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传感器的数字信号处理及其DSP实现

毫米波传感器的数字信号处理及其DSP实现

一、毫米波敏感器的数字信号处理及其DSP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郭伟峰[1](2020)在《浮空器光谱望远镜精密指向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浮空器搭载望远镜对深空目标进行探测时,相较于地面望远镜具有像质受大气影响小等优势,相较于空间望远镜具有发射维护成本低等优势,因此浮空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空间探测科研平台。望远镜系统搭载于浮空器平台漂浮在30千米左右的平流层时,由于平流层大气扰动以及平台稳定性能力等问题,往往需要浮空器光谱望远镜主轴伺服控制系统抑制扰动,保证浮空器光谱望远镜系统的控制精度,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观测任务。影响光谱望远镜控制精度的两个因素为望远镜主轴伺服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姿态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本文围绕上述两个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基于浮空器搭载望远镜的高精度控制及稳定方法。首先,对光谱望远镜系统受到的内部和外部扰动进行分析。对影响光谱望远镜控制系统控制精度的浮空器平台运动特性、摩擦、传感器测量精度、风扰和模型干扰等因素分析,并构建数学模型。其次,基于传统控制策略,完成光谱望远镜主轴伺服系统的分析。为减少复杂扰动对光谱望远镜系统控制精度的影响,提高光谱望远镜系统的控制精度及稳定性能,针对速度环提出一种自适应滑模策略,实现正弦跟踪精度为0.6061″,相较于采用传统PI控制策略提高了25%,验证了控制器的有效性。然后,分别对方位轴和俯仰轴方向的不同类型扰动进行抑制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控制策略相比,速度环采用自适应滑模的控制策略具有更好的扰动抑制能力,可实现跟踪控制精度RMS优于20″,满足望远镜系统对粗级跟踪控制精度优于20″的要求。最后,进行光谱望远镜姿态确定时,针对星敏器无测量值时会降低光谱望远镜系统姿态确定精度的状况,提出一种平滑滤波算法,该算法可对陀螺仪输出数据进行平滑滤波处理,相较于原始误差减小了约35%。提出的平滑算法与广义卡尔曼滤波算法相结合构成改进型卡尔曼滤波算法,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型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望远镜系统姿态确定,可实现望远镜系统姿态确定精度优于1.5″,有效提高了光谱望远镜姿态测量系统的姿态确定精度。

王聪[2](2019)在《毫米波近程探测系统信号检测与数据处理》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近程探测应用为背景,主要研究了近程毫米波频移键控-线性调频连续波(FSK-LFMCW)调频体制探测系统的整体设计、中频信号处理相关算法以及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分析比较了频移键控(FSK)、线性调频连续波(LFMCW)和FSK-LFMCW三种体制的优缺点;根据近程探测系统的需求,选择FSK-LFMCW体制,该体制能够有效的区分多个不同目标;设计了探测系统整体方案并确定了其性能指标与波形参数。(2)研究了毫米波近程探测系统信号处理中涉及到的算法。针对雷达输出中频信号的幅度较小易受到干扰的缺点,研究了数字FIR滤波算法,滤除高频杂波对中频信号的干扰。由于采样频率的限制和FFT固有的栅栏效应,在Zoom-FFT的基础上,结合Jacobsen算法研究了一种高精度的频谱分析方法,在不增加算法复杂度的前提下提高测距精度。为了提取出中频信号中目标对应的频谱,研究了恒虚警检测改进算法,在保证虚警概率的前提下检测出目标。最后为了分析系统中各算法的有效性,利用MATLAB对单目标与多目标情况下的中频信号进行仿真,分析并验证了各算法的有效性与实时性。(3)介绍了以DSP TMS320VC5509A为核心的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模块的硬件与软件的设计与实现。硬件部分主要包括DSP最小系统模块、调制信号发生模块、滤波放大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软件部分主要包括硬件初始化与控制以及数据处理算法的实现。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8mm近程探测系统的软硬件及其相关算法的有效性,具有良好的测距精度,达到了探测器整体性能指标。

韩凌云[3](2020)在《基于随机共振的毫米波近程探测系统目标信号去噪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毫米波近程探测技术因其在恶劣气候条件下具有潜在优势,加上毫米波固态器件技术的发展,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雨、雪、烟雾、和霾等恶劣工作环境下,毫米波近程探测系统获得的信号会受到噪声的严重干扰,系统探测精度等性能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信号去噪技术成为毫米波精确探测系统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噪声处理技术可以提高探测系统的性能。现有的线性去噪技术对低信噪比条件下毫米波近程探测系统信号的去噪效果不明显,随机共振是一种非线性去噪技术,相比于线性去噪方法能获得更好的信噪比。本文主要针对毫米波近程探测系统中的信号去噪问题,将随机共振技术应用于毫米波微弱信号的去噪处理,开展了如下的研究工作:研究了基于双稳态系统随机共振模型的毫米波主动探测系统信号去噪算法。针对毫米波主动探测系统的频率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频率压缩随机共振去噪算法,并对功率谱增益、输出信噪比等参数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毫米波探测信号的实时去噪,去噪效果优于传统的线性去噪方法。研究了基于双值噪声驱动的过阻尼分数阶振子的随机共振去噪模型的毫米波主动探测系统信号去噪算法,分析了不同信噪比信号输入条件下,信噪比增益随系统噪声、阶数及双稳系统的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以毫米波线性调频系统输出微弱信号的去噪实验为例,仿真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核函数,该算法能够得到比整数阶微分系统更好的信噪比。研究了基于加性噪声和乘性噪声共同作用的随机共振去噪模型的毫米波主动探测系统信号去噪算法,分别研究了基于加性噪声和乘性噪声共同作用的非对称单稳系统模型和基于加性噪声和乘性噪声共同作用的双稳系统模型,分析了模型中加性噪声和乘性噪声对系统输出信噪比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有效提升了毫米波主动探测系统信号输出的信噪比。研究了基于改进的郎之万方程的随机共振模型的毫米波被动探测系统信号去噪算法,针对目前自适应随机共振算法只能实现单参数的优化,参数选取依赖于经验,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自适应随机共振方法,实现随机共振系统最优输出的自适应求解。以双稳系统的输出信噪比为考察对象,也作为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利用粒子群算法的全局搜索优化能力,对随机共振系统的多个参数进行并行优化,实现了系统结构参数、噪声强度、阶数等参数的自适应最优选取,可以最优的检测出大参数条件下的微弱信号。建立了8mm毫米波线性调频回波差频实验系统,对角反射器实测实验数据和对地实测实验数据进行了去噪处理,给出了论文所提算法与传统线性去噪算法的性能对比;建立了8mm毫米波交流辐射计室内校准和室内复杂背景下实验系统,对室内点源和旋转扫描坦克缩比模型实测数据进行了去噪处理,验证了本文所提算法的有效性,为其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

