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棉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彩色棉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论文题目: 彩色棉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种植业

作者: 王国祥

导师: 漆燕玲

关键词: 彩色棉,栽培,产量,品质,推广

文献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论文依据目前国内外彩色棉栽培的研究现状和问题,以彩色棉品种“陇绿棉2号”、“陇棕棉1号”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研究方法,研究了不同的种植密度、施肥水平、灌水次数及灌水量对彩色棉产量、品质及其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根据彩色棉的生育特点和研究结果,拟定了彩色棉栽培技术规程和推广应用措施,概括了加快彩色棉示范推广的主要措施。取得以下结果:1.在9.0~21.0万株/公顷的密度范围内,密度越小,生育期越长;同一时期,密度越小,单株叶面积越大;全生育期内,5个处理从现蕾到初花期,叶面积增加量最大,相比较而言,密度越大,叶面积增加量越大;稀植棉株的茎秆较粗壮,根茎比较大,果枝数、单株成铃数较多;随着密度的增加,单铃重呈下降趋势,伏前桃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而伏桃和秋桃相应呈减少的趋势;密度对纤维长度、强度和其他各项纤维品质无规律性影响,但马克隆值随密度增大而增高。2.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皮棉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籽棉产量,而总有效成铃数对籽棉产量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其次是单铃重,因此彩色棉生产上要夺取高产,应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争取单位面积上总有效成铃数的提高。3.施用钾肥的处理其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均较对照有所增加。施用钾肥能够有效增加伏前桃和伏桃的坐果率,促进棉铃成熟,增加霜前吐絮率。4.从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来看,灌3次水的处理均比灌2次水要高,从保铃效果来看,灌三水好于灌二水,僵瓣率以灌三水2400m~3为最低;不同灌溉次数与灌溉量对纤维长度、强度和马克隆值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影响最大的是马克隆值。从总体上来看,灌三次水各项品质指标均优于灌两次水,两个品种灌三次水的处理均较灌两次的皮棉产量高。5.总结出了彩色棉高效栽培技术,包括: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选择水肥条件好的地块,集中连片隔离种植;精细整地,备足底墒;适期早播,合理密植;适度化控,适时打顶整枝:科学施肥和灌水;综合防治病虫害,科学摘拾棉花;加强田间综合管理。6.通过建立良种繁育、种子加工、统一供种三大体系,逐步实现彩色棉棉种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供种,从而保证种子生产和加工质量,推动彩色棉规模化种植进程。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发展动态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

2.3 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

2.5 试验设计与方法

第三章 密度对彩色棉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3.1 不同密度条件对生育期的影响

3.2 不同密度对叶面积的影响

3.3 不同密度群体的营养生长

3.4 密度对生殖生长的影响

3.5 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3.6 产量结果

3.7 不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3.7.1 不同密度与单株成铃数、单铃重的关系

3.7.2 不同密度与公顷总铃数的关系

3.7.3 通径分析结果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钾肥对彩色棉生长的影响

4.1 不同施钾水平对生育期的影响

4.2 不同施钾量的棉株生长发育状况

4.3 不同施钾水平下的纤维品质

4.4 产量结果

小结

第五章 灌水对彩色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1 不同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对生育期的影响

5.2 不同处理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5.3 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5.4 产量结果

小结

第六章 彩色棉栽培技术规程

6.1 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

6.2 选择水肥条件好的地块,集中连片隔离种植

6.3 精细整地,备足底墒

6.4 适早播种,合理密植

6.5 适度化控,适时打顶整枝

6.6 科学施肥和灌水

6.7 综合防治害虫,科学摘拾棉花

6.8 加强田间管理

6.8.1 彩色棉苗期管理

6.8.2 花铃期管理要点

6.8.3 彩色棉吐絮期管理技术

6.8.4 彩色棉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6.8.5 彩色棉缩节胺全程化控技术

6.8.6 彩色棉施肥技术

第七章 加快彩色棉推广应用的措施

7.1 彩色棉示范推广效益及棉农的行为反应

7.1.1 彩色棉的种植效益

7.1.2 棉农对彩棉的认识过程及行为反应

7.2 彩色棉推广工作的制约因素

7.3 加强彩色棉推广应用的技术措施

7.3.1 建立三大体系,确保统一供种

7.3.2 加强技术培训,落实关键措施

7.3.3 加强彩色棉生产基地建设

7.3.4 建立示范基点,搞好典型引路

7.4 加快彩色棉发展的宏观措施

7.4.1 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彩色棉产业发展

7.4.2 树立品牌形象,努力开拓彩色棉市场

7.4.3 建立市场营销体系,提高产业化水平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发布时间: 2008-08-11

参考文献

  • [1].彩色棉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初步研究[D]. 马轩.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
  • [2].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皖杂344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D]. 齐苗.安徽农业大学2015
  • [3].彩色棉数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以及其资源的多态性分析[D]. 张美冬.华中农业大学2004
  • [4].抗虫杂交棉南农98-4主要栽培技术研究[D]. 徐晓海.湖南农业大学2003
  • [5].种植模式和施氮量对棉花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郑宇飞.南京农业大学2014
  • [6].伊犁河谷特早熟棉花品种(系)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周大伟.新疆农业大学2015
  • [7].棕色棉杂种优势利用及纤维色泽的遗传分析[D]. 李定国.华中农业大学2003
  • [8].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D]. 唐中杰.河南农业大学2009
  • [9].大通湖区施肥状况及短季直播棉肥料运筹研究[D]. 向凤玲.湖南农业大学2015
  • [10].密度对棉花产量及种子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研究[D]. 支晓宇.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相关论文

  • [1].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的选育及示范推广[D]. 王伟荣.浙江大学2010
  • [2].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研究及应用[D]. 罗红剑.贵州大学2009
  • [3].利用SRAP标记和形态标记分析彩色棉和白色棉遗传差异[D]. 凌磊.安徽农业大学2009
  • [4].彩色长绒棉的杂种优势及其生理生化基础[D]. 文国吉.浙江大学2010
  • [5].夏秋反季节番茄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D]. 罗义银.贵州大学2007
  • [6].天然彩色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形成特征及生长调节剂调节效应研究[D]. 张丽.扬州大学2008
  • [7].彩色棉光合及生理生化特性及与产量关系研究[D]. 周琴.安徽农业大学2008
  • [8].特早熟长绒棉新海22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D]. 宁新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 [9].河西走廊棉花优质高产品种筛选与配套技术研究[D]. 曹文姬.甘肃农业大学2006
  • [10].不同耕作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衰老特性的影响[D]. 韩秋成.河北农业大学2007

标签:;  ;  ;  ;  ;  

彩色棉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