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盘龙江现状洪水承载能力分析

昆明市盘龙江现状洪水承载能力分析

一、昆明盘龙江河道现状行洪能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寰[1](2021)在《协同治理视角下昆明市主城区内涝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城市化飞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内涝等灾害阻碍着绿色健康城市的进程,城市内涝对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秩序正常运转、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出行以及民众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也被列入全国60个内涝最频发的城市名单中,昆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在高速城市化建设的催化下趋于成倍增长,其“城市病”也伴随着城市高速扩张滋生蔓延。每逢强降雨,城市内涝状况犹如雨后春笋,在昆明市大街小巷出现。通过对昆明市主城区内涝成因的分析以及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昆明市政府在治理内涝的本质问题在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政府内部结构的不协同,以及缺乏协同市场和社会这两大治理主体的协同共治。最后针对具体问题并结合昆明市实际情况提出下列治理对策:第一,政府协同横向部门为主导,构建城市内涝社会应急联动平台和预测平台,并设立合理的配套制度进行保障;第二,通过提高公众参与内涝治理意识、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以丰富公众参与方式来建立公众参与内涝治理战略;第三,引入市场和公司服务外包机制来吸引企业参与内涝治理;第四,鼓励社会组织及基层组织参与内涝治理。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昆明市主城区内涝的治理为基础,论证昆明市主城区内涝的形成原因机制。通过线上问卷发放和线下访谈的方式,结合协同治理理论框架,分析昆明市政府在治理城市内涝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今后城市内涝在治理层面提出较为科学合理的建议和措施,也为其他城市内涝治理提供借鉴。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以昆明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在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将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治理等环节结合在一起分析昆明市主城区内涝的成因,再结合实地访谈的内容,掌握昆明市政府在治理内涝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找出属于昆明市特色的治理对策。

朱赟[2](2021)在《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高度重视农业节水工作,中央1号文件多次明确提出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在农业用水量基本稳定的同时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能有效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作为评价一个地区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农业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滇中地区是云南省的经济核心区和农业优先发展区域,但受自然条件约束,也是云南省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突出瓶颈。为缓解滇中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国家启动了滇中引水工程,批复了滇中引水工程可研报告。为实现二期工程和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同步建成、同步发挥效益”,本文对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在弄清农业水资源对滇中农业生产发展支撑能力的基础上,推进二期工程可研工作,更好地从农业全局把握水资源的价值,为滇中受水区节水政策、方案、措施等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本次研究以2019为现状年,对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状况及在滇中引水二期工程基础上的农业水资源发展预测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在现状发展基础上确定了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并对滇中现状年2019年、规划水平年2030、2040年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对于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从有限的数据中对其进行模糊概念评价是很难的。现已有诸如层次分析法、熵权法、背景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有限元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常规趋势法、神经网络法、灰色聚类分析法和多目标规划法等方法用于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中。但是这些方法往往忽略了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忽略了问题本身的模糊性与随机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定性定量的转化模型。例如传统计算指标因子权重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AHP),并不能准确的判断指标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而处理模糊问题的传统方法之一——模糊数学,利用隶属度函数转化不确定性时就已经改变了问题模糊的性质。本次研究,结合云模型可以实现定性定量相互转化的特性,改进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三者结合,建立了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在指标体系及指标数据的基础上对滇中2019年、2030年、2040年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滇中高原经济区整体角度分析,规划水平年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较现状年有一定的好转,承载力状态由饱和状态向有一定承载力状态转变。从各受水片区角度分析,大理、楚雄、昆明片区在2019、2030、2040年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均处于临界状态。玉溪、红河片区2030、2040年承载力状态由临界状态恢复至有一定承载力状态。丽江片区承载力状态在2040年就由临界状态恢复至有一定承载力状态。

富禹豪[3](2020)在《韧性城市视角下昆明市洪灾防控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人类的科学技术与日俱增,这让人类开发大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这使得本来就已经恶化的全球环境将由于更多的人类活动而充满变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这种变化使得降雨的时空分布受到了巨大影响。极端降雨天气发生频率上升,降水规模和时间的预测难度进一步上升,对于城市防洪建设来说这并非是个好消息。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生产的聚集地,本来就因其人口众多、设施广布等原因而对区域气候、地理和环境等方面有着较强的影响力,比如城市热岛效应,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区域气候预测难度增加,城市要面临更多由生态气候所带来的危害,这比以往要更具威胁性。此外,城市系统的复杂度也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加深,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国际区域内的枢纽城市,其城市系统的复杂度也更深。在这种背景下,昆明的城市管理者在城市洪涝防控体系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而公共管理领域也随着韧性城市理论的研究不断加深而将该理论作为复杂城市系统应对自然灾害的一种有效途径。利用韧性城市理论及相关概念为昆明市的城市管理提供建议是实现昆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抵御灾害能力和灾后城市恢复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对昆明市2008-2017年的洪灾情况和目前昆明市洪涝防控体系进行了梳理;其次,从韧性城市理论的角度对目前洪涝防控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再其次,对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其进行了归纳;最后,通过对国外韧性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的总结,结合昆明市目前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通过对昆明市洪涝灾害问题的分析,在理论上为昆明市韧性管理水平的提升,尤其是防洪韧性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宽了应用领域,为打造具有韧性理念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

