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干预方法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不同干预方法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不同慢性神经痛模型中c-jun、NGF和钠通道亚型的表达目的通过建立两种不同疼痛模型,观察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即刻早期基因c-jun、NGF和电压门控钠通道亚型Nav1.8、Nav1.9和Navl-3以及坐骨神经中NGF的表达,探讨慢性神经痛的发生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3组,制备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组1,CCI组,n=12)与部分坐骨神经损伤(组2,SNI组,n=12)两种疼痛模型,另一组为假手术组(组3,n=12),实验动物采用组内同侧与对侧自体对照,于术前2天和术后1、3、5、7、9、11、13天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分别于术后1、7和14天取大鼠双侧L4、L5和L6 DRG及双侧坐骨神经,以免疫组织化学分析CCI大鼠相应DRG c-jun、NGF和坐骨神经NGF表达变化。以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T-PCR)半定量分析CCI与SNI后14天大鼠相应背根神经节钠通道Nav1.8、Nav1.9和Nav1.3转录物的变化。结果CCI术后3和5天分别开始出现热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术后13天达到高峰,并发现术后1天DRG即出现c-jun明显表达,7天和14天维持高表达(P<0.05),而健侧和假手术组没有表达。发现CCI术后1天损伤侧DRG中NGF表达下降,而坐骨神经结扎远端NGF-IR表达出现明显上升,术后7天损伤侧DRG中的NGF表达恢复,坐骨神经结扎远端NGF-IR仍为高表达,而术后14天损伤侧DRG及坐骨神经NGF表达不再有变化(P>0.05)。发现损伤侧DRG中Nav1.8、Nav1.9钠通道转录物明显下调,而原本不表达的Nav1.3出现明显表达(P<0.01)。SNI后第一天即出现明显触诱发痛,13天达到高峰(P<0.01),但未出现明显的热痛觉过敏;发现术后1天DRG即出现c-jun明显表达,7天和14天维持高表达,但较CCI组同侧的为低,而健侧和假手术组没有表达(P<0.05)。发现SNI术后损伤侧DRG中和坐骨神经NGF-IR表达并无明显上升(P>0.05);和健侧对照相似,Nav1.8、Nav1.9变化不明显,而Nav1.3均未表达。结论CCI模型术后以热痛觉过敏为主,而SNI模型术后出现明显触诱发痛;CCI模型术后DRG中c-jun表达是神经损伤的标志和始动因素,引起NGF表达发生改变,而后又影响到钠通道表达,但在SNI模型中出现不同的表达,提示两种疼痛模型存在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第二部分鞘内注射Nav1.8反义寡核苷酸对慢性神经痛大鼠背根神经节钠通道mRNA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鞘内注射(IT)Nav1.8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CCI)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8钠通道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组1(CCI+NS组,n=6);组2(CCI+错义寡核苷酸MIS ODN 45μg组,n=6);组3(CCI+ASODN 45μg组,n=6);组4(CCI+ASODN90μ组,n=6)。按Bennett法制作CCI模型,以术前2日和术后1、3、5、7、9、11、13日为观察时点,用von Frey filaments测定机械触诱发痛和热痛刺激仪测定热痛阈,术后5日鞘内置管,术后8日开始鞘内注药,术后14d取双侧L4、L5和L6DRG测定钠通道Nav1.8 mRNA和c-jun的表达。结果:CCI术后3日热痛阈下降,5日出现明显的触诱发痛,术后13日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达到高峰;鞘内注射Nav1.8 ASODN后,于术后9日出现痛阈逆转,11日组3部分恢复至术前水平,而组4完全恢复至术前水平。与组1和组2同时点相比,组3在鞘内注射Nav1.8 ASODN 45μg后可使Nav1.8 mRNA钠通道表达明显下降,而组4又较组3的表达下降(P<0.05)。但c-jun表达在CCI术后1天上升(P<0.05),此后维持高表达。结论:鞘内注射Nav1.8 ASODN对CCI模型大鼠出现的疼痛行为有明显的逆转作用,这种作用部分是通过下调背根神经节Nav1.8 mRNA钠通道表达而实现的,其中90μg剂量作用更完全,但Nav1.8 ASODN鞘内注射没有神经修复功能。第三部分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慢性神经痛和背根神经节钠通道表达的影响目的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观察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慢性神经痛和背根神经节(DRG)钠通道表达的影响,探讨慢性神经痛中NGF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制备CCI模型,而后按给予的药物与否和剂量不同,分为组1(CCI组)、组2(CCI+NS组)、组3、组4、组5(即刻给予NGF 4μg/kg、8μg/kg和16μg/kg)以及组6、组7和组8(CCI术后4天给予NGF 4μg/kg、8μg/kg和16μg/kg),每组均有6只大鼠。实验动物采用组内同侧与对侧自体对照,以术前2日和术后1、3、5、7、9、11、13日为观察时点,用von Frey filaments测定机械触诱发痛和热痛刺激仪测定热痛阈。以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T-PCR)半定量分析CCI后14天大鼠相应背根神经节钠通道Nav1.8和Nav1.3转录物mRNA的变化,同时观察双侧坐骨神经NGF的表达。结果CCI大鼠损伤侧于术后5天出现热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P<0.05),术后13天痛敏达到高峰(P<0.01)。大鼠CCI术后14天,与健侧相比,感觉神经元特异性Nav1.8 mRNA表达下调,而原本不表达的Nav1.3 mRNA出现表达(P<0.01)。给予外源性NGF的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均较CCI术前出现NGF高表达。即刻给予NGF 5天后,与组1相比,组3(4μg/kg)大鼠的痛觉过敏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和Nav1.8 mRNA表达回升和Nav1.3mRNA表达下降(P<0.05),但未达到健侧水平;而组4和组5大鼠的痛觉过敏明显减轻和Nav1.8 mRNA表达回升和Nav1.3 mRNA表达下降(P<0.01),达到健侧水平。CCI术后4天给予NGF虽能使Nav1.8和Nav1.3 mRNA表达和组3-5变化相似(P<0.01),但不能阻止大鼠痛觉过敏的出现。结论神经损伤早期通过损伤侧靶肌肉注射给予NGF,可有效逆转动物的痛觉过敏现象,其中8μg/kg已足以发挥有效作用,其作用机制部分是通过逆转相应DRG下调的Nav1.8mRNA和上调的Nav1.3 mRNA表达而实现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不同慢性神经痛模型中c-jun、NGF和钠通道亚型的表达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鞘内注射Nav1.8反义寡核苷酸对慢性神经痛大鼠背根神经节钠通道mRNA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慢性神经痛和背根神经节钠通道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结论
