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区域大气本底VOCs的观测与研究

中国不同区域大气本底VOCs的观测与研究

论文摘要

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不仅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危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着区域大气中近地层二次污染物臭氧(O-3)的浓度,并在光化学烟雾、酸雨、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了解我国内陆背景大气中VOCs的浓度水平和变化形式,本文利用不锈钢钢瓶采样、三步冷冻浓缩进样-GC/MS分析技术,首次系统地对我国东北长白山、华南鼎湖山及西南贡嘎山地区大气中VOCs的浓度、组成、来源、季节变化及光化学活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观测研究,并得到以下结果:2005年9月5日至2006年8月30日,长白山地区大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年平均浓度为(18107-4±69.6)×10-9C(碳单位体积比),其中烷、烯、芳香和卤代烃等四类物质所占的百分比依次为:43%、22%、31%和4%。烷烃类物质中异戊烷、2-甲基戊烷、正戊烷和3-甲基戊烷等机动车尾气或汽油挥发特征性物质浓度最高;芳香烃类物质中苯/甲苯的特征比值略高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比值0.5;烯烃类物质以植物排放烃蒎烯、异戊二烯为主;从高浓度VOCs品种分析,长白山地区大气VOCs受汽车污染和森林排放双重控制。TVOCs浓度年度峰值出现在春季,谷值出现在冬季。等效丙烯浓度计算表明,长白山区域大气VOCs总等效丙烯浓度为156.6×10-9C,其中异戊二烯等烯烃的光化学活性较高:而烷烃、芳香烃虽然是长白山区域大气VOCs中含量丰富的物种,但并不是生成O3的主要贡献者。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7月25日,鼎湖山地区大气中TVOCs年平均浓度为(102.0±69.9)×10-9C,其中烷、烯、芳香和卤代烃等四类物质所占的百分比依次为:39%、10%、44%和7%。烷烃类物质中丁烷、异戊烷、3-甲基戊烷、2-甲基己烷和2-甲基戊烷浓度最高:所有烯烃类物质中,1-丁烯、异戊二烯、蒎烯、反2-丁烯和顺2-丁烯浓度最高;浓度排前5位的芳香烃类物质为甲苯、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萘;浓度排前5位的卤代烃类物质为氯苯、二氯甲烷、邻二氯苯、F11和1,2二氯乙烷。鼎湖山地区大气中TVOCs呈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峰值出现在春季,谷值出现在夏季。由于各类VOCs在大气中的来源与其在大气环境中的化学活性均不相同,它们表现出的季节变化规律也不尽相同。秋、冬、夏三个季节烷烃与芳香烃有72%~75%的来源是相同的;春季二者只有52%的来源是相同的。夏、秋季节,烯烃与烷烃仅有12%与14%同源;冬、春两季,烯烃与烷烃分别有75%与79%含量具有相同的源。在春、秋、夏季,芳香烃与卤代烃相关性极差;在冬季二者相关性高达80%。鼎湖山区域大气VOCs总等效丙烯浓度为54.0×10-9C,其中烯烃光化学活性最大、芳香烃次之;而实际浓度较大的烷烃类物质但并不是生成O3的主要贡献者。冬春季节,TNMHCs的化学活性与其总浓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7、0.92;夏秋季节,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另外两个季节稍差,决定系数R2均为0.62:对全年而言,总丙烯等效浓度与其总浓度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较好,决定系数R2为0.68。总碳原子体积分数与总等效丙烯浓度比值R全年平均水平为1.8。2006年9月5日至2007年8月24日,贡嘎山地区大气中TVOCs年平均浓度仅为(47.4±18.2)×10-9C,其中烷、烯、芳香和卤代烃等四类物质所占的百分比依次为:33%、10%、48%和9%。贡嘎山大气所有烷烃类物质中,异戊烷、丁烷、3-甲基戊烷、戊烷和2-甲基戊烷浓度最高;所有烯烃类物质中,1-丁烯、异戊二烯、反2-丁烯和顺2-丁烯、蒎烯浓度最高;浓度排前5位的芳香烃类物质为萘、苯、甲苯、间(对)二甲苯和乙苯;浓度排前5位的卤代烃类物质为氯仿、邻二氯苯、F11、二氯甲烷和F113。贡嘎山地区大气中TVOCs呈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春秋季浓度值较高,冬夏季浓度值递减。由于各类VOCs在大气中的来源与其在大气环境中的化学活性均不相同,它们表现出的季节变化规律也不尽相同。贡嘎山区域大气VOCs总等效丙烯浓度为25.5×10-9C,其中烯烃类物质等效丙烯浓度较高,而实际浓度较大的烷烃类、芳香烃类物质并不是生成O3的主要贡献者。春、夏、秋三个季节,TNMHCs的化学活性与其总浓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8、0.80和0.88;冬季,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另外三个季节稍差,决定系数R2为0.66;对全年而言,总丙烯等效浓度与其总浓度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较好,决定系数R2为0.69。贡嘎山地区总碳原子体积分数与总等效丙烯浓度比值R全年平均水平为1.7。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大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 研究意义
  • 1.1.1 大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和分类
  • 1.1.2 大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的影响
  • 1.1.3 大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
  • 1.1.4 大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汇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1.3.1 本文研究意义
  • 1.3.2 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简介
  • 1.3.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1.1 采样地点和采样时间
  • 2.1.2 采样器材和采样方法
  • 2.2 样品分析
  • 2.2.1 仪器与配件
  • 2.2.2 样品的仪器分析步骤
  • 2.2.3 样品的定性分析方法
  • 2.2.4 样品的定量分析方法
  • 2.3 方法评价
  • 2.3.1 日校正
  • 2.3.2 灵敏度
  • 2.3.3 响应因子
  • 2.3.4 回收率
  • 2.3.5 最低检出限
