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背景下中小型铁路客站的空间组织及设计研究

高速背景下中小型铁路客站的空间组织及设计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日益快速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交通、通讯、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摆在了优先的发展地位。铁路客运站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基础设施,它因借助于快捷、安全、舒适的交通工具,为加快城市的合作交流与经济繁荣,创造了发展契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此,对于在高速铁路沿线和客运专线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中小型客运站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建筑类型,它决定了整个线路高速运行的优劣。但是目前中小型客站建筑的设计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领域。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经济、文化、技术等发展机遇的挑战,对这种特殊类型的建筑进行初步的探讨与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定位了在高速背景下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研究的核心——换乘效率,并以之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把空间模式为实现的实质载体,并以之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把“以人为本”做为设计目标。通过回顾了我国客站空间的发展历史,世界高速铁路客站空间模式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当今中小型铁路客站在高速背景下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接着论文通过引入空间导向理论作为分析的线索,同时结合环境心理学和运输心理学,作为实现铁路客站设计做到“以人为本”的理论原则进行了理论综述。然后作者提取了三个典型的中小型铁路客站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从中整理出影响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换乘效率的主导因素。并通过同传统中小型客站,国外中小型客站和大型客站进行比较,总结出我国的新型中小型铁路客站在高速背景下应具备的特点。通过前面总结的影响因素和应具备的新特点,最后,笔者结合具体国情在围绕“换乘效率”和“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总结出高速背景下新型中小型铁路客站的设计要点,主要包括站前空间的“机动性”和“可达性”以及站内“动态要素”与“静态要素”的组织协调。论文根据设计要点,对以之相对应的、合理的空间模式策略进行探讨。通过探讨和总结,笔者希望总结出在高速背景下符合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设计发展的方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背景
  • 1.1.2 国内外铁路客站空间组织发展概况
  • 1.1.3 高速背景下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
  • 1.2 研究的范围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2 研究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 1.4 研究的方法
  • 1.4.1 文献整理与归纳总结
  • 1.4.2 调研分析法
  • 1.4.3 对比分析法
  • 1.4.4 举例分析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运用于空间组织研究的理论综述
  • 2.1 换乘体系综述
  • 2.1.1 换乘体系的界定
  • 2.1.2 铁路客站换乘形式的分析
  • 2.1.3 中小型铁路客站换乘的基本要求
  • 2.2 空间导向理论
  • 2.2.1 空间导向的界定
  • 2.2.2 空间导向设计的要点
  • 2.2.3 导向的空间线索与策略
  • 2.2.4 空间导向过程的框架
  • 2.2.5 空间导向在中小型铁路客站中的运用
  • 2.3 运输心理学的运用
  • 2.3.1 旅客出行目的
  • 2.3.2 乘车行为特点
  • 2.4 环境心理学的运用
  • 第三章 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的影响因素
  • 3.1 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现状调研分析
  • 3.1.1 调研分析
  • 1. 峨眉站
  • 2. 葫芦岛北站
  • 3. 锦州南站
  • 3.1.2 问卷调查
  • 3.2 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的影响因素
  • 3.2.1 影响换乘效率的空间要素
  • 3.2.2 旅客因素
  • 3.2.3 社会综合因素
  • 3.2.4 现代科技服务手段
  • 第四章 高速背景下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的新特点
  • 4.1 高速背景下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综合比较分析
