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蠕虫检测技术研究

网络蠕虫检测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目前的计算机病毒技术与十几年前的计算机病毒技术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其中一个主要区别就是网络蠕虫技术的出现,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在过去的几年里,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网络蠕虫出现,网络蠕虫技术越来越成熟,其破坏程度也日益严重。本课题的目的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致力于全面剖析网络蠕虫,并确定网络蠕虫检测的具体方法。本文通过比较传统计算机病毒和网络蠕虫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给出了网络蠕虫的一个定义,并对网络蠕虫和系统漏洞的关系做了阐述;通过对尼姆达(Nimda)蠕虫和震荡波(Sasser)蠕虫的深入剖析,对网络蠕虫的传播机制、攻击模式以及实现技术做了详尽的研究,给出了网络蠕虫的两级结构模型,分析了网络蠕虫SIR及SEM传播模型,阐述了网络蠕虫传播过程中的扫描技术;在传统的入侵检测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系统熵这一统计学模型,并结合网络蠕虫的行为特征以及指数熵的概念,推导出实用的熵值计算公式,开发了高效的网络蠕虫检测系统。通过搭建试验环境并进行网络蠕虫检测系统仿真试验,可以得出结论:本文提出的网络蠕虫检测方法切实可行并具有较高的效率。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网络蠕虫的最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 1.2 网络蠕虫的基本概念
  • 1.2.1 网络蠕虫的定义
  • 1.2.2 网络蠕虫与传统病毒的区别与联系
  • 1.3 网络蠕虫和系统漏洞之间的关系
  • 1.3.1 系统漏洞根据服务划分
  • 1.3.2 系统漏洞根据操作系统划分
  • 1.3.3 系统漏洞根据漏洞产生的原因划分
  • 1.4 网络蠕虫的防范技术
  • 1.4.1 及时修补漏洞
  • 1.4.2 分析特定网络蠕虫行为
  • 1.4.3 破坏网络蠕虫运行环境
  • 1.4.4 设立防火墙及路由控制
  • 1.4.5 采用IDS技术
  • 1.4.6 全局防御
  • 1.5 研究内容
  • 2 典型网络蠕虫剖析
  • 2.1 尼姆达(Nimda)网络蠕虫剖析
  • 2.1.1 四个安全漏洞
  • 2.1.2 六种传播方式
  • 2.1.3 系统感染
  • 2.1.4 安装后门
  • 2.1.5 Nimda网络蠕虫分析结论
  • 2.2 震荡波(Sasser)蠕虫剖析
  • 2.2.1 起源与发展
  • 2.2.2 LSASS漏洞攻击与传播机制
  • 2.2.3 传统解决方案防御Sasser的缺陷
  • 2.3 本章小结
  • 3 网络蠕虫传播机制
  • 3.1 网络蠕虫的两级功能结构模型
  • 3.1.1 网络蠕虫的功能分析
  • 3.1.2 传播模块
  • 3.1.3 生存模块
  • 3.1.4 高级模块
  • 3.2 网络蠕虫的工作流程
  • 3.3 网络蠕虫传播模型
  • 3.3.1 网络蠕虫的工作方式
  • 3.3.2 网络蠕虫传播SIR模型
  • 3.3.3 网络蠕虫传播的SEM模型
  • 3.4 网络蠕虫的扫描技术
  • 3.4.1 选择性随机扫描(Selective Random Scan)
  • 3.4.2 顺序扫描(Sequential Scan)
  • 3.4.3 基于目标列表的扫描(Hit-List Scan)
  • 3.4.4 基于路由的扫描(Routable Scan)
  • 3.4.5 基于DNS扫描(DNS Scan)
  • 3.4.6 分治扫描(Divide-Conquer Scan)
  • 3.4.7 监听(Listen)和被动式扫描(Passive Scan)
  • 3.4.8 扫描策略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指数熵的网络蠕虫检测方法
  • 4.1 网络蠕虫的检测技术
  • 4.1.1 特征值检测技术
  • 4.1.2 异常检测技术
  • 4.2 指数熵的定义
  • 4.2.1 传统熵的概念
  • 4.2.2 指数熵的定义
  • 4.3 基于指数熵的网络蠕虫检测算法
  • 4.3.1 IP地址映射函数
  • 4.3.2 检测算法
  • 4.4 本章小节
  • 5 基于指数熵的网络蠕虫检测系统实现
  • 5.1 网络蠕虫检测系统概述
  • 5.1.1 系统说明
  • 5.1.2 系统功能结构
  • 5.2 网络蠕虫检测系统设计
  • 5.2.1 数据捕获子系统
  • 5.2.2 分析计算子系统
  • 5.2.3 结果输出子系统
  • 5.3 网络蠕虫检测系统实验结果
  • 5.3.1 网络蠕虫检测系统流程
  • 5.3.2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网络安全问题进一步工作以及展望
  • 6.2.1 进一步工作
  • 6.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13年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成绩分析报告Ⅱ.蠕虫检测能力分析[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3(04)
    • [2].行为检测技术在蠕虫检测中的应用和进展[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1)
    • [3].基于对等网络的蠕虫检测系统[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S1)
    • [4].一种基于三级内网蜜场系统的网络蠕虫检测技术[J]. 计算机科学 2011(S1)
    • [5].混合式蠕虫检测模型的设计与实现[J]. 品牌(理论月刊) 2011(Z2)
    • [6].网络蠕虫检测方法研究[J]. 微计算机信息 2008(06)
    • [7].基于FPGA的硬件蠕虫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电子科技 2008(02)
    • [8].一种改进的蠕虫检测和遏制算法的仿真和评估[J]. 微计算机信息 2008(16)
    • [9].网络仿真环境下一种新的网络蠕虫检测方法[J].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20(06)
    • [10].一种混合的网络蠕虫检测方法[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1(05)
    • [11].基于主机级别的蠕虫检测系统设计及实现[J]. 微处理机 2009(06)
    • [12].基于阳性选择的蠕虫检测系统[J]. 软件学报 2010(04)
    • [13].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蠕虫检测方法[J]. 计算机科学 2009(04)
    • [14].网络蠕虫检测和控制研究[J]. 硅谷 2009(20)
    • [15].一种基于信用的综合蠕虫检测算法[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3(04)
    • [16].网络蠕虫检测系统设计[J]. 软件导刊 2013(10)
    • [17].基于本地网络的蠕虫检测定位算法[J].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8(12)
    • [18].一种基于进程流量行为的蠕虫检测系统[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1(04)
    • [19].基于本地网的分布式蠕虫检测系统设计[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0(11)
    • [20].基于贝叶斯的网络蠕虫检测技术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8(20)
    • [21].基于远程软件认证和序贯概率比分析的蠕虫检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22].利用时间戳的分布式蠕虫检测系统[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 [23].2012年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成绩分析报告:蠕虫检测能力分析[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3(08)
    • [24].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蠕虫检测技术[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2(12)
    • [25].基于候选组合频繁模式的骨干网蠕虫检测研究[J]. 计算机应用 2009(01)
    • [26].结合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的蠕虫检测免疫模型[J]. 计算机科学 2009(12)
    • [27].2011年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成绩分析报告:蠕虫检测能力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04)
    • [28].基于相似度分析的蠕虫检测算法[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 [29].分布式蠕虫检测与主动防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8(22)
    • [30].网络蠕虫的检测和防治[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3(12)

    标签:;  ;  ;  ;  ;  

    网络蠕虫检测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