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态男性罪犯自我的特点

精神病态男性罪犯自我的特点

论文摘要

精神病态是一种个体表现在人际关系、情感、生活方式和反社会特质等方面的人格障碍,包括欺骗、操纵、自我中心、无责任感、冲动、刺激寻求、行为控制力差、感情浅薄、缺乏同情心、罪恶感和自责、男女关系混乱,以及其他违反伦理和反社会的行为。已有的研究发现,与非精神病态者相比,精神病态者更容易违反社会规则和法律,表现出更加残忍和极端的侵犯模式,犯罪的起始年龄更早,犯罪活动更为广泛和多样,累犯率非常高,并且在酒精和物质滥用、狱内违纪犯罪、家庭暴力等方面发生问题的比例也很高。精神病态罪犯是一群特殊的犯罪人,对这群特殊犯罪人人格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说,对精神病态罪犯自我的研究可以填补心理学、刑事法学理论上的空白。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从自我的角度对精神病态者人格的实证研究。自我是人格的核心,对个体的人格具有统摄作用。对精神病态罪犯这一类特殊群体自我的特点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丰富人格心理学中自我部分的内容,而且还为人格刑法学中犯罪人格的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材料和新的研究方法。就实践而论,对精神病态罪犯这一类特殊群体自我的特点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其人格扭曲的关键特征,不仅可以为刑事侦察、审讯和审判犯罪人提供理论支持,使其定罪量刑更为科学,而且可以为教育改造这一类特殊的罪犯提供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使教育改造活动的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明显,从而预防犯罪人重新走上犯罪道路,降低犯罪率,维护社会的稳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引进西方测评精神病态者的有效工具,为甄别和评估精神病态者提供一个操作性强、信度高、效度好的测评工具;(2)揭示男性罪犯精神病态的基本特征;(3)对精神病态罪犯自我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和谐以及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较为系统的实证研究,以探究精神病态罪犯自我的特点,进一步检验Hare精神病态量表的效度。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修订Hare精神病态量表(PCL-R),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然后,采用该量表对罪犯进行评定,以了解罪犯精神病态的一般特征。这一阶段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Hare精神病态量表(PCL-R)进行修订。Hare精神病态量表由精神病态量表项目、精神病态量表的项目描述以及访谈提纲三部分组成。在修订过程中,我们对Hare精神病态量表的全部内容进行了翻译和回译,严格按照标准评定程序对2名罪犯进行尝试评定后,结合我国现行刑法典和刑事执行的实践对量表的项目及其相关材料进行了修改,其中,重要的修改包括(1)删除了Hare量表中的项目19(假释期间重新犯罪),该条目在我国无法评定;(2)根据大陆法系刑法典的规定对项目20(犯罪类型多样化)的项目描述内容进行了修订;(3)删除了访谈提纲中不符合中国罪犯实际的条目。采用修订后的量表对30名男性罪犯进行评定,结果是:评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与Hare等人在2003年的PCL-R量表手册中的结果0.85相差无几;量表中绝大部分项目的评分者信度、题总相关和其他指标都符合心理测量学对信度的要求。此外,罪犯在反社会人格障碍量表中的得分与PCL-R量表中的总分存在显著的相关(r=0.43,p<0.01);两次以上犯罪的累犯在PCL-R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初犯(t=-2.459,p<0.05);在研究3、研究4和研究5中,精神病态罪犯组与非精神病态罪犯组的差异显著,这些都证明了PCL-R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总之,修订后的Hare精神病态量表(PCL-R)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评定罪犯精神病态人格障碍的有效工具。第二部分采用修订后的Hare精神病态量表和自编的罪犯基本情况调查表对60名男性罪犯进行了评定。结果发现(1)罪犯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等人口学变量影响精神病态量表的得分,主要表现在:罪犯年龄越大,精神病态的得分越低;受教育程度越高,精神病态量表的得分越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罪犯的精神病态得分最低;未婚罪犯精神病态的得分显著高于已婚和离异的罪犯。(2)罪犯的犯罪次数、犯罪类型和原判刑期等犯罪学变量对精神病态量表得分的影响表现在犯罪的次数上,多次犯罪的累犯和惯犯精神病态的得分显著高于初犯,说明精神病态与多次重复犯罪有密切的关系。犯罪类型和原判刑期对精神病态量表得分的影响不明显。