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的策略探索

《内经》“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的策略探索

论文题目: 《内经》“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的策略探索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作者: 申瑞华

导师: 刘焕兰

关键词: 治未病,亚健康,健康教育

文献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课题系统地整理了《内经》“治未病”学术思想及历代医家的实践经验,探讨了《内经》“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和实践性,以及“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的防治思路;并结合对本校学生健康状况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研究中医健康教育防治亚健康的临床效应,发挥中医学防治亚健康的潜在优势,从而可以拓展中医学术新的生存空间,使其在促进世界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中发挥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现代医学观念已逐步由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预防医学的思想在《内经》的“治未病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治未病”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应用,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学说。然而这一超前进步的学术思想在当代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现代社会将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并对其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讨。“亚健康”概念的提出,说明人们正在逐步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内经》的“治未病”思想正可以通过这一着眼点得到开拓发展。 亚健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目前学校教育忽视健康教育,已有学者对中学生、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本课题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进行了亚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包括健康状况、亚健康影响因素、亚健康症状、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生存质量等多方面的内容。并对其中部分本科生进行了3个月的健康教育,对其讲授健康知识,鼓励其践行养生之道,建立健康行为,然后再次进行同样的亚健康状况问卷调查,最后将所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通过对亚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健康教育前后健康状况、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生存质量等的变化,研究医学生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较突出的症状,以及健康教育的效应,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高校学生亚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结果显示,亚健康影响因素,本科生主要集中在考试成绩不理想、经济压力、缺乏运动等方面,研究生主要集中在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缺乏运动、生活作息不规律等方面。与亚健康关系较密切的亚健康症状本科生主要为疲劳感、记忆力减退、四肢乏力、嗜睡、孤独、情绪不稳定、易怒等,研究生主要为思维效率低、用脑后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四肢乏力、项背酸痛、失眠、多梦等。 由于调查对象是医学生,学习任务重,研究生的科研和临床工作比较繁忙,所以学习和工作的压力较大,空闲时间较少,不注重体育锻炼,生活作息又不规律,影响到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调节,出现疲劳、失眠、健忘等亚健康症状。本科生处于情绪易波动的年龄,而研究生阶段情感自控力相对本科生较强,所以本科生有较突出的不良情绪,研究生则不显著。所以亚健康问题的解决要十分注重体育锻炼和生活作息规律化,以帮助体力的调节和恢复,本科生同时要注重集体活动和心理调节的学习锻炼。学校则应在这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采取相应的措施。

论文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内经》为“治未病”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 《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形成

1.2 《内经》“治未病”思想的主要内容

2 历代医家对“治未病”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1 张仲景丰富了“治未病”的临床实践

2.2 华佗提出动形养生

2.3 葛洪主张“养生以不伤为本”

2.4 孙思邈主张“先食疗后药疗”

2.5 刘完素提出养生重在养气

2.6 李东垣重视脾胃的调养

2.7 朱丹溪重视气机调畅和阴气保养

2.8 张景岳重视正气的调养

2.9 叶天士和吴鞠通注重温病的防传防变

2.10 针灸“治未病”

3 现代医家对《内经》“治未病”学术思想的研究进展

3.1 理论研究

3.2 临床应用研究

4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关系

4.1 《内经》“治未病”概念的现代语言阐述

4.2 亚健康的概念

4.3 亚健康的成因

4.4 “亚健康”的表现

4.5 “亚健康”的现状

4.6 “亚健康”的研究进展

4.7 中医对“亚健康”的干预

5 “治未病”的努力方向

第二章 对本校医学生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1 健康状况调查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结果与分析

2 健康教育前后的健康状况对照

2.1 健康教育方法

2.2 统计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调查结果分析

3.2 开展健康教育

第三章 “治未病”发展前景展望

1 现代科研技术防治疾病的进展

1.1 蛋白质“指纹”图谱预警疾病

1.2 NICE网络为发展“未病学”提供思路

1.3 微量元素解释亚健康

2 运用“治未病”解决亚健康问题的设想

2.1 政府政策引导

2.2 未来的医生

2.3 提高人们自身的认识水平

3 “治未病”的前景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22

参考文献

  • [1].穴位敷贴干预小儿哮喘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的研究[D]. 吴建新.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 [2].古代针灸“治未病”方法初探[D]. 赵诚基.湖北中医学院2005
  • [3].“治未病”理论在卵巢囊肿防治中的指导作用[D]. 刘培培.河南中医学院2014
  • [4].藏医人格与治未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D]. 索南才旦.青海大学2016
  • [5].“春季健肝走”改善中老年妇女肝功及亚健康症状的实验研究[D]. 郭圣鹏.北京体育大学2013
  • [6].中医“治未病”干预1级高血压病的效果评价[D]. 葛小兰.浙江中医药大学2017
  • [7].5岁以下儿童哮喘缓解期的治未病方案研究[D]. 曹美珠.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 [8].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其对衰老进程干预的研究[D]. 吴莉.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 [9].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促进”理念之比较研究[D]. 杨洁.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
  • [10].李斯文教授运用“治未病”理论对肠癌癌前疾病(湿热内蕴证)的干预研究[D]. 左敏芳.云南中医学院2012

相关论文

  • [1].企业人群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的初步研究[D]. 李俊.第一军医大学2007
  • [2].“五脏元真通畅”与《金匮要略》“治未病”学术思想相关性的文献研究[D]. 郜嫩平.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 [3].中医阴阳调理理论与亚健康相关性的研究[D]. 吴桐.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 [4].情志失调与亚健康状态相关性的研究[D]. 田丹.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
  • [5].亚健康状态中医基本证候分布及生存质量的研究[D]. 王红玉.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
  • [6].基于心脏储备的亚健康评估系统的初步研究[D]. 王天星.重庆大学2004
  • [7].古代针灸“治未病”方法初探[D]. 赵诚基.湖北中医学院2005
  • [8].更年安怡方对围绝经期妇女亚健康状态干预的临床研究[D]. 桂玉然.湖北中医学院2006
  • [9].中医治未病思想治疗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研究[D]. 廖振贤.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 [10].调肝治未病的理论研究[D]. 李艳坤.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

标签:;  ;  ;  

《内经》“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的策略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