  • 4.1.1 中小型铁路客站的“横向”比较
  • 1. 传统中小型铁路客站
  • 2. 国外中小型铁路客站
  • 4.1.2 中小型铁路客站的“纵向”比较
  • 4.2 高速背景下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应具备的新特点
  • 4.2.1 “快速、高效”的客运和行车组织
  • 4.2.2 “简洁、清晰”的换乘体系
  • 4.2.3 功能空间规模小、设置灵活
  • 4.2.4 “等候”与“通过”并存
  • 第五章 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发展的空间模式的设计研究
  • 5.1 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空间组织的原则
  • 5.1.1 “快速、高效”的换乘
  • 5.1.2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 5.2 我国中小型客站空间组织的设计要点
  • 5.2.1 提高车站广场的“机动性、可达性”
  • 5.2.2 高速背景下站内空间“动”与“静”要素的协调组织
  • 5.3 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空间组织策略研究
  • 5.3.1 “复合式”的车站广场
  • 1. 车站广场的交通要素
  • 2. 融入城市整体空间系统秩序
  • 3. 车站广场空间的复合化
  • 5.3.2 “综合、宽泛”的候车空间
  • 1. 立体的进站与候车模式
  • 2. “并置”与“交叠”,综合化的站内空间
  • 5.3.3 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模式
  • 第六章 我国中小型客站空间模式发展趋势
  • 6.1 功能组织一体化
  • 6.2 空间模式一体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铁路客站节能相关问题探讨[J]. 铁道勘测与设计 2013(05)
    • [2].既有大型铁路客站客流组织优化设计探讨[J]. 技术与市场 2020(01)
    • [3].铁路客站专业接口设计探讨[J]. 山西建筑 2019(09)
    • [4].基于站城融合理念的当代铁路客站设计内涵初探[J]. 设计 2019(21)
    • [5].集群管控在铁路客站建设中的应用——铁路客站建设的模式突破[J]. 项目管理技术 2018(01)
    • [6].分析绿色铁路客站节地与室外环境评价方法[J]. 环境与发展 2018(01)
    • [7].中小型铁路客站与其它交通方式关系的研究[J]. 居舍 2018(13)
    • [8].高速铁路客站建筑设计研究[J]. 门窗 2017(01)
    • [9].新型铁路客站规划后评价研究——我国新型铁路客站规划后评价的实证分析与解读[J]. 南方建筑 2017(01)
    • [10].《绿色铁路客站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应用探讨[J]. 铁路工程技术与经济 2017(03)
    • [11].我国东北地区新建铁路客站呈现地域文化的研究——以吉林、长春为例[J].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6(01)
    • [12].基于旅客行为特征的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研究[J]. 华中建筑 2016(03)
    • [13].基于组合方法计算权重的绿色铁路客站综合评估[J]. 铁道标准设计 2016(04)
    • [14].绿色铁路客站节地与室外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6(07)
    • [15].青荣城际铁路客站[J]. 铁道经济研究 2015(04)
    • [16].正线侧立柱铁路客站雨棚结构整体稳定性能研究[J]. 铁道经济研究 2015(04)
    • [17].基于流程再造的高速铁路客站旅客流线优化设计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5(10)
    • [18].大型铁路客站建设的风险要素与风险管理[J]. 建筑施工 2013(10)
    • [19].中国铁路客站商业开发的模式探讨[J]. 铁道经济研究 2013(06)
    • [20].国外铁路客站大观[J]. 铁道知识 2008(06)
    • [21].浅谈铁路客站综合体建筑设计要点——以铁路客站为中心的站城一体化设计探索[J]. 建筑技艺 2018(09)
    • [22].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高速铁路客站商业价值评价方法研究[J]. 铁道经济研究 2015(04)
    • [23].铁路新客站(一)[J]. 铁道知识 2008(01)
    • [24].印象·重塑——丽江铁路客站的设计与思考[J]. 南方建筑 2014(04)
    • [25].城际铁路客站设计思考[J]. 建筑设计管理 2014(10)
    • [26].精细管理,合理优化铁路客站建设工期[J]. 城市建筑 2013(10)
    • [27].城市重要的空间节点——铁路客站广场的角色转变[J]. 中国建材科技 2013(04)
    • [28].我国小型高速铁路客站设计探讨[J]. 建筑设计管理 2012(07)
    • [29].聚焦安全 提升品质 深入推进铁路客站科学发展[J]. 铁道经济研究 2012(05)
    • [30].铁路客站金属屋面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探索[J]. 铁道经济研究 2012(05)

    标签:;  ;  ;  ;  ;  ;  

    高速背景下中小型铁路客站的空间组织及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