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绦虫新种研究

四川绦虫新种研究

一、四川莫尼茨绦虫新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龙,魏雨婷,杨双,刘宝庆,刘树强,李林海,胡德夫[1](2018)在《麝科动物寄生虫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麝(Moschus spp.)是小型反刍动物,也是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泌香动物,栖息地遍及亚洲的森林和山区[1]。中国作为麝的主要分布国,人工饲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饲养种群一直增长缓慢,寄生虫感染及其引发的健康问题被认为是制约林麝繁育的重要因素,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个体及群体死亡事件时有发生[1-2]。关于野生麝感染的寄生虫研究较少,但已有的研究依然表明,麝科动物感染的寄生虫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动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广泛危害其

马燕,格日力[2](2017)在《藏羚羊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考古学家根据各种化石资料推断,在距今至少26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就已存在于青藏高原上,与藏羚羊相同种属的Pantholops hundesiensis也曾出现在更新世期中印边境的高海拔地区,而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发现的库羊(Qurliqnoria)化石,使得藏羚羊的起

胡晓龙[3](2017)在《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动态的量化研究及其健康指示作用》文中提出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共生生物,不仅关系到林麝的营养生理过程与健康状态而且也是林麝生物学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迄今尚缺乏此方面的量化研究。我国自上世纪中叶开展林麝的饲养繁育,旨在培育人工种群并解决中医药原料麝香的可持续来源问题,同时,鉴于近几十年野生林麝分布区严重退缩,种群数量锐减,因而饲养林麝种群还承担着野生种群恢复即重引入种源的艰巨任务。历经近六十年的探索,我国饲养林麝取得了诸多进展,但饲养种群长期处于缓慢增长乃至徘徊的状态。显然,缺乏林麝生物学特征的深入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研究采用粪便寄生虫卵定量检测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在圈养条件下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的动态变化并尝试揭示其健康状态的指示作用。主要研究结果为:1.鉴于目前尚无一种通用的粪便寄生虫检测的保存方法和漂浮方法,本研究采用冷冻、福尔马林、酒精三种保存方法和饱和氯化钠、饱和硝酸钠、饱和硫酸镁三种漂浮溶液方法,并遴选针对林麝粪便中线虫卵及球虫卵检测的最优组合方案。经麦克马斯特计数法镜检分析得出,线虫卵的检出效果表明,保存方法和漂浮溶液间的交互作用不显着,但漂浮溶液间的差异显着(P<0.01),硝酸钠溶液的漂浮效果最好;冷冻保存和硝酸钠溶液漂浮法的组合检出的粪便线虫卵平均值(EPG=209.38±67.8)高于其它处理组合;球虫卵的检测效果表明,保存方法和漂浮溶液间存在显着的交互效应(P<0.01),福尔马林保存和氯化钠溶液漂浮的组合所检测的粪便线虫卵平均值(EPG=1010.714±162.271)最高。因此,线虫的最适检测组合为冷冻保存和硝酸钠漂浮液;而福尔马林保存和氯化钠漂浮法最适合球虫。2.按春季、夏季及冬季系统采集了秦岭地区和四川西部山地三个麝场的林麝粪便,采用本研究优化的粪便保存和漂浮方法,应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计数粪便虫卵量。结果表明,共发现林麝粪便存在五类肠道寄生虫,即艾美尔球虫、类圆线虫、蛔虫、鞭虫、绦虫,艾美尔球虫是优势种(OPG=1273.7±256.3)。寄生虫类群的比较分析得出,艾美尔球虫感染强度与类圆线虫呈显着正相关的关系(r=0.336,P<0.001),而与莫尼茨绦虫呈显着负相关的关系(r=-0.375,P=0.003),说明不同种类的寄生虫间存在着共生或竞争的关系。艾美尔球虫和类圆线虫表现出低水平的聚集度和很高的感染强度,说明这两类寄生虫在整个宿主种群的感染状况比较严重,预示着宿主-寄生虫关系或许已经不再稳定,有爆发寄生虫病的危险。而鞭虫、蛔虫和莫尼茨绦虫较高水平的聚集度则说明宿主种群中存在着一些免疫力较差,且有着较强寄生虫传播潜力的个体,需要对这些个体特别的管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季节和地域能显着影响寄生虫的多样性、感染强度、聚集度和群落结构,而对于感染率的影响则较为有限。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粪便甲状腺激素的浓度,采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测定粪便寄生虫的卵量,并分析林麝肠道寄生虫感染与宿主能量代谢水平之间的关系。粪便甲状腺激素测定结果表明,雌麝的粪便甲状腺激素水平显着的高于雄麝(P<0.01),说明林麝存在能量代谢的性别差异;高海拔麝场的林麝粪便甲状腺激素显着高于低海拔麝场的林麝(P<0.05),说明高低海拔的低温导致林麝的能量代谢负荷更高;同时,林麝粪便甲状腺激素表现出显着的年龄相关性,年龄越大,甲状腺激素水平越低。粪便寄生虫感染强度与年龄的比较表明,两者呈现显着的负相关(P<0.01),说明成年个体较之未成年个体具有更为完善的寄生虫免疫力。粪便寄生虫感染率与粪便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比较表明,两者呈显着的正相关性(P<0.05),说明寄生虫感染造成的额外能量消耗导致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增加,提高了林麝的能量代谢负荷。4.分别采集林麝和马麝的成体和亚成体的粪样,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扩增细菌的16S rRNA基因并测序,获得粪便菌群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结果表明,林麝与马麝的肠道菌群在门水平是相似的,但不同细菌门的相对丰富在两种宿主间有着显着差异(P<0.05);在属水平,林麝与马麝的肠道菌群无论在属的种类上,还是属的相对丰度上,均有着显着差异(P<0.05);所有个体的肠道菌群优势门均是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而且林麝的菌群多样性显着高于马麝(P<0.01);成麝的厚壁菌与拟杆菌比率显着的高于亚成麝,且菌群多样性、组内相似度和组间相似度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本研究结果揭示出林麝和马麝的肠道菌群差异以及与年龄的相关性。综上所述,本论文建立了林麝粪便寄生虫卵的定量检测方法,并据此分析了林麝感染的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信息以及混合感染模式,探讨了寄生虫感染与机体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揭示了林麝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多样性并探讨了年龄对其的影响,并与其近源种马麝的肠道菌群做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林麝和马麝的基础研究数据,也可为分析林麝的健康状态提供参照系,用于判定肠道寄生虫和菌群异常所导致的疾病,因此可成为林麝饲养种群的寄生虫和菌群监测及饲养管护的理论依据。

