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

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

一、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论文文献综述)

沙家强[1](2022)在《新文科背景下学科美育交叉融合的内在理路与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新文科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间打通融合,注重人文精神价值引领、现代技术运用、创新人才的培养,最终助推现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当前,高校美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新文科理念滞后,美育模式单一,美育知识价值引领不足,教育改革创新不到位等。高校美育实施的有效路径最终应挖掘蕴含课程的美学美育元素,向课堂要质量。即从注重新文科理念更新、稳步推进课程美育、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引进现代技术与美育教育深度融合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学科美育交叉融合的育人成效。

刘丽琼,王强,谢文美,周凤娟,赵小荣[2](2022)在《课程思政全覆盖下的医学遗传学教学实践》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思政是依托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课程组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深挖德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渲染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普及法制知识、加强品德修养、培养思辨意识,以科学研究为载体,夯实职业素养、提升创新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和临床应用巩固医学生的初心使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切实做到了"教书"与"育人"同行并重,全面提升了学生思想认识、品德修养和专业能力。

孙慧明[3](2021)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哲学蕴涵》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思政建设蕴涵着唯物论思想,体现了世界物质性原理以及尊重规侓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原理。这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思政教育和专业课之间的"两张皮"问题;尊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学生成长三大规律与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课程思政建设蕴涵着辩证法思想,体现了矛盾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普遍联系和系统论观点。这要求处理好共性和个性问题,避免一刀切;处理好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课程思政建设蕴涵着认识运动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认识水平。课程思政建设蕴涵着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切实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斯日古冷,王妍,王永庆,吴桂兰,李宏芳[4](2021)在《基于5W1H分析法的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以微积分教学为例》文中认为课程思政是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是个庞大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问题。需要全员、全程、全课程形成全局育人合力,才能够落实并实现课程思政要求与任务。本文从5W的视角,讨论了课程思政的内涵、重要性和目的、主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教学时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数学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难点,以微积分课程为例,重点讨论了微积分课程思政的方法与路径,构建了"金字塔形"育人模式,开发了"三性三模块"的模块化教学资源,创设了"五lian环"教学流程,建立了"多维度、多主体、全过程"评价体系。

郑艳菊[5](2021)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不仅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德法兼修型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法治教育都是以显性教育为主导,通过思政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组织生活等渠道进行理论灌输、知识普及和信念引导。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我国法治建设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新实践所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单一、形态刻板、教育过程中缺乏切身体验和情感特质等原因,单一的显性法治教育途径已很难满足我国法治建设的需要和学生学习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渐增多,学习资源的广泛通达和无限可复制性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而变得更加非正式、个人化和无处不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是一项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由于其具有潜隐性、非正式性和非智性等特征,隐性法治教育能够有效避免大学生对单一说教的显性法治教育的抵触心理,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下融入到创设的教育情境之中,不带任何偏见与抵触地跟随教育者一起求索探究并达到教育的意向之地。相比于显性法治教育,隐性法治教育更能激发大学生的法治情感,同时也更符合大学生青年阶段的心理特点,可以使他们对法治精神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探索”,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树立对法治的认同和信仰。实践中,人们虽然认识到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在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引入了隐性教育的因素,但由于人们对隐性法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尚有不足,因而还存在隐性法治教育理念缺失、隐性教育情境创设不足、系统协同性不强等各种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实施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阻碍。法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灵,其最终目标是使人们形成对法治的认同、尊崇和信仰。不论是思想的改变,还是法治素养的提高,都不是靠简单的强制性手段所能实现的。只有充分发挥隐性法治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与显性法治教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立体性和完整性。把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了解其要素的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的中心议题。从整体来看,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运行的、丰富多彩的系统生态系统。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思想的教育和引导过程,也是一个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需要兼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隐性知识转移渠道两个方面。通过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过程机制进行讨论,同时借助SPSS理论分析工具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隐性法治知识的感知有用性、教育介体的感知易用性、大学生自身的内隐学习能力和绩效预期、外在的社会环境等都对大学生本身的主观学习意愿和法治行为意愿产生正相关的影响。这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参考和启示。构建全方位的法治浸染体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教育的感染和熏陶是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在基于现实问题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发展理路,即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坚持法治教育和个人需求相统一,坚持以显性教育为主导、显隐教育相结合,以“三全育人”为路径、构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立体化“场域”,以“铸魂育人”为目标、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在具体实践举措上,文章认为应在“以生为本”、“滴灌式”教育和协同化育人等教育原则指导下,通过开发教育载体、创设教育情境、强化制度实践、优化社会环境等措施,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激发大学生正向法治情感,内化法治引领,从而树立起大学生尊法守法的法治思维和意识。同时,应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掌握主动权、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管理权、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把握话语权等强化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组织保障,从而全方位构建其面向生活、面向实践、面向大学生实际需求的隐性法治教育场域,实现国家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政治文化与日常生活等多维沟通的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格局。