张连娟[4](2018)在《着陆敏感器信号处理机的FPGA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着陆敏感器的高精度测量是探测器成功着陆的前提,而信号处理机是着陆敏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着陆敏感器提供数字信号处理和控制功能。根据发射信号形式的不同,可将着陆敏感器的测量体制分为多种,不同工作体制的测量范围和精度不同,且各有优缺点,如纯连续波和间断连续波虽然测速精度较高,但没有测距能力;线性调频连续波、正弦调频连续波和脉冲体制具有测距和测速能力,但是测量精度却大不相同,线性调频连续波的测距精度较高但是测速精度较低,正弦调频连续波的测速精度较高但是测距精度较低,脉冲体制的测量精度受脉冲重复周期和脉冲宽度影响。综合各工作体制的优缺点,本文介绍了一种按距离范围分段采用不同工作体制进行测量的方案,即远距离段采用脉冲工作体制,近距离段采用线性调频连续波工作体制,从而获得较高的测量范围和精度。首先,本文介绍了着陆敏感器信号处理机的相关工作原理,包括带通采样原理、数字下变频、动目标检测、线性调频连续波测距测速原理及脉冲雷达测距测速原理;然后,介绍了该着陆敏感器信号处理机的总体设计方案,包括信号处理机的构成、功能及测量体制;最后,本文对该着陆敏感器信号处理机的FPGA软件进行说明,包括各功能模块FPGA软件程序的结构框图及测试结果,并给出测试结果分析,证明了该信号处理FPGA软件程序的可行性。

张明[5](2018)在《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采用单一被动毫米波探测末敏弹易受有源诱偏干扰的情况,本课题设计一种频分式主被动同时敏感目标复合探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在分析毫米波被动探测机理基础上,建立了毫米波辐射计输出信号模型,通过对末敏弹辐射计无源干扰、有源对消干扰和有源诱骗干扰的研究,提出了频分毫米波主被动同时敏感目标的复合探测方案以提高其抗干扰性能。(2)建立了线性调频连续波(LFMCW)雷达差频信号模型并对毫米波主动探测作用距离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因素对目标一维距离像的影响,根据目标一维距离像特征提出了毫米波主动探测特征提取的方法,并且分析了 LFMCW雷达的抗干扰性能。(3)针对主被动探测信息融合,采用D-S证据理论方法在决策层融合,采用模糊集理论获取D-S证据理论所需的基本概率赋值;针对D-S证据理论所存在的证据冲突问题,提出了改进的D-S证据理论信息融合方法;对复合探测器权重进行分析,提出了不同探测器权重加权的方法;仿真结果验证所采用方法的有效性。(4)完成了末敏弹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器样机的设计、制作和联试,通过高楼半实物仿真模拟试验对系统性能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频分式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器能有效探测识别110米远金属模拟目标。

段亚博[6](2017)在《调频连续波体制激光与无线电复合引信探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引信发展中复合引信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复合引信同时采用多种探测体制或者是同一探测体制不同工作频段或不同物理场,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弥补不同探测方式的不足,提高引信复杂环境下抗干扰能力。也可以在弹目交会过程中利用不同探测方式获取的回波信息进行数据融合,识别探测区域内目标高度,排除障碍物干扰,避免引信早炸、误炸,提高引信工作可靠性。为了提高引信复杂环境中抗干扰能力和对目标作用可靠性,本文在FMCW探测原理基础上提出了FMCW体制激光和无线电复合引信总体设计方案,重点研究了复合引信在复杂环境中抗干扰理论及对探测区域内目标高度识别理论,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共口径结构的复合引信原理样机,在不同环境中进行了目标定距和抗干扰实验。首先,建立基于Mie散射理论的气溶胶后向散射干扰计算模型,实现对FMCW激光差频信号中后向散射干扰定量计算;针对无线电引信对地杂波干扰,建立了无线电引信对地探测模型,定量计算了不同地面环境下入射角对无线电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其次,提出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的差频信号自适应滤波算法EMD-IT-Spearman,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算法可以对非线性非平稳信号进行有效去噪,将该算法对真实烟雾环境中激光差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可以最大限度保留目标信息,滤除后向散射干扰和高频噪声,提高了FMCW激光探测系统抗烟雾干扰能力;在此基础上,利用复合引信中激光和无线电两种探测物理场特性差异进行优势互补,提出了复合引信精确炸高控制策略,使复合引信具备了电磁干扰环境和烟雾环境中对地目标的精确起爆控制能力。再次,提出了复合引信目标高度识别算法。充分利用复合引信中激光和无线电两路定距信息,同时将激光和无线电定距误差、炮弹落角、共口径发射接收结构中激光光路与天线中心轴形成的装配角因素考虑在内,可以对探测区域内目标进行高度识别,将目标高度信息用于排除弹目交会过程中障碍物干扰,避免引信早炸和误炸,提高引信作用可靠性。在仿真环境中建立实时弹目交会模型,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最后,设计并实现了复合引信原理样机。提出了激光与无线电共口径发射接收结构,分别设计了激光收发光学系统和双层介质板环形微带天线,共口径结构具备了良好的电磁兼容能力;完成复合引信中激光发射接收电路设计与无线电发射接收电路设计,通过电路复用减小空间体积和功耗;采用了基于FPGA的一体化引信回波数字信号处理平台,FPGA对复合引信中激光和无线电两路差频信号进行同步数字信号处理,提取目标距离信息,上位机中实现复合引信抗干扰算法和复合引信目标高度识别算法。搭建了复合引信测试平台,在室外相对无干扰环境进行目标定距实验,验证了激光探测系统和无线电探测系统互不干扰,均可对目标进行精确定距。在烟雾浓度可控的烟雾室中进行抗干扰实验,验证了复合引信对目标定距具备了更强的抗干扰能力。以上实验验证了本文复合引信设计理论和方案的可行性,本文为提高复合引信抗干扰能力、对目标作用可靠性以及基于共口径结构的复合引信工程实现进行前期探索性研究。