王会宝[4](2016)在《克氏伪裸头绦虫的鉴定及其遗传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氏伪裸头绦虫(Pseudanoplocephala crawfordi)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绦虫,该绦虫最初发现于斯里兰卡野猪体内,之后相继发现于印度、中国、日本的猪体内,其主要寄生在猪小肠内,引起仔猪生长发育受阻、消瘦、腹痛和腹泻甚至死亡,降低饲料转化率,对养殖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人可因误食含有该绦虫幼虫的赤拟谷盗等昆虫而感染,目前国内已有21例人感染的报道。准确鉴定该绦虫和明确其种群遗传特征是制定预防和控制克氏伪裸头绦虫对人和动物危害有效措施的关键。基于此,本论文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了克氏伪裸头绦虫的鉴定方法和遗传变异特点。1.通过对采自陕西杨凌自然感染的猪体内的克氏伪裸头绦虫不同染色和形态学观察发现,苏木精染液对成虫的头节、颈节、幼节和成节效果较好,而齐氏石碳酸品红染液对孕卵节片较为理想。通过观察虫体标本,初步鉴定为克氏伪裸头绦虫。2.扩增克氏伪裸头绦虫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 rDNA)并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发现克氏伪裸头绦虫ITS全长为1586 bp,其中ITS1为757 bp,5.8S为201 bp,ITS2为628 bp。分别基于ITS1和ITS2构建绦虫种系发育树,可见克氏伪裸头绦虫与膜壳属绦虫聚在一起,表明克氏伪裸头绦虫可能属于膜壳属。3.扩增克氏伪裸头绦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基因部分片段(pcox1)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1基因(nad1)部分片段(pnad1),并测序和序列分析,发现pcox1和pnad1长度分别为380 bp和458 bp。分别基于pcox1和pnad1构建进化树,发现pcox1可能不适合作为分子标记,而pnad1适合作为遗传标记来研究绦虫的种系发育。4.测定和分析了克氏伪裸头绦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发现该绦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全长14192 bp,共编码36个基因,其中12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22个转移RNA。基因的排列顺序与缩小膜壳绦虫完全一致,而与其他绦虫仅有有2个tNAR基因排列顺序相颠倒。基于12个蛋白编码基因氨基酸序列重建绦虫种系发育树,表明克氏伪裸头绦虫可能属于膜壳属,并与缩小膜壳绦虫亲缘关系最近。5.扩增和测定了河南洛阳、济源和陕西杨凌地区猪的克氏伪裸头绦虫分离株线粒体cox3基因的部分片段(pcox3)、nad4基因的部分片段(pnad4)和cytb基因的部分片段(pcytb),然后通过合并pcox3、pnad4和pcytb三段序列重建了克氏伪裸头绦虫与其它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发现克氏伪裸头绦虫pcox3、pnad4和pcytb扩增片段的长度分别为503 bp、604 bp和690 bp;克氏伪裸头绦虫线粒体三段基因pcox3、pnad4和pcytb的不同地域种内序列差异分别为01.83%、01.52%和01.51%;基于合并cox3、nad4和cytb三段基因重构种系发育树发现,不同地区克氏伪裸头绦虫分离株聚在一起,并与缩小膜壳绦虫形成姊妹支,而所有的克氏伪裸头绦虫分离株又形成两个小的分支。表明克氏伪裸头绦虫可能存在两个种群,并且与缩小膜壳绦虫亲缘关系最近。