金竹静[4](2020)在《滇池流域复合型河流污染成因诊断及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滇池是我国富营养化最严重的湖泊之一,到2015年滇池仍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水质为劣Ⅴ类。流域内35条入湖河流是污染物进入滇池的最主要通道,因此,控制河流污染物入湖,是滇池污染控制的关键。滇池入湖河流可分为城区型(15条)、城郊型(8条)和复合型(12条)三类,其中复合型河流兼有城区型和城郊型河流污染特征,河流长、污染成因复杂、污染负荷高、治理难度大,一直是滇池流域河流治理的难点。论文选择流经城郊、城区,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污染量最大的滇池流域复合型河流——新宝象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流污染现状调查与问题诊断分析,重点开展了河流中游合流制溢流污染技术研究、下游城市面源污染治理技术评估和入湖河口低污染水治理技术研究,通过示范工程应用结果表明,治理技术具有明显的净化效果。新宝象河污染现状调查。通过资料统计、样方调查、水质监测等方法,对新宝象河上游至河口41 km范围内的河床现状、河岸带植被资源、河水水量来源、断面水质变化以及水生生物组成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上游为自然生态河道,河岸尚存有天然植被,中、下游为人工整治河道,河岸植被为人工种植。河流严重缺水,自然补给水量不到河流生态需水量的2/3。河流从上游至下游,河岸、植被、水量受人为影响逐步增大,水质污染程度逐步加重。中游有机污染负荷是上游负荷的2倍以上,氮磷负荷为3倍左右。下游NO3--N浓度升高,TN浓度显着高于中游。新宝象河评价体系的构建与问题诊断。基于现状调查,从水文特征、水质指标、河岸状况、河流形态结构和水生生物五个方面,构建了复合型河流评价体系,对新宝象河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段对河道的问题进行了诊断:上游城郊河道的主要问题是生态需水量缺乏;中游城郊河道既存在着缺水又存在着水污染问题;下游城区河道的主要问题是城市面源污染和低污染水汇入造成的水质较差。论文探讨并提出了河流治理对策:关于河流缺水问题,上游补水水质需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中游补水水质可采用污水处理厂一级A出水标准;关于河流水污染问题,中游城郊河道的溢流污染是治理重点,下游城区河道城市面源污染拦截和低污染水处理是重点。中游城郊河道溢流污染治理技术研究。针对中游城郊河道雨季合流制管道溢流造成的污染问题,论文设计了调蓄池-污水处理厂-湿地联动高效处理溢流污水的技术。其技术方案是,降雨期间,溢流污水进入调蓄池,经沉淀净化后,底部高浓度溢流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上部低浓度溢流污水进入湿地处理。论文提出了7500 m3调蓄池和3436 m2多级湿地系统的设计参数等,为项目单位调蓄池-污水处理厂-湿地联动示范工程的设计、建设奠定了基础。示范工程完成后,为期6个月的工程处理效果表明,工程运行稳定,系统最终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该技术不仅有效的解决了溢流污水的污染问题,而且最大程度降低了溢流污水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在旱季,该技术设计的湿地还可以辅助净化受污染的河水。下游城区河道水质改善技术研究与评估。下游是河流入湖水质控制的关键区域,但调查显示下游河道水质污染最为严重。针对城区散排面源污染重的问题,本论文对城区岸带拦截技术,包括壁挂式初期雨水拦截和植被浅沟污染拦截的技术效果进行了监测和评估。壁挂式初期雨水拦截技术对COD、TN、TP和SS的拦截效率分别为37.3%、27.8%、30.0%和49.8%,植被浅沟污染拦截技术对COD、TN、TP和SS的拦截效率分别为45.0%、26.3%、38.8%和71.9%,说明这两项技术可分别作为终端控制和中途控制的岸带拦截技术,应用到城市面源污染治理。针对污水处理厂尾水回补导致的河道低污染水的问题,利用河口湿地空间,通过试验对湿地类型选择、水力负荷优化、湿地物种筛选的基础上,提出了“沟-塘-表”生态湿地技术,并被应用于项目单位的示范工程中。示范工程的评估表明,生态湿地技术旱、雨季性能良好,旱季运行规模为2万m3/d,旱季年均削减COD 43.34 t、BOD5 5.23 t、TN 8.24 t、NH3-N 4.59 t、TP 0.54 t、SS 26.33 t;雨季运行规模为4万m3/d,雨季年均削减COD 55.20 t、BOD515.12 t、TN 6.28 t、NH3-N 4.01 t、TP 0.79 t、SS 141.60 t。

王曦月[5](2019)在《中国古代陂塘系统及其与城市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古代城市是承载着人与自然系统互动发展过程的复合空间,而古代水利的营建为一城一地提供了基本的环境支撑和安全保障。陂塘水利系统是古人通过人工修筑滞蓄水源并综合利用、服务于城市及所在区域的重要环境支撑系统,为众多古代城市构建了融山合水、诗情画意风景体系。本文以风景园林学科的视角建构了陂塘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内涵体系并将其与古代城市建立联系。研究首先梳理了陂塘的古今概念体系、基本内容与系统性特征,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范畴;其次,梳理了从上古时期到明清时期我国陂塘营建的历史阶段及发展特征;探究了陂塘在我国国土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及陂塘系统空间的结构范式、组成单元和空间类型。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古代陂塘系统与城市之间密切的支撑关系,以及因支撑关系而形成的空间关系和结构范式,分别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纵向挖掘研究,有针对性地探讨陂塘系统如何合形辅势地融合城市所在的山水基底、与城市发展脉络有怎样的关系、在整体系统功能驱动下形成的空间特征与景观风貌。此外,文章结合古籍文献梳理了陂塘系统的山水风景特征、人工管理体系以及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最后,提炼出中国古代陂塘系统的当代价值载体与可持续发展途径。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挖掘等研究方法对相关古籍文字及舆图、景图等可考资料进行挖掘,并通过空间分析法、地理模型法进行历史空间的推理与变迁分析,结合系统学、现象学及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构建理论体系与研究框架。研究的主要结论为:①“陂塘”是我国古代人居营建史中重要的水利梳理方式,是具有特定功能、营建方式与结构范式的多单元系统。②陂塘系统在历史时期的整体发展路径具有阶段性特点,在国土范围上的地理分布具有空间聚集性特点。③陂塘系统与所服务城市之间有密切的空间关系与支撑关系,且相互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范式。④陂塘系统的风景具有一定的识别特征,对古代城市的景观体系和风貌具有塑造作用。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①本研究首次对“陂塘”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语汇源流考证,梳理了陂塘系统的概念体系。②本文首次将陂塘系统与古代城市建立联系,将中国古代城市与陂塘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空间—人文三维视角构建其研究框架。③本文将古籍中的舆图、景图、文字记载与地理空间的信息结合起来进行推演分析,推测历史时期的空间形态与风景特征。