陈才敏[7](2013)在《一种大视场高性能星敏感器研制》文中指出目前,在高精度姿态测量应用领域,星敏感器备受青睐,甚高精度星敏感器的姿态测量精度能够达到角秒级甚至更高。CCD星敏感器采用CCD图像传感器作为光电转换器件,在完成曝光、图像采集后,经过星像提取、星图识别和姿态计算,得出光轴在惯性空间的瞬时指向,最终确定运动载体的三轴姿态。本文致力于大视场高性能星敏感器的研制工作,完成的内容包括CCD48-20星敏感器的硬件和FPGA逻辑设计、提高星敏感器数据更新率的方法研究和大视场星敏感器标定方法设计,具体内容如下:完成CCD48-20星敏感器的硬件设计和FPGA逻辑设计,细致的介绍了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完成的任务和设计原理。该款星敏感器的星像提取(由FPGA实现)与星图存储同步进行,和以往的星敏感器相比,数据的更新率和实时性大为改善。高数据更新率是新一代星敏感器研制的要求,星像提取在姿态确定的整个过程中是比较费时的,并且它是完成星图识别和姿态计算的基础。因此,如能实现快速实时的星像提取,必将有利于高更新率星敏感器的研制。当前的星敏感器都在星图存储完成以后,由DSP(或FPGA)完成星像的离线提取。这种先存储后提取的方式时效性不高,随着CCD面阵的增大,时效问题凸显,难以保证星敏感器对精度和动态性能的要求。为了改善星敏感器姿态数据的更新率和实时性,文中提出了将星图存储和星像提取并行进行的工作模式,解决了实现该模式所需的在线星像提取技术。在CCD48-20星敏感器上的对比实验表明,该技术下,星敏感器数据的更新率和实时性都大为提高,星敏感器的精度和动态性能也大为改善。常用的星敏感器标定方法有两种,分别是待定系数法和内部参数估计法。待定系数法适用于小视场(<15°×15°)星敏感器的标定,随着星敏感器视场的增大,其标定精度变差;而内部参数标定法采用实验室和外场观星相结合的标定方式,不仅标定过程繁琐,而且标定精度也不高。设计的CCD48-20星敏感器视场范围达(20°×20°),为了保证大视场星敏感器的标定精度,本文将星敏感器内部参数和外部安装偏差统一建模,推导建立了“内外参数标定方法”。最后,分别采用待定系数法和内外参数法对CCD48-20星敏感器进行标定,结果表明,内外参数法在大视场下具有更高的标定精度。

何家维[8](2013)在《高精度全天时星敏感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星敏感器是一种高精度姿态敏感测量仪器,它以恒星为参照系,可提供准确的空间方位和基准,并且具有精度高、抗干扰性强、可不依赖其它系统进行独立导航等优点。星敏感器一般用于卫星、宇宙飞船、火箭等空间航天器的导航,随着导航技术的快速发展,星敏感器的姿态测量精度不断提高,而且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除了在空间平台上应用外,近年来国外一些机构开始在飞机、临界空间飞行器、军舰等近地面平台上尝试应用星敏感器技术。在经历了以小视场高星等为特点的第一代、以自主导航为特点的第二代的发展后,星敏感器技术出现了高精度和全天时近地面应用两个新的发展趋势。针对星敏感器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本文提出高精度全天时星敏感器的解决方案。高精度全天时星敏感器主要在大气层内近地面平台上使用,具有高精度、可白天工作等特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一是研究提高星敏感器测量精度的可行性方法,二是研究星敏感器在大气层内的全天时恒星探测技术。本文分析了星敏感器的视场、焦距、探测能力、测量精度、数据更新率等关键技术指标的计算方法和相互关系,对高精度全天时星敏感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采用光谱滤波、高灵敏度EMCCD成像与噪声抑制、天光背景恒星目标检测等几项关键技术来实现星敏感器的全天时恒星探测。文中论述了EMCCD成像系统的电路设计方法。对新型EMCCD器件在星敏感器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抑制EMCCD成像噪声的有效方法,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研究了复杂天光背景下恒星目标的预处理和目标提取方法,提出星图预处理策略和基于复杂度的多尺度邻域显着性分析的背景预测方法,以解决全天时星敏感器在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下拍摄星图的预处理问题。在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完成了高精度全天时星敏感器样机,并进行了大量实验。文中论述了实验系统的组成和高精度星敏感器的标定方法,并对单星测量精度实验、星等标校实验,夜间和白天观星实验等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高精度全天时星敏感器的发展前景、尚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工程化问题等进行初步探讨。

张蓉蓉[9](2013)在《8mm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信号检测与处理》文中提出本文以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器的工程应用为背景,围绕8mm波段主被动复合体制毫米波探测器中的信号处理与检测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毫米波探测器在实测过程中的技术需求,设计完成了一种高速目标识别系统。在系统硬件设计中,以TMS320VC5410DSP芯片为核心,采用单一采样芯片AD9059取代传统主被动采样通道中的双AD设计实现对主动回波信号与被动回波信号的采样;采用SST39VF200芯片对系统中的程序及数据进行存储;完成了对于电源、时钟、复位、数据总线驱动器、数字开关等电路模块的设计。形成了以DSP5410为核心的完整独立数字信号处理与控制系统。在系统软件设计中,旨在实现探测器的主动测距与被动识别的功能。设计完成了包括测距、信号预处理、目标识别算法等软件功能模块在内的软件系统。重点研究了毫米波被动辐射计对地面目标的识别算法,给出了一种新的流形学习算法,即正交判别邻域Hessian投影(ODNHP)算法,通过试验证明,该算法可以在更低的维数下实现更高的识别率。本文最后完成了信号处理系统软硬件的联试联调,试验结果验证了本研究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张娅[10](2008)在《毫米波探测器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的主动测距和被动目标识别进行了研究,将数字信号处理和目标识别理论相结合,进行了探测器信号处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在硬件上,以TMS320VC5410芯片为核心完成了目标识别系统的硬件设计。具体包括:利用TLC5510、AD7824两种模数转换芯片分别完成探测器主动和被动目标回波信号的数据采集;利用SST39LF200A实现程序及数据存储;另外还包括系统电源、系统时钟等模块的设计。根据系统对信号处理的要求,设计完成了系统软件部分。具体包括:AD采样、测距、信号预处理、目标识别算法等。从而实现了探测器主动测距和被动目标识别功能,同时编写了相应的系统自举加载程序。在理论上对小波去噪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针对软、硬阈值方法的不足,给出了一种改进的软、硬阈值折衷法,进一步提高了对探测器信号的去噪效果。初步探讨了最大隶属度的模糊目标识别算法。最后,对系统进行联试联调,验证了所设计的信号处理系统方案是可行的。