在研究的第二阶段,采用半结构访谈、档案分析、量表评定、自我报告以及实验等多种方法对精神病态者的自我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精神病态男性罪犯的自我具有下述特点:(1)精神病态罪犯组的自我价值感总分与非精神病态罪犯组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两组被试在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维度差异显著,精神病态罪犯组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显著低于非精神病态罪犯组。表明精神病态罪犯比非精神病态罪犯感受到更多的社会压力。(2)精神病态罪犯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非精神病态罪犯组。表明精神病态罪犯比非精神病态罪犯对自己适应环境、应付不同问题的能力缺乏自信。(3)精神病态罪犯的自我和谐度显著低于非精神病态罪犯。在自我和谐的三个维度中,精神病态罪犯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刻板性两个维度上显著低于非精神病态罪犯。表明精神病态罪犯比非精神病态罪犯的自我与经验更不和谐、自我概念更加僵化和刻板、自我和谐度更差。(4)精神病态罪犯组没有出现明显的自我参照效应,也没有出现母亲参照效应。无论是加工方式还是判断方式的实验结果都提示精神病态罪犯的自我是混乱的,存在自我意识的缺陷。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研究结果提示我们,精神病态罪犯的自我是有缺陷的,他们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在对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和谐的调查中也取得了类似的证据:他们的自我价值感甚至明显低于劳教戒毒者;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非精神病态者,对自己适应环境、应付多种问题的能力缺乏自信;他们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刻板、僵化,和谐度很差。根据四个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精神病态罪犯的自我是病态和不成熟的,这种病态和不成熟的自我导致了他们象儿童一样的幼稚,表现出一些儿童期的行为特征,如自我中心、冲动、无力延迟满足、寻求刺激等。这种病态和不成熟的自我可能与他们的大脑不成熟有密切的关系,也可能与他们严重的社会化缺陷有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精神病态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1.1 概念辨析
  • 1.1.1.1 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精神病态的定义
  • 1.1.1.2 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精神病态的关系
  • 1.1.2 精神病态研究的历史
  • 1.1.3 精神病态的类型
  • 1.1.3.1 Kurt Schneider的研究
  • 1.1.3.2 Henderson的分类
  • 1.1.3.3 Cleckley的分类
  • 1.1.3.4 Hare的分类
  • 1.1.3.5 Ishikawa等人的分类
  • 1.1.4 研究者对精神病态的特征描述
  • 1.1.4.1 Cleckley对精神病态者的描述
  • 1.1.4.2 Hare的描述
  • 1.1.4.3 Bartol的描述
  • 1.1.4.4 ICD—10的描述
  • 1.1.4.5 其他学者的描述
  • 1.1.5 精神病态形成的影响因素
  • 1.1.5.1 生物遗传学的研究
  • 1.1.5.2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 1.1.5.3 认知论的解释
  • 1.1.5.4 精神分析学派的解释
  • 1.1.5.5 折衷的观点
  • 1.1.6 精神病态的评估工具—PCL
  • 1.1.6.1 PCL-R量表简介
  • 1.1.6.2 PCL-R的结构模型
  • 1.1.6.3 PCL-R的信度和效度
  • 1.1.7 精神病态与犯罪
  • 1.1.7.1 精神病态罪犯的流行程度和侵犯模式
  • 1.1.7.2 精神病态者犯罪的初始年龄
  • 1.1.7.3 精神病态者犯罪的密度及多样性
  • 1.1.7.4 精神病态者的累犯率
  • 1.1.8 国内关于精神病态罪犯的研究现状
  • 1.2 自我研究概述
  • 1.2.1 自我的概念
  • 1.2.2 国内外学者关于自我及其结构的理论
  • 1.2.2.1 早期的自我观
  • 1.2.2.2 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观
  • 1.2.2.3 人本主义学派的自我观
  • 1.2.2.4 认知学派的自我观
  • 1.2.2.5 国内学者有关自我的研究
  • 1.2.3 有关自我具体方面的研究
  • 1.2.3.1 自我价值感的研究
  • 1.2.3.2 自我和谐的研究
  • 1.2.3.3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 1.2.3.4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存在的问题
  • 1.3.2.1 精神病态概念不清
  • 1.3.2.2 实证研究不足
  • 1.3.2.3 本土化问题
  • 1.4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 1.5 本研究的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1.6 本研究的创新
  • 第二章 精神病态量表的修订
  • 2.1 引言
  • 2.2 研究目的
  • 2.3 方法
