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库区汉晋时期人物俑的初步研究

重庆库区汉晋时期人物俑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重庆在先秦时期曾是古巴国的国都,两汉时期隶属于益州刺史部,东汉灭亡后为蜀汉之地,西晋时隶属梁州刺史部,后巴氐族在此地建立成汉政权,后被东晋朱温所灭,隶属于东晋。汉晋政权对当时的巴蜀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有效统治和开发经营,使得当地文化融入到了统一的汉文化系统之中。汉晋时期巴蜀地区经济的发达,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足,表现在人民生时追求享受,纵情享乐,死后信奉“视死如生”的观念,流行厚葬。陶俑作为随葬品随葬在墓室中,一方面象征能继续侍奉墓主人,另一方面或许是有其他宗教意义。总之,随葬陶俑这一习俗一直盛行于汉晋及以后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三峡库区大量的文物古迹被发掘和整理。在众多的汉晋时期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器物,其中包括了形式多样的陶俑,本文研究的主要为人物俑。本文主要采用分类法和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将考古发掘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首先从重庆库区汉晋时期墓葬中陶俑的发现和分布情况入手,从考古资料出发,将本地区的陶俑按照各自的形制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侍俑、歌舞乐伎俑、生活俑、武士俑、文官俑及其他这六大类,并依此对这几类陶俑进行介绍;其次,按照陶俑的发展变化和特点,将汉晋时期出土的陶俑分为西汉时期、新莽——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和蜀汉——晋这四个时期进行讨论,清理出陶俑从兴起到盛行到衰落这样一个过程;最后,本文从本地陶俑的制作、模件体系、搭配组合以及歌舞乐伎俑与汉晋社会生活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本地陶俑在大量模制的情况下有自己的模件体系,并以搭配组合的方式进行着商品流通,看出当时社会的习俗与市场情况;并且从本地区流行随葬的歌舞乐伎俑这一情况,看出歌舞音乐在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与祭祀活动中的重要性。通过对重庆库区汉代及魏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陶俑资料进行研究和分类,试着对这一地区陶俑的发展脉络和发展关系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究,从而来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形态。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及存在问题
  • 1.3.1 研究理论与方法
  • 1.3.2 存在的问题
  • 2 人物俑的发现情况及基本资料
  • 2.1 涪陵地区
  • 2.2 丰都地区
  • 2.3 忠县地区
  • 2.4 万州地区
  • 2.5 云阳地区
  • 2.6 奉节地区
  • 2.7 巫山地区
  • 2.8 小结
  • 3 人物俑的类型
  • 3.1 侍俑
  • 3.1.1 胡人侍俑
  • 3.1.2 汉人侍俑
  • 3.2 歌舞乐伎俑
  • 3.2.1 歌唱俑
  • 3.2.2 舞蹈俑
  • 3.2.3 乐俑
  • 3.2.4 观众俑
  • 3.3 生活俑
  • 3.3.1 农耕俑
  • 3.3.2 家庭劳作俑
  • 3.4 武士俑
  • 3.4.1 护卫俑
  • 3.4.2 骑兵俑
  • 3.4.3 部曲俑
  • 3.5 文官俑
  • 3.6 其他
  • 3.7 小结
  • 4 陶俑的分期
  • 4.1 西汉时期
  • 4.2 新莽——东汉早期
  • 4.3 东汉中晚期
  • 4.4 蜀汉——晋
  • 5 关于陶俑的一些讨论
  • 5.1 陶俑的制作、模件体系与搭配组合
  • 5.1.1 陶俑的制作
  • 5.1.2 模件体系
  • 5.1.3 搭配组合
  • 5.2 歌舞乐伎俑与汉晋社会生活
  • 5.2.1 娱乐生活
  • 5.2.2 祭祀活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重庆库区汉晋时期墓葬出土陶俑分布图(部分)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重庆库区汉晋时期人物俑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