二、毫米波敏感器的数字信号处理及其DSP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毫米波敏感器的数字信号处理及其DSP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浮空器光谱望远镜精密指向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光谱望远镜控制系统的整体工作原理
    1.4 光谱望远镜主轴伺服控制技术
    1.5 组合定姿技术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分析
    2.1 引言
    2.2 PMSM数学模型
    2.3 矢量控制原理
        2.3.1 矢量控制原理
        2.3.2 SVPWM技术
    2.4 矢量控制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望远镜系统扰动分析
    3.1 引言
    3.2 数学模型不确定性
    3.3 摩擦力矩干扰
    3.4 传感器误差
        3.4.1 电流传感器数学模型分析
        3.4.2 位置传感器数学模型分析
    3.5 浮空器平台的运动特性
    3.6 风扰对光谱望远镜跟踪控制精度的影响
        3.6.1 阵风数学模型
        3.6.2 风扰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谱望远镜主轴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4.1 引言
    4.2 光谱望远镜主轴伺服控制系统传统控制策略
        4.2.1 电流环调节器设计
        4.2.2 速度环调节器设计
        4.2.3 位置环调节器设计
    4.3 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设计
        4.3.1 干扰影响下的滑模控制器设计
        4.3.2 干扰影响下的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设计
        4.3.3 自适应滑模控制器仿真分析
    4.4 光谱望远镜系统扰动抑制分析
        4.4.1 方位轴方向的扰动抑制分析
        4.4.2 俯仰轴方向的扰动抑制分析
    4.5 总体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4.5.1 总体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4.5.2 硬件电路设计
        4.5.3 总体系统软件设计
        4.5.4 DSP软件设计
        4.5.5 FPGA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合定姿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常用参考坐标系
    5.3 姿态参数描述
        5.3.1 欧拉角
        5.3.2 四元数
    5.4 基于改进型卡尔曼滤波的望远镜姿态确定算法研究
        5.4.1 卡尔曼滤波基本原理
        5.4.2 敏感器测量模型
        5.4.3 平滑滤波算法
        5.4.4 滤波器状态方程及滤波器设计
    5.5 组合定姿仿真分析
    5.6 文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本文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毫米波近程探测系统信号检测与数据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毫米波雷达近感技术
        1.2.2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安排
2 毫米波近程探测系统设计
    2.1 毫米波近程探测系统体制的选择
        2.1.1 频移键控体制
        2.1.2 线性调频连续波体制
        2.1.3 FSK-LFMCW体制
    2.2 FSK-LFMCW探测系统设计
        2.2.1 射频前端系统设计
        2.2.2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2.3 FSK-LFMCW探测系统参数选择
        2.3.1 系统带宽B的选择
        2.3.2 调制信号周期Tm的选择
        2.3.3 单个周期频率步进数N的选择
        2.3.4 固定频差fshift的选择
    2.4 FSK-LFMCW探测系统作用距离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FSK-LFMCW近程探测系统信号处理算法研究
    3.1 数字滤波
    3.2 目标检测
        3.2.1 单目标检测
        3.2.2 多目标检测
    3.3 频谱分析
        3.3.1 Jacobsen算法原理
        3.3.2 Zoom FFT算法原理
        3.3.3 频率校正算法
    3.4 系统性能分析
        3.4.1 空间复杂度
        3.4.2 时间复杂度
    3.5 仿真分析
        3.5.1 单目标仿真分析
        3.5.2 多目标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FSK-LFMCW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软硬件设计
    4.1 信号处理器模块的设计
    4.2 DSP最小系统设计
        4.2.1 DSP芯片的选择
        4.2.2 JTAG接口
        4.2.3 电源电路
        4.2.4 时钟模块
        4.2.5 复位电路
        4.2.6 外部存储器
    4.3 调制信号发生模块设计
    4.4 滤波放大模块设计
    4.5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4.5.1 ADC的设计
        4.5.2 FIFO的设计
    4.6 硬件电路的实现
    4.7 信号处理算法的软件设计
        4.7.1 FIR滤波器
        4.7.2 频率校正
        4.7.3 目标检测
    4.8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
    5.2 实验结果
        5.2.1 中频信号采集
        5.2.2 FIR滤波器
