能有效统计。在高糖刺激1h后,HMC中ERK的p44成分明显活化;在螺内酯干预后高糖组的p44成分活化水平明显降低。在高糖刺激1h后,ERK中的p42成分也有活化的趋势,接近统计学显著差异,螺内酯处理后高糖组的p42成分活化水平降低。在高糖刺激48小时后,上清液中TGF-β、PAI-1和MCP-1均显著升高。在螺内酯处理后,高糖组中TGF-β、PAI-1和MCP-1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高糖刺激24小时后,人系膜细胞系醛固酮合成酶的表达增加。然而,高糖刺激24、48、72小时后,上清液中的醛固酮水平处在可测量范围的下限附近,未能有效统计。高糖作用1小时可诱导人系膜细胞系ERK的激活,100nM螺内酯可抑制高糖引起的ERK激活。高糖作用48小时可导致上清液中TGF-β、PAI-1和MCP-1的产生增加,这一作用受100nM螺内酯的抑制。因此,推测人系膜细胞在高糖作用下可能产生醛固酮,局部的醛固酮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实验材料
  • 论文正文
  • 第一部分:高糖对人系膜细胞表达醛固酮合成酶、盐皮质激素受体以及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的影响
  • (一) 前言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 高糖对系膜细胞上清液中醛固酮的影响
  • (一) 前言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高糖及螺内酯对ERK的作用
  • (一) 前言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第四部分 高糖及螺内酯对人系膜细胞上清液中TGF-β,PAI-1,MCP-1的影响
  • (一) 前言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  

    高糖对人系膜细胞合成醛固酮的影响以及螺内酯对高糖有害作用的干预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