  • 综述
  • 综述一
  • 综述二
  • 综述三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原则与策略[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4(03)
    • [2].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4(03)
    • [3].腰交感神经阻滞在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08)
    • [4].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0(05)
    • [5].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在慢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J]. 世界临床药物 2020(06)
    • [6].细胞自噬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分子机制[J].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9(02)
    • [7].加巴喷丁与曲马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同性质疼痛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9(32)
    • [8].时间护理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 2017(09)
    • [9].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进展[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8(01)
    • [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8(01)
    • [11].卒中后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伴抑郁的临床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8(05)
    • [12].《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专辑》已出版[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01)
    • [13].《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专辑》已出版[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02)
    • [14].交感神经、炎性细胞因子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7(02)
    • [15].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及电针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上海针灸杂志 2017(01)
    • [16].《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专辑》已出版[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03)
    • [17].《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专辑》已出版[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05)
    • [18].《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专辑》已出版[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06)
    • [19].《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专辑》已出版[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07)
    • [20].《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专辑》已出版[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08)
    • [21].中脑奖赏环路中的BDNF参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09)
    • [22].神经病理性疼痛:用于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分级系统更新[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11)
    • [23].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海马影响的研究进展[J]. 疑难病杂志 2017(11)
    • [24].《2015神经病理性疼痛指南专辑》征订[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5(12)
    • [25].《2015神经病理性疼痛指南专辑》征订[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01)
    • [26].神经病理性疼痛介入治疗循证指南:脊髓电刺激、静脉输注、硬膜外注射和神经阻滞[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01)
    • [27].《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专辑》征订[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02)
    • [28].《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专辑》征订[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03)
    • [29].《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专辑》征订[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04)
    • [30].《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专辑》已出版[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05)

    标签:;  ;  ;  ;  ;  

    不同干预方法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