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审计委员会履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我国审计委员会履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审计委员会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机构从2002年引入我国以来已经经历了八年的发展。审计委员会制度起源于美国,形成的原因是应对当时美国企业存在的财务舞弊问题,该制度在欧美地区发展的很好。在审计委员会制度已经建立并发展了六十多年后我国引入了审计委员会制度,目的是应对国内日益扩大的资本市场中出现的财务舞弊问题。审计委员会制度从美国兴起以后经历了多次变革,被许多国家引用,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其对公司治理确实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审计委员会制度对公司财务活动起到了监督的作用,但是在审计委员会制度高度发达的美国财务弊案仍然时有发生,其中也不乏震惊世界的大案。每次出现大的财务舞弊丑闻,相关机构都会发起修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范围的运动,这也成为审计委员会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注入新鲜血液的强大动力。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委员会制度遏制了更多弊案的发生,为世界各国公司治理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因此,许多国家纷纷建立起审计委员会制度,并根据本国的国情加以改造利用。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蓬勃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搞市场经济尚缺乏实践经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是一种快捷方式。审计委员会制度已经在西方发达资本市场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的整个过程,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但是对审计委员会制度我们应该因地制宜的加以改造,防止南橘北枳的情况发生,引他山之石攻玉。从审计委员会制度形成以后就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审计委员会在国外发展的历史已有七十多年,对审计委员会的研究涉及各个方面,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有分歧。尽管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不足十年,我国的学者也对审计委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提供的资料分析审计委员会在我国的现实情况。尽管学者们做了大量研究,但是重要的研究都形成于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刚刚建立的三四年间。一种制度发挥作用是需要时间的,以往的研究缺乏足够的样本数据支持。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并不是强制性建立的,没有相关的法律进行规范,但是为了迎合证券监管部门的要求,上市公司除ST公司及部分建立了与审计委员会有相似功能的委员会的公司外都已建立了审计委员会。现有的研究成果集中于研究是否应该成立审计委员会,哪些因素会影响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等。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建立了审计委员会,问题的症结点不再是是否应该建立审计委员会而是审计委员会建立后是否发挥了作用。审计委员会是否发挥作用,最直观的考查方法就是研究审计委员会是否履行了其基本职能。本文以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为框架对审计委员会的履职有效性加以研究。审计委员会的职能有很多,笔者把其职能划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审计委员会监督职能、沟通职能、报告职能。本文以这三个部分为框架建立假设及模型对审计委员会的履职有效性加以检验。现在审计委员会在我国已有近八年的发展过程,所以在资料选择方面笔者认为可以选取一个较长时间段作为研究的范围。本文分为六大部分,首先介绍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兴起及发展的过程,使读者对审计委员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介绍各个国家对于审计委员会职能的不同规定,得出审计委员会应该具有的职能。随后总结出审计委员会发挥其职能的必要条件。在上述的基础上,对审计委员会履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设计,建立基本假设和统计模型。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使审计委员会履职更为有效的相关建议。实证部分的设计、检验是本文的重点。该部分是根据上述审计委员会基本职能所分三个部分分别建立假设和模型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的CSMAR数据库和深圳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考评数据。第一部分从监督职能角度研究审计委员会履职有效性。文中以公司财务重述情况作为内部控制状况的替代变量,对比审计委员会成立当年及成立后一年的情况,检验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成立前后一年的时间内公司的财务重述状况没有明显的改善。笔者又检验了审计委员会成立当年与审计会成立后一年的情况,结果显示财务重述情况有变化,说明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具有滞后性。此后,本部分进一步研究这种变化的方向,选取了更长的时间窗口,模型中利用了审计委员会成立前、后各两年总计四年的资料,假设1:审计委员会设立后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变小。回归模型以公司是否发生财务重述为被解释变量,设立审计委员会为解释变量,并加入独立董事占董事人数的比例,公司盈利状况,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拒绝了假设1,审计委员会成立后公司的财务重述情况更加严重了,但是这种相关关系不是特别显著。因此,实证检验的结论是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职能履职失效。第二部分从沟通职能角度研究审计委员会履职有效性。笔者把沟通角度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机构之间的沟通来检验其履职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从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师之间的沟通角度检验其履职有效性。对于前者的研究以外部审计师作出的审计报告情况和审计师是否因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而被更换作为考查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师关系的替代变量。回归模型运用审计委员会成立前、后三年总计六年的资料,设置了两个基本假设。假设2:审计委员会设立后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机率更小;假设3: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外部审计师因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而被更换的可能性小。模型以公司审计意见情况为被解释变量,审计委员会设立、审计师因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而被更换为解释变量,以公司变更审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公司盈利状况、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为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接受了假设2和假设3,证明审计委员会设立后公司获得更加“清洁”的审计报告,审计师因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而被更换的可能性变小。说明审计委员会对外部审计师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可以得出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机构之间的沟通是有效的结论。从审计委员会对促进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机构之间的沟通角度检验其履职有效性时,文中选取审计费用作为审计委员会是否有效沟通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师的替代变量,数据跨越审计委员会设立前、后各三年总计六年的时间。假设4:审计委员会设立以后审计费用减少。回归模型以审计费用作为被解释变量,审计委员会设立作为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包括注册资本、综合杠杆系数、外聘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检验结果拒绝了原假设,表明审计委员会设立以后审计费用并没有比设立前有所减少。