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叙事研究

动画叙事研究

论文摘要

动画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播景观与艺术形式,它从诞生就带有表意性,从动画的起源与发展中,可以发现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使用运动图像叙述故事,表达信息,动画叙事的发展是建立在漫画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的。文学叙事学与电影叙事学只是叙事学的一部分,叙事学理应考虑其他视觉艺术和形象表现的叙事学发展,从语式叙事学的角度对研究动画的叙事性就展现出其重要意义。动画作品的叙事性,从麦茨提出的五条识别叙事的标准中可以看出,动画与文学、电影一样,是一个完成的话语,是双重化的时间段落将事件非现实化,是运用特殊的叙事符号讲述故事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不同的是,动画叙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从绘制性、幻象性、运动性、电影思维性以及幽默性中表现出来。动画在叙事中形成了特殊的表达模式,它是用图像形式表现象征意义的艺术符号,它既似象征性符号那般“表现情感”,也如结构主义符号般“陈述世界”,传播着创作者的观点与影片的信息,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叙事功能与特点的符号表意体系。对动画的叙事时间进行关照,可知它突破了其它叙事体的复杂时序结构,注重运用自身的具象化图像重塑叙事时间,使叙事时间的伸缩与停顿呈现唯美、幽默而夸张的叙事特征。对动画的叙事空间进行考察,可知其画面空间主要由图像塑造。线条、色彩或光影等符号元素的造型表意与象征喻示,为其叙事提供了某种寓意与语气调子,在单幅图像上也能叙事,在多幅图像的组接中又类似于电影叙事中镜头调度的画面,形成多视距、多视点的图像场景,呈现假定性和唯美性的叙事特征。而从非直观视觉性的想象角度来看,其画外空间则由声音来表现,通过对声音的联想,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视觉空间,暗示、强化甚至塑造空间,构筑声音的空间叙事性。在对《千寻千寻》的受众接受与叙事分析中,可以发现受众在接受过程中表现出几种心理机制,而其叙事符号、时空以及风格特色正是满足了受众的心理特质,才取得了叙事艺术的成功。由此,我国动画应借鉴它在叙事符号造型上的精美与叙事时空的人文内涵与娱乐性,放眼世界挖掘富有想象力的题材,注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与音响效果相互融合,展现动画对梦幻感与节奏感的独特表现力,叙述最为瑰丽的视听奇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动画叙事概说
  • 2.1 动画的内涵、起源与发展
  • 2.2 动画与叙事
  • 2.2.1 叙事与叙事学
  • 2.2.2 动画的叙事性
  • 2.2.3 动画叙事的特征
  • 第3章 动画叙事的基础——叙事符号分析
  • 3.1 符号与符号学
  • 3.2 动画的叙事符号分析
  • 3.2.1 文字符号
  • 3.2.2 镜头符号
  • 3.2.3 绘制符号
  • 3.2.4 声音符号
  • 第4章 动画叙事的时间与空间
  • 4.1 叙事时间
  • 4.1.1 时序
  • 4.1.2 时距
  • 4.1.3 时频
  • 4.2 叙事空间
  • 4.2.1 画面空间
  • 4.2.2 画外空间
  • 第5章 动画叙事接受与我国动画的发展分析
  • 5.1 动画受众的接受心理与《千与千寻》的叙事分析
  • 5.2 对我国动画发展的启示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动画叙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