        5.2.3 频谱分析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随机共振的毫米波近程探测系统目标信号去噪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毫米波近程主动探测研究现状
        1.2.1 毫米波近程主动探测系统研究现状
        1.2.2 毫米波近程主动探测信号和噪声特征分析
    1.3 毫米波近程被动探测研究现状
        1.3.1 毫米波近程被动探测系统研究现状
        1.3.2 毫米波被动探测信号和噪声特征分析
    1.4 随机共振理论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5.1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1.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2 基于双稳随机共振系统的毫米波主动探测系统信号去噪算法
    2.1 双稳随机共振去噪模型
    2.2 基于混频器和频率压缩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算法
    2.3 实验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分数阶微积分方程的毫米波主动探测系统信号去噪算法
    3.1 分数阶随机共振去噪模型
    3.2 双值噪声驱动过阻尼分数阶振子的随机共振去噪算法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噪声强度对信噪比增益的影响
        3.3.2 阶数对信噪比增益的影响
        3.3.3 双稳系统结构参数对信噪比增益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加性噪声和乘性噪声共同作用的毫米波主动探测系统信号去噪算法
    4.1 基于加性噪声和乘性噪声共同作用的非对称单稳系统的毫米波主动探测系统去噪算法
        4.1.1 随机共振系统中的噪声模型
        4.1.2 加性噪声和乘性噪声共同作用的单稳系统去噪算法
        4.1.3 实验与分析
    4.2 基于加性噪声和乘性噪声共同作用的双稳系统的毫米波主动探测系统去噪算法
        4.2.1 加性噪声和乘性噪声共同作用的双稳系统算法
        4.2.2 实验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随机共振与粒子群优化理论的毫米波被动探测系统信号去噪算法
    5.1 基于改进的郎之万方程的毫米波被动探测系统信号去噪算法
        5.1.1 基于随机共振的毫米波被动探测系统信号去噪算法
        5.1.2 实验与分析
    5.2 基于粒子群优化理论的毫米波被动探测系统去噪算法
        5.2.1 粒子群优化理论
        5.2.2 带有纠错机制的动态邻域选择粒子群算法
        5.2.3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毫米波被动探测系统去噪算法参数选取方法
        5.2.4 实验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毫米波近程探测系统去噪技术实现技术研究
    6.1 毫米波主动探测系统实验
        6.1.1 实验系统
        6.1.2 对目标实验及结果
        6.1.3 对地实验及结果
    6.2 毫米波被动探测系统实验
        6.2.1 实验系统
        6.2.2 室内校准实验及结果
        6.2.3 室内复杂背景下实验
    6.3 本章总结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A 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附B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4)着陆敏感器信号处理机的FPGA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深空探测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测距测速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2章 雷达信号处理机的工作原理
    2.1 概述
    2.2 带通采样原理
    2.3 数字下变频(DDC)
        2.3.1 数字正交混频
        2.3.2 滤波抽取原理
    2.4 动目标检测(MTD)
        2.4.1 多普勒效应
        2.4.2 动目标检测的基本原理
    2.5 线性调频连续波测距测速原理
    2.6 脉冲雷达测距测速原理
        2.6.1 脉冲低重频测距
        2.6.2 脉冲高重频测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号处理机总体方案设计
    3.1 概述
    3.2 雷达信号处理机的构成及功能
        3.2.1 雷达信号处理机的构成
        3.2.2 雷达信号处理机的功能
    3.3 信号处理机的测量体制
        3.3.1 脉冲工作模式
        3.3.2 线性调频连续波工作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PGA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概述
    4.2 信号处理FPGA软件结构
        4.2.1 数据处理软件结构
        4.2.2 通信处理软件结构
    4.3 软件设计与实现
        4.3.1 时序波门控制模块
        4.3.2 数字下变频模块
        4.3.3 脉冲测量模块
        4.3.4 线性调频连续波测量模块
        4.3.5 目标结果选择器模块
        4.3.6 RS422通信接口模块
        4.3.7 地检通信接口模块
        4.3.8 相对时校时模块
    4.4 综合布局布线
        4.4.1 资源占用情况
        4.4.2 时序约束报告
        4.4.3 RTL视图
    4.5 方案验证分析
        4.5.1 线性调频连续波模式验证分析
        4.5.2 脉冲测量模式验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备用方案
附录二 FPGA软件程序框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5)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末敏弹研究现状
        1.2.2 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研究现状
        1.2.3 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毫米波被动探测干扰分析和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
