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趋势研究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趋势研究

论文摘要

城市空间形态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表征,透过这一表征,才能把握住城市发展的实质。本文采用背景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的方法体系,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背景研究)阐述了问题提出的背景,介绍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提出了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的方法体系,建立研究的框架。第二部分——问题的辩析(理论研究)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规律、发展阶段、演变模式等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和归纳,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对国内外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实例进行剖析,总结其中可借鉴的经验。第三部分——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实证研究)从主城区、区域不同的空间范围,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过程,探讨其内在机制;进一步研究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作用,反思其中的教训。分析城市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战略性机遇和具备的现实条件,运用GIS技术寻找适宜城市发展的空间;结合经济联系强度、交通联系强度的量化分析方法,确定未来昆明城市空间拓展的主导方向为东南和东北方向。同时,从区域整体的角度探索与昆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轴向、多中心”模式,从战略高度提出昆明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最后提出保障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措施与策略。本文作为昆明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专题研究之一,文章对未来昆明城市空间形态的机理性揭示和正确把握,是作为新一轮昆明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发展方向与整体结构布局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重点及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对比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理论
  • 2.1 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理论研究
  • 2.1.1 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研究及进展
  • 2.1.2 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研究及进展
  • 2.1.3 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发展趋势
  • 2.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模式的相关研究
  • 2.2.1 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规律
  • 2.2.2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阶段
  • 2.2.3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模式
  • 2.3 国外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实证分析
  • 2.3.1 集中发展(圈层模式)——伦敦
  • 2.3.2 轴向发展(指状模式)——巴黎
  • 2.3.3 组团发展(网络模式)——东京
  • 2.3.4 国外实践对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启示
  • 2.4 国内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实证分析
  • 2.4.1 深圳——“带状组团”空间形态的经典案例
  • 2.4.2 成都——由典型“单中心圈层”构筑带状多中心的空间形态
  • 2.4.3 国内实践对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启示
  • 2.5 本章总结
  • 3 历史的回顾: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历程
  • 3.1 主城区城市形态历史演变
  • 3.1.1 点状积聚期:南诏——清末民初
  • 3.1.2 块状积聚式发展期:民初——1937 年
  • 3.1.3 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 年——1978 年
  • 3.1.4 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 年——1990 年
  • 3.1.5 同心圆圈层拓展期:1990 年——至今
  • 3.2 区域的城市形态历史演变
  • 3.2.1 单核心发展期
  • 3.2.2 单核心—据点发展期
  • 3.2.3 单核心—卫星城发展期
  • 3.3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分析
  • 3.3.1 从区域城镇格局演变分析
  • 3.3.2 从发展阶段分析
  • 3.3.3 影响城市形态演化的主要因素
  • 4 历史的反思:曾经面临的机遇与错失
  • 4.1 几版总体规划对空间形态演化影响的回顾
  • 4.1.1 “同心圆”形态的雏形阶段:抗战时期
  • 4.1.2 “同心圆”形态的定型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50—1970 年代)
  • 4.1.3 “同心圆”形态的固化阶段:市场经济初期(1980 年代)
  • 4.1.4 “同心圆”形态的强化阶段:市场经济发展期(1990 年代以后)
  • 4.2 反思:城市空间形态曾经面临的调整机遇与错失
  • 5 对现状昆明城市空间形态的评价
  • 5.1 现状昆明城市空间发展状况
  • 5.1.1 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速度与发展模式
  • 5.1.2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 5.1.3 现状建设强度空间分布特征
  • 5.1.4 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特征
  • 5.1.5 现状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 5.2 现状昆明城市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
  • 5.2.1 城市发展速度与发展空间的矛盾
  • 5.2.2 城市无序蔓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 5.2.3 “单中心圈层”城市空间形态的弊端
  • 5.3 本章总结
  • 5.3.1 圈层拓展在发展初期为城市积聚力量
  • 5.3.2 封闭的圈层拓展难以适应经济的快速增长
  • 6 现实的背景:城市空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6.1 城市空间发展的机遇
  • 6.1.1 国家宏观战略的抉择——城市发展的加速器
  • 6.1.2 滇中城镇群的建立——区域整体发展的契机
  • 6.2 城市空间发展面对的挑战
  • 6.2.1 来自外部的挑战
  • 6.2.2 来自内部的挑战
  • 6.3 本章总结
  • 7 现实的条件:城市空间拓展的约束力与动力
  • 7.1 空间拓展约束条件评价
  • 7.1.1 自然地理条件评价
  • 7.1.2 气象条件影响评价
  • 7.1.3 环境承载力评价
  • 7.1.4 土地资源评价
  • 7.1.5 生态环境约束条件评价
  • 7.1.6 小结
  • 7.2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分析
  • 7.2.1 经济发展是昆明城市空间拓展的原动力
  • 7.2.2 区域性基础设施是昆明城市空间拓展的牵引力