崔松云,肖林,董盛明,李显鸿[6](2019)在《昆明主城现状条件下小洪水防洪调度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昆明主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城市防洪压力异常严峻。通过对纵穿昆明主城的盘龙江在加入外流域调水条件下的洪水进行分析,结合盘龙江现状行洪能力及存在问题,分析盘龙江主要防护对象昆明主城在安全泄量条件下的雨量,以此作为预警指标,提出盘龙江现状行洪能力条件下小洪水的洪水调度方案,以期通过发挥水文气象监测、预警、预报及洪水调度等非工程措施的效益,减缓昆明主城防洪压力,达到科学指导昆明主城洪水调度、最大限度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目的。

凌书勤[7](2018)在《滇中引水工程对滇池水质与水环境改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是昆明的母亲湖。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压力逐步加重,入滇河流不断遭到污染,最终导致滇池水质严重富营养化,滇池面临着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困境,滇池污染不仅直接影响了昆明市和沿湖人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已经严重威胁和制约了昆明市及其周边关联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介绍了滇池的概况,分析了滇池水环境现状,并对滇池治理现状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调查。近年来,昆明市坚持滇池治理,按照“系统科学推进滇池治理和保护,努力实现两个转变”的要求,通过环湖截污工程;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生态清淤工程和外流域引水等“六大工程”促进滇池水生态环境恢复。截止到现在,滇池草海水质由劣Ⅴ类转为Ⅴ类;营养状态由重度富营养转为轻度富营养。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各项规划中对滇池的治理措施,预测滇池水环境在规划水平年的入湖污染负荷,并根据滇中引水规划水平年对滇池的补水情况,研究预测滇中引水工程对滇池水质改善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滇中引水工程补水滇池后对滇池的影响,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了滇池水质目标的可达性。

邹雨玲[8](2017)在《云南昆明市公园绿地雨水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自然水文机制与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被破坏,城市公园绿地的数量尽管在不断增加,但是城市公园在工程建设、植物浇灌与后期的管理上都是耗水量较大的方面。目前城市公园绿地中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够重视,导致大量水资源的浪费。本文将雨水管理与公园绿地进行联系,在公园绿地中做到雨水的就地消纳,对雨水进行有效管理,减轻市政管网的压力,有效节约水资源。本文的课题来源是导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对象主要为昆明市公园绿地,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数据分析法等提出一套适合昆明市公园绿地的雨水管理策略,实现公园绿地雨水的就地消纳,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缓解昆明市缺水的现状,并在雨季能减轻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文章深入研究了国内外在雨水管理方面的先进理论与优秀案例,结合研究的目的,对昆明市的降雨量、蒸发量、土壤、植被以及城市绿地规划系统等基本概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昆明市公园绿地进行雨水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明确了以增加土壤入渗、延缓洪峰径流、控污为主要目标的雨水管理体系,提出了一套适合于昆明市公园绿地的雨水管理策略,并选择了大观公园作为实际案例,从绿地、建筑、广场道路等方面按照策略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方案,收集利用雨水资源,缓解公园用水现状,为昆明市其他公园绿地雨水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城市公园绿地中的雨水管理需要在遵循自然水循环的基础上,建立以绿地入渗为主的雨水管理系统,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情况等提出因地制宜的雨水管理策略。期望雨水管理理念能够在昆明市公园绿地甚至更多地方得到实现,使公园绿地在缓解城市雨水问题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陈自娟[9](2016)在《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流域生态补偿是协调流域内利益主体之间经济关系、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流域生态补偿不仅要考虑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也要考虑当代人与子孙后代在资源环境利用上的代际公平。流域最基本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是水,水又是生命之源,水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今,水资源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也是供给日趋紧张的稀缺性资源。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规模数量的不断扩大,人们对水资源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产、生活排污等对水环境的污染加剧,造成人均可利用的水资源日益减少。水的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水环境承载力已成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规划发展的科学依据,更是评判社会经济与水环境系统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之一。水环境承载力具有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属性,自然属性指对区域内污染物排放的最大容纳限度和水资源需求量的满足程度,包含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社会属性指对流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能提供的最大支撑能力,包括所能承受的人口规模、产业发展规模及其布局与比例等。水环境承载力的双重属性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直接相关,抑或支持促进抑或限制阻碍。因此,如何在既定的时空条件下,改善现有水环境承载力,促进流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流域生态补偿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目的,就是通过有效调节流域内利益主体间的经济关系,确保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进而与整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毫无疑问,科学界定水环境承载力的定义,构建科学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以及流域社会经济与水环境承载力作用机理模型,客观地反映二者间的辩证关系,以水环境承载力为核心,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滇池流域是云南省最重要的人口和经济聚集地之一,滇池水环境状况及承载能力决定了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与质量,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又反作用于滇池水资源环境状况。本文以滇池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水环境承载力的视角,研究探讨人们广泛关注的滇池流域生态补偿问题。首先,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在科学界定水环境承载力、流域生态补偿、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剖析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流动性特征,并在总结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其次,以水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外延及主要特征、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分析为基础,尝试构建了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明确了评价的步骤,在合理筛选影响因子基础上,借助指标评价法和综合表征法对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着重对水质、水量和人口与经济规模均衡点作了量化分析。再次,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质量影响、水环境质量变化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两维视角,水质、水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流域人口规模四个方面,借助理论分析和模型计算,深入分析了水环境承载力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实现水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又次,结合滇池流域实际,在水资源供给能力和需求量、滇池流域水环境容量评价基础上,耦合社会—经济—环境三个层面,用人口规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入湖污染负荷变化及水体水质变化四大指标,对滇池流域的水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指出了现状与安全状态下的差距。在分析滇池流域水生态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对滇池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从四个方面作了重点分析,并运用DEA绩效分析方法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价,找出了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根据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现状,针对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基本框架、补偿标准核算体系、补偿方式、实现途径、效率评价及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以水环境承载力为核心、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积极作用,特别是市场机制在水资源和水环境容量所有权分配中作用的“准市场化滇池治理机制”,以期形成从强调生产和消费“末端”污染治理向强调从源头上、全程治理的长效机制,还提出了与“准市场化滇池治理机制”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张玉蓉,张天力,金栋,陈刚,顾世祥,李科国[10](2016)在《昆明城市防洪联合调度研究》文中提出以昆明城市现有防洪工程为依托,按照充分发挥流域整体调蓄功能的理念,基于洪水预报信息和下游河道水位的实时反馈信息,针对不同洪水量级和区间组合,采用水力学模型对洪水进行了调节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松华坝水库、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盘龙江及滇池的联合防洪调度的运行原则,制定了有效的联合调度方案。同时,对调度运行中的风险防范问题提供了相关参考建议。