黄晓玲[6](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形成机制的学校课程实施路径创新》文中研究说明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个体活动中通过多种要素、环境和途径综合作用形成的,课程实施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基于核心素养形成的多维互动机制,课程实施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交往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多种途径的独特功能,进一步加强发展指导激发学习动力,突出学科本质发展高阶思维,重视实践活动促进经验转化,加强课程整合提升通用素养,协同家校社提升必备品格。

陈运普,贾楠,戴阳[7](2021)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守正与创新》文中研究说明守正与创新是新时代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原则。守正,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马工程"教材为主阵地、课堂为主渠道,旗帜鲜明地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姓"马"属"社"的学科属性。创新,即围绕着教学内容如何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过程中:在教学形式上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上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在教学评价上构建综合性评价体系。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创新,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力,在创新过程中杜绝庸俗化倾向,加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基。总之,要通过守正创新,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力、活力、合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

田利红[8](2021)在《“立德树人”导向下秘书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文中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源于上海课程改革的"学科德育"理念。

陈红心[9](2021)在《论新时代“思政课”课堂教学面临的师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用足、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实施效果却可以进一步提高。根源在于"重教学设施硬件建设、轻师资队伍软件建设"的办学思路出了偏差,既违背"以教师为本"的办学规律,又脱离教师是影响"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的真正因素这一客观实际。"思政课"课堂教学面临着主渠道作用式微、地位不保的危险。以史为鉴,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是解决困扰"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问题的根本之道。

杨山林[10](2021)在《公安学科课程思政:特殊性、着力点及实施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公安学科课程思政有自身的特殊性:公安学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突出的社会性、生动的创新性、蕴含思政元素的丰富性和教育主体身份的多重性等特点。基于公安学科课程思政的特殊性,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应重点关注价值引领、寓德于教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三个着力点,从观念形成、资源挖掘、能力提升和协同机制建立上下功夫,形成思政意识自觉化,构建课程思政目标共同体;促进思政内容体系化,构建课程思政资源共同体;推进教学方式多元化,构建课程思政能力共同体;实现育人格局立体化,构建课程思政协作共同体,以推动公安学科课程思政在共同体建设中实现最优效果。

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论文提纲范文)

(1)新文科背景下学科美育交叉融合的内在理路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文科的提出与育人机制的创新
    (一)新文科提出的背景及特征
    (二)新文科建设与高等教育改革育人的突破
二、新文科背景下学科美育实施的内在理路
    (一)新文科建设与学科美育交叉融合的可能性
    (二)学科美育交叉融合的基本内在理路
三、新文科背景下美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文科理念滞后,学科美育人才培养体系未能健全
    (二)美育模式单一,未能在跨学科中深入推进课程美育
    (三)美育知识价值引领不足,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四)教学改革创新不到位,现代技术与美育教育未能实现深度融合
四、新文科背景下学科美育交叉融通的实践探索
    (一)积极以新文科理念创新美育教育,做好美育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二)主动跨界融合,稳步推进课程美育
    (三)注重美育知识的价值引领,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
    (四)注重教改创新,加强现代技术在美育教育中的融合