蔡永华,林海,程建国,王宇,付文龙,朱萍,吴杰,杨光友[5](2016)在《中国圈养麝内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文中认为为了掌握我国圈养麝内寄生虫感染情况,为圈养麝内寄生虫病防控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抽样采集圈养麝新鲜粪样,采用循序沉淀法、离心漂浮法和贝尔曼法进行粪样中寄生虫虫卵(或卵囊)和幼虫的检查。从四川、陕西、甘肃和湖北等地24个养麝场中抽样采集了1049只麝的新鲜粪样,共查到9种(类)寄生虫虫卵(或卵囊)和幼虫,总阳性率为71.21%。其中,球虫Eimeria sp.卵囊阳性率达44.61%,卵囊密度(OPG)为80054 400;线虫卵(未定科属)阳性率次之,为11.73%,虫卵密度(EPG)为30018 700;而肺线虫(网尾属Dictyocaulus sp.)幼虫、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卵、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oides sp.卵、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mum sp.卵、绦虫Anoplocephalidae sp.卵、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p.卵和毛首线虫(鞭虫Trichuris sp.)卵的阳性率分别为6.01%、2.00%、1.81%、1.53%、0.95%、1.24%和1.33%。调查表明我国圈养麝感染的内寄生虫种(类)多,感染率较高,其中以球虫和线虫感染情况最严重。

叶倩[6](2015)在《犬细粒棘球绦虫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诊断方法的建立》文中指出棘球蚴病俗称包虫病,是由棘球属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危害严重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导致棘球蚴病的绦虫主要是细粒棘球绦虫(Eg)和多房棘球绦虫(Em)。尽管经过几十年来的防治,但该病在新疆牧区仍然十分严重,巴州、阿勒泰、伊犁和喀什4个地区的羊包虫病感染率超过60%,犬带虫率在45%以上。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伴侣动物的饲养给包虫病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条件,城市中包虫病发生呈现增长态势。采用传统方法检测虫卵繁琐费时,且无法从犬粪便中区分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虫卵,因此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能用于细粒棘球绦虫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诊断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原理和棘球绦虫线粒体基因文库数据,首先,针对细粒棘球绦虫线粒体基因组cox1,cox2,cox3,nad1,nad2,nad4,nad5,nad6等8个基因,通过Primer Explorer V4分别设计2条外引物F3和B3,2条内引物FIP和BIP。利用8个基因的的外引物进行普通PCR筛选出细粒棘球绦虫特异的基因。根据筛选基因的4个引物通过60℃,61℃,62℃,63℃,64℃,65℃6个温度和10min、20min、30min、40 min、50 min、60min 6个反应时间的优化,建立最佳LAMP反应条件,然后检测LAMP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只有cox1,cox2,nad4,nad6基因在细粒棘球蚴囊液中出现特异性片段,在多房棘球绦虫、扩展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无卵黄腺绦虫、鞭毛线虫、捻转血矛线虫中未扩增出特异性片段,选择cox2作为LAMP扩增基因,最佳反应条件为63℃,40min。建立的LAMP只在细粒棘球蚴囊液检测管混浊沉淀,显色后为绿色;多房棘球绦虫、扩展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无卵黄腺绦虫、鞭毛线虫、捻转血矛线虫检测管澄清,显色后为棕色;LAMP的琼脂糖凝胶电泳也只有细粒棘球蚴囊液出现LADDER电泳带型,而在其他对照虫体中没有。以Eg cox2标准重组质粒为模板,LAMP的敏感度为0.016fg/μL,比常规PCR(16.09fg/μL)敏感性高。为了检验LAMP方法的诊断效果,对50份犬粪便提取DNA后进行cox2 LAMP、常规PCR和粪便抗原ELISA的检测,通过对比检测后发现LAMP与常规PCR和ELISA检测无差异,均只有4份样为阳性,符合率100%。本研究初步建立针对细粒棘球绦虫线粒体cox2基因的LAMP诊断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诊断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性。LAMP不需要昂贵的检测设备,肉眼可直接观察检测结果,简单、便捷,是细粒棘球病病原检测和疾病监测提供了辅助技术支撑。

