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标记论文-陈迪萌

分组标记论文-陈迪萌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组标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布式拒绝服务,IP源追踪,收敛性,概率包标记

分组标记论文文献综述

陈迪萌[1](2017)在《基于分组标记的DDos攻击源追踪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网络攻击里DDoS攻击最为暴力,其攻击已经严重威胁互联网及其应用的可用性,其持续增长的安全威胁得益于手段隐蔽、易于实施、攻击效果明显和追踪困难等特性。近两年DDoS也变得愈发狡猾更难于被发现。同时,云计算、移动化、社交化等相继引发出新的安全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兴起了对拒绝服务攻击源追踪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匿名DDoS攻击源追踪的研究领域中,基于随机包标记(probabilistic packet marking)的攻击源追踪方案以其高效和灵活成为关注的焦点,业界已经提出了多种方案,但存在着性能上的差异。本文对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方案相关性能指标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了导致差异的关键因素是标记与重构算法以及标记概率的取值,并且伪造包会对性能造成较大的干扰。论文首先通过充分调研了当前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检测与过滤技术、源IP追踪技术研究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集合论模型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防御技术分类方法,进而给出了一个基于攻击生命周期过程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综合防御模型;在拒绝服务追踪方法的研究中,通过对攻击源追踪技术的大量调研,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分组标记的IP源追踪算法。该算法基于线性代数理论和基于一次性密钥的HMAC认证原理,相比其它算法,它无需ISP拓扑信息,既适用于直接攻击也适用于反射攻击,在协议兼容性、收敛性和攻击拓扑恢复的准确性方面也能表现出较好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4-10)

韩健[2](2014)在《基于区分服务的分组标记及队列调度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区分服务技术的原理和实现,对其体系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区分服务的基本原理、体系结构及其支持的服务,研究其实现IPQoS的各种控制策略,通过对分组标记算法的带宽分配公平性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分析SRTCM标记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标记算法带宽分配公平性问题,通过仿真测试得到WRR调度各业务时,其带宽分配公平性问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期刊2014年07期)

杨磊,靳娜,黄琼[3](2013)在《基于自治系统的确定分组标记优化方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本的确定分组标记算法无法实现域间追踪、误报高,且在攻击者不断对数据分组更换源地址的情况下无法还原出攻击分组入口路由器地址及未能保障ISP的隐秘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自治系统的确定分组标记优化方案。通过仿真软件NS2搭建平台对优化方案进行了仿真,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互联网天地》期刊2013年06期)

徐林荟[4](2011)在《光分组交换中光码标记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分组交换具有灵活、高效、对数据速率和格式透明、与IP数据业务兼容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未来面向数据交换网的理想模式,代表了光网络的未来发展方向。光分组标记是实现光分组交换的关键技术,在众多分组标记方案中,光码标记因其标记空间大、能够实现全光快速处理等特点,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选用超结构光纤布拉格光栅(SSFBG)和等效相移超结构光纤布拉格光栅(EPS-SSFBG)作为编/解码器,围绕光码标记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与仿真、器件设计与实现和系统实验研究与验证。具体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SSFBG和EPS-SSFBG编/解码器进行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根据波恩近似和匹配滤波原理,得出SSFBG的编/解码原理和设计方法,利用传输矩阵法建立仿真模型对其进行了验证,并讨论折射率调制幅度、码字长度、光源脉宽对光编/解码效果的影响;分析EPS-SSFBG等效相移的产生原理,利用传输矩阵法对其进行仿真,重点讨论了光源脉宽对解码性能的影响。搭建实验系统,完成了基于EPS-SSFBG的10Gb/s光码标记的产生和识别实验。(2)提出了一种基于SSFBG和EPS-SSFBG的全光光码标记转换的实现方案。在核心交换节点,利用匹配解码产生的自相关峰进行二次编码,由此产生新的光码标记,以实现光分组在网络中的多跳传输和交换。此结构还可用于信息加密,增强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首先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提高编/解码性能的途径,同时发现EPS-SSFBG受光源影响较大,需要选择合适的脉宽以避免0级反射,为其实际应用提供了指导。采用两组EPS-SSFBG编/解码器进行系统实验,实现了10Gb/s光码标记的转换和新标记的识别,进一步证实了方案的实用性。(3)针对光分组在网络中的广播和组播,利用多个光码标记堆迭的方法进行仿真和实验。将若干光码标记并行传输,由于码字的正交性,接收端使用匹配的解码器便可分别识别出多个地址信息。这种方法在时域上不产生额外的信头开销,处理效率高,通过选用性能优良的地址码,能够提高可堆迭的标记数量,系统的扩展性好。同样先进行数值仿真,之后搭建实验系统,采用两组EPS-SSFBG编/解码器实现5Gb/s光码标记的堆迭和识别。(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1-11-10)