    2.1 毫米波被动探测机理
        2.1.1 物体辐射特性分析
        2.1.2 辐射计探测信号建模与仿真
        2.1.3 被动探测信号时域特征提取
    2.2 末敏弹毫米波被动探测干扰分析
        2.2.1 无源干扰分析
        2.2.2 有源干扰分析
    2.3 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
        2.3.1 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方案
        2.3.2 复合探测系统共孔径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毫米波主动探测通道特征提取和抗干扰分析
    3.1 毫米波主动探测原理
        3.1.1 毫米波主动探测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3.1.2 差频信号数学模型
        3.1.3 LFMCW雷达作用距离分析
    3.2 毫米波主动探测通道目标回波信号特征提取
        3.2.1 散射中心和目标一维距离像
        3.2.2 目标一维距离像的影响因素
        3.2.3 基于一维距离像的目标特征提取
    3.3 毫米波主动探测通道抗干扰分析
        3.3.1 末敏弹干扰方法对毫米波主动探测的影响分析
        3.3.2 LFMCW雷达抗噪声调幅干扰和转发式干扰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D-S证据理论的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信息融合处理研究
    4.1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目标识别
        4.1.1 模糊集理论
        4.1.2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毫米波主、被动探测目标识别
    4.2 基于D-S证据理论的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信息融合
        4.2.1 信息融合的层次
        4.2.2 D-S证据理论融合法则与存在的问题
        4.2.3 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的毫米波主被动探测信息融合
        4.2.4 D-S证据理论证据权重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联试和试验分析
    5.1 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性能验证试验设计
    5.2 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毫米波主、被动探测通道输出信号分析
        5.2.2 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目标识别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调频连续波体制激光与无线电复合引信探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FMCW体制激光与无线电复合引信原理
    2.1 复合引信概述
    2.2 FMCW探测原理
        2.2.1 差频信号分析
        2.2.2 系统参数分析
        2.2.3 FMCW探测体制误差分析
    2.3 复合引信原理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FMCW体制复合引信抗干扰理论
    3.1 激光引信烟雾后向散射干扰分析
        3.1.1 烟雾环境中气溶胶后向散射干扰定性分析
        3.1.2 烟雾环境中气溶胶后向散射信号计算模型
    3.2 无线电引信地面杂波干扰分析
    3.3 基于EMD分解的FMCW差频信号抗干扰算法
        3.3.1 EMD分解的基本原理
        3.3.2 基于EMD分解的自适应滤波算法
        3.3.3 基于EMD-IT-Spearman算法的FMCW激光差频信号滤波
        3.3.4 EMD-IT-Spearman算法硬件实现思路
    3.4 复合引信精确炸高控制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引信目标高度识别算法
    4.1 问题描述
    4.2 复合引信目标高度识别数学模型
        4.2.1 理想弹目交会模型
        4.2.2 实际弹目交会模型
        4.2.3 复合引信目标高度识别算法流程
    4.3 目标高度识别的干扰因素及误差分析
    4.4 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FMCW体制激光与无线电复合引信设计与实现
    5.1 激光发射光学系统设计
        5.1.1 激光发射光学系统参数设计
        5.1.2 激光发射光学系统仿真
    5.2 激光接收光学系统设计
        5.2.1 接收光学系统参数设计
        5.2.2 接收光学系统仿真
    5.3 环形微带天线设计
        5.3.1 环形微带天线原理及参数计算
        5.3.2 环形微带天线宽带化技术
        5.3.3 天线仿真分析
    5.4 FMCW体制激光探测系统电路设计
        5.4.1 激光探测系统发射电路设计
        5.4.2 激光探测系统接收电路设计
    5.5 FMCW体制无线电探测系统电路设计
        5.5.1 无线电射频前端发射电路设计
        5.5.2 无线电射频前端接收电路设计
    5.6 一体化数字信号处理平台设计
        5.6.1 FPGA信号处理平台电路设计
        5.6.2 FPGA数字信号处理程序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FMCW体制激光与无线电复合引信实验研究及分析
    6.1 复合引信原理样机
    6.2复合引信无干扰环境定距实验
        6.2.1 实验条件
        6.2.2 FMCW激光探测系统实验结果及分析
        6.2.3 FMCW无线电探测系统实验结果及分析
    6.3复合引信烟雾干扰环境定距实验
        6.3.1 实验条件
        6.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1.1 主要研究成果
        7.1.2 本论文创新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7)一种大视场高性能星敏感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常见姿态敏感器概述
    1.3 星敏感器概述
        1.3.1 星敏感器工作原理
        1.3.2 星敏感器研究现状
