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的媒介形象建构分析

城管的媒介形象建构分析

李文佳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长安710062)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1)10-0238-01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内容分析中质化研究的方法,试分析城管这一媒介形象是如何建构的,从城管形象的建构,电视媒介的局限性,人类心理因素等方面对于城管这一媒介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剖析。

关键词:城管;电视新闻媒体;市场秩序

这些年,随着中国中小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市民的增多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乡二元结构结构快速转变,城市人口结构和市场结构发生了一系列转变,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复杂的城市管理问题,而这时城管,这个城市管理的维护者,在新闻媒体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多,随着大量的有关城管的负面报道,城管这个词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本应维护城市形象的城管却成为了城市中最大的反面教材,这与其本身的性质有很大关系,也与电视媒体许多的报道有关,使其在人们的心中的地位日渐下降。新闻中所塑造的城管这一形象并不是全面,真实,科学,形象的。作者全面的分析一下城管的媒介形象建构,试找出此现象深层的原因。

一、新闻报道的偏颇

(一)量的积累。

其实抛开城管本身,新闻媒体本身就是追求播报一些事件矛盾的焦点,剧烈的突发性情况,以求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更多的新闻人,一味的寻求有刺激性的,有大量冲突矛盾焦点的,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新闻。也就是事件越血腥,暴力,黑暗,刺激,新奇,新闻人越喜欢报道。而城市中,街面上,最常见的就是市民的生活,最常拍摄的也就是这些在大众眼中与城市生活密不可分的城市管理者,城管了。中国地方执法者,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常常会卷入一些公众冲突事件。与其平淡叙述一位城管日常的良好管理情况,和描述一位城管与市民的有意无意的冲突相比,新闻媒体自然而然就将新闻报道的版面给了后者,为了维护城市的公平正义也好,为了寻求事实的真相也罢,不仅仅是城管,如今新闻报道不约而同的将大量版面留给了更多的城市负面新闻,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转化,当大量负面的事实报道将少量正面报道掩埋,媒体的刻意渲染使得城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就直线下降。

(二)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解释城管这一负面形象尤其适用,人们因为害怕被周围的人孤立或疏远,所以当他们认为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派观点时,就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当所有媒体用一个声音说话,倾向于报道事件的一面,而排斥事件的其他方面,暗示对事件的某种看法正在取得优势地位时,多数人将停止在言语上支持与之相反的观点,以免被孤立。由于电视媒体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公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电视媒体的报道也越来越有公信力,当电视媒体异口同声口诛笔伐某些城管时,人们自然而然的也会对其产生不忿的观念,哪怕这个城管其实是在非常状态下做的非常手段。

(三)记者的局限性。

作者的新闻采集工作和传播途径一向是有其局限性的,新闻工作者受到采集工作的影响和处于被需要接受的心理,有其价值观的一致性,作者对某些事物的观点有其偏向,这种局限性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选择的广度和深度。城管以其独特的工作性质,每天都在最公开的社会环境下活动,每天都在和市民接触,而街面上,这些城管最集中的工作地方也是市民们最集中的环境,一旦产生了矛盾冲突,会有大量的人传播,也就会有更大几率被记者摄录,而有关城管的负面报道就会比有关别的管理者负面报道多

二、城管形象的特殊塑建

(一)城管的权责所带来的问题。

城管,通俗的讲,主要的任务就是驱赶街头无照商贩,以及检查各类许可证。是一些处理轻微犯罪和无序状态的雇员。是在我国当前法制体制下,为避免从前多头执法造成的重复执法而产生的综合执法机关。

城管是只有我国出现的特殊名词,在我国当前法制体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也是一定会随着法制健全而消亡。而在发达国家中,个个执法机构权责分明,法制明确,各种制度更加合理,也就不会出现城管这个名词。“市容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式的城市容貌,亟待进行科学化的界定。城管在城市中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问,虽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更加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城管广泛地维持社会公共的安全和秩序,拥有很高的管理权限,很大的管理范围,但却缺少监督遏制的有效途径,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规定,权限过大的同时没有相应更切实际的制约手段,在大的权力下引发的权力膨胀,权力滥用,因为城管而引出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与现今我国社会和谐社会的本质相违背,也就不稀奇了。这些处理轻微犯罪和无序状态的城管们应该如何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些也是政府自身执政因该考虑的问题。

我们要知道,城管的权利来源于国家政府,最终也将归于国家政府。希望我国政府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待合理完善,管理约束城管的相应法律法规亟待出台提高,希望媒体自身不是一味的悲观悯人,而是切实反映出现状,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城管的来源所带来的问题。

城管来源主要有两个,一类通过执法资格考试的正规编制城管队员,第二种是街道城管办事处为协助正规城管工作而聘请的临时“社区进站人员”也就是雇员。

我们应当认识到,因为城管需求量大,工作任务繁重,走上街头执法的有许多是雇员,也就是非正式职工,而这些人员本身有没有受到更多的专业培训,接受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所以在执法中违规违法行为,粗暴执法行为就屡见不鲜了。出了事情单位也常常拿这些雇工顶缸,把单位自身对人员的教育规范不当的责任全推脱掉,甚至许多违法违规的正式职工也因此逃脱了责罚。

(三)城管的性质所带来的问题。

城管自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工作难度,工作量,工作复杂性和辛苦性都是呈几何性质递增的。一个诺大的城市,其可能出现的问题太多,而面对一些不违法只违规的人群,城管性质注定是以其冰冷,强硬性的一面出现。这部分人群本身并不是以敌对性质出现,有其难缠性,难教育性,其中的手段方法是最难以界定的,过于粗暴使人愤恨,有违和谐本质,过于软弱起不到任何强制制约作用,因此人们看不到这些城管们头顶炎炎烈日在城市里跑来跑去的艰辛,只记到了偶尔一次那警棍挥向无辜群众的蛮横。

1.人们都有普遍的同情弱者的心理。当高大威武的城管手拿警棒,厉声斥责,极力驱赶那些处于无序状态的违规者,而这些违规者大部分都是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小市民,小商贩,或从乡下带些果物想换几个小钱的老实巴交的农民,这时人们自然而然的开始维护同情弱者,不去想这些弱者自身也是有错的,或这本就是属于城管的职责,城管只是履行了自己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权责罢了。

2.人们都有侥幸心理。许多小商贩很狡黠,来回与城管打游击战,自身并无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加大了城管的工作难度,也在无形中提醒了城管必须要加倍严厉一些。

3.现代人普遍的想法都有利己思想。小商贩的流动性虽带来一定便利性,但若没有这些城管,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都会被破坏。

三、总结

大众传播中恰当的媒介形象能够促进社会交往,形成好的社会互动,扭曲的媒介形象则会误导公众、形成歧视。新闻媒体如何正确的引导受众是个关键的问题,城管就是在电视媒体的引导下被妖魔化,被扭曲化的典型形象之一,而正确面对城管,全面客观公正科学的对待每一次报道,努力将事情背后的真相解读给观众,这才是我们新闻媒体最正确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周华安.现代媒介批评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

[2](英)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

注释:(美)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

标签:;  ;  ;  

城管的媒介形象建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