  • 2.3.1 被试
  • 2.3.1.1 用于检验PCL-R量表信效度的被试
  • 2.3.1.2 用于研究男性罪犯精神病态基本特征的被试
  • 2.3.2 材料
  • 2.3.3 量表修订程序
  • 2.3.3.1 量表项目及其相关资料的翻译定稿
  • 2.3.3.2 取样试评与最终定稿
  • 2.3.4 数据处理
  • 2.4 结果
  • 2.4.1 PCL-R量表的信度
  • 2.4.1.1 PCL-R量表各项目的信度指标
  • 2.4.1.2 PCL-R量表各层面、各因素的信度指标
  • 2.4.2 PCL-R量表的效度
  • 2.4.3 男性罪犯精神病态的基本特征
  • 2.4.3.1 罪犯精神病态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2.4.3.2 罪犯精神病态与犯罪学变量的关系
  • 2.5 讨论
  • 2.5.1 PCL-R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 2.5.2 罪犯精神病态的基本特征
  • 2.6 小结
  • 第三章 精神病态男性罪犯自我的特点
  • 3.1 引言
  • 3.2 研究1:精神病态男性罪犯自我价值感的特点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假设
  • 3.2.3 研究方法
  • 3.2.3.1 被试
  • 3.2.3.2 研究工具
  • 3.2.3.3 研究过程
  • 3.2.3.4 数据处理
  • 3.2.4 结果
  • 3.2.4.1 罪犯人口学变量和犯罪学变量与自我价值感测量的结果
  • 3.2.4.2 罪犯自我价值感的总体测量结果及比较
  • 3.2.4.3 罪犯自我价值感分组测量结果
  • 3.2.4.4 自我价值感与精神病态各因子的相关
  • 3.2.5 讨论
  • 3.2.6 结论
  • 3.3 研究2:精神病态男性罪犯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 3.3.1 研究目的
  • 3.3.2 研究假设
  • 3.3.3 研究方法
  • 3.3.3.1 被试
  • 3.3.3.2 研究工具
  • 3.3.3.3 研究过程
  • 3.3.3.4 数据处理
  • 3.3.4 结果
  • 3.3.4.1 罪犯人口学变量、犯罪学变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测量的结果
  • 3.3.4.2 罪犯自我效能感总体测量结果及比较
  • 3.3.4.3 精神病态罪犯与非精神病态罪犯测试结果的比较
  • 3.3.4.4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精神病态各因子的相关
  • 3.3.5 讨论
  • 3.3.6 小结
  • 3.4 研究3:精神病态男性罪犯自我和谐的特点
  • 3.4.1 研究目的
  • 3.4.2 研究假设
  • 3.4.3 研究方法
  • 3.4.3.1 被试
  • 3.4.3.2 研究工具
  • 3.4.3.3 研究过程
  • 3.4.3.4 数据处理
  • 3.4.4 结果
  • 3.4.4.1 罪犯人口学变量、犯罪学变量与自我和谐测量的结果
  • 3.4.4.2 罪犯自我和谐总体测量结果及比较
  • 3.4.4.3 精神病态罪犯与非精神病态罪犯自我和谐测试结果的比较
  • 3.4.4.4 罪犯自我和谐与精神病态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 3.4.4.5 罪犯自我和谐、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效能感三者的相关分析
  • 3.4.5 讨论
  • 3.4.5.1 精神病态男性罪犯自我和谐的特点
  • 3.4.5.2 罪犯总体自我和谐测量的结果与男性军人测量结果的比较
  • 3.4.5.3 罪犯自我和谐与精神病态各因子的相关
  • 3.4.5.4 罪犯精神病态的人口学和犯罪学变量的差异
  • 3.4.5.5 罪犯自我和谐、自我价值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三者的相关
  • 3.4.6 小结
  • 3.5 研究4:精神病态男性罪犯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特点
  • 3.5.1 研究目的、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
  • 3.5.1.1 研究目的
  • 3.5.1.2 研究设计
  • 3.5.1.3 研究假设
  • 3.5.2 研究方法
  • 3.5.2.1 被试
  • 3.5.2.2 研究材料
  • 3.5.2.3 实验设计
  • 3.5.2.4 实验程序
  • 3.5.2.5 数据处理
  • 3.5.3 结果与分析
  • 3.5.4 讨论
  • 3.5.4.1 罪犯群体自我参照效应的总体特征
  • 3.5.4.2 精神病态罪犯与非精神病态罪犯的差异
  • 3.5.5 小结
  • 第四章 总的讨论与结论
  • 4.1 HARE精神病态量表(PCL-R)的修订
  • 4.1.1 量表评定项目及其相关材料的修订
  • 4.1.2 PCL-R量表的信度
  • 4.1.3 PCL-R量表的效度
  • 4.2 精神病态与非精神病态的区分——维度模式与范畴模式
  • 4.3 精神病态者自我的特点
  • 4.4 问题与思考
  • 4.4.1 样本的问题与思考
  • 4.4.2 群体比较中的问题与思考
  • 4.4.3 自我内容涉及面的问题与思考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术语表(按正文顺序排列)
  • 附录1:HARE精神病态清单(修订后)
  • 附录2:HARE精神病态清单的项目描述(部分)
  • 附录3:修订后的访谈提纲(部分)
  • 附录4:反社会人格障碍问卷(部分项目)
