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疼痛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疼痛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00)【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疼痛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8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实验组2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模式干预,实验组中实施术后疼痛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疼痛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经术后疼痛护理模式干预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实施术后疼痛护理模式干预,能减轻患儿疼痛,给患儿带去更好的治疗体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疼痛护理;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8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171-02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占各种先天畸形的28%[1]。指在患儿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2]。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原因较多,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占主导地位,如母体妊娠时患有代谢性疾病,长期服用药品,感染病毒等因素,尤其是妊娠前3个月感染风疹病毒,直接导致胎儿患上先天性心脏病的几率增加。患儿通常表现出反复呼吸道感染,气喘,心悸等症状。针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由于患儿年龄小,抵抗力差,对疼痛敏感等因素影响,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哭闹,不配合等情况,影响治疗疗效,此次研究中,为改善患儿术后疼痛情况,我院对患儿应用了术后疼痛护理模式,力在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8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所选患儿均在我院确诊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依据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所选患儿家属均知晓此次研究且已自愿签字同意参与研究,排除免疫系统疾病患儿,伴有精神疾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24例,对照组24例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4~15个月,平均(7.2±1.3)月;实验组24例中,男14例,女20例,年龄3~16个月,平均(7.8±1.5)个月。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模式干预,主要内容为:术后常规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定时对病房进行巡视,观察患儿以及询问家属患儿病情情况,和是否伴有药物禁忌症,避开患儿禁忌的药物合理用药。实验组中实施术后疼痛护理模式干预,具体内容为:(1)病房环境护理:调整病房内光线亮度,降低光线对患儿的刺激,控制病房每日访问次数,保障患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休息,加强病房巡视力度,观测其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等各项指标变化情况,详细记录波动幅度和变化规律,避免意外情况发生。(2)疼痛护理: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的与患儿家属沟通交流,将诱发疼痛的诱因告知患儿家属,缓解家属的紧张焦虑感,取得患儿家属的理解与信任,此外,观察患儿疼痛情况,谨遵医嘱选择合理的镇痛药物予以镇痛处理,减轻患儿的疼痛感。(3)安抚护理干预:因为患儿的年龄较小,疼痛敏感,易哭闹,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可通过做游戏,用孩子语气讲故事等安抚患儿情绪,此外,还可鼓励患儿家属积极参与到安抚工作中,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可根据患儿的不同喜好,选择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对于喜爱看动画片的患儿,可通过播放动画片等方式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对于喜爱拼图患儿,可予以患儿拼图,转移患儿注意力。1.3观察指标观察患儿疼痛情况:采取儿童疼痛行为评估量表FLACC,对表中相关项目进行综合评估,评定患儿疼痛情况,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证明患儿疼痛感越强烈。1.4统计学分析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计数资料行t检验、X2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2结果2.1两组患儿疼痛情况比较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的疼痛感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患儿疼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两组患儿疼痛情况比较(x-±s,分)组别例数干预前干预后实验组248.3±1.64.3±1.4对照组248.4±1.77.1±1.2t-0.2107.439P-0.4170.0003讨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为小儿畸形疾病种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遗传,早产,母体妊娠期多次服药,受到病毒感染等因素均会诱发患儿患上此疾病[3]。目前,针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因为患儿年龄小,依从性差,疼痛敏感等影响,患儿易出现哭闹,不配合治疗的情况出现,影响预后效果,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后,疼痛为主要的临床症状[4]。因此,对其进行术后适当的护理措施,意义重大。此次研究中,我院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运用了疼痛护理模式干预,通过病房环境护理,降低了因访客量增多,影响患儿正常休息的情况发生;通过术后疼痛护理,告知家属诱发疼痛的原因,缓解患儿家属的紧张感,获得家属的理解,通过密切注视患儿疼痛状况,予以合理止痛药处理,减轻了患儿的痛苦[5]。最后通过与患儿做游戏,讲故事等方式,有效的安抚了患儿的情绪,根据患儿的不同喜好,针对性的予以干预措施,分散患儿的注意力,达到了缓解疼痛感的目的。对比此次研究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疼痛情况,实施术后疼痛护理模式干预的实验组患儿疼痛改善较为明显,证明这一干预措施确能减轻患儿疼痛,提高治疗依从性。综上所述,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实施术后疼痛护理模式干预,能减轻患儿疼痛,给患儿带去更好的治疗体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张磊,李建.疼痛护理模式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7(25):3137-3138.[2]高喜琴.临床护理路径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中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0):160-161.[3]王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疼痛护理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0):125.[4]张莹.疼痛护理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5):167-167.[5]王云燕.细节护理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v.18(66):287.作者简介:梁忆(1974.6—),女,汉族,四川叙永人,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急诊急救。

标签:;  ;  ;  

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疼痛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