黄若洁[5](2011)在《分组化光网络中标记自选路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通信自诞生以来,由于其具有的传输容量大、传输距离远和对业务透明等许多优点,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社会最为基础的技术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业务爆炸性的增长给现代网络带来极大的挑战,传统的同步数字体系(SDH)技术、IP技术和以太网技术都不能适应下一代网络对传送和承载的全方位需求。光分组网络能更好的将具有巨大传输能力的光传输技术与承载数据业务的(IP)交换技术融合,有效的支持多粒度的业务,提高带宽的利用率。未来光网络的组网模式必然向简单的两层(IP层和光网络层)网络模型方向发展。光分组交换技术在灵活性、细粒度和带宽利用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最新的实现方案的设计与发展无不结合了标签交换的思想(如多协议波长标签交换(MPLambdaS)、基于标签的光突发交换(LOBS)、全光分组交换(OPS)和全光标签分组交换技术等)。因此,光分组网络中结合标签思想来完成路由功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在总结了光分组化网络的特点与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对标记自选路机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充分阐述了分组化光网络标记自选路的需求,总结归纳了现有的光分组化网络解决分组包竞争(对资源的竞争)的方案和合理高效的交换结构,分析了每种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基于对现有分组光网络解决分组包竞争技术的系统调研,本文深入研究了传统偏射路由解决竞争问题的方法。针对基于变长编制的标记自选路机制地址变长的缺点,本文提出基于定长自选路地址编码的标记自选路机制。改进方法利用定长的地址编码表达多条偏射路由,考虑了分组本身的服务质量(QoS)需求和网络的节点端口环境变化,完成路由过程。本文进行了网络仿真和实现研究。网络仿真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有效改善网络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1-01-10)

张超俐[6](2010)在《光标记网络中基于OFDM信号的光分组产生及传输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光交换技术是未来通信网最具潜力的新一代交换技术,能够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传输及处理能力,打破信息传输的“瓶颈”,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适应高速宽带业务的带宽需求。针对目前的交换技术状况与器件发展水平,结合当前电子器件处理技术的优势,人们提出了一种光电混合的光分组交换—光标记交换技术,它是实现全光网络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基于这样一种研究背景,在光标记和光分组的产生、交换、传输等相关技术方面,进行了一些理论分析、模拟仿真和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提出并实验研究了一种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信号作为标记的光分组传输新方案。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可以抵抗光通信中的色散效应,将OFDM引入光标记交换系统,具有抗色散、抗干扰、频谱效率高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实现信号的长距离传输。实验中,将10Gb/sOOK载荷和2.5Gb/sOFDM标记分别通过强度调制器调制在不同波长的光载波上,再用光耦合器耦合产生光分组。经过40km单模光纤传输后,在接收节点用光交错复用器将载荷与标记分离,分别用相应的接收机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光分组信号经光纤传输后,仍能很好的恢复载荷信号和标记信号,功率损耗小,适于长远距离传输。该方案简单易行,标记与载荷分开调制,不受消光比限制,串扰不明显,容易实现标记和载荷的合并与分离。二、提出并仿真研究了一种正交频分复用(OFDM)信号和相移键控(PSK)信号相结合的新型正交调制光标记方案。用强度调制产生2.5Gb/sOFDM标记信号,用相位调制产生10Gb/s载荷信号,在同一个光载波上实现OFDM标记与PSK载荷的正交调制,产生光分组信号,通过单模光纤进行传输,并在接收节点采用各自的检测方式进行接收。OFDM信号能帮助克服色散的影响,而PSK信号强度恒定,可以有效抑制非线性效应。因此这种正交调制光标记方案,将能进一步实现信号的高效传输。理论分析和模拟仿真都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该方案具有配置简单、频谱效率高、适合长距离传输等特点。(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0-04-26)