史沁欣,张长生,彭智伟,胡智博,宋治燕,袁发明,刘振生,侯志军[7](2014)在《我国岩羊寄生虫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岩羊寄生虫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发现岩羊可感染的寄生虫共42种。其中,线形动物门有尾感器纲的圆线目线虫共有16种,无尾感器纲的毛尾目的线虫共有2种,共18种寄生虫,占感染总数的42.86%;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的复殖目有9种,绦虫纲的圆叶目有5种,共14种寄生虫,占感染总数的33.33%。蠕虫(线虫、吸虫、绦虫)共计32种,占感染总数的76.19%;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中的真球虫目有6种,鞭毛虫纲阿米巴目有1种,共7种寄生虫,占感染总数的16.67%;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中的虱目、双翅目、蚤目各有1种,共3种寄生虫,占感染总数的7.12%。岩羊感染的寄生虫以蠕虫为主。

范彦雷[8](2014)在《啮齿动物囊尾蚴种的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绦虫(cestode)物种数目较多,大约有1500多种,对人及动物危害严重的是绦虫的幼虫,可引起绦虫蚴病,其中猪囊虫病和包虫病是流行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准确确定一个绦虫种,不仅在治疗和预防该绦虫对人及动物的危害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给绦虫分类学上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目前鉴定一个绦虫物种主要依据其形态学、生活史等传统分类学方法并结合分子分类学方法来进行。传统形态学方法不能对那些形态学上相似、但在遗传学方面却不同的绦虫加以鉴定。线粒体和核基因序列在物种鉴定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为绦虫分类学的研究热点,构成绦虫的核酸条形码,为绦虫隐藏种的发现和新物种的界定,以及为绦虫病的准确诊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措施的制定等提供了重要依据。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和玖治县两地区位于青海省、甘肃省和四川省的交界处,该地区野生食肉动物(多见于狼和狐狸)及流浪犬较多,加之,两地区啮齿动物(高原鼠兔和青海田鼠)泛滥成灾,对草原破坏较严重。野生食肉动物和流浪犬大多以草原上的啮齿动物为生,而啮齿动物则以草原上的草或种子为生。食肉动物的粪便常见附着在草上,这就为那些以啮齿动物为中间宿主,以草原上的食肉动物为终末宿主的寄生虫提供了良好的野生循环条件。2013年6月和2013年10月分别对达日县和玖治县哇尔依乡两地区的草原啮齿动物感染寄生虫情况的进行了调查,两种主要啮齿动物体内均发现在外形上没有类似报道过的两种不同囊尾蚴。其中间宿主特异性较强,即在两种囊尾蚴在两种啮齿动物体内不存在交叉感染的情况。同时在同一中间宿主体内发现的囊尾蚴,其外形大小也均存在差异,如田鼠囊尾蚴经70%乙醇固定后长度为0.5-1.0cm,鼠兔囊尾蚴经70%乙醇固定后长度为4.5-10cm;两种囊尾蚴的头节均有顶突(上有两圈钩)、四个吸盘,吸盘上无小钩。对中间及其终末宿主研究,明确了两种啮齿动物的分类学地位,终末宿主只有田鼠囊尾蚴的初步确定了犬为其中一种,而鼠兔囊尾蚴目前尚未确定其终末宿主。通过对两种啮齿动物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田鼠囊尾蚴和鼠兔囊尾蚴线粒体分别有13566bp和13747bp个碱基组成。两类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中均含有12个编码蛋白质基因和22个转录为tRNA的序列,其中编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亚基的基因有7个,COX亚基的基因有3个,一个编码细胞色素氧化酶C (cytb)基因和一个ATP酶亚基基因(atp6),另外还有2个rRNA转录区(即,rrnS和rrnL),在nad5基因后有一个长的非编码区,两种囊尾蚴其非编码区的长度大小不一,分别为195bp(田鼠囊尾蚴)和445bp(鼠兔囊尾蚴)。带属绦虫12个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所翻译成的氨基酸序列遗传变异程度统计结果显示,氨基酸的变异程度大于核苷酸,与密码子的兼并性违背,但密码子的第一位碱基的突变频率与氨基酸序列突变差异一致,符合密码子第一位碱基决定了氨基酸种类的规律。系统发育分析,田鼠囊尾蚴与肥头带绦虫(T. crassiceps),鼠兔囊尾蚴与豆状带绦虫(T. pisiformi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符合了其中间宿主的特征。种株遗传变异与分类分析发现,两地区发现的田鼠囊尾蚴几乎不发生变异,而鼠兔囊尾蚴则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在两地区存在基因型的交叉分布。