        1.3.3 星敏感器的姿态确定原理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CCD48-20 星敏感器硬件设计
    2.1 CCD48-20 芯片
    2.2 星敏感器总体设计
    2.3 成像模块
    2.4 信号处理模块
        2.4.1 总体框架设计
        2.4.2 电路模块设计
        2.4.3 PCB设计
    2.5 数据处理模块
        2.5.1 总体框架设计
        2.5.2 电路模块设计
        2.5.3 PCB设计
    2.6 电源转换模块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CCD48-20 星敏感器FPGA逻辑设计
    3.1 引言
    3.2 星敏感器功能指标
    3.3 信号处理模块FPGA内部逻辑设计
        3.3.1 总体框架设计
        3.3.2 功能模块设计
    3.4 数据处理模块FPGA内部逻辑设计
        3.4.1 总体框架设计
        3.4.2 功能模块设计
    3.5 星敏感器实物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提高星敏感器数据更新率的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星像提取技术
        4.2.1 星图特点
        4.2.2 星像质心计算
        4.2.3 软件提取算法
    4.3 现有工作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4.3.1 串行模式
        4.3.2 流水模式
        4.3.3 存在的问题
    4.4 在线星像提取模式
        4.4.1 工作原理
        4.4.2 星像提取算法设计
        4.4.3 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视场星敏感器标定方法设计
    5.1 引言
    5.2 传统标定方法
        5.2.1 原理
        5.2.2 标定过程
        5.2.3 方法评价
    5.3 内外参数标定法
        5.3.1 原理
        5.3.2 仿真实验
    5.4 CCD48-20 星敏感器标定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高精度全天时星敏感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全天时星敏感器的研究背景
        1.1.2 提高星敏感器精度的研究意义
        1.1.3 高精度全天时星敏感器的应用前景
    1.2 星敏感器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星敏感器技术的发展
        1.2.2 高精度星敏感器技术的现状
        1.2.3 近地面用全天时星敏感器技术的发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高精度全天时星敏感器的关键技术分析
    2.1 引言
    2.2 星敏感器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参数
        2.2.1 星敏感器的基本原理
        2.2.2 星敏感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2.3 高精度全天时星敏感器系统技术参数分析
        2.3.1 概述
        2.3.2 测量精度的影响因素
        2.3.3 视场与焦距的确定
        2.3.4 测量精度与星等探测灵敏度的分析
        2.3.5 实现高精度姿态测量的方法分析
    2.4 全天时星敏感器的探测能力分析
        2.4.1 概述
        2.4.2 目标和背景特性分析
        2.4.3 光谱滤波技术对全天时恒星探测的影响
        2.4.4 高灵敏度成像技术对全天时恒星探测的影响
        2.4.5 全天时星敏感器的星等探测灵敏度分析
    2.5 高精度全天时星敏感器的方案与关键技术
        2.5.1 系统组成
        2.5.2 高精度全天时星敏感器的关键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灵敏度 EMCCD 成像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EMCCD 传感器原理
        3.2.1 EMCCD 的特点
        3.2.2 EMCCD 的工作原理
        3.2.3 EMCCD 的发展现状与主要器件
    3.3 高灵敏度 EMCCD 成像系统设计
        3.3.1 概述
        3.3.2 EMCCD 的驱动电路设计方法研究
        3.3.3 模拟前端电路的设计
        3.3.4 EMCCD 成像系统时序设计方法研究
    3.4 EMCCD 成像系统噪声抑制技术研究
        3.4.1 EMCCD 信噪比公式的推导
        3.4.2 热电制冷技术对暗电流噪声的抑制
        3.4.3 信号完整性设计对成像系统电路噪声的抑制
    3.5 成像实验与分析
        3.5.1 微光成像实验
        3.5.2 增益与温度的关系
        3.5.3 系统噪声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天时星敏感器目标检测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复杂天光背景星图的预处理
        4.2.1 复杂天光背景星图的特点
        4.2.2 常用的图像预处理方法
        4.2.3 星图复杂度分析与预处理策略
        4.2.4 基于复杂度的多尺度邻域显着性分析背景预测
        4.2.5 背景预测算法的仿真与分析
    4.3 图像分割与目标提取方法研究
        4.3.1 全天时星敏感器星图的阈值分割方法
        4.3.2 星目标位置提取方法
        4.3.3 星目标提取精度分析
        4.3.4 星目标提取精度的静态实验验证
    4.4 实时图像处理器的设计
        4.4.1 双处理器并行处理方案
        4.4.2 实时图像处理器的运行效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星敏感器实验系统的构建
    5.3 高精度星敏感器的参数标定技术
    5.4 星等标校实验
    5.5 测量精度的验证实验
    5.6 地面观星实验结果与分析
        5.6.1 夜间观星实验
        5.6.2 白天观星实验
    5.7 本章小节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创新性工作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9)8mm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信号检测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毫米波的特点及应用