张超俐,陈林,邵宇丰,曹子峥,李登科[7](2010)在《采用OFDM信号作为标记的光分组交换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光正交频分复用信号作为光标记,利用两个不同波长的光载波分别经过强度调制,产生了10 Gb/sOOK光载荷和2.5 Gb/sOFDM光标记。测得了光分组信号经光纤传输前后接收载荷的眼图和标记的星座图以及误码率曲线,结果表明:经过40 km光纤传输后,载荷与标记的功率代价分别为1dB和0.5dB。(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汤琳[8](2009)在《基于光码标记的光分组交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网络信息量爆炸式增长、IP业务将成为电信网的主导业务的今天,光分组交换技术利用其交换容量大、带宽利用率高等优势,成为光交换网络的最终理想方案。基于光码标汜的光分组交换融合了MPLS和OCDMA的优点,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方案提出和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围绕光码标记光分组交换进行新方案的探索和对已有方法进行改进。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建立了可视化、图形化的光分组交换网仿真平台。给出了光分组交换的整体框图,讨论并推导了仿真系统中主要单元模块的数学模型,包括:光分组产生模块、光分组同步模块、核心交换节点模块、交换控制模块、光接收和BER检测模块。同时,根据单元器件和子系统的物理特性或数学模型,建立了整个系统的仿真平台。该仿真系统的建立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平台。(2)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光码标记的光分组交换方案。光标记采用相干相位编码,在地址码的选择方面,使用相关性能好、码字空间大、抗干扰能力强的Gold码。同时,引入了新的光分组格式和新的节点结构。新的光分组格式由数据载荷和前后两个光码标记组成,这样的设计不仅支持可变长度的分组,同时能更精确地在时间上控制数据载荷的通过。新的节点结构具有光码标记识别和新标记写入的功能,支持标记的并行处理,节点控制和管理简单。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案提高了分组交换的速度,降低了接收端的误码率。(3)提出了一种新的光分组交换动态QoS保证方案。为了满足分组业务在实时性和可靠性方面的要求,采用新的基于丢包率和分组时延的动态QoS保证模型。该模型采用一种新的光分组格式、扩展的核心交换节点结构以及新的冲突解决策略。新的光分组格式引入了分组的QoS需求参数和实时参数;核心交换节点采用波长变换器和FDL共享循环型缓存器解决分组竞争;冲突解决策略基于一种新的比较机制。最后进行了相应的仿真实验,证明了动态QoS保证性能远优于基于优先级的静态QoS保证。(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9-11-14)

蒋启明,乐光学,邓建林[9](2009)在《区分服务模式下的自适应叁色分组标记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区分服务的体系结构中,基于时间滑动窗口的叁色分组标记机制是实现公平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分组的不同标记,使分组具有不同的丢弃优先级别,从而实现带宽的公平性。但这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带宽共享公平性的问题。在时间滑动窗口的叁色分组标记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公平性因子,自适应的调节标记分组为叁色的概率,达到提高带宽共享公平性的目的。仿真实验表明,新的叁色分组标记算法的公平性有较大提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期刊2009年10期)

李书文[10](2009)在《光分组交换中基于OCDM的光标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WDM在光网络中的大规模应用,对传输网的大容量需求得到满足。但是由于在交换节点中需要对数据进行光/电/光转换,出现了光纤传输能力与数据交换能力不匹配的瓶颈。光标签交换秉承了分组交换的思想,使用低速标签信号进行路由选择和交换控制,同时保留了高速全光交换的特点,是实现未来光分组交换的一种很有潜力的方案。在光标记交换中使用基于OCDM(Optical Code DivisionMultiplexing)的光码标签,无需对光码标签进行光电转换,比其他的标签交换更加高速。并且可以通过简单的光器件实现,无论从技术还是经济上都有着巨大优势。论文主要研究在光分组交换中基于OCDM的光标记的应用,以实现全光的标签处理,提高核心节点中的交换速度。论文综述了OCDM光码标签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以光码为标签的光标记交换系统网络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了OCDM光码标签的构造方法,仿真了素数码、扩展素数码和二次素数码的构造及其自/互相关特性,并对几种码字进行了比较;研究了OCDM光码标签的实现方法,对以光纤布拉格光栅作为OCDM标签编码器的机理进行了仿真;搭建了采用光码标签的光分组交换系统,仿真验证了系统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针对现存系统中存在的标签识别时分光损耗大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多光码标签”的改进方案,使用多个OCDM光码组成一个光标签,并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针对现存系统中标签交换在硬件上难于实现的困难,提出了“两级编码的标签栈”方案,以标签栈避免了标签在每个节点中进行交换,以两级编码的方式使标签能逐一正确从栈中提取和识别,对所提方案进行了仿真验证和性能分析。(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09-02-10)

分组标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针对区分服务技术的原理和实现,对其体系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区分服务的基本原理、体系结构及其支持的服务,研究其实现IPQoS的各种控制策略,通过对分组标记算法的带宽分配公平性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分析SRTCM标记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标记算法带宽分配公平性问题,通过仿真测试得到WRR调度各业务时,其带宽分配公平性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组标记论文参考文献

[1].陈迪萌.基于分组标记的DDos攻击源追踪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7

[2].韩健.基于区分服务的分组标记及队列调度策略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

[3].杨磊,靳娜,黄琼.基于自治系统的确定分组标记优化方案的研究[J].互联网天地.2013

[4].徐林荟.光分组交换中光码标记技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5].黄若洁.分组化光网络中标记自选路机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6].张超俐.光标记网络中基于OFDM信号的光分组产生及传输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0

[7].张超俐,陈林,邵宇丰,曹子峥,李登科.采用OFDM信号作为标记的光分组交换方案[J].光子学报.2010

[8].汤琳.基于光码标记的光分组交换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9].蒋启明,乐光学,邓建林.区分服务模式下的自适应叁色分组标记算法[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

[10].李书文.光分组交换中基于OCDM的光标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

标签:;  ;  ;  ;  

分组标记论文-陈迪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