(2)课程思政全覆盖下的医学遗传学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
    (一)渲染爱国情怀
    (二)增强民族自信
    (三)普及法制知识
    (四)强化品德修养
    (五)强化职业认同
    (六)培养思辨意识
二、以科学研究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
    (一)夯实职业素养
    (二)提升创新能力
    (三)培养科研思维
三、在社会实践中巩固初心使命
四、通过临床应用提升岗位能力
五、结束语

(3)课程思政建设的哲学蕴涵(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思政建设蕴涵着唯物论思想
    (一)体现了世界物质性原理
    (二)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侓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二、课程思政建设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一)体现了矛盾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
    (二)体现了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三)体现了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系统的观点
三、课程思政建设蕴涵着认识运动基本规律
四、课程思政建设蕴涵着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4)基于5W1H分析法的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以微积分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5W视角下的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What)——全员全课程形成育人合力
    (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目的(Why)——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课程思政的主力军(Who)——全体教师
    (四)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和主渠道(Where)——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
    (五)课程思政的教学时机(When)——全过程
二、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难点
    (一)数学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有待提升
    (二)缺乏系统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三)高职数学概念背后道理的通俗化
三、课程思政的方法与路径 (How)
    (一)构建以立德树人为终极目标的“金字塔形”育人模式
        1.塔底:微积分课程思政的起点
        2.塔身: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
        3.塔顶:达成终极教学目标
    (二)开发模块化教学资源,寻求微积分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协同点
    (三)优化教学设计,创设“五lian环”教学流程
    (四)创新教学评价,构建多维度、多主体、全过程评价体系

(5)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隐性法治教育的概念、特征与定位
    2.1 隐性法治教育的相关概念辨析
        2.1.1 法治教育
        2.1.2 显性法治教育
        2.1.3 隐性法治教育
    2.2 隐性法治教育的特征与功能
        2.2.1 潜隐性及其渗透功能
        2.2.2 非正式性及其弥散功能
        2.2.3 非智性及其陶冶功能
        2.2.4 渐进性及其持久化功能
    2.3 辩证认识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
        2.3.1 科学把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定位认识取向
        2.3.2 辩证把握隐性法治教育与显性法治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3.1.1 意识形态理论
        3.1.2 实践认识理论
        3.1.3 文艺理论
    3.2 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3.2.1 接受理论
        3.2.2 自我教育理论
        3.2.3 感染教育理论
        3.2.4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3.2.5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
    3.3 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
        3.3.1 缄默知识理论
        3.3.2 潜意识理论
        3.3.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3.4 隐性课程理论
第四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实背景与现状分析
    4.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实背景
        4.1.1 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教育环境复杂化
        4.1.2 现代化变革所带来的空间拓展化
        4.1.3 法治化发展所带来的法治教育需求内生化
        4.1.4 高等教育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显隐教育协同化
    4.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状调查
        4.2.1 调查概况
        4.2.2 调查结果
    4.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4.3.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与学生学习需求不对接
        4.3.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
        4.3.3 人们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认识不充分
第五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机制
    5.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要素构成
        5.1.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主体
        5.1.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客体
        5.1.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介体
        5.1.4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环体
    5.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分析
        5.2.1 知识转移过程分析
        5.2.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知识转移过程
    5.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5.3.1 理论框架
        5.3.2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5.3.3 数据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六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6.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发展理路
        6.1.1 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坚持法治教育和个人需求相统一
        6.1.2 以“显隐结合”为原则,坚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相统一
        6.1.3 以“三全育人”为路径,构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立体化“场域”
        6.1.4 以“铸魂育人”为目标,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
    6.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教育原则
        6.2.1 “以生为本”的原则
        6.2.2 “滴灌式”教育原则
        6.2.3 协同化育人原则
    6.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施举措
        6.3.1 开发教育载体,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空间
        6.3.2 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大学生的美好法治情感
        6.3.3 强化制度实践,内化法治价值引领
        6.3.4 优化社会环境,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6.4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6.4.1 建立项目化运行机制,为供需双方的空间交汇提供制度保障
        6.4.2 打造智慧教育系统,实现多重法治教育空间的协同
        6.4.3 发掘社会资源,形成多方资源的良性互动
    6.5 强化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保障措施
        6.5.1 掌握主动权
        6.5.2 明确管理权
        6.5.3 把握话语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核心素养形成机制的学校课程实施路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核心素养形成机制与课程实施
    (一)核心素养形成的多维互动机制
    (二)课程实施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
二、基于核心素养形成机制的课程实施路径
    (一)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
    (二)实践活动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
    (三)交往学习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
    (四)自主学习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维度
三、促进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实施创新
    (一)加强发展指导激发学习动力
    (二)突出学科本质发展高阶思维
    (三)重视实践活动促进经验转化
    (四)加强课程整合提升通用素养
    (五)协同家校社提升必备品格

