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战略研究

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战略研究

论文摘要

21世纪,中国城市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环境与发展的巨大挑战:人口三大高峰(人口总量、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相继来临的压力、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的自然资源超常规利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急速推进、区域的不平衡加剧等,都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瓶颈制约。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学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是整个社会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达到1000美元以后,人们的消费结构开始急剧升级,不但要吃饱,而且要吃好,还要住得舒服,行得方便,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享受更高级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2000美元以上,群众在物质生活日渐满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拥有更好的人居环境,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生活。城市未来发展既要解决诸多的“城市病”问题,也要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关系到百姓的安居乐业与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宜居城市的内涵,城市宜居性定义,宜居城市评价标准,城市发展宜居战略的经济相关性以及宜居性战略实施的研究,得出城市发展宜居性战略,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下,指导城市的发展与规划向着能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条件方向发展。宜居,顾名思义,就是适合人类居住的意思,宜居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宜居城市从“城市的本质是人的生活”这一基点出发,体现了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提高人的综合生活质量,二是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城市的宜居性要从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多种角度来实现其宜居性,即全方位整体地实现其宜居性,而不只是满足其中一方面的要求,包括繁荣的城市经济,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社会公共事业,和谐的人文氛围等等方面。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才称得上是宜居城市呢?对于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定论,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从宏观,微观角度分别阐释了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宏观标准包括经济发展度,社会和谐度,文化丰厚度,生活舒适度,景观怡人度,公共安全度。微观标准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自然增长率,就业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等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的28项指标。城市发展宜居性,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基本条件。通过对比2005年与2006年中国宜居城市的评选结果可以发现公众眼中宜居城市标准的变化。2005年“中国宜居城市榜”中,全是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然而众所周知,这些上榜的城市并不是都符合公众关于宜居城市的标准,但是它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这些城市全部都是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大都市。2006年“中国宜居城市榜”却是宁波、厦门等沿海中小城市,北京,上海宜居排名均有所下滑。入围的城市同样也是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的吸引力比较强的城市。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居住环境,而当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眼中的宜居城市还是经济发达,能提供充分就业机会的城市。可见建设宜居城市,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但是宜居城市要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否会造成经济发展速度的缓慢呢?由此,论文着重研究和论述了城市发展宜居性的经济相关性,从适度人口,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阐述了城市发展宜居性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说明建设宜居城市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建设宜居城市要兼顾人与自然的协调,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但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而能促进经济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这部分的研究也是论文的创新之处。在论文最后一章,首先提出了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状况,宜居城市可选择的发展自己的强势以形成特色,宜居城市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实施战略,可能会以安全城市、生态城市、便捷城市、文化城市等其中的任何一种形态出现。其次提出实施城市宜居性战略的建议与措施,即要建立协调发展的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这个复合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互相制约,只有相互协调的发展才能实现城市的整体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选题意义
  • 1.2 核心范畴界定
  • 1.2.1 宜居城市内涵
  • 1.2.2 城市宜居性定义
  •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尝试与创新
  • 2. 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理论与评价标准
  • 2.1 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理论概述
  • 2.1.1 国外研究
  • 2.1.2 国内研究
  • 2.2 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评价标准
  • 2.2.1 宏观标准
  • 2.2.2 微观标准
  • 2.3 城市发展宜居性实证——以成都为例
  • 2.3.1 城市背景概况
  • 2.3.2 成都宜居性建设评价
  • 3. 城市发展宜居性的经济相关性分析
  • 3.1 基于适度人口的经济相关性分析
  • 3.2 基于经济发展的经济相关性分析
  • 3.3 基于社会发展的经济相关性分析
  • 3.4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相关性分析
  • 4. 城市发展宜居性战略的实施
  • 4.1 确立宜居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 4.1.1 建设安全城市的战略目标
  • 4.1.2 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
  • 4.1.3 建设便捷城市的战略目标
  • 4.1.4 建设文化城市的战略目标
  • 4.2 建立协调发展的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 4.2.1 建立协调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
  • 4.2.2 建立协调发展的城市经济系统
  • 4.2.3 建立协调发展的城市社会系统
  • 4.2.4 建立协调发展的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三生”视角下长沙市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9(06)
    •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商洛市城市宜居性满意度评价[J]. 微型电脑应用 2016(11)
    • [3].基于多源数据的武汉市主城区宜居性评价[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7(02)
    • [4].乡村的宜居性与乡村振兴战略[J]. 乡村规划建设 2019(01)
    • [5].基于土地利用视角的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以长沙市、郑州市为例[J]. 城市地理 2017(06)
    • [6].宜居成都[J]. 先锋 2014(02)
    • [7].川西平原乡村聚落重构策略——基于宜居性评价[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08)
    • [8].基于城镇宜居性的新型社区创新性建设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11)
    • [9].小区宜居性分析与评价系统的实现[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29)
    • [10].庆城历史城区生活性街道宜居性探析[J]. 城市建筑 2020(23)
    • [11].中国30个主要城市的宜居性及其差异[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11)
    • [12].兰州市城市宜居性的参与式评价[J]. 干旱区地理 2010(01)
    • [13].山东半岛城市群宜居性评价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9)
    • [14].自然灾害胁迫下的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宜居性评价[J]. 水土保持通报 2013(01)
    • [15].基于可拓学的新疆主要城市宜居性评价[J]. 经济地理 2012(09)
    • [16].我国主要城市的宜居性评价[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17].广州市轨道综合体开发宜居性设计要点探析 以陈头岗停车场为例[J]. 中华建设 2020(05)
    • [18].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性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6(01)
    • [19].基于客观评价的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及机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04)
    • [20].居住区位宜居性特征的偏好与选择——基于哈尔滨样本的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 2014(04)
    • [21].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J]. 地理学报 2008(10)
    • [22].基于文化资源的城市宜居性提升探究——以陕西杨凌区为例[J]. 中国园艺文摘 2015(09)
    • [23].基于统计数据的中国城市宜居性[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24].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青岛市城市宜居性评价[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25].墨尔本的城市宜居性[J]. 上海城市规划 2017(05)
    • [26].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J]. 智富时代 2018(06)
    • [27].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生态经济 2014(08)
    • [28].基于可拓学的新疆15城市宜居性评价[J]. 商业经济 2012(05)
    • [29].政府主导建设下的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以广州为例[J]. 理论月刊 2010(01)
    • [30].房价、城市宜居性对劳动力影响的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J]. 价值工程 2019(17)

    标签:;  ;  ;  ;  

    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