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研究 ——以韶山、花明楼、乌石为例

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研究 ——以韶山、花明楼、乌石为例

论文摘要

旅游业是在人们对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下,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从其他产业分离出来的。由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依托性,因而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对于旅游业的影响仍然比较显著,在这些相关行业中,交通运输业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区际之间的相对距离极大地缩短,旅游者的旅行效率大大提高,跨区域旅游越来越普遍,跨区域旅游活动的规模日益壮大。在这种背景下,区际旅游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重视,而区际旅游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区际旅游产业链的运作效率问题也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区际旅游产业链能否在跨区域旅游大发展的机遇下取得良好发展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这个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取决于区际旅游产业链的整合,这就是本文研究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问题的初衷。有基于此,本文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产业链整合理论、模块化设计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理论为依据,结合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障碍的解析,设计了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型,并以韶山、花明楼、乌石为实证背景,运用仿真分析的方法验证了本文所构建的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型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中对于政府、景区、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组织的建议。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1)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产业结构不完善是区际旅游产业链整合中的最根源的障碍,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问题才能使区际旅游产业链进行有效的整合。(2)以“红三角”为背景的实证研究证明了本文所构建的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型具有实用性,在本文所构建的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型下运行的“红三角”区际旅游产业链的重要整合指标在模拟仿真中均有良性发展的趋势。(3)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型量化运作的前提是实现模型中参数的目标,即要求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型中的政府、景区、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组织做好自己的同时,要注重产业链的良性发展。由于时间有限,本文以韶山、花明楼、乌石为基础构建的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型尚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产业链整合相关理论
  • 2.2 模块化设计理论
  • 2.3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
  • 第3章 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的障碍
  • 3.1 系统诊断模型简介
  • 3.1.1 系统诊断模型概述
  • 3.1.2 系统诊断模型的工作步骤
  • 3.2 区际旅游产业链发展障碍关系评审
  • 3.2.1 韶山、花明楼、乌石区际旅游产业链发展障碍
  • 3.2.2 红三角区际旅游产业链问题关系评审
  • 3.3 区际旅游产业链发展障碍因子关系重构
  • 3.3.1 模糊可达矩阵的计算
  • λ'>3.3.2 确定截系数,求模糊可达矩阵的截矩阵Mλ
  • 3.4 多层阶梯结构图的构建及各问题因子的影响域与影响关系的计算
  • 3.5 多层阶梯结构分析
  • 第4章 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型的构建
  • 4.1 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的目标
  • 4.2 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的前提假设
  • 4.3 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型构建进程
  • 4.4 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型构建的思路
  • 4.5 区际旅游产业链上各主体及其行为的界定
  • 4.5.1 政府及其行为
  • 4.5.2 景区及其行为
  • 4.5.3 旅游企业及其行为
  • 4.5.4 旅游交通及其行为
  • 4.5.5 旅游行业组织及其行为
  • 4.5.6 游客及其行为
  • 4.6 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型
  • 第5章 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型的评估
  • 5.1 系统仿真及Vensim-PLE 仿真软件介绍
  • 5.1.1 系统仿真概念
  • 5.1.2 系统仿真方法
  • 5.1.3 仿真分析中系统动力学流图的构建
  • 5.1.4 Vensim-PLE 仿真软件介绍
  • 5.2 实证背景介绍及数据搜集
  • 5.2.1 实证背景介绍
  • 5.2.2 数据搜集
  • 5.3 模型仿真及结果分析
  • 5.3.1 SD 流图
  • 5.3.2 仿真模拟过程
  • 5.3.3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模型评估
  • 第6章 政策与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旅游产业链演化机理及效应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20(04)
    • [2].基于价值链导向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提升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23)
    • [3].我国扶贫旅游产业链优化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15(03)
    • [4].“互联网+”背景下的兰州市旅游产业链整合构建研究[J]. 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 2017(06)
    • [5].云南省旅游产业链整合升级策略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7(04)
    • [6].江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优化升级研究[J]. 文教资料 2020(09)
    • [7].“一带一路”背景下舟山群岛旅游产业链发展研究[J]. 江苏商论 2020(06)
    • [8].旅游产业链进入障碍及其破解——焦作市北部山区农户访谈启示[J]. 社会科学家 2018(12)
    • [9].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链优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 2019(10)
    • [10].赤锡经济带背景下赤峰文化旅游产业链整合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18)
    • [11].基于SWOT分析的曲阜市文化旅游产业链价值提升研究[J]. 济宁学院学报 2012(06)
    • [12].扶贫背景下农村旅游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措施[J]. 农业经济 2019(05)
    • [13].关于完善金华旅游产业链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6)
    • [14].乡村振兴视角下复合型旅游产业链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09)
    • [15].“互联网+”产业跨界融合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产业链变革研究[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04)
    • [16].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链问题分析和优化发展[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06)
    • [17].旅游产业链发展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定位及发展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9(05)
    • [18].乡村旅游产业链内涵与特征研究[J]. 旅游论坛 2018(01)
    • [19].“互联网+”中小城市旅游产业链制约因素分析——以豫北地区为例[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7(02)
    • [20].“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冰雪旅游产业链的整合方式及对策[J]. 冰雪运动 2020(03)
    • [21].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 学理论 2014(10)
    • [22].对旅游纪念品研发在构建旅游产业链中的思考[J]. 商场现代化 2013(10)
    • [23].唐山市休闲旅游产业链创新研究[J]. 中国商贸 2011(03)
    • [24].吉林省文化旅游产业链要素整合探讨[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09)
    • [25].文化旅游产业链治理模式研究[J]. 企业经济 2012(12)
    • [26].“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业链的重构研究——以广西为例[J]. 对外经贸 2018(11)
    • [27].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的特征及模式的演化和构建——以山西省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01)
    • [28].技术融合·功能融合·市场融合:文化旅游产业链优化策略——基于“多彩贵州”的典型经验[J]. 企业经济 2019(08)
    • [29].VR技术在合肥旅游产业链中的研究与应用初探[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7(23)
    • [30].河南旅游产业链优化路径选择[J]. 商业经济 2010(20)

    标签:;  ;  ;  

    区际旅游产业链优化整合研究 ——以韶山、花明楼、乌石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