  • 7.2.3 政府发展政策对昆明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 7.2.4 信息化新技术对昆明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 7.2.5 小结
  • 7.3 本章总结
  • 8 未来的抉择: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模式
  • 8.1 未来城市空间拓展方向
  • 8.1.1 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 8.1.2 交通联系强度分析
  • 8.1.3 小结
  • 8.2 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模式
  • 8.2.1 空间发展的情景模拟
  • 8.2.2 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原则
  • 8.2.3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 8.2.4 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 8.2.5 小结
  • 8.3 本章总结
  • 9 未来的保障:空间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 9.1 空间发展模式转换的策略
  • 9.1.1 “圈层拓展”向“轴向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
  • 9.1.2 “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在发展中谋求多方面动态的相对平衡
  • 9.2 空间功能整合的策略
  • 9.2.1 昆明中心城
  • 9.2.2 周边组团
  • 9.3 空间支撑体系的发展策略
  • 9.3.1 建设快速交通系统,支持城镇群轴向发展
  • 9.3.2 建立生态敏感区,支持城镇多中心发展
  • 9.4 空间发展时序的策略
  • 9.4.1 近期2010 年
  • 9.4.2 中期2015 年
  • 9.4.3 远期2020 年
  • 9.4.4 远景
  • 9.5 空间成长的实施措施
  • 9.5.1 SOD 与TOD 方式相结合是空间实现跨越式成长最重要的途径
  • 9.5.2 规划管理体制是空间合理成长的保障
  • 9.5.3 土地开发机制是空间有序成长的保障
  • 9.5.4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空间持续成长的保障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10.1.1 解读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
  • 10.1.2 分析城市空间发展所面对的机遇
  • 10.1.3 评价城市空间发展所具备的条件
  • 10.1.4 “轴向延伸、带状多中心“的空间形态
  • 10.1.5 提出保障空间发展的策略
  • 10.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0.2.1 多维的区域视角分析
  • 10.2.2 科学的综合研究成果
  • 10.2.3 务实的实际运用价值
  • 10.3 研究课题的展望
  • 10.3.1 加强对城市空间形态分析新范式的研究
  • 10.3.2 拓展多学科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吐鲁番城市空间形态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9(12)
    • [2].武汉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与标志性城市文化景观的形成[J]. 大众文艺 2020(01)
    • [3].武威1990—2016年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分析[J]. 工业建筑 2020(07)
    • [4].基于生态视角的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5].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空间形态量化指标体系研究[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12)
    • [6].城市空间形态的效率[J]. 城市设计 2016(06)
    • [7].成都城市空间形态动态特征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06)
    • [8].山地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及交通布局分析——以川东平行岭谷为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06)
    • [9].浙江省主要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城镇化质量评估[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0].多维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美学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7(08)
    • [11].基于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的商业综合体设计研究——以佛山环宇城综合开发项目为例[J]. 北方建筑 2017(04)
    • [12].带型城市空间形态格局探析[J]. 中国建材科技 2016(05)
    • [13].城市微气候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联性研究[J]. 技术与市场 2017(10)
    • [14].海河水系变迁对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J]. 建筑与文化 2016(04)
    • [15].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综述[J]. 建筑与文化 2016(06)
    • [16].张家港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9)
    • [17].中国近现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进探析[J]. 中国名城 2015(03)
    • [18].明清时期万县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探究[J]. 城市地理 2017(04)
    • [19].基于城市设计的建筑高度控制指标细化诌议[J]. 城市地理 2017(18)
    • [20].浅析我国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J]. 城市地理 2016(08)
    • [21].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J]. 城市地理 2015(10)
    • [22].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以天津为例[J]. 城市地理 2012(S1)
    • [23].美国纽约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探析[J]. 国际城市规划 2016(01)
    • [24].城市设计中活力营造的形态学探究——基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量化分析与居民活动检验[J]. 国际城市规划 2016(01)
    • [25].新建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01)
    • [26].交通因素影响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变迁研究——以武汉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6(02)
    • [27].1949年后无锡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的定量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6(02)
    • [28].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分析[J]. 生态科学 2015(03)
    • [29].城市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J]. 华东公路 2014(02)
    • [30].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3(04)

    标签:;  ;  ;  ;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趋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