二、昆明盘龙江河道现状行洪能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明盘龙江河道现状行洪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协同治理视角下昆明市主城区内涝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城市内涝
        二、治理
        三、城市内涝治理
    第二节 研究理论依据
        一、协同治理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适用性分析
第二章 昆明市主城区内涝治理现状
    第一节 昆明市主城区内涝基本情况
        一、近五年主城区内涝统计
        二、主城区内涝成因
    第二节 昆明市主城区治理内涝的主要部门和职责
        一、昆明市主城区治理内涝的主要部门
        二、昆明市主城区治理内涝各部门的职责
    第三节 昆明市主城区治理内涝的主要措施
        一、畅通滇池“下泄”工程
        二、提升城市内部行洪排涝能力的“中疏”工程
        三、拦截山洪水的“上截”工程
        四、发挥上游水库防洪能力的“高蓄”工程
第三章 昆明市主城区内涝治理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基于昆明市主城区内涝治理的问卷设计
        一、问卷题项设计
        二、问卷发放与收集
        三、问卷统计与分析
    第二节 昆明市政府治理内涝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
        二、城市排水设施日常维护不足
        三、城市内涝预警机制落后
        四、政府与内、外部的协同性缺失
    第三节 昆明市政府治理内涝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规划理念落后缺乏整体性规划
        二、政府各部门间缺乏统筹沟通与协作
        三、内涝治理中市场资金融入基建性不高
        四、内涝治理中公众参与度不高
        五、社区组织未能在内涝治理中发挥作用
第四章 昆明市主城区内涝治理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政府各部门协同联动为主导
        一、建立健全城市内涝社会联动机制
        二、信息共享,提升预警能力
        三、建立制衡制度,保障执行力度
    第二节 政府提高公众参与内涝防治的积极性
        一、提高公众参与城市内涝治理意识
        二、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三、丰富公众参与方式
    第三节 政企合作提高治理效率
        一、引入市场机制外包排水维护和建设
        二、政府购买服务促成合作伙伴关系
    第四节 政府协同社区开展治理合作
        一、政府放宽门槛鼓励社会组织的发展
        二、倡导建立以城市内涝防治为主的志愿者组织
        三、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昆明市主城区内涝治理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昆明市主城区内涝治理访谈提纲
致谢