  • 附录5: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部分项目)
  • 附录6:修订后的项目19描述内容中的犯罪分类
  • 附录7: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
  • 附录8: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部分)
  • 附录9:自我和谐问卷
  • 附录10:自我参照效应实验用的语词材料(部分)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研究的课题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情境任务下精神病态特质罪犯的决策特点[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8(07)
    • [2].争议稿[J]. 杂文选刊(下旬版) 2011(05)
    • [3].精神病态与大五人格[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4].少年精神病态特质量表中文版的效度和信度[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8(08)
    • [5].黑暗三人格与青少年的人际信任:社会排斥体验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0(04)
    • [6].莱文森精神病态自陈式量表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8(06)
    • [7].品行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及精神病态特质的初步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07)
    • [8].精神病态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间的关系[J]. 社会心理科学 2011(08)
    • [9].诈骗犯、暴力犯的黑暗三人格与创造力及标新立异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08)
    • [10].宽恕水平与攻击行为:精神病态与自恋特质的调节效应[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02)
    • [11].哲学价值三论[J]. 天中学刊 2012(05)
    • [12].儿童对立违抗性障碍、品行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精神病态特质分析[J].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14(01)
    • [13].强戒人员童年创伤经历对攻击性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04)
    • [14].男性住院酒依赖患者人格特征探讨[J]. 精神医学杂志 2014(01)
    • [15].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及预防研究[J]. 情感读本 2018(35)
    • [16].自杀人际理论框架下大学生精神病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1)
    • [17].女人不坏,男人不爱[J]. 健康之家 2013(02)
    • [18].什么决定了你坐头等舱还是经济舱[J]. 芳草(经典阅读) 2013(12)
    • [19].入院诊断为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转归及其预测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09)
    • [20].天气变化,心理健康也受影响[J]. 解放军生活 2013(02)
    • [21].《暴风骤雨》里中间人物和反面人物形象的解读[J]. 文学界(理论版) 2010(08)
    • [22].读书与人生:阅读名人传,汲取正能量(三)[J]. 新教育 2014(07)
    • [23].论《围城》主题意蕴的多重复杂性[J]. 学理论 2012(08)
    • [24].伴侣关系满意度与暗黑人格和沟通频率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9(02)
    • [25].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预后效果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5(15)
    • [26].忧郁的地理[J]. 中国翻译 2018(05)
    • [27].大学生“黑暗三联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01)
    • [28].试论阿Q的“自觉性”——对阿Q精神的意识层面分析[J]. 文教资料 2011(16)
    • [29].精神病态的家庭风险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8)
    • [30].黑暗三联征与人际侵犯动机的关系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02)

    标签:;  ;  ;  ;  ;  ;  ;  ;  

    精神病态男性罪犯自我的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