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内密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豌豆蚜,色型,种内密度效应,种群
种内密度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杜军利,武德功,舒英杰,刘长仲[1](2017)在《种内密度效应对豌豆蚜种群增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种群数量变化机制,探索2种色型豌豆蚜的种内密度效应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方法]在温室内设置不同的密度梯度,单种色型豌豆蚜密度设置为8、16、24、32头/株,2种色型共存时红色型和绿色型密度分别设置为4∶4、8∶8、16∶16头/株。[结果]单种色型豌豆蚜从密度8头/株增至32头/株时,随着密度的升高,2种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和寿命显着缩短,产蚜量显着降低,说明2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密度效应均存在一定的负效应。在总密度为8和16头/株时,2种色型豌豆蚜混合饲养的产蚜期、寿命与单种色型饲养相比无显着差异;在单种色型饲养的密度与混合饲养的同一色型密度相同时,由于混合饲养的总密度高于单种色型饲养,混合饲养的产蚜期、寿命显着短于单种色型饲养,产蚜量显着低于单种色型饲养;在密度为32头/株时,单种群饲养的产蚜期、寿命、单头产蚜量与混合饲养时无显着差异。在单种色型饲养条件下,同一密度下(16头/株除外)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着长于绿色型豌豆蚜,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红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寿命、产蚜量与绿色型豌豆蚜相比无显着差异;混合饲养中,在同一密度条件下,红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寿命、产蚜量与绿色型豌豆蚜相比无显着差异。[结论]红色型豌豆蚜在该环境条件下的竞争力与绿色型豌豆蚜相当,红色型豌豆蚜与绿色型豌豆蚜共存对环境表现了一定的适生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吕进,曹婷婷,王丽萍,蒋明星,程家安[2](2011)在《灰飞虱与褐飞虱种内和种间密度效应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工气候室内比较研究了灰飞虱和褐飞虱在汕优63和秀水11上的种内和种间密度效应对其主要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稻飞虱均存在显着的种内竞争,主要表现为随着密度增加,若虫发育历期延长、若虫羽化率下降、雌成虫寿命缩短、每雌产卵量下降。种内密度效应与稻飞虱种类和寄主品种有显着互作关系,灰飞虱种内竞争较褐飞虱明显,二者在适宜寄主上种内竞争更为明显。同时,两种稻飞虱存在着显着的种间密度效应,主要表现为异种存在时的促进作用,即异种共存时若虫历期缩短、若虫羽化率提高、雌成虫寿命延长、每雌产卵量增加。种间密度效应也与稻飞虱种类和寄主品种有显着互作关系,两种共存对灰飞虱的有利作用显着大于对褐飞虱的有利作用,在欠适宜寄主上种间互利效应更为明显。最后,对稻飞虱种内和种间密度效应的机制和进化意义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16期)
种内密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人工气候室内比较研究了灰飞虱和褐飞虱在汕优63和秀水11上的种内和种间密度效应对其主要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稻飞虱均存在显着的种内竞争,主要表现为随着密度增加,若虫发育历期延长、若虫羽化率下降、雌成虫寿命缩短、每雌产卵量下降。种内密度效应与稻飞虱种类和寄主品种有显着互作关系,灰飞虱种内竞争较褐飞虱明显,二者在适宜寄主上种内竞争更为明显。同时,两种稻飞虱存在着显着的种间密度效应,主要表现为异种存在时的促进作用,即异种共存时若虫历期缩短、若虫羽化率提高、雌成虫寿命延长、每雌产卵量增加。种间密度效应也与稻飞虱种类和寄主品种有显着互作关系,两种共存对灰飞虱的有利作用显着大于对褐飞虱的有利作用,在欠适宜寄主上种间互利效应更为明显。最后,对稻飞虱种内和种间密度效应的机制和进化意义进行了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内密度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杜军利,武德功,舒英杰,刘长仲.种内密度效应对豌豆蚜种群增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7
[2].吕进,曹婷婷,王丽萍,蒋明星,程家安.灰飞虱与褐飞虱种内和种间密度效应比较[J].生态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