(2)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对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1.2.2 国内外对农业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的研究
        1.2.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社会经济
        2.1.3 河流水系
    2.2 滇中引水二期工程概况
        2.2.1 工程任务
        2.2.2 工程规模
第3章 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
    3.1 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理论
    3.2 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开发现状
        3.2.1 水资源开发现状
        3.2.2 农业生产水平
        3.2.3 农业用水水平
        3.2.4 存在问题
    3.3 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3.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3.2 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
    4.1 研究方法
        4.1.1 云模型理论
        4.1.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4.2 基于云模型的改进层次分析法赋权
        4.2.1 构建判断矩阵
        4.2.2 计算权重
    4.3 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
        4.3.1 构建云模糊评价矩阵
        4.3.2 模糊综合评价
    4.4 基于云模型的滇中高原经济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4.1 指标体系构建
        4.4.2 评语集云模型表述
        4.4.3 滇中高原经济区评价指标赋权
        4.4.4 基于云模型的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估
    5.1 现状农业节水潜力分析
        5.1.1 农业用户端
        5.1.2 农业供水端
        5.1.3 农业节水潜力分析
    5.2 基于滇中引水工程的水资源配置
        5.2.1 农业发展预测
        5.2.2 种植结构
        5.2.3 农业节水预测
        5.2.4 农业需水预测
        5.2.5 农业供水预测
        5.2.6 滇中引水水资源配置
    5.3 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4 滇中引水对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韧性城市视角下昆明市洪灾防控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现有问题分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及相关理论简述
    第一节 基础概念
        一、韧性
        二、韧性城市
        三、韧性社区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公共治理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章 昆明市洪灾及防控体系现状
    第一节 昆明市地形气候概况
        一、地理概况
        二、气候条件
    第二节 2008-2017年昆明市洪灾损失概况
        一、2008-2017年昆明市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受灾情况
        二、2008-2017年昆明市房屋受灾情况
        三、2008-2017年昆明市主要经济损失情况
        四、2008-2017年昆明市主要经济损失情况
    第三节 昆明市洪灾防控体系现状
        一、防洪工程规划
        二、防洪管理规划
        三、防洪管理规划
第三章 韧性视角下昆明市洪涝防控体系问题
    第一节 城市防洪管理韧性不足
        一、城市排洪管网系统管理混乱
        二、城乡间防洪韧性建设不平衡
        三、城区排洪河道冗余度不高
        四、市政各部门间的协调问题
    第二节 预警和预案系统存在不足
        一、水文监测系统不足
        二、灾害预案体系待完善
    第三节 社区韧性不足
        一、各社区间防洪韧性不平衡
        二、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不高
    第四节 非政府组织力量未得到有效利用
        一、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的机制不完善
        二、非政府组织参与空间狭窄
    第五节 防灾教育不到位,个体韧性发展受限
        一、社区减灾防灾教育问题
        二、城郊区域减灾防灾教育不充分
第四章 韧性视角下洪涝防控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第一节 韧性视角下防洪治理问题分析
        一、政府部门治理目标异化
        二、部门职能配置不到位,权力行使错位
        三、行政体制外部主体的参与和协调存在不足
        四、法治化程度不足,社会管理缺乏合力
    第二节 城区排洪韧性问题分析
        一、快速城市化
        二、规划管理不到位
    第三节 昆明市城郊地区防洪韧性问题分析
        一、农村地区防洪建设不到位
        二、城郊地区的防洪规划不够完善
    第四节 多元治理机制问题分析
        一、非政府组织合法地位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二、非政府组织行动成绩评估有难度
        三、社会治理理念落后
        四、协同机制不完善
        五、缺乏资金和人才
    第五节 社区韧性分析
        一、个体韧性不足
        二、政府对社区自治的认识不足
        三、政府对农村社区的支持力度不大
    第六节 防灾减灾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一、防洪教育供给效率低
        二、防洪教育监督制度不完善
        三、行政人员对于防灾教育认识不足
第五章 韧性视角下昆明市防洪能力提升路径
    第一节 国外建设韧性城市的实践及经验
        一、美国提升城市韧性的探索
        二、英国城市建设策略
        三、日本韧性城市营造经验及启示
    第二节 提高政府防,洪韧性管理水平
        一、从“九龙治水”到“攥拳出击”
        二、完善灾后的心理干预和救援工作
        三、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管控
    第三节 提高城郊地区防洪韧性
        一、建立农村防洪基金
        二、完善城郊地区的防洪规划
    第四节 构建韧性社区
        一、重视社区防洪建设,提高社区韧性水平
        二、重视社区的社会主体地位
        三、完善社区防洪设施和物资储备及相应管理制度
        四、提高社区智能化应用水平
        五、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节 注重防洪知识教育,提高城市居民个体韧性
        一、强化防灾教育的法律地位
        二、明晰监督职责,提高防灾教育服务供给效率
        三、完善社区内防灾教育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滇池流域复合型河流污染成因诊断及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滇池流域概况
        1.1.2 滇池流域污染治理现状
        1.1.3 入湖河流对滇池的作用
        1.1.4 入湖河流治理成效
    1.2 滇池流域入湖河流分类
