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元素分子的结构和自旋极化效应

过渡元素分子的结构和自旋极化效应

论文题目: 过渡元素分子的结构和自旋极化效应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原子与分子物理

作者: 阎世英

导师: 朱正和

关键词: 过渡元素,分子结构,自旋极化效应,势能函数,光谱常数,几何构型,密度泛函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过渡元素特别是第四和第五周期过渡元素的分子结构,是一个重要研究热点。并且,我们知道相同的二个轻元素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的基态,其多重性比较低,比如,2s+1=1~4,这是由于电子组态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电子配对的结果。但是,最近的一些文章表明,对于重元素来讲,情况并非如此,比如Pun分子(n=2,3,4),我们知道,Pu原子的基电子组态是6个没有配对的电子构成的7Fg,对于Pu2,Pu3和Pu4分子来讲,分别拥有12,18和24个没有配对的电子,Pu2分子可能的多重性有2s+1=1,3,5,7,9,11和13,Pu3分子可能的多重性有2s+1=1,3,5,7,9,11,13,15,17和19,Pu4分子可能的多重性有2s+1=1,3,5,7,9,11,13,15,17,19,21,23,和25。这些分子的最低能量随着多重性的增加而降低,Pu2,Pu3和Pu4分子的能量最低的多重性分别是13,19和25。这是和铀的团簇Un分子类似的,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这说明对于重元素Pu和U来讲,它们形成的团簇Pun分子和Un分子中的电子宁可平行自旋,这种电子自旋的非平衡性被称为自旋极化效应。对于锕系元素的分子来讲,现在研究的主要聚焦点就是它们的自旋极化效应,重元素化合物的势能函数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关注对象之一。对于过渡元素的自旋极化效应来讲没有人关注,所以我们的目的就是考察过渡元素的所有双原子分子,即第四周期过渡元素的所有双原子分子的自旋极化效应,和第五周期过渡元素的所有双原子分子的结构和自旋极化效应。 应用原子分子反应静力学和群论原理、密度泛函(DFT)的量子力学方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分子结构与势能函数

1.2 过渡元素分子的自旋极化效应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4 B_2H_6分子

2 分子结构与分子势能函数基本理论

2.1 Born-Oppenheimer近似与分子势能函数

2.2 原子和分子的对称性原理

2.2.1 群表示的约化

2.2.2 群表示的分解

2.2.3 群表示的直积

2.3 原子分子反应静力学

2.3.1 分子轨道

2.3.2 分子的电子组态

2.3.3 分子的电子状态和离解极限的确定

2.4 分子轨道理论

2.5 电子相关效应

2.5.1 物理图象

2.5.2 电子相关效应

2.6 基态与激发态能量表述方法

3 密度泛函理论处理激发态与多重态结构

3.1 密度泛函理论与过渡态方法

3.2 求和方法计算多重态能级

3.3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

3.4 绝热相关-微扰理论方法

3.5 D FT-CI方法

3.6 DFT-LFT方法

3.7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3.7.1 Hohenberg-Kohn定理

3.7.2 局域密度近似

3.7.3 非局域(梯度)校正

3.8 基组的选择

3.9 结论

4 双原子分子的结构与势能函数

4.1 双原子分子势能函数的性质

4.1.1 势能函数和力学性质

4.1.2 势能函数和力学性质

4.2 双原子分子势能函数的形式

4.3 双原子分子势能函数

4.3.1 TI_2分子的结构与势能函数

4.3.2 V_2分子的结构与势能函数

4.3.3 CR_2分子的结构与势能函数

4.3.4 MN_2分子的结构与势能函数

4.3.5 FE_2分子的结构与势能函数

4.3.6 CO_2分子的结构与势能函数

4.3.7 NI_2分子的结构与势能函数

4.4 小结

5 第四周期过渡元素双原子分子的自旋极化效应

5.1 理论方法和计算

5.2 势能函数和光谱数据

5.3 小结

6 第五周期过渡元素双原子分子的结构、势能函数及自旋极化效应

6.1 Y_2分子的结构、势能函数及自旋极化效应

6.2 ZR_2分子的结构、势能函数及自旋极化效应

6.3 NB_2分子的结构与势能函数及自旋极化效应

6.4 MO_2分子的结构与势能函数及自旋极化效应

6.5 TC_2分子的结构、势能函数及自旋极化效应

6.6 RU_2分子的结构、势能函数及自旋极化效应

6.7 RH_2分子的结构、势能函数及自旋极化效应

6.8 PD_2分子的结构、势能函数及自旋极化效应

7 B_2H_6分子的结构探讨

7.1 引言

7.2 理论和计算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4 结论

8 结束语与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08

参考文献

  • [1].介观系统中的自旋极化输运[D]. 于慧.山西大学2007
  • [2].准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中量子输运性质的研究[D]. 唐黎明.湖南大学2008
  • [3].磁纳米结构中自旋极化输运和自旋动力学的研究[D]. 李嘉.南京大学2012
  • [4].自旋轨道耦合对量子点体系输运性质的影响[D]. 尹海涛.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 [5].金属表面磁性分子和磁性纳米结构的自旋激发与自旋极化探测[D]. 刘小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 [6].过渡金属掺杂激光晶体的能隙调制与光性质研究[D]. 张计划.湘潭大学2013
  • [7].氧化物中自旋极化材料与器件的研究[D]. 李强.山东大学2014
  • [8].含有f价壳层电子的金属限域系统电子结构理论研究[D]. 代星.吉林大学2015
  • [9].高自旋极化颗粒复合材料磁输运性质的实验研究[D]. 陈亚杰.苏州大学2003
  • [10].石墨烯体系中自旋及谷极化的电子输运性质[D]. 吕晓玲.吉林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CO和超临界CO2钝化金属铀的原子分子机理[D]. 薛卫东.四川大学2002
  • [2].金属氢化物的分子结构、分子反应动力学和Ni4团簇的分子结构[D]. 罗德礼.四川大学2002
  • [3].钚化合物分子结构、势能函数及分子反应动力学[D]. 蒙大桥.四川大学2002
  • [4].碳微团簇离子结构和势能函数与氢同位素的汽液平衡新方程[D]. 汪蓉.四川大学2001
  • [5].钚化合物分子及分子离子的势能函数和分子反应动力学[D]. 李权.四川大学2001
  • [6].金等离子体平均电荷分布的第一原理方法和DTO的势能函数与分子反应动力学[D]. 朱志艳.四川大学2004
  • [7].金、铜、钇小团簇的几何结构、势能函数、能级分布和电子特性研究[D]. 毛华平.四川大学2004
  • [8].碳硫小团簇结构与性质的理论研究[D]. 白玉林.四川大学2005
  • [9].钯、钇、氢体系的团簇结构和分子势能函数[D]. 倪羽.四川大学2005
  • [10].硼微团簇及其离子的结构、势能函数和氢及其同位素气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D]. 杨传路.四川大学2000

标签:;  ;  ;  ;  ;  ;  ;  

过渡元素分子的结构和自旋极化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