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评价

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评价

王家惠(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内江641100)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8-034-02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早期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得出结论:早期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心境障碍,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卒中心境障碍心理干预康复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躯体疾病之一,常伴有情感症状、常见焦虑和抑郁。国内外研究证实[1],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会对卒中预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笔者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40例住院脑卒中伴焦虑抑郁患者实施了为期4w的早期综合性心理干预,并进行了对照研究,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86例,入组标准:(1)首次发生脑卒中,经临床颅脑CT/MRI证实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同时符合CCMD-3器质性抑郁和器质性焦虑发作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躯体状况基本稳定后,病程在2w以上的恢复期患者,患者意识清晰,检查合作;(4)脑卒中后2w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障碍;(5)焦虑自评量表评分≥42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8分。排除标准:昏迷、失话、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病情较重不能接受访谈者,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既往有精神病病史,调查前3个月内应用抗抑郁剂及抗精神病药者。

经筛选同时符合CCMD-3抑郁和焦虑障碍诊断标准者8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干预组(康复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康复组男33例,女7例,年龄41-72岁,平均(64.3±9.1)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3例,小学~高中(中专)19例,文盲8例。卒中类型:脑梗死26例,脑出血6例,腔隙梗死8例;对照组男32例,女8例,年龄42-71岁,平均(63.6±8.7)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1例,小学~高中(中专)20例,文盲9例。卒中类型:脑梗死28例,脑出血8例,腔隙梗死6例。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卒中部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脑血管病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所有患者在躯体状况基本稳定1w,病程在2w以上入组,入组后,对照组给予一般(支持性)心理护理[2],康复组则给予综合性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挖掘患者健康潜力根据健康信念模式的原则和理论制订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每周二、四下午定时由健康教育护士对各病房患者集中进行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详细向患者讲解有关脑血管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药物治疗,心理卫生基本知识,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健康及其标准、学会如何调节情绪等心理调护知识,强化处理应激的能力。减少自责、悲观失望,保持恰当的期望值。引导患者把病情好转与健康教育的各种方法联系起来。鼓励患者将烦恼、苦衷向护士、亲朋好友倾诉,使郁闷的情绪得以发泄,以便及时获得护士的心理疏导和别人的同情与安慰。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人手一本。在健康信念模式的教育中,注重挖掘患者保健的潜力,让每一位患者相信自己身上存在着极大的康复潜力,从而充分加以利用、发扬,主观上作出重新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因为精神萎靡不振的患者总是自我扼杀这种潜在资源。心身疾病发生可以说与适应不良有关。而适应不是静止的、被动的。为此,护士真诚地向患者说明病情,而不是单纯的安慰。利用讲解现实社会生活中大量自我效能的积极事例激发患者的学习动机、生活勇气和力量。

1.2.2音乐治疗具体方法是,患者半卧或平卧,坐位亦可,要求全身放松,以患者不同适当掌握。听音乐时轻闭双眼。同时,由经过培训的健康教育护士给予背景诱导。2w为1个疗程。

1.2.3焦点式心理护理(1)开放式;(2)启发式;(3)讨论式。

1.2.4家庭情感支持疗法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干预来消除患者不良心理问题,减少高情感表达。在家庭治疗的实施过程中,重视患者家属、亲友对患者心理的作用,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个人处于大小群体(系统)叠套的范围内,家庭就是其中的一个系统,成员之间在心身上相互影响着。另外,在家庭治疗的过程中,还让家庭成员,特别是一级亲属与患者面谈,单位领导尽可能参与,以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安定其情绪。指导家属学习有关疾病知识及防复发的常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人际互动关系。同时和患者家属一起进行心理治疗,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指导他们解决日常生活难题的应付能力和化解问题的能力,想方设法帮助家庭成员减少家庭内各种应激源,避免和消除不良情绪和心理的出现。

1.2.5温情护理主要措施是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消除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的各种住院因素;护士实施规范化服务和人性化护理。

1.3评定工具(1)抑郁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由Zung于1965年编制,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序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含有20个条目,分为1、2、3、4四级评分法,指数范围为0.25-1.0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重,该量表能有效地反映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2)焦虑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由Zung于1971年编制,含有20个条目,分为1、2、3、4四级评分法,用于评定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该量表效度好,能较准确地反映有焦虑倾向的精神病患者的主观感受。(3)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该量表主要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14项内容。评分分为4级,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Brunnstrom评分标准。各量表由两名神经科和精神科医师进行全部量表评定,正式施测前进行一致性培训,一致性Kappa值为0.87-0.94。所有被测试者分别于入组时、2w、4w进行量表测查。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t检验。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结果比较(表1)

表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结果比较(分,x-±s)

注: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CL-90评定结果比较(表2)

表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CL-90各因子分结果比较(分,x-±s)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①P<0.01。

2.3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状态评分结果(表3)

表3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状态评分结果比较(分,x-±s)

注: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①P<0.01。

3讨论

3.1心境障碍是脑卒中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身心康复有极大的影响脑卒中是伴随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的疾病,时刻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而漫长的康复过程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文献报道,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状态会严重影响神经功能的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3.2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心境障碍,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PS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神经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因素有关。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是治疗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帮助病人分析病因,消除疑虑、提高信心,而且能帮助病人增强心理应对能力,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脑卒中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心境障碍和心理问题,如不及时地进行干预和调适,将对患者的康复有负面影响,早期及时进行综合性心理干预能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正确的认知,同时又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对患者的康复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周盛年,于会艳,刘黎青,等.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2):154-156.

[2]沈渔.精神病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25.

标签:;  ;  ;  

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