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管理模型论文-高静美,何卫平

压力管理模型论文-高静美,何卫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压力管理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作需求-控制,复原力,压力,压力激励

压力管理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高静美,何卫平[1](2019)在《基于个体复原力的压力管理机制——被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变革的不确定环境下,组织和个人如何应对诸多"负向要素"、化解压力并使之转化为动力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压力研究领域大多数学者抑或从静态的工作特征环境要素出发,关注组织环境对个人的单方向、简单作用机制,而忽略了个体变量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机理;抑或从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或者行为要素等单一维度个体变量出发,而没有运用一个多维、动态变量来透视个体与组织情景的复杂交互作用机理。从积极心理学的复原力这一多维动态概念出发,构建一个以组织变革工作环境特征变量(工作需求-控制)、个体复原力和压力为变量的可调节的中介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究个体与组织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影响机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相关量表作为工具对变量进行测量,共收集859份调研问卷,采用分层线性回归方法和分析程序插件Process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原力在工作需求-工作控制与压力之间具有新的、复杂作用机制,有助于从新的视角理解和解释压力管理问题。高需求高控制带来的学习过程可以被视为一个压力引发激励效果的过程,激励不再仅仅是外在条件刺激的产物,在缺乏外在刺激的情况下,内在的激励也可能来自压力所产生的激励效果,而个体的复原力在其中发挥重要的机制作用。围绕复原力问题开展的组织压力研究,对于了解实践中工作需求和工作控制等工作特征变量通过交互作用影响个体压力的产生提供了新的个体认知路径,也为从理论上重新剖析和分解激励模型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管理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周海明,桑爱友,朱永海,时勘[2](2018)在《教师工作压力管理的3A模型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教师压力管理的现状出发,在阐述杰瑞米等工作压力管理的3A模型的基础上指出,教师的压力管理应该从叁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强调人的认知因素在应对压力过程中的作用;二是重视自我调节在行为倾向和正式行为间的缓冲作用;叁是加强个人与组织的资源积累。基于此,为缓解教师压力应引导教师学会自我调节的正确策略,以及不断加强教师个人以及所在组织的资源积累,从而达到缓解教师压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幸福感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庆笑春[3](2018)在《基于EAP模式的医务工作者压力管理模型的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基于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EAP)模式的医务工作者压力管理模型的构建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20名医务工作者,运用EAP模式对医务工作者实施援助,持续干预1年,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医务工作者工作满意度量表及压力源量表评分情况。结果:EAP模式干预后专业及工作方面、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医患关系、工作环境及资源、管理及人际关系压力评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EAP模式干预后排班、外部回报待遇、同事关系、工作家庭平衡满意度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EAP模式可有效缓解医务工作者压力,提高工作满意度,于医务工作者压力管理中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8年05期)

阎茹[4](2017)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压力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压力状态直接影响其培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校园的安全稳定。本文通过分析构建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专业胜任力模型的要素,提出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胜任力特征,并针对压力现状,基于胜任力模型从压力的预防机制、识别机制和应对机制叁方面提出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压力管理策略。(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张清周[5](2017)在《基于水力模型的供水管网压力管理与漏损区域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淡水资源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淡水资源贫乏、水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城市供水系统漏损严重、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这就使得原本就很严重的淡水资源紧缺状况变得雪上加霜。在城市化进程向大规模尺度和高密度发展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降低供水漏损率、提高供水效率,已然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本课题主要研究基于水力模型的供水管网分区压力管理与漏损区域识别技术,以提升我国供水行业漏损管理水平。为提高管网压力管理和漏损区域识别效率,提出了管网水力模型分块并行计算以及阀门/变速泵参数自适应调整方法。水力模型分块并行计算大幅度提高了供水管网水力模型计算效率。所提出的阀门/变速泵参数自动计算方法,能根据管网实际压力进行自适应调整,以建立优化的压力管理方案,进而降低管网的背景漏损。供水管网水力模型的校核效果是压力管理和漏损区域识别的重要前提,提出了管网模型阻力系数和节点需水量自动校核方法。使用实际供水管网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评估,对比结果表明:压力现场观测值与模型模拟值之间误差较小,最大误差为1.40m,均在模型规定的误差精度范围内(±2m)。所提出的方法整个计算耗时仅仅几十秒,与传统遗传算法校核相比(计算时间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计算效率提高明显。在水力模型校核准确的基础上,为了克服传统分区方法存在的不足,提高管网分区质量,使模型便于分区计量和分区压力管理,提出了基于多尺度分区算法和多目标优化算法的供水管网压力分区优化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供水管网的分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有效建立漏损监测系统,提出了供水管网数据采集与漏损事故报警方法。在数据采集方面,提出了新增压力和流量监测点优化布置方法,使得采集的数据能够全面反映管网的运行工况,为漏损事故报警和漏损区域识别提供数据支撑。在漏损报警方面,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提出了监测数据在线甄别方法,以实现对叁种异常数据类型(运行工况改变、漏损事件、奇异值)的自动甄别。将数据采集与漏损事故报警方法应用于实际案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最后,提出了基于多类别支持向量机(M-SVMs)的漏损区域识别方法,以实现漏损事故报警之后的快速漏损定位。使用3个实际管网对该方法进行了评价,案例1从叁个方面评估该方法的性能:漏损区域划分数量、核函数类型、压力监测点的数量和位置。计算结果表明,使用线性或径向基函数和优化的压力监测点可获得更好的结果。案例2和案例3将漏损区域识别方法与压力相关漏损定位(PDLD)方法结合应用于未分区和分区实际管网。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漏损区域识别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PDLD方法在大型供水管网应用求解过程中搜索空间过大的缺陷,将本文提出的漏损区域识别方法与PDLD方法结合使用,不仅可以提高PDLD模型的计算效率和精度,而且可以缩短漏损检测、修复时间。(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9-01)