    1.3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工作原理
    2.1 毫米波脉冲体制近程雷达
        2.1.1 工作原理
        2.1.2 参数分析
        2.1.2.1 作用距离分析
        2.1.2.2 发射脉冲宽度
        2.1.2.3 发射脉冲重复频率
    2.2 毫米波辐射计
        2.2.1 工作原理
        2.2.2 输出信号数学模型
        2.2.3 灵敏度计算
        2.2.4 作用距离分析
3 信号处理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结构
    3.2 信号处理器
    3.3 TMS320VC5410片内及外围电路设计
        3.3.1 电源电路
        3.3.2 时钟设计
        3.3.3 存储电路设计
        3.3.4 A/D转换电路设计
        3.3.4.1 AD9059
        3.3.4.2 AD9059的应用
        3.3.4.3 A/D转换电路接口设计
        3.3.5 电平转换电路设计
        3.3.6 JTAG接口设计
    3.4 电路布线中的抗干扰设计
    3.5 信号处理实物电路
4 信号处理系统软件设计
    4.1 主动测距算法分析
        4.1.1 工作流程
        4.1.2 软件实现
    4.2. 目标识别算法分析
        4.2.1 正交判别邻域保持投影
        4.2.1.1 流形学习问题的数学描述
        4.2.1.2 ODNPP
        4.2.2 正交判别邻域Hessian投影
        4.2.2.1 Hessian LLE
        4.2.2.2 ODNHP
        4.2.3 ODNHP算法的实验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系统程序设计
        4.3.1 开发环境
        4.3.2 软件编程
5 系统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调试
    5.2 实验平台及方法
    5.3 实验数据分析
        5.3.1 主动回波信号
        5.3.2 被动回波信号
6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和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10)毫米波探测器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工作原理
    2.1 毫米波辐射计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指标
        2.1.1 毫米波辐射计的工作原理
        2.1.2 辐射计输出信号的数学模型
        2.1.3 毫米波辐射计的主要指标
    2.2 毫米波雷达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指标
        2.2.1 毫米波雷达的工作原理
        2.2.2 毫米波雷达的主要指标
3 毫米波复合敏感器信号处理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中央处理器的选择
    3.2 信号处理器的选择
    3.3 TMS320VC5410片内及外围电路设计
        3.3.1 时钟设计
        3.3.2 电源设计
        3.3.3 Flash存储器
        3.3.4 数据采集电路
        3.3.5 电平转换
        3.3.6 JTAG
    3.4 高速DSP系统PCB板可靠性设计
        3.4.1 电源线的抗干扰设计
        3.4.2 地线的抗干扰设计
        3.4.3 硬件的抗干扰设计
        3.4.4 软件的抗干扰设计
        3.4.5 传输线的抗干扰设计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主被动算法分析
        4.1.1 主动测距算法分析
        4.1.2 被动回波信号的预处理
        4.1.3 目标的特征提取
        4.1.4 目标识别
    4.2 系统的程序设计
        4.2.1 开发环境
        4.2.2 C和汇编混合编程
        4.2.3 系统的初始化配置
    4.3 系统试验及试验分析
        4.3.1 复合探测系统样机和信号处理板
        4.3.2 系统试验平台及方法
        4.3.3 试验数据分析
5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毫米波敏感器的数字信号处理及其DSP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浮空器光谱望远镜精密指向控制研究[D]. 郭伟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0(08)
  • [2]毫米波近程探测系统信号检测与数据处理[D]. 王聪.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3]基于随机共振的毫米波近程探测系统目标信号去噪算法研究[D]. 韩凌云.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4]着陆敏感器信号处理机的FPGA软件设计与实现[D]. 张连娟.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5]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关键技术研究[D]. 张明.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1)
  • [6]调频连续波体制激光与无线电复合引信探测技术研究[D]. 段亚博.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2)
  • [7]一种大视场高性能星敏感器研制[D]. 陈才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4)
  • [8]高精度全天时星敏感器关键技术研究[D]. 何家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3(02)
  • [9]8mm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信号检测与处理[D]. 张蓉蓉.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10]毫米波探测器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娅.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标签:;  ;  ;  

毫米波传感器的数字信号处理及其DSP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