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框架下的银行业逆周期监管策略研究

宏观审慎框架下的银行业逆周期监管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

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带给全球经济前所未有的冲击,促使人们对金融行为模式及金融监管制度的全面反思。金融体系的顺周期行为是导致金融危机,至少是导致金融体系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之一。银行业的顺周期性是金融体系顺周期行为发生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银行业顺周期行为的产生原因并且缓解其行为的顺周期性以及减少银行顺周期行为带给整体经济的不良冲击,是本文的侧重点和落脚点。银行业顺周期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既具有不可消除的内生性原因,也与现行资本要求、拨备计提要求、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和盯市原则以及新资本协议的潜在顺周期性等监管政策所造成的外部原因有很大关系。怎样建立逆周期的金融监管机制来缓解金融体系顺周期问题已经成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首要问题。各国相关监管当局已经在建立资本缓冲、实施动态拨备、改进公允价值计量、修订新资本协议等方面做出了努力。然而银行业内生的顺周期因素很难消除,使用逆周期监管工具只能从理论上缓解产生顺周期性的外部原因。任何逆周期监管工具都存在弊端,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各种问题。确定合理的资本缓冲在技术上非常困难,动态拨备制度也存在着争议,改变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性也并没有改变经济的实质,这些解决办法都存在着争议。因此,设计逆周期工具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合作,不仅要做好逆周期工具的设计,更要明确不同工具的缺点和联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选择性地综合运用更多的审慎工具,加强风险的管理能力,同时监管者也要提高对经济变化和风险变化的敏感能力。基于以上问题的考虑,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总结了关于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和目标以及银行业顺周期现象和逆周期的监管策略;第二部分根据银行业顺周期性的表现说明顺周期波动的特点,通过顺周期现象分析了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内在原因和由于传统监管策略引发的外在原因,为后文提出关于顺周期性的解决办法埋下伏笔;第三部分结合国际上针对顺周期性的缓释办法,吸收有效的意见并提出实施这些办法的困难和挑战,从而得出相应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根据我国自身国情提出构建宏观审慎框架的基本原则,宏观审慎监管要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共同协调才能充分发挥出逆周期监管和宏观政策的完美效果,最后总结得出我国银行业逆周期监管的具体措施。本文的创新意义在于选题角度新颖,之前大多数学者是从宏观审慎视角缺失方面对经济波动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则更加进一步地从宏观审慎监管的一个维度,即时间维度来分析银行业顺周期现象产生机制,并将其分为内、外两大类别,结合国际上提出的解决办法都比以往更加全面、完整。最后分析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我国银行业顺周期问题的监管办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和目标
  • 1.2.2 关于银行业顺周期现象和逆周期监管政策的研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银行业顺周期性的形成机制
  • 2.1 银行业顺周期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 2.1.1 银行盈利能力随经济周期共同变化
  • 2.1.2 银行资产质量和资产价格随经济周期变动
  • 2.1.3 银行的外部筹资能力同经济周期变化
  • 2.2 银行业顺周期性产生的内在原因
  • 2.2.1 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 2.2.2 市场信贷调查成本助长了银行业信贷的顺周期性
  • 2.2.3 信贷活动中的"羊群行为"
  • 2.2.4 企业违约率随经济周期变化而变化
  • 2.2.5 抵押物价值受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
  • 2.2.6 杠杆率的顺周期性
  • 2.3 传统监管政策所引致的银行顺周期性
  • 2.3.1 资本比例要求
  • 2.3.2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规定
  • 2.3.3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FVA)中的盯市、盯模原则
  • 2.3.4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 3 银行业逆周期监管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 3.1 国际上关于顺周期监管策略的缓释办法
  • 3.1.1 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
  • 3.1.2 实行前瞻性的动态准备金制度
  • 3.1.3 改进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计量方法
  • 3.1.4 新资本协议潜在顺周期性的修订
  • 3.2 银行业逆周期监管政策的困难和挑战
  • 3.2.1 银行业内生的顺周期性很难消除
  • 3.2.2 技术上确定合理的资本缓冲非常困难
  • 3.2.3 动态准备金的挑战
  • 3.2.4 会计准则的修订并没有改变经济的实质
  • 3.2.5 改进信用风险计量方法很难全面实施
  • 3.3 启示
  • 4 我国宏观审慎框架的构建与银行业逆周期监管策略
  • 4.1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构建的基本原则
  • 4.2 缓解我国银行业顺周期性的政策协调
  • 4.2.1 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
  • 4.2.2 宏观审慎管理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协调
  • 4.3 我国银行业逆周期监管的具体措施
  • 4.3.1 加强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
  • 4.3.2 完善贷款损失拨备的计提方式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适度使用逆周期调节政策 加快推进经济转型与改革[J]. 中国商界 2020(03)
    • [2].我国财政后续逆周期发力及收入展望[J]. 营销界 2019(51)
    • [3].逆周期调节宏观政策的框架、功效及运用建议[J]. 中国财政 2020(03)
    • [4].疫情下的逆周期调节[J]. 中国金融 2020(08)
    • [5].逆周期调节或贯穿全年[J]. 商业观察 2020(02)
    • [6].部门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及对中国的启示[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20(03)
    • [7].浅议银行监管容忍度的逆周期运用[J]. 银行家 2020(05)
    • [8].抓住逆周期调节下“新基建”发展机遇[J]. 群众 2020(08)
    • [9].美国失业保险逆周期调节机制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0(03)
    • [10].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逆周期调节机理[J]. 中国金融 2020(12)
    • [11].逆周期资本缓冲实施的国际经验借鉴[J]. 金融纵横 2020(06)
    • [12].外部不利冲击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失业保险逆周期调节机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13].逆周期调节政策与全球疫情下的复工复产——一系列财金政策比较和评价[J]. 现代金融导刊 2020(08)
    • [14].立足定位 发挥政策性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J]. 中国农村金融 2020(14)
    • [15].重启逆周期因子[J]. 中国外汇 2018(18)
    • [16].逆周期调节需要“组合拳”[J]. 金融博览(财富) 2019(02)
    • [17].加强宏观经济逆周期调控下统计保障能力建设探析[J]. 中国统计 2019(07)
    • [18].高质量发展下的逆周期调节[J]. 中国金融 2019(16)
    • [19].逆周期资本缓冲框架[J]. 中国金融 2019(16)
    • [20].逆周期调节与结构性改革[J]. 中国发展观察 2019(17)
    • [21].我国逆周期金融监管工具浅析[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7(10)
    • [22].逆周期监管:制度框架与政策工具[J]. 清华金融评论 2014(07)
    • [23].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缓冲资本工具的应用前景与挑战[J]. 时代金融 2015(20)
    • [24].中国非寿险业逆周期监管之附加资本计提及检测[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5(04)
    • [25].中国银行业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5(05)
    • [26].人民币汇率半年报:逆周期因子溯源与表现[J]. 金融世界 2017(07)
    • [27].中国银行业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设置与分析[J]. 金融论坛 2013(10)
    • [28].倾力服务乡村 全面脱贫奔小康[J].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20(04)
    • [29].逆周期调节下商业银行发展的新机遇新策略[J]. 清华金融评论 2020(04)
    • [30].疫情期间美国失业保险逆周期调节机制及其启示[J]. 中国社会保障 2020(08)

    标签:;  ;  ;  

    宏观审慎框架下的银行业逆周期监管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