本实验通过形态学、宿主、流行病学和线粒体基因组对两种啮齿动物囊尾蚴进行了综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为准确定位该两种囊尾蚴在带属绦虫中分类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范彦雷,娄忠子,李立,闫鸿斌,贾万忠[9](2014)在《绦虫种的分类鉴定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绦虫(cestode)物种数目较多,大约有1 500多种,对人及动物危害严重的是绦虫的幼虫,可引起绦虫蚴病,其中猪囊虫病和包虫病是流行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本文将对绦虫种的鉴定方法研究进展、应用和发展方向做一简要综述。目前鉴定一个绦虫物种主要依据其形态学、生活史等传统分类学方法并结合分子分类学方法来进行。传统形态学方法不能对那些形态学上相似、但在遗传学方面却不同的绦虫加以鉴定。线粒体和核基因序列在物种鉴定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为绦虫分类学的研究热点,构成绦虫的核酸条形码,为绦虫隐藏种的发现和新物种的界定,以及为绦虫病的准确诊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措施的制定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丛湄湄[10](2013)在《陕西省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其环孢子虫、隐孢子虫种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同时也是人兽共患病病原的主要“储库”。生态旅游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使人类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在给人类带来欢乐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挑战。因此,对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对陕西省秦岭一带圈养野生动物进行肠道寄生虫种类的调查,并对所获得的环孢子虫和隐孢子虫分离株进行了虫种及亚型鉴定。获得以下结果:1.用饱和蔗糖漂浮法和卢戈式染色法对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和秦岭野生动物园的51种动物965份粪便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在其中42种动物中共检出8种肠道寄生虫,分别为球虫、环孢子虫、隐孢子虫、阿米巴、类圆线虫、毛尾线虫、毛细线虫和蛔虫。结果还表明,陕西省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多数具有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及感染的不均衡性特征。另外,羚牛性别与寄生虫的感染率存在一定关系,雄性羚牛均比雌性羚牛相应的要高,且差异显着。2.利用套式PCR对金丝猴源环孢子虫2个分离株进行18S rRNA基因扩增、测序,得到了长度约500bp的目的片段。种系发育分析表明,金丝猴源环孢子虫分离株位于环孢子虫属分支中,并与C. colobi互为姊妹枝。3.基于18S rRNA基因对羚牛源和骆驼源隐孢子虫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感染羚牛的隐孢子虫种为C. andersoni和C. parvum,感染骆驼的隐孢子虫种为C.andersoni。经相似性分析和种系发育分析,表明羚牛源C. andersoni有两个不同的分离株(LN1、LN2),两者之间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6.1%;C. andersoni的羚牛源分离株LN1、LN2、骆驼源分离株LT4和基因库中C. andersoni(JX515549)相比,相似性分别为100%、96.1%和100%。4.基于GP60基因位点对羚牛源C. parvum进行亚型分析,发现一新亚型,命名为IIaA11。羚牛源C. andersoni在MS16基因位点的亚型为A1;骆驼源C. andersoni在MS2、MS16基因位点的亚型为(A2、A1)。在MS2基因位点,骆驼源C. andersoni与基因库中A1(HM565078)的相似性最高,为99.8%;在MS16基因位点,羚牛源和骆驼源C.andersoni的分离株与基因库中A1(HM565086)的相似性均为100%。

二、四川莫尼茨绦虫新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莫尼茨绦虫新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麝科动物寄生虫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球虫
2 线虫
3 绦虫
4 吸虫
5 节肢动物
6 小结与展望

(2)藏羚羊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类及形态学研究
    1.1 分类学研究
    1.2 形态学特征研究
2 行为生态学研究
    2.1 生境选择行为研究
    2.2 食性研究
    2.3 社群行为研究
    2.4 迁徙行为研究
    2.5 繁殖行为研究
3 种群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研究
    3.1 分布及其种群数量变化研究
    3.2 保护生物学研究
4 生态适应机制研究
    4.1 生理学
    4.2 分子生物学
5 疾病研究
6 总结与展望