    1.3 河流评价体系
        1.3.1 河流评价方法
        1.3.2 评价体系的建立
    1.4 复合型河流污染治理技术
        1.4.1 合流制溢流污染治理技术
        1.4.2 城市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1.4.3 河流生态补水深度净化技术
    1.5 问题的提出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宝象河污染现状调查
    2.1 调查范围及方法
        2.1.1 调查范围
        2.1.2 调查方法
    2.2 区域环境现状
        2.2.1 河岸带情况
        2.2.2 植物资源
        2.2.3 水文分析
        2.2.4 河流形态
        2.2.5 水质监测
        2.2.6 水生生物调查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宝象河评价体系的构建与问题诊断
    3.1 河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水文特征
        3.1.2 水质指标
        3.1.3 河岸状况
        3.1.4 河流形态结构
        3.1.5 水生生物
    3.2 新宝象河问题诊断
        3.2.1 上游问题诊断
        3.2.2 中游问题诊断
        3.2.3 下游问题诊断
    3.3 河流污染治理对策分析
        3.3.1 上游河道技术对策
        3.3.2 中游河道技术对策
        3.3.3 下游河道技术对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游城郊河道溢流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4.1 技术模拟方法
        4.1.1 模型简介
        4.1.2 区域概况
        4.1.3 模型参数确定
        4.1.4 颗粒物沉降效率分析
        4.1.5 湿地面积的计算
    4.2 调蓄池-污水处理厂-湿地联动调控模拟
        4.2.1 水质水量的分析
        4.2.2 运行方式的研究
        4.2.3 湿地参数的确定
    4.3 溢流污染治理技术应用效果
        4.3.1 旱季运行效果
        4.3.2 雨季运行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下游城区河道水质改善技术研究与评估
    5.1 研究区域
    5.2 岸带拦截技术评估
        5.2.1 植被浅沟污染拦截技术效果分析
        5.2.2 壁挂式初期雨水拦截技术效果分析
        5.2.3 岸带拦截技术规范
    5.3 “沟-塘-表”生态湿地技术研究
        5.3.1 多级湿地类型的选择
        5.3.2 塘库系统优化参数的研究
        5.3.3 河口湿地技术应用技术效果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水生生物名录(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中国古代陂塘系统及其与城市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背景下人地关系的矛盾
        1.1.2 城市水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3 古代人居科学与智慧的传承使命
        1.1.4 风景园林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深入挖掘古代人居环境营建智慧
        1.2.2 系统阐释古代多元的城—水关系
        1.2.3 构建陂塘系统的研究框架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陂与陂塘
        1.3.2 古代城市与陂塘系统
        1.3.3 人居环境系统、自然系统与支撑系统
    1.4 相关领域研究
        1.4.1 景观与文化:自然—人类系统的辨证思考
        1.4.2 城市与水利:营城理水的思想与实践
        1.4.3 陂塘相关研究
        1.4.4 古籍文献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陂塘系统营建的背景研究
    2.1 思想哲学基础
        2.1.1 农耕文明下的人地思想
        2.1.2 中国传统的自然形胜观
        2.1.3 中国古代的山水审美意识
    2.2 营建意匠基础
        2.2.1 传统农田水利:我国人居营建的基础
        2.2.2 区域水利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地域适应性
        2.2.3 城市水利系统:人工与自然系统交织的集中呈现
3 陂塘系统的概念建构与基本内容
    3.1 陂塘系统的概念与识别
        3.1.1 “陂”与“陂塘”语汇源流考
        3.1.2 现代学科体系中的陂塘
        3.1.3 陂塘概念内涵的系统性
        3.1.4 相似概念辨析
    3.2 陂塘系统的基本内容
        3.2.1 陂塘系统基本功能
        3.2.2 系统结构框架与组成单元
        3.2.3 陂塘系统的管理体系
    3.3 小结
4 中国古代陂塘系统的起源背景与变迁过程
    4.1 思想萌芽期:上古时期
    4.2 初创期:春秋战国时期
    4.3 奠定期:两汉时期
    4.4 曲折建设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4.5 最盛期:隋唐五代时期
    4.6 集中发展期:宋元时期
    4.7 拓展更迭期:明清时期
    4.8 小结
        4.8.1 中国古代陂塘系统的整体发展进程
        4.8.2 中国古代陂塘系统发展的空间特征
        4.8.3 中国古代陂塘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5 中国古代陂塘系统的空间形态特征
    5.1 国土与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
        5.1.1 两淮地区
        5.1.2 江南地区
        5.1.3 西南及其他边陲地区
        5.1.4 小结
    5.2 陂塘系统及其单元的空间形态特征
        5.2.1 陂塘系统的基本空间架构
        5.2.2 陂塘系统的结构单元形态
        5.2.3 陂塘系统的典型空间类型
        5.2.4 陂塘系统的典型复合结构
    5.3 小结
6 中国古代陂塘系统对城市的支撑
    6.1 凭湖而蓄:城市水系调蓄
    6.2 倚湖而守:城市军事防御
    6.3 济河之运:城市漕运调剂
    6.4 构城之景:城市游憩与景观
    6.5 利民之生:城市物产供给
7 中国古代陂塘系统与城市的空间关系
    7.1 “山—陂—城”的基本空间格局
        7.1.1 竖向关系
        7.1.2 平面关系
        7.1.3 古代陂塘系统的择址原则
    7.2 “城—陂”空间关系的类型范式
        7.2.1 城绕陂周、城嵌陂中
        7.2.2 陂城比邻
        7.2.3 城牵离陂
        7.2.4 陂嵌城中
    7.3 小结
8 中国古代陂塘系统与城市风景审美
    8.1 陂塘系统的典型风景范式
        8.1.1 融山合水的自然基底
        8.1.2 各司其职的系统单元
        8.1.3 揽胜抒怀的游赏体系
        8.1.4 渗透互融的世俗空间
        8.1.5 互惠共荣的生产生活
    8.2 陂塘系统与风景集称文化
        8.2.1 城市集称景观中的相关景名
        8.2.2 与陂塘系统相关的集称景观
    8.3 陂塘风景的艺术表达
        8.3.1 诗词歌赋
        8.3.2 山水画作
    8.4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当代价值与发展路径
        9.2.1 陂塘系统的当代价值
        9.2.2 可持续发展策略
    9.3 创新点
    9.4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参考文献
附录 《水经注》中的陂塘经文及注疏