(7)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守正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守正”
    1.守根本——马克思主义理论
    2.守阵地——“马工程”教材
    3.守渠道——课堂教学
    4.守属性——姓“马”属“社”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创新”
    1.教学内容创新——化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
    2.教学形式创新——开拓“思政+”延伸课堂协同教学
    3.评价体系创新——立足政治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守正创新的“三个向度”
    1.守正要有“定力”
    2.创新要有“活力”
    3.守正创新要有“合力”

(8)“立德树人”导向下秘书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注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二、坚持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用多元评价体现课程效果,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精神
三、秘书实务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及困惑

(10)公安学科课程思政:特殊性、着力点及实施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安学科课程思政的特殊性
    (一)公安学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二)公安学科具有突出的社会性
    (三)公安学科具有生动的创新性
    (四)公安学科具有蕴含思政元素的丰富性
    (五)公安学科具有教育主体身份的多重性
二、公安学科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一)价值引领,着力于从人民警察角色使命角度进行课程思政
    (二)寓德于教,着力于在公安专业课堂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
    (三)学生本位,着力于改革创新中推动课程思政
三、公安学科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形成思政意识自觉化,构建课程思政目标共同体
        1.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思政意识。
        2.要科学设计思政目标,形成不同专业育人目标体系。
        3.要积极引导,促进教学组织形成观念共识。
    (二)促进思政内容体系化,构建课程思政资源共同体
    (三)推进教学方式多元化,构建课程思政能力共同体
        1.改革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教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能力。
        2.探索多元有机融入方式。
        3.推动“三个课堂”形成育人合力。
    (四)实现育人格局立体化,构建课程思政协作共同体
        1.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2.建立联动保障机制。
        3.优化考评机制。

四、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文科背景下学科美育交叉融合的内在理路与实践探索[J]. 沙家强.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03)
  • [2]课程思政全覆盖下的医学遗传学教学实践[J]. 刘丽琼,王强,谢文美,周凤娟,赵小荣. 高教学刊, 2022(02)
  • [3]课程思政建设的哲学蕴涵[J]. 孙慧明. 学术探索, 2021
  • [4]基于5W1H分析法的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以微积分教学为例[J]. 斯日古冷,王妍,王永庆,吴桂兰,李宏芳.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1(04)
  • [5]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D]. 郑艳菊. 河北大学, 2021
  • [6]基于核心素养形成机制的学校课程实施路径创新[J]. 黄晓玲. 教育导刊, 2021(11)
  • [7]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守正与创新[J]. 陈运普,贾楠,戴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6)
  • [8]“立德树人”导向下秘书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J]. 田利红. 秘书之友, 2021(11)
  • [9]论新时代“思政课”课堂教学面临的师资问题与对策[J]. 陈红心. 嘉应学院学报, 2021(05)
  • [10]公安学科课程思政:特殊性、着力点及实施路径[J]. 杨山林.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1(05)

标签:;  ;  ;  ;  ;  

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