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环县人口承载力研究

甘肃省环县人口承载力研究

论文摘要

人口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人口状况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要素与区域的资源、环境、经济相协调发展,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本文选择甘肃省环县为研究地域,以人口承载力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1981-2006年的相关统计年鉴及实地调研,在探讨环县人口发展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环县承载力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并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现状,运用土地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分析法等方法,建立了相关的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1981-2006年环县的耕地面积、人口数量、耕地实际生产能力和人口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规律,同时基于灰色建模理论的灰色预测方法,对环县耕地、人口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人口承载力、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以此为研究区为实施耕地保护战略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本文结合环县的实际情况,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评价人口与资源环境的互动协调状况,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从而得出结论。全文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选题的原因,简要描述了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人口承载力的研究进行了简要地回顾,描述了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框架。第二部分:介绍了研究区环县的概况,详细介绍了研究区的自然概况和社会经济概况,对环县人口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第三部分:对影响人口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分析评价,进而重点分析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的动态变化。通过分析得出,研究区水资源乏匮;耕地数量多,但总体质量差;土地利用率低。第四部分:主要研究环县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发展趋势,重点预测了耕地资源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采用灰色系统模型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对环县未来不同年份粮食总产量进行预测,对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承载能力予以分析评价。第五部分: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环县2007年生态适度人口进行计算分析,结论表明,环县人口的消费需求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压力之下。第六部分:基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与展望。结论表明环县范围内的人口已经超载,超载人数达6.6万人,与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规模应控制在28万以内。现今人口己经超过2011年温饱型所能承载的人口,到2020年才达到小康型所承载的人口。研究区的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形势不容乐观。据此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加强对人口增长速度的控制,使人地关系趋于协调的重要战略举措。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
  • 1.2.1 人口承载力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 1.2.2 人口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环县概况与人口现状分析
  • 2.1 环县概况
  • 2.2 环县人口现状分析
  • 3 环县资源环境现状评价
  • 3.1 水资源分析评价
  • 3.1.1 水资源分析
  • 3.1.2 水资源评价
  • 3.2 土地资源分析
  • 3.2.1 土地利用现状
  • 3.2.2 土地资源利用特点
  • 3.2.3 土地利用评价
  • 3.3 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动态变化分析
  • 3.3.1 环县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匹配关系分析
  • 3.3.2 环县与庆阳市及甘肃省、全国动态分析比较
  • 3.3.3 环县与庆阳市各区县动态分析比较
  • 4 环县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 4.1 人口总量变动状况的预测
  • 4.2 水资源预测
  • 4.2.1 用水现状调查
  • 4.2.2 用水需求状况
  • 4.2.3 水资源降水量灾变预测
  • 4.2.4 水安全趋势分析
  • 4.3 耕地资源承载力分析及预测
  • 4.3.1 耕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 4.3.2 人均粮食占有量及其趋势预测
  • 5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环县生态适度人口分析
  • 5.1 生态足迹理论及计算方法
  • 5.1.1 生态足迹的内涵
  • 5.1.2 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的计算
  • 5.2 环县2007 年生态适度人口的计算和分析
  • 5.2.1 环县生态足迹需求
  • 5.2.2 环县生态承载力
  • 5.2.3 生态足迹计算结果
  • 5.2.4 环县生态适度人口的计算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三生”功能的黑土区耕地资源价值影响因素分析——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 2020(09)
    • [2].鄂豫地区耕地资源变化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水土保持通报 2019(02)
    • [3].基于耕地资源价值的绿色GDP核算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资源与产业 2019(03)
    • [4].我国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基于2001—2016年的数据[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9(04)
    • [5].耕地资源多功能利用及价值提升研究[J]. 山东国土资源 2018(07)
    • [6].我国大宗农产品贸易格局及对外依存度研究——基于虚拟耕地资源的分析和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6)
    • [7].减少环境污染是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举措[J]. 现代农业 2017(07)
    • [8].耕地资源资产负债核算体系构建分析——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 2017(10)
    • [9].团风县耕地资源价值及其空间分布[J]. 资源科学 2016(02)
    • [10].中国各省份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及省际差异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6(03)
    • [11].河南城镇化与农业耕地资源协调性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05)
    • [12].海南省耕地资源价值测算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 2015(05)
    • [13].东北区县域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测算及其空间分布[J]. 经济地理 2015(06)
    • [14].耕地资源综合价值的测算及应用——以河南省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07)
    • [15].东海食用菌有“钱图”[J]. 农业知识 2017(17)
    • [16].基于耕地资源价值流失的视角:城市化机会成本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3(12)
    • [17].四川省耕地资源功能演变与预测[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2)
    • [18].耕地资源演化驱动因素研究综述[J]. 乡村科技 2019(01)
    • [19].基于遥感影像的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以更合镇为例[J]. 广东土地科学 2019(02)
    • [20].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J]. 土壤通报 2016(04)
    • [21].重庆市农村耕地资源贫困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8)
    • [22].县域耕地资源价值综合评价及动态分析——以河北省黄骅市为例[J]. 土壤通报 2015(06)
    • [23].人口流出对安徽省人口—耕地资源耦合关系的影响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08)
    • [24].中国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6)
    • [25].四川省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变化关系及协调性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02)
    • [26].关于保护耕地资源的研究[J]. 北京农业 2014(15)
    • [27].基于3S技术的成都平原耕地资源变化影响评价研究[J]. 中国科技投资 2013(Z1)
    • [28].不同地区耕地资源价值比较研究——以广东佛山和四川成都为例[J]. 山西农业科学 2013(09)
    • [29].浅谈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J]. 农业与技术 2013(08)
    • [30].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J]. 北京农业 2013(24)

    标签:;  ;  ;  ;  ;  

    甘肃省环县人口承载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