(6)昆明主城现状条件下小洪水防洪调度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盘龙江现状条件下洪水组成情况分析
    1.1 现状条件下洪水组成情况
    1.2 盘龙江河道洪水分析
        1.2.1 洪水标准
        1.2.2 洪水分析成果
2 盘龙江现状条件下洪水调度方案研究
    2.1 调度原则
    2.2 松华坝水库控制下泄过程分析
    2.3 现状条件下盘龙江洪水调度方案拟订
3 结论

(7)滇中引水工程对滇池水质与水环境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滇池概况
    2.1 引言
    2.2 滇池流域概况
    2.3 滇池湖泊特征和水系概况
        2.3.1 湖泊特征
        2.3.2 水系情况
    2.4 滇池湖泊水环境现状
        2.4.1 环境现状
        2.4.2 污染源现状
    2.5 滇池水环境治理现状
        2.5.1 主要治理措施
        2.5.2 取得的初步成效
    2.6 滇池水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滇池水质改善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3.1 引言
    3.2 经济社会发展压力
    3.3 水质改善的压力
    3.4 机遇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规划水平年滇池流域入湖污染负荷预测
    4.1 引言
    4.2 控制指标与目标
    4.3 滇池流域中远期入湖污染负荷削减效果预测
        4.3.1 基于容量总量控制的滇池流域中远期水污染治理方案
        4.3.2 滇池流域污染负荷入湖量估计与预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滇中引水工程对滇池水质改善的影响
    5.1 引言
    5.2 滇中引水工程对滇池补水总体情况
    5.3 滇中引水工程对滇池水质改善的影响
        5.3.1 滇中引水工程生态补水方案设计
        5.3.2 生态补水入湖过程设计
        5.3.3 滇中引水对湖区水质改善效果预测
    5.4 中长期水污染防治措施下滇池水质目标可达性分析
        5.4.1 2030年滇中引水后滇池水质预测及水质目标可达性
        5.4.2 2040年滇中引水后滇池水质预测及水质目标可达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云南昆明市公园绿地雨水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问题与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1.1.2 城市公园绿地用水与城市缺水之间的矛盾
        1.1.3 从海绵城市角度对公园绿地雨水管理的思考
        1.1.4 昆明市水资源状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
        2.1.1 公园绿地
        2.1.2 雨水管理
        2.1.3 公园绿地雨水管理
        2.1.4 策略
    2.2 雨水管理相关理论
        2.2.1 分流理论
        2.2.2 艺术化的雨水管理理论
    2.3 国内外雨水管理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小结
第三章 昆明市公园绿地雨水管理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3.1 昆明市自然地理基本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
        3.1.4 水文
    3.2 昆明市公园绿地基本概况及雨水管理现状
        3.2.1 建设历程
        3.2.2 规划布局
        3.2.3 公园绿地用水分析
        3.2.4 公园绿地雨水管理现状
    3.3 昆明市公园绿地进行雨水管理的必要性
        3.3.1 水资源角度
        3.3.2 水污染角度
        3.3.3 雨洪灾害角度
        3.3.4 公园绿地角度
    3.4 昆明市公园绿地中雨水管理的可行性
        3.4.1 公园绿地具有雨水管理的天然优势
        3.4.2 昆明市公园绿地雨水管理技术可行性
        3.4.3 昆明城市雨水利用实践
        3.4.4 昆明城市雨水利用政策支持
    小结
第四章 昆明市公园绿地基本特性分析及雨水管理策略研究
    4.1 昆明市雨水资源利用潜力分析
        4.1.1 昆明市降雨特性分析
        4.1.2 昆明市蒸发特性分析
        4.1.3 昆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潜力
    4.2 主要土壤类型和渗透能力分析
        4.2.1 研究方法
        4.2.2 样地选择
        4.2.3 实验方法
        4.2.4 分析结果
    4.3 植物对降雨的截留效益分析
        4.3.1 样地选择
        4.3.2 研究结果分析
    4.4 昆明市公园绿地雨水管理目标
        4.4.1 增加雨水下渗,涵养地下水
        4.4.2 延缓暴雨洪峰,控制径流总量
        4.4.3 滞留初期雨水,减少面源污染
        4.4.4 收集雨水资源,提供公园用水
    4.5 昆明市公园绿地雨水管理策略
        4.5.1 模拟自然,提高雨水渗透利用
        4.5.2 分散式雨水管理
        4.5.3 艺术化雨水管理
        4.5.4 借鉴经验实地运用
        4.5.5 加强规划立法与政府政策
    小结
第五章 昆明市雨水管理策略在大观公园中的运用
    5.1 大观公园概况
        5.1.1 公园区位与范围
        5.1.2 大观公园现状
        5.1.3 公园中存在的问题
    5.2 大观公园雨水资源利用量
        5.2.1 年均雨水资源量
        5.2.2 大观公园水面蒸发量
        5.2.3 大观公园绿地用水情况
    5.3 大观公园雨水管理方案
        5.3.1 雨水管理基本思路
        5.3.2 总体方案
        5.3.3 公园主要集雨设施位置选择
    5.4 雨水管理策略在大观公园中的运用
        5.4.1 模拟自然,增加雨水下渗
        5.4.2 分散式雨水管理
        5.4.3 艺术化雨水管理设施
    5.5 预期效果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期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关于流域生态补偿的内涵
        1.2.2 关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
        1.2.3 关于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1.6.1 主要创新
        1.6.2 不足
    1.7 小结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水环境、承载力与水环境承载力
        2.1.2 流域及流域生态系统
        2.1.3 流域生态补偿
        2.1.4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2.2 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
        2.2.1 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
        2.2.2 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流动性分析
        2.2.3 科斯定理和庇古手段在流域生态补偿中的运用
        2.2.4 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
        2.2.5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3 水环境承载力理论与实践
        2.3.1 水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基础
        2.3.2 水环境承载力的实践
        2.3.3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4 小结
3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3.1 流域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3.1.1 生态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原则
        3.1.2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原则
        3.1.3 价值转移原则
        3.1.4 公平原则
        3.1.5 政府引导市场调控的原则
    3.2 流域生态补偿类型及主客体
        3.2.1 流域生态补偿的类型
        3.2.2 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
        3.2.3 流域生态补偿的客体
    3.3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
        3.3.1 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成本
        3.3.2 流域生态收益与补偿标准
        3.3.3 实践中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
    3.4 流域生态补偿方式
        3.4.1 政府补偿方式
        3.4.2 市场化生态补偿
        3.4.3 准市场化生态补偿
    3.5 流域生态补偿的资金渠道
    3.6 流域生态补偿绩效评价