第三部分从报告职能角度研究审计委员会履职有效性。文中使用信息披露质量是否发生改善作为替代变量。数据来源于深圳证券公司网站的信息披露质量考评结果,取审计委员会设立前、后各三年总计六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假设5: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为被解释变量,审计委员会设立为解释变量,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的比例、公司盈利状况、资产总额为控制变量。回归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设立后信息披露质量反而降低了。综上所述,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审计委员会除了在与外部审计机构的沟通方面履职有效以外,在内部控制的监督、沟通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报告方面履职都是无效,由此可知我国审计委员会的履职状况不好。由于文中实证部分分析所需数据的具体情况,本文的样本均来自于在深圳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只能间接表明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的现状。笔者在思考问题时也有欠周密的地方,有很多细节值得进一步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 主要贡献和不足
  • 2. 审计委员会发展历程及现状
  • 2.1 审计委员会的发展历程
  • 2.1.1 审计委员会的历史起源
  • 2.1.2 审计委员会的初步发展
  • 2.1.3 审计委员会基本框架奠定
  • 2.2 审计委员会的国际使用情况
  • 2.2.1 单层董事会体制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
  • 2.2.2 双层董事会模式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
  • 2.2.3 二元单层模式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
  • 2.3 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2.3.1 我国公司治理基本结构
  • 2.3.2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总体设立情况
  • 2.3.3 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施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3. 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能
  • 3.1 审计委员会主要职能的演变
  • 3.1.1 美国审计委员会主要职能的演变
  • 3.1.2 我国审计委员会主要职能的演变
  • 3.2 审计委员会应该具备的基本职能
  • 3.2.1 监督职能
  • 3.2.2 沟能职能
  • 3.2.3 报告职能
  • 3.3 审计委员会发挥职能的条件
  • 3.3.1 独立性
  • 3.3.2 信息与才能(专业性)
  • 3.3.3 权责明确
  • 4. 审计委员会履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设计
  • 4.1 从监督职能角度研究审计委员会履职有效性
  • 4.2 从沟通职能角度研究审计委员会履职有效性
  • 4.2.1 与外部审计机构之间的沟通
  • 4.2.2 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师之间的沟通
  • 4.3 从报告职能角度研究审计委员会履职有效性
  • 5. 实证检验
  • 5.1 资料来源
  • 5.2 基本假设及实证模型
  • 5.2.1 从监督职能角度研究的假设和模型
  • 5.2.2 从沟通职能角度研究的假设和模型
  • 5.2.3 从报告职能角度研究的假设和模型
  • 5.3 实证分析结论
  • 5.3.1 从监督职能角度研究的结论及原因分析
  • 5.3.2 从沟通职能角度研究的结论及原因分析
  • 5.3.3 从报告职能角度研究的结论及原因分析
  • 6. 促进审计委员会履职有效性的相关建议
  • 6.1 保障审计委员会发挥职能的条件
  • 6.1.1 增强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
  • 6.1.2 提高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专业素质
  • 6.1.3 加快审计委员会的法制化进程
  • 6.2 加强审计委员会职能的履行
  • 6.2.1 明确审计委员会监督责任
  • 6.2.2 积极沟通各利益主体
  • 6.2.3 建立审计委员会报告机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文献综述——基于“动机—定位—功效”视角[J]. 财会通讯 2016(34)
    • [2].我国公立医院审计委员会制度构想[J]. 财经论丛 2016(01)
    • [3].完善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初探[J]. 东方企业文化 2011(12)
    • [4].全新的国家出资企业审计委员会制度框架体系构建[J]. 生产力研究 2009(04)
    • [5].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的应用及完善[J]. 财会月刊 2009(18)
    • [6].关于完善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几点思考[J]. 财政监督 2009(12)
    • [7].中美两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对比分析[J].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9(12)
    • [8].浅议审计委员会制度[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21)
    • [9].美国公益基金会审计委员会制度及启示[J]. 中国内部审计 2017(10)
    • [10].中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J]. 中国外资 2013(24)
    • [11].基于公司治理角度下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03)
    • [12].增值视角下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完善[J]. 才智 2009(01)
    • [13].审计委员会制度与盈余质量的改善[J]. 南开管理评论 2009(04)
    • [14].审计委员会制度独立性思考[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11)
    • [15].关于构建新型国有企业审计委员会制度框架体系的思考[J]. 市场周刊(新物流) 2008(03)
    • [16].对我国上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相关思考[J]. 财会月刊 2008(17)
    • [17].我国审计委员会研究的透视与展望——基于CSSCI(1998-2010)的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 [18].审计委员会制度实施效果检验——基于盈余管理视角[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 [19].中美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比较分析——基于促进外部审计独立性的角度[J]. 时代金融 2011(21)
    • [20].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与审计委员会制度建设[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0(03)
    • [21].大学审计委员会制度探讨[J]. 财会通讯 2009(24)
    • [22].初探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基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角度[J]. 财会研究 2010(22)
    • [23].审计委员会设立目标演变及其启示[J].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10(01)
    • [24].论构建全新的国有企业审计委员会制度框架体系[J]. 财会研究 2009(04)
    • [25].论构建全新的国有企业审计委员会制度框架体系[J]. 经济体制改革 2009(01)
    • [26].英国公司审计制度及其启示[J]. 企业经济 2009(12)
    • [27].基于财务欺诈视角的审计委员会作用研究[J]. 绿色财会 2014(01)
    • [28].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 财政监督 2013(26)
    • [29].基于公司治理的审计委员会研究[J]. 财会通讯 2013(15)
    • [30].审计委员会多重任职与审计收费相关性研究——来自2007—201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标签:;  ;  ;  ;  

    我国审计委员会履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