(3)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动态的量化研究及其健康指示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林麝生物学特征
    1.2 林麝资源的保护现状
        1.2.1 致危因素
        1.2.2 保护现状
    1.3 麝科动物寄生虫的研究进展
        1.3.1 麝科动物感染的寄生虫种类
        1.3.1.1 原虫
        1.3.1.2 线虫
        1.3.1.3 绦虫
        1.3.1.4 吸虫
        1.3.1.5 节肢动物
        1.3.2 麝科动物寄生虫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3.2.1 麝科动物寄生虫病诊断技术的不足与展望
        1.3.2.2 麝科动物寄生虫致病机制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3.2.3 麝科动物寄生虫流行病学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3.2.4 麝科动物寄生虫防治的不足与展望
        1.3.3 麝科动物寄生虫研究的特殊性
    1.4 肠道菌群研究概述
        1.4.1 肠道菌群
        1.4.2 肠道菌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1.4.2.1 克隆文库技术在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1.4.2.2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1.4.3 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
        1.4.3.1 宿主基因型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4.3.2 饮食结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4.3.3 宿主年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4.3.4 影响肠道菌群的其他因素
        1.4.4 肠道菌群的主要功能
        1.4.4.1 肠道菌群的营养功能
        1.4.4.2 肠道菌群的代谢功能
        1.4.4.3 肠道菌群的免疫屏障功能
        1.4.5 反刍动物肠道菌群的研究概况
        1.4.6 麝科动物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林麝粪便中寄生虫卵检测技术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地点
        2.2.2 样本采集
        2.2.3 粪便寄生虫卵检测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季节和地域对圈养林麝肠道寄生虫寄生状态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
        3.2.2 粪样采集
        3.2.3 样品处理和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寄生虫的种间关系
        3.3.2 寄生状态的季节差异
        3.3.3 寄生状态的地域差异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林麝肠道寄生虫负荷与粪便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地点与研究对象
        4.2.2 样本采集
        4.2.3 激素提取和测定
        4.2.4 寄生虫分析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性别、海拔和年龄对T3水平的影响
        4.3.2 年龄对寄生虫负荷的影响
        4.3.3 寄生虫负荷与粪便T3浓度的相关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林麝与马麝肠道微生物比较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
        5.2.2 样本采集
        5.2.3 DNA提取
        5.2.4 PCR和高通量测序
        5.2.5 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数据的验证
        5.3.2 林麝和马麝的肠道核心菌群
        5.3.3 年龄和宿主种类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
致谢

