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停车发展研究

居住区停车发展研究

王卉1覃雄科2柳州市建筑设计科学研究院

摘要:停车问题是城市规划的重要问题,结合地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等问题,通过合理开发地上、地下空间,发展新型停车系统加以解决。

关键词:停车居住区改造

公报数据,至2011年末,柳州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69.4万辆,比上年增长9.8%,其中个人汽车拥有量63.5万辆,增长9.99%。按照全市户籍总人口374.80万人算,平均约每6人拥有一辆私家车。从发展趋势看.私家车拥有量在未来仍会居高不下。虽然,目前我市居住区停车设施建设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总体上还存在着许多结构性问题: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居住配建停车泊位数仍显不足;老小区停车设施改造问题突出;停车场布局设计不合理,动静态交通的整体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居住区停车管理体系不完善,给规划、建设、管理带来了一定问题等。目前存在的居住小区停车问题有两方面,一个是老小区的停车改建问题,另一个是新建小区的停车规划问题。

1、老小区的停车解决措施可以从考虑以下几点:

1.1将已有的院落空地或者是路面改建为停车点

在院落设置停车位,则需要考虑的是,尽可能将停车场设于住宅的北向或住宅东西向的端部,并可采用将住宅抬高半层做半地下储藏宅式非机动车停车库的办法,从剖面上解决机动车对居民的干扰问题。对于路面停车,就需要精心的设计包括在特殊情况时的应急预案。在保证生命通道的前提下,旧居住区内部道路进行合理泊位施划,适当考虑进行路边绿地改造,以解决停车位不足的现象。如下图:

1.2改建室内停车点

①机械式停车库,仅适宜于地价昂贵,停车问题难以解决的居住小区。如因地块狭窄,无法采用坡道式多层停车库,采用机械式多层停车库似乎是唯一可行的方法。而地下单层库双层机械无避让式停车方式在车库品质方面具人性化,车位均好,易操作;但是机械式多层停车库机械设备复杂,运行维护费用亦较高。在实际停车设施改造中,可以考虑将小区内已有地面停车场改建为2--3层机械式停车场,提高有限停车用地的效能。如下图:

②坡坎式停车库用于特殊地形高差较大情况下的小区规划,一般将基地低洼处予以整修,设计作为停车库,然后在其上部顶面覆以地坪还原,作为居住区绿地、道路,或在其上设置居住建筑,使得人行交通流线和车行交通流线得以从剖面上加以分离。值得注意的是如其上为构筑物,则应注意两者结构关系处理。如下图:

③院落高架停车,将院落空间作为高架平台,在小范围内既妥善解决了人车矛盾问题,又与居住小区结构建立一定的联系,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处理停车问题的手法。居民从另外的入口上到二房平台,再由平台进入各楼幢,汽车在平台下部入库在平台下部存放,亦可存放非机动车、杂物车,平台上进行精心环境设计,铺装绿地布置座椅、花台小品等内容,作为邻里交往和儿童游乐的场地。如下图:

1.3加强停车管理措施

加强旧居住区车辆的停车管理,在居住区内完善标志标线,要求居民按规定停放车辆,否则采用措施进行处罚;住宅小区内出入口处限制外来车辆驶入,并且通过相对较高的停车费限制外来车辆在小区内停车,迸一步净化住宅区内的道路交通。住宅小区周边道路两侧以及人行道上禁止在交通高峰时段在这些道路的两侧进行停车。

1.4合理利用政府闲置停车点

利用小区附近学校、机关、工企单位闲置的庭院,设置夜间机动车临时停车场等。利用一些闲置空间来组建、新辟停车场,比如空置厂房及高架下,这样既能解决小区停车拥挤不堪的问题。

2、新建小区的停车规划问题:

2、1首先是对居住区停车需求评估

工作十年来,规划设计中停车问题一直要重视,早在几年前我们设计的居住区停车位要5户一辆,目前我们的设计要求是1户1辆,所以居住区的停车需求估计仅仅依靠城市的建筑物停车配建标准来确定是不充分的,这样就为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者们提供了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选择怎样的停车配建水平才合适,才能既满足小区居民目前的停车需求。

2、2坚持“因地制宜、效率优先、相互协调和安全方便"的原则

居住区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应从小区整体上把握,与整个居住区的道路布局和动静态交通组织相协调,以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停车步行距离、对居住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等为依据,来确定停车所在的位置、规模和建造型式等。

2、3坚持以“居住区规划结构的确定”为主要思路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确定是停车场规划设计的基础,它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居住区停车规划设计的优劣。通常从两方面进行研究:

2.2.1一是居住区结构(即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根据我国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有关标准法规,我国居住区按居住户数和人口规模划分为住区、小区、组团三级结构。居住区结构分级是为了方便配置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设施,满足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不同层次的要求。

2.2.2另一个方面是居住区的动态交通组织方式。合理的动态交通组织方式,不仅能促进小区居民的相互交流,提高社区活力,而且有助于实现居住区动静态交通的协调发展,达到人车和谐共存。动态交通组织的关键就是解决小区内道路的组织,使道路布局符合车流与人行的轨迹,实行便捷、通顺、合流与分流的不同处理,保证交通安全;且道路系统分段明确,主要道路、组团道路、宅旁道路设置清晰合理;同时,道路等级设置清楚,区分车行道、步行道与绿地小道,尽量控制车辆进入院落空间之内,以减少噪音与不安全因素。

3、总结

本文在借鉴国内居住区停车规划设计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对其的理解,针对我市居住区停车的突出问题和目前居住区停车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城市居住区停车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的阐述,希望广大工程设计者能由此得到启发,为我国的居民住区停车规划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利国.居住区停车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冯小学.西安后小康居住小区的交通组织与停车问题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3】陈峻.城市停车设施规划方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0.

标签:;  ;  ;  

居住区停车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