刘文涛[6](2017)在《工程项目管理的人力资源压力管理体系模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建设,及时对项目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员进行施工指导、监督,能避免一些实际施工中出现的疏漏。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压力管理做出浅要分析,通过阐述其重要性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想模型,进而提出了几点策略供项目管理部门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02期)

王冰[7](2015)在《多级模型压力管理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压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大学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有压力的。大学生处于从初高中阶段到步入社会的过渡期,是大学生知识积累、人格健全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面临着适应新生活、学业、人际交往、就业等多种压力,给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学者呼吁为了防止压力对大学生造成严重影响,学校应该多提供、开展压力管理干预项目,或者把压力管理技术纳入学生课程的一部分。多级模型压力管理干预是在压力管理叁级干预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技术对大学生的压力和应对方式进行干预,进而达到减轻压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国内外的研究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研究,让我们获益良多,但是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首先,理论研究存在争议,缺乏对各因素作用于应对方式的机制进行综合性的深入研究;其次,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脱节,并没有为压力管理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第叁,目前缺少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质性研究,大部分研究都是采用量化的方法探讨影响应对方式的因素,却对应对方式本身的特点缺少具体的理解。第四,最重要的是,目前针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并没能很好地切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针对性不强。针对以上问题,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制定压力管理干预策略并实施干预活动。被试:本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被试,其中访谈10人进行质性分析,随机选取300人进行问卷调查,招募30人进行压力管理干预研究。研究方法:质性分析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果:研究一: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源是学习、人际沟通、时间管理、自我发展与择业等,这些压力会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也会引起紧张、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他们主要的应对方式是问题解决、倾诉、调整认知、寻求支持、拖延、逃避等。研究二: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直接正向影响问题导向应对,对支持的利用度正向影响寻求社会支持、负向影响逃避。核心自我评价直接对问题导向应对、寻求社会支持产生正向影响,对逃避和自责产生负向影响。核心自我评价对问题导向应对的影响受自控性、威胁性、他控性,以及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的中介作用;核心自我评价对寻求社会支持的影响受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的中介作用;主观支持对问题导向应对的影响受自控性、他控性的中介作用。3.研究叁:量化分析结果显示,经过干预,实验组大学生的逃避行为显着减少了,寻求社会支持显着增多,威胁性评估减少,自控性评估增多,主观支持增多,对支持的利用度增多。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被试偏好不同的干预策略,策略的可操作性越强,运用、练习越多,效果越好,特别是放松训练、改变认知和时间管理策略。而改变自我评价和人际沟通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5-05-15)

章长生,王兴攀[8](2014)在《基于EAP混合模式的组织压力管理模型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压力管理体系将压力管理划分为压力预防、压力评估、压力控制、压力善后4个阶段组成的循环体系。这一体系运转周而复始,永不停顿。在特定的组织背景下,EAP(员工援助计划)混合模式即EAP的内置、外设并举模式,可以有效渗透进组织的压力管理体系之中,发挥一定的引导机制,构建形成具有更高效率的组织压力管理模型,进而推进组织压力管理效率实现跨越性提升。(本文来源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14年31期)

张滨熠[9](2014)在《危机领导者压力管理的二维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领导者作为危机事件的管理者,在危机事件的应对与处置过程中至关重要。危机事件具有破坏性、紧急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这给领导者带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和巨大的考验。因此,危机应对中的压力管理工作,是提高领导者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课题,对整个危机管理工作的高水平处置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危机事件下的特殊压力来源和危机管理工作的时间特性,构建二维压力管理模型才能有效提升领导者的危机管理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危机状态下的压力预防、管理和减缓。(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论坛》期刊2014年11期)

顾泓漪[10](2014)在《工作需求——控制模型理论及其在企业工作压力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需求-控制模型(简称JDC模型)理论于1979年由Karasek提出,其主要构建了在不同工作需求和工作支持水平组合下形成的四种工作情境下组织成员的工作压力及学习动机趋势理论,该理论对企业压力管理带来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沿着工作需求-控制模型理论的思路,具体分析了当今企业员工压力的来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企业教育》期刊2014年06期)

压力管理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教师压力管理的现状出发,在阐述杰瑞米等工作压力管理的3A模型的基础上指出,教师的压力管理应该从叁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强调人的认知因素在应对压力过程中的作用;二是重视自我调节在行为倾向和正式行为间的缓冲作用;叁是加强个人与组织的资源积累。基于此,为缓解教师压力应引导教师学会自我调节的正确策略,以及不断加强教师个人以及所在组织的资源积累,从而达到缓解教师压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幸福感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压力管理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高静美,何卫平.基于个体复原力的压力管理机制——被调节的中介模型[J].管理科学.2019

[2].周海明,桑爱友,朱永海,时勘.教师工作压力管理的3A模型及其启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庆笑春.基于EAP模式的医务工作者压力管理模型的构建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

[4].阎茹.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压力管理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

[5].张清周.基于水力模型的供水管网压力管理与漏损区域识别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6].刘文涛.工程项目管理的人力资源压力管理体系模型探究[J].山西青年.2017

[7].王冰.多级模型压力管理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5

[8].章长生,王兴攀.基于EAP混合模式的组织压力管理模型构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

[9].张滨熠.危机领导者压力管理的二维模型[J].领导科学论坛.2014

[10].顾泓漪.工作需求——控制模型理论及其在企业工作压力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

标签:;  ;  ;  ;  

压力管理模型论文-高静美,何卫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