(4)克氏伪裸头绦虫的鉴定及其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克氏伪裸头绦虫研究概况
        1.1 克氏伪裸头绦虫
        1.1.1 分类学地位
        1.1.2 形态学和生活史
        1.1.3 生活史
        1.2 克氏伪裸头绦虫病
        1.2.1 流行病学研究
        1.2.2 诊断
        1.2.3 防治
        1.3 寄生虫分子分类的研究
        1.3.1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
        1.3.2 长PCR(Long-range PCR)扩增技术
        1.4 绦虫分类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
        1.4.1 形态学分类研究
        1.4.2 分子生物学分类及遗传学研究
        1.4.2.1 核糖体基因特点及在蠕虫研究中的应用
        1.4.2.2 线粒体基因特点及在蠕虫虫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克氏伪裸头绦虫形态学观察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虫种
        2.1.1.2 主要试剂
        2.1.1.3 溶液及其配制
        2.1.1.4 主要仪器
        2.1.2 方法
        2.1.2.1 虫体采集及处理
        2.1.2.2 染色镜检
        2.1.2.3 形态学观察
        2.2 结果
        2.2.1 克氏伪裸头绦虫标本的制作
        2.2.2 头节的形态学结构
        2.2.3 体节(幼节、成节和孕节)的形态学观察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克氏伪裸头绦虫ITS、cox1和nad1基因的扩增与种系发育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虫种
        3.1.1.2 主要试剂
        3.1.1.3 溶液及其配制
        3.1.1.4 主要仪器
        3.1.2 方法
        3.1.2.1 虫体鉴定和DNA提取
        3.1.2.2 样品ITS rDNA的扩增
        3.1.2.3 PCR产物的检测
        3.1.2.4 PCR产物纯化回收
        3.1.2.5 纯化PCR产物的连接
        3.1.2.6 连接产物的转化
        3.1.2.7 转化子菌液鉴定
        3.1.2.8 测序及进化分析
        3.2 结果
        3.2.1 ITS扩增结果
        3.2.2 cox1和nad1基因PCR扩增结果
        3.2.3 克氏伪裸头绦虫ITS rDNA序列分析
        3.2.4 克氏伪裸头绦虫pcox1和pnad1基因序列分析
        3.2.5 基于ITS rDNA序列的种系发育分析
        3.2.6 基于pcox1和pnad1基因的种系发育关系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克氏伪裸头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1.1 虫种
        4.1.1.2 主要试剂
        4.1.1.3 溶液配制
        4.1.1.4 主要仪器
        4.1.2 方法
        4.1.2.1 样品处理、鉴定及DNA提取
        4.1.2.2 引物设计
        4.1.2.3 克氏伪裸头绦虫线粒体基因组长PCR扩增方法
        4.1.2.4 PCR产物的回收
        4.1.2.5 纯化PCR产物的连接
        4.1.2.6 连接产物的转化
        4.1.2.7 转化产物的克隆及菌液PCR鉴定
        4.1.2.8 克氏伪裸头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
        4.1.2.9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线虫系统进化树重构
        4.2 结果
        4.2.1 细颈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组成
        4.2.2 蛋白质编码基因分析
        4.2.3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线虫系统进化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克氏伪裸头绦虫线粒体cox3、nad4和cytb基因多态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1.1 虫种
        5.1.1.2 主要试剂、溶液和仪器
        5.1.2 方法
        5.1.2.1 样品处理、鉴定及DNA提取
        5.1.2.2 样品cox3、nad4和cytb基因的扩增
        5.1.2.3 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重构
        5.2 结果
        5.2.1 克氏伪裸头绦虫cox3、nad4和cytb基因PCR扩增结果
        5.2.2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5.2.3 种群系统进化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克氏伪裸头绦虫ITS序列
        1.1 克氏伪裸头绦虫ITS1序列
        1.2 克氏伪裸头绦虫 5.8 S序列
        1.3 克氏伪裸头绦虫ITS2序列
    附录2 克氏伪裸头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
        2.1 克氏伪裸头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圈养麝内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样品采集
    1. 2 检查方法
    1. 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 1 圈养麝感染的内寄生虫类群
    2. 2 不同地区圈养麝的内寄生虫感染情况
    2. 3 不同年龄圈养麝寄生虫感染情况
    2. 4 不同性别圈养麝寄生虫感染情况
3 讨论与分析

(6)犬细粒棘球绦虫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诊断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学科门类名称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实验部分
    1 实验前言
    2 材料
        2.1 仪器与试剂
        2.2 菌种与质粒
        2.3 寄生虫虫体检测材料
    3 方法
        3.1 虫体和包囊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3.2 犬粪DNA提取
        3.3 细粒棘球绦虫LAMP引物设计
        3.4 利用外引物进行基因的筛选
        3.5 LAMP反应条件的优化
        3.6 PCR扩增细粒棘球绦虫cox2基因构建标准重组质粒
        3.7 LAMP和PCR检测细粒棘球绦虫Cox2基因标准重组质粒的特异性分析
        3.8 LAMP和PCR检测细粒棘球绦虫Cox2基因标准重组质粒的敏感性分析
        3.9 ELISA检测犬粪便抗原
        3.10常规PCR检测犬粪便样品
        3.11 LAMP检测犬粪便
        3.12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观察粪便虫卵
    4 实验结果
        4.1 LAMP特异性基因的筛选
        4.2 LAMP反应条件优化
        4.3 LAMP和PCR扩增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特异性对比结果
        4.4 LAMP与PCR扩增细粒棘球绦虫cox2基因质粒的敏感性分析结果
        4.5 LAMP方法与常规PCR、犬细粒棘球绦虫抗原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和镜检对比检测结果分析
    5 讨论
第三章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研究资助
导师评阅表