    3.7 小结
4 水环境承载力分析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
    4.1 水环境承载力有关问题分析
        4.1.1 水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外延
        4.1.2 水环境承载力与水环境容量、水资源承载力关系
        4.1.3 水生态系统构成
        4.1.4 水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征
    4.2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的具体内容
    4.3 构建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
        4.3.1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的作用及流程
        4.3.2 影响水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因素
        4.3.3 对水环境承载力的评价
    4.4 水环境承载力与流域社会经济的关系及作用机理
        4.4.1 水环境承载力与流域社会经济是一对矛盾综合体
        4.4.2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承载力的作用机理
    4.5 水环境承载力对流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4.6 小结
5 以水环境承载力为依据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5.1 水环境保护是流域生态补偿的重点领域
    5.2 水环境承载力是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依据
        5.2.1 水环境承载力为流域生态补偿提供理论基础
        5.2.2 水环境承载力是确定流域生态补偿范围和层次的重要依据
        5.2.3 水环境承载力为流域生态补偿提供技术支撑
        5.2.4 水环境承载力的特性影响流域生态补偿的方式和途径
    5.3 流域生态补偿是水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5.4 构建以水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5.4.1 确定流域生态补偿范围、主客体
        5.4.2 构建准市场化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
        5.4.3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体系
    5.5 小结
6 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其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6.1 滇池流域水资源及其分布
        6.1.1 自然概况
        6.1.2 水文水系、水库
        6.1.3 水体功能
    6.2 滇池流域水资源供给能力及需求量
        6.2.1 滇池流域水资源量
        6.2.2 滇池流域水资源需求量
    6.3 滇池流域水环境容量评价
        6.3.1 入湖河流水环境容量
        6.3.2 滇池湖体水环境容量
        6.3.3 滇池流域污染负荷状况及湖滨带的消纳能力分析
        6.3.4 以松华坝为代表的水源区水环境容量
    6.4 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及结果分析
        6.4.1 指标体系法评价及其结果分析
        6.4.2 综合表征法评价结果分析
    6.5 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6.5.1 水环境承载力对滇池流域人口规模的制约
        6.5.2 滇池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6.5.3 滇池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入湖污染负荷的影响
        6.5.4 滇池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滇池水体水质的影响
    6.6 小结
7 滇池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及绩效评价
    7.1 滇池流域水生态问题及其成因
        7.1.1 滇池流域主要水生态问题
        7.1.2 滇池水生态问题的成因
        7.1.3 滇池流域水生态问题治理的难点
    7.2 滇池流域生态补偿实践
        7.2.1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实践
        7.2.2 以松华坝为代表的水源地生态补偿实践
        7.2.3 滇池湖滨生态区生态补偿实践
        7.2.4 入滇河道生态补偿实践
    7.3 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
        7.3.1 政策绩效评估方法
        7.3.2 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综合绩效评估
    7.4 滇池流域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7.4.1 补偿范围和利益相关者不清晰
        7.4.2 补偿方式和资金来源单一
        7.4.3 补偿标准和实现形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7.4.4 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还未形成
    7.5 小结
8 构建适应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生态补偿机制
    8.1 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8.1.1 滇池流域生态补偿的范围
        8.1.2 滇池流域生态补偿的类型
        8.1.3 滇池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对象
    8.2 滇池流域“准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
        8.2.1 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体系
        8.2.2 滇池流域生态补偿实现途径选择
    8.3 滇池流域生态补偿的实现形式
    8.4 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运行效率评价
        8.4.1 目标状态下的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及系统协调度分析
        8.4.2 生态补偿对流域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
    8.5 完善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保障
    8.6 小结
9 主要结论及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建议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昆明城市防洪联合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研究区域概况
3 防洪联合调度
    3.1 联合调度的基本准则
    3.2 水力学模型的建立
    3.3 洪水调度分析
        3.3.1 滇池
        3.3.2 盘龙江
        3.3.3 松华坝水库
        3.3.4 调度方案的确定及应对措施
4 结语

四、昆明盘龙江河道现状行洪能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协同治理视角下昆明市主城区内涝治理研究[D]. 周寰.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D]. 朱赟.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韧性城市视角下昆明市洪灾防控体系优化研究[D]. 富禹豪.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滇池流域复合型河流污染成因诊断及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D]. 金竹静.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中国古代陂塘系统及其与城市的关系研究[D]. 王曦月.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昆明主城现状条件下小洪水防洪调度方案研究[J]. 崔松云,肖林,董盛明,李显鸿.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9(01)
  • [7]滇中引水工程对滇池水质与水环境改善研究[D]. 凌书勤.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8]云南昆明市公园绿地雨水管理策略研究[D]. 邹雨玲. 苏州大学, 2017(05)
  • [9]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陈自娟. 云南大学, 2016(04)
  • [10]昆明城市防洪联合调度研究[J]. 张玉蓉,张天力,金栋,陈刚,顾世祥,李科国.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6(08)

标签:;  ;  ;  ;  ;  

昆明市盘龙江现状洪水承载能力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