  • 2.3.6 精密度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不同区域大气本底VOCS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 3.1 东北长白山地区大气VOCs的观测与研究
  • 3.1.1 采样地点和采样时间
  • 3.1.2 长白山地区大气中VOCs的浓度及组成
  • 3.1.3 长白山地区大气中VOCs浓度的季节变化
  • 3.1.4 小结
  • 3.2 华南鼎湖山地区大气VOCS的观测与研究
  • 3.2.1 采样地点和采样时间
  • 3.2.2 鼎湖山地区大气中VOCs的浓度水平
  • 3.2.3 鼎湖山地区大气中VOCs的组成及来源初探
  • 3.2.4 鼎湖山地区大气中VOCs浓度的季节变化
  • 3.2.5 VOCs各组分的同源性分析
  • 3.2.6 小结
  • 3.3 西南贡嘎山地区大气VOCs的观测与研究
  • 3.3.1 采样地点和采样时间
  • 3.3.2 贡嘎山地区大气中VOCs的浓度水平
  • 3.3.3 贡嘎山地区大气中VOCs的组成及来源初探
  • 3.3.4 贡嘎山地区大气中VOCs浓度的季节变化
  • 3.3.5 小结
  • 3.4 我国东北、华南及西南地区大气VOCs的对比分析
  • 3.4.1 各站基本情况对比
  • 3.4.2 TVOCs浓度水平对比
  • 3.4.3 VOCs组成对比
  • 3.4.4 单个物质浓度水平及季节变化形式对比
  • 3.4.5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不同大气本底区域VOCS的反应活性分析
  • 4.1 等效丙烯浓度
  • 4.2 长白山地区VOCs的光化学活性分析
  • 4.3 鼎湖山地区VOCs的光化学活性分析
  • 4.4 贡嘎山地区VOCs的光化学活性分析
  • 4.5 长白山、鼎湖山和贡嘎山地区VOCs的光化学活性对比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讨论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 5.3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地区大气二氧化氮浓度遥感监测[J]. 遥感学报 2020(06)
    • [2].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以河北沧州为例[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0(08)
    • [3].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7(10)
    • [4].北方农村地区大气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3)
    • [5].我国部分地区大气污染现状及其分布特征[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04)
    • [6].基于协同治理: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的防治[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11)
    • [7].上海地区大气中的多溴二苯醚[J]. 山东工业技术 2017(10)
    • [8].重庆地区大气污染特征数值模拟及其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0(06)
    • [9].基于因子分析的成都平原地区大气污染压力评估[J]. 四川环境 2019(06)
    • [10].整合利用高新技术治理呼和浩特地区大气污染的动力机制及其创新模式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20(02)
    • [11].北京地区大气中放射性惰性气体氙的监测与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15(10)
    • [12].京津冀地区大气治理的财税政策效果分析[J]. 宿州学院学报 2018(05)
    • [13].欧洲跨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合作长效机制对我国的启示[J]. 环境保护 2017(05)
    • [14].珠三角地区大气重金属的现状分析[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5(11)
    • [15].权威专家柴发合详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治理攻关阶段成果[J]. 节能与环保 2019(04)
    • [16].我国某地区大气污染成因分析[J]. 科技传播 2012(17)
    • [17].澳门地区大气污染特征及其变化规律[J].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0(02)
    • [18].利用气溶胶硝酸盐双同位素评估天津港爆炸事故对渤海地区大气氮沉降的影响(英文)[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20(03)
    • [19].上海地区大气中二噁类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4(06)
    • [20].2016年冬季南京地区大气污染特征的观测分析[J]. 气象科学 2020(04)
    • [21].我国沿海地区大气环境特征及典型沿海地区大气腐蚀性研究[J]. 装备环境工程 2017(08)
    • [22].我国南方城市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现状的分析——以厦门地区大气现状为例[J]. 低碳世界 2019(11)
    • [23].我国各地区环境介质中二噁英含量的对比分析[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7(03)
    • [24].上海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遥感监测[J]. 环境科学研究 2010(06)
    • [25].偏远地区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 2008(02)
    • [26].长白山地区大气VOCs的观测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06)
    • [27].重庆市万盛地区大气12月份PM_(2.5)污染特征及预测分析[J]. 环境与发展 2020(09)
    • [28].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的建设与应用[J]. 环境科学研究 2019(10)
    • [29].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J]. 农民致富之友 2017(15)
    • [30].2016年北京地区大气中放射性惰性气体~(133)Xe的监测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02)

    标签:;  ;  ;  ;  ;  ;  ;  ;  ;  ;  

    中国不同区域大气本底VOCs的观测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