(7)我国岩羊寄生虫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8)啮齿动物囊尾蚴种的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形态学方法
        1.2.1 成虫形态学观察
        1.2.2 幼虫(蚴)形态学观察
    1.3 生活史、宿主范围、流行病学调查及生态学方法
        1.3.1 生活史及宿主范围
        1.3.2 流行病学调查
        1.3.3 生态学研究
    1.4 免疫学方法
    1.5 分子生物学方法
        1.5.1 常规PCR及测序技术
        1.5.2 线粒体基因在绦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1.5.3 核基因在绦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1.5.3.1 核糖体RNA基因(rRNA)
        1.5.3.2 卫星DNA序列
        1.5.3.3 其他核DNA序列
        1.5.4 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
    1.6 种间杂交在绦虫分类鉴定上应用
    1.7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第二章 囊尾蚴形态学、中间和终末宿主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囊尾蚴的采集与处理
        2.1.2 囊尾蚴幼虫染色及形态学观察
        2.1.2.1 压片制作
        2.1.2.2 HE染色
        2.1.3 中间宿主鉴定
        2.1.3.1 青海田鼠基因组DNA提取
        2.1.3.2 青海田鼠线粒体基因组扩增引物设计
        2.1.3.3 PCR扩增及测序
        2.1.4 采样点粪样收集及处理
        2.1.5 特异性检测引物设计
        2.1.6 PCR检测采样点粪样
    2.2 结果
        2.2.1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2 囊尾蚴形态学观察及染色
        2.2.3 中间宿主研究
        2.2.4 采样点粪样检测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啮齿动物囊尾蚴分子分类学鉴定及种内变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囊尾蚴基因组DNA样品的提取
        3.1.1.1 样品选择及提取前的处理
        3.1.1.2 利用试剂盒试剂提取基因组DNA
        3.1.2 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引物设计
        3.1.3 PCR反应条件及测序
        3.1.4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分析
        3.1.4.1 利用DNAMAN软件分析
        3.1.4.2 带属绦虫线粒体各基因间变异程度分析
        3.1.4.3 编码氨基酸残基个数、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非编码区长度及AT%分析
        3.1.5 利用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
        3.1.6 种内遗传变异分析
        3.1.6.1 引物设计
        3.1.6.2 PCR反应条件及测序
        3.1.6.3 遗传变异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2 结果
        3.2.1 两种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PCR扩增及测序
        3.2.2 两种囊尾蚴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物理图谱
        3.2.3 带属绦虫线粒体编码基因不同种间的变异程度
        3.2.4 带属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3.2.5 系统发育树分析
        3.2.6 种内遗传变异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绦虫种的分类鉴定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学方法
2 生活史、宿主范围、流行病学调查及生态学等方法
3 免疫学方法
4 分子生物学方法
5 种间杂交在绦虫分类鉴定上应用
6 结语

(10)陕西省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其环孢子虫、隐孢子虫种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的研究概况
        1.1 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概况
        1.1.1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
        1.1.2 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概述
        1.1.3 我国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研究情况
        1.2 环孢子虫研究概况
        1.2.1 环孢子虫生物学特征
        1.2.2 环孢子虫分类
        1.2.3 环孢子虫流行情况
        1.2.4 环孢子虫传播方式
        1.3 隐孢子虫研究概况
        1.3.1 隐孢子虫生物学特性
        1.3.2 隐孢子虫分类
        1.3.3 隐孢子虫传播途径
        1.3.4 野生动物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
        1.3.5 隐孢子虫感染的季节性
        1.3.6 我国隐孢子虫的研究概况
试验研究
    第二章 陕西省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种类的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野生动物肠道感染寄生虫的种类
        2.2.2 几种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2.2.3 羚牛性别与肠道寄生虫感染率的关系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金丝猴源环孢子虫种的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环孢子虫卵囊形态
        3.2.2 18S rRNA 基因 PCR 扩增结果
        3.2.3 PCR 产物测序结果
        3.2.4 种系发育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羚牛源和骆驼源隐孢子虫种及亚型的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隐孢子虫卵囊形态
        4.2.2 基于 18S rRNA 基因对分离株进行种的鉴定结果
        4.2.3 亚型鉴定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四川莫尼茨绦虫新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麝科动物寄生虫的研究进展[J]. 胡晓龙,魏雨婷,杨双,刘宝庆,刘树强,李林海,胡德夫.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8(02)
  • [2]藏羚羊的研究现状[J]. 马燕,格日力.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 2017(03)
  • [3]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动态的量化研究及其健康指示作用[D]. 胡晓龙.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克氏伪裸头绦虫的鉴定及其遗传变异研究[D]. 王会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5]中国圈养麝内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J]. 蔡永华,林海,程建国,王宇,付文龙,朱萍,吴杰,杨光友. 四川动物, 2016(01)
  • [6]犬细粒棘球绦虫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诊断方法的建立[D]. 叶倩. 石河子大学, 2015(01)
  • [7]我国岩羊寄生虫研究现状[J]. 史沁欣,张长生,彭智伟,胡智博,宋治燕,袁发明,刘振生,侯志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14(23)
  • [8]啮齿动物囊尾蚴种的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D]. 范彦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1)
  • [9]绦虫种的分类鉴定方法研究进展[J]. 范彦雷,娄忠子,李立,闫鸿斌,贾万忠.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4(02)
  • [10]陕西省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其环孢子虫、隐孢子虫种鉴定[D]. 丛湄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四川绦虫新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