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中解读蕴含的奥妙

从文本中解读蕴含的奥妙

四川省苍溪县陵江镇第一小学校628400

摘要:文章的风格特点各不一样,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深入剖析,才能发掘更多的奥妙去上好每一堂语文课。一位语文教师要想真正体现自己的教学灵魂、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自主解读文本,挖掘文本蕴含的奥妙。

关键词:文本解读奥妙

一位语文教师,要想真正体现自己的教学灵魂、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自主解读文本,挖掘文本蕴含的奥妙。

如何解读文本?下面以《长城》一课为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我们像解剖一只“麻雀”一样来解剖这篇文章。

首先,如果要朗读这篇课文,请中央电视台的某个主持人来朗诵,你会请谁呢?有人请赵忠祥,可以;有人请朱军,肯定不行。要我请,我就请《国宝当案》的解说人——任志宏。为什么?因为文章的情感基调决定了任志宏凝重、内敛的声音表现力是朗诵这篇课文的最佳人选。其实,我说的这一点,已经触及文本奥妙了。

那么,这篇课文究竟隐藏着哪些文本奥妙呢?

“结构”是它的第一个奥妙。从文章的整体来看,先写什么?见闻;后写什么?联想。除了见闻和联想还有别的什么吗?没了。文章一共4个自然段,一、二两段写见闻,三、四两段写联想。通篇先写见闻后写联想,这是文本在结构上最大的奥妙。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长城》的内容,那么,你是不可能发现这个奥妙的。

“章法”是它的第二个奥妙。这篇文章有什么章法呢?它的章法就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大家看,第一段,起——“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第二段,承,“承”就是承接、承续,顺着“起”的内容和语势写下去——“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第三段,转,“转”是转折、转换,就章法而言,转是最难写的部分——“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还写长城吗?不写了;写什么呢?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语言”是它的第三个奥妙。《长城》的话语风格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第一是“平实”,第二是“精确”。不要以为平实很容易哦,“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饰”,那是一种很高的语言品位。“平实”中见出“精确”来,就更难了。比如“站在长城上”,很平实。如果把它改成“走在长城上”,行吗?不行。“走”不庄重,不敬畏。面对伟大的奇迹,你的感觉是什么?肃然起敬。所以,你必得“站着”,而不是“走来走去”。再看第三个“扶”字,“扶着墙上的条石”,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不信,你换一个,“摸着墙上的条石”,你摸谁呀摸?行吗?不行。简简单单三个字,背后的情味是什么?是对长城的无限崇敬。作者显然是怀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看长城、写长城的。平实的语言,表达的情感却是如此精确、妥帖,这就是高品位的文字。

“基调”是它的第四个奥妙。我仔细统计过全文的标点符号,全是逗号、句号、逗号、句号,中间倒是出现过两个顿号,除此之外,还是逗号、句号、逗号、句号的,不曾出现—个叹号。就句式的角度看,文本只有陈述句,没有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全文的情感基调是高度内敛和凝重的。

“顺序”是它的第五个奥妙。文本的写作顺序一样值得我们加以关注。我们看:写见闻,“远看长城”,其实这个“看”字应该换一个字眼儿,远“望”长城,是吧?然后呢,就写“来到长城脚下”,这叫由远到近。再看,写联想,“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这是现实。“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叫历史。写联想,由现实到历史,一种自然而然的逻辑顺序。

“句法”是它的第六个奥妙。《长城》一文的句法当然有很多奥妙,我觉得最有特点的是两处:第一是它的数据说明,第二是它的还原比较。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太多的数据,比如“一万三千多里”、“一百多里”、“五六匹马”、“两米多高”、“三百多米”、“两三千斤重”等等,大量的数据运用说明什么?精确,精准。

“奇迹”是它的第七个奥妙。都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那么,奇迹体现在哪儿呢?第一是它的“气魄雄伟”,“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写出的正是这种气魄。第二是它的“构造精巧”,细细研究长城的构造,我们发现,垛子就像盾牌一样可以躲避敌人的进攻,瞭望口可以安全地观察敌情变化,射口可以用来放箭射敌,城台则可用于屯兵,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看似简单的设计,实则具备观察敌情、攻击敌人、躲避进攻、互相支援等多种军事防御功能,可谓匠心独具、举世无双。第三是它的“施工艰难”,完全凭人力在陡峭的山岭上修筑起如此巨大的工程,不可谓不艰难。第四是它的“工程浩大”,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1周多。

“主题”是它的第八个奥妙。《长城》一文的主题是什么?怀古,睹物思人。余秋雨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学的最大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过秦论》是怀古,《阿房宫赋》是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是怀古,《甲申三百年祭》也是怀古。作为一种文学传统,我们同样在《长城》一文中看到了它的印记。

标签:;  ;  ;  

从文本中解读蕴含的奥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