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血瘀证目标分子的鉴定、验证及功能分析

冠心病血瘀证目标分子的鉴定、验证及功能分析

论文摘要

课题组前期应用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技术构建了冠心病血瘀证白细胞差异基因表达谱,筛选出FcγRⅢA(免疫球蛋白IgG结晶片段受体Ⅲa)、PKCβ1(蛋白激酶Cpl)、IL-8(白细胞介素-8)、HLA-DQB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β1)、FOLR3(叶酸受体γ3)、PTGDS(前列腺素D2合成酶)6个目标基因。运用基因本体论和显著性通路分析方法,从分子水平阐明了冠心病血瘀证与炎症免疫反应的相关性;进一步通过Signal-Net网络构建,使用网络拓扑技术分析发现差异基因FcγRⅢA. PKCβ1和IL-8在冠心病血瘀证疾病网络中处于关键调控环节,并对其中的目标分子IL-8进行了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体内、外功能分析。本课题对另外两个目标分子PKCβ1、FcγRⅢA进行了鉴定、验证,并对FcyRIIIA在冠心病血瘀证形成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纳入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抽取外周血,分离白细胞,抽提总RNA,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目标分子PKCβ1、FcγRⅢA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发现FcγRⅢA mRNA表达水平与前期基因芯片结果一致。我们进一步从临床血清学水平进行了规模验证,并就其细胞来源进行了相关分析;同时根据FcγRⅢA的功能,结合冠心病、血瘀证病理特点,体外通过构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脐静脉内皮细胞实验体系,观察FcγRⅢA对单核-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体内以ApoE-/-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FcγRⅢA高表达及抑制其表达后对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炎症相关因子的影响,以期探索目标分子FcγRⅢA参与冠心病血瘀证疾病过程的可能机制;同时,观察赤芍川芎有效部位对ApoE-/-小鼠FcγRⅢA蛋白水平、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以及炎症相关因子的影响,明确活血化瘀制剂对冠心病血瘀证靶标分子的干预效应。本课题研究分为两部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1文献综述:本部分分别从血瘀证与炎症反应、FcγR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两个方面进行综述。2实验研究: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研究一冠心病血瘀证目标分子鉴定目的:应用Real-time RT-PCR技术,对冠心病血瘀证目标分子PKCβ1、FcyRIIIA进行鉴定。方法:冠心病诊断参照199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医师学会及美国内科学会(ACP-ASIM)联合协定关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不稳定性心绞痛、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疗指南》。同时,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血瘀证诊断标准。筛选符合冠心病、血瘀证、健康人入选标准的冠心病血瘀证组、冠心病非血瘀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各20例为研究对象。冠心病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于冠脉造影前采血,健康对照者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2 mL,分离白细胞,抽提总RNA,应用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目标分子PKCβ1和FcγRⅢA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冠心病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且两疾病组在冠心病类型、冠脉病变支数、病程、合并疾病和用药情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①PKCβ1 mRNA表达在冠心病血瘀证组(0.74±0.30)和非血瘀证组(0.96±0.31)均较健康对照组(1.03±0.37)降低,且冠心病血瘀证组较非血瘀证组降低显著(P<0.05)。②FcγRⅢA mRNA表达在冠心病血瘀证组(1.37±0.50)和非血瘀证组(1.37±0.42)均较健康对照组(0.89±0.33)显著升高(P<0.01),且冠心病血瘀证组较非血瘀证有升高趋势。结论:①PKCβ1基因参与冠心病血瘀证过程,但与前期研究不一致,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鉴定。②FcγRⅢA与冠心病血瘀证具有一定相关性,可能在冠心病血瘀证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二FcγRⅢA血清蛋白水平以及冠心病血瘀证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FcγRⅢA血清水平(可溶性CD16,sCD16),验证其与冠心病血瘀证的临床相关性,并分析冠心病血瘀证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PR)以及单核细胞参数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冠心病血瘀证、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各50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为研究对象。冠心病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于冠脉造影前采血,健康对照者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 mL,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sCD16浓度,同时对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血脂、hs-CPR以及单核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百分比)进行检测。结果:冠心病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且两疾病组在冠心病类型、冠脉病变支数、病程和合并疾病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①血清sCD16在冠心病血瘀证组(3.67±0.98 U/mL)和非血瘀证组(2.80±0.80U/mL)均较健康对照组(1.58±0.47 U/mL)显著升高(P<0.01),且冠心病血瘀证组较非血瘀证组升高显著(P<0.05)。②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冠心病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0.01),且冠心病血瘀证组较非血瘀证组有升高趋势;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冠心病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且冠心病血瘀证组较非血瘀证有降低趋势。③hs-CRP水平在冠心病血瘀证组(2.91±1.98 mg/L)和非血瘀证组(1.43±1.29mg/L)均较健康对照组(0.56±0.09 mg/L)显著升高(P<0.01,0.05),且冠心病血瘀证组较非血瘀证组升高显著(P<0.05)。④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在冠心病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单核细胞百分比在冠心病血瘀证组(6.40±1.17%)和非血瘀证组(5.35±1.62%)均较健康对照组(4.99±1.81%)升高,且冠心病血瘀证组较非血瘀证组升高显著(P<0.05)。结论:①血清sCD16与冠心病血瘀证具有相关性,从蛋白水平验证了目标分子FcγRⅢA与冠心病血瘀证密切相关。②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特别是hs-CRP和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相关。研究三FcyRIIIA来源分析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以分析目标分子FcyRIIIA来源,并分析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CD54)在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单核细胞CD14+CD16+表面的变化,同时检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炎症相关因子[可溶性CD14(sCD14)、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血清水平。方法:冠心病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于冠脉造影前采血,健康对照者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及其表面CD54平均荧光强度;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sCD14、M-CSF、TNF-α和IL-1血清水平。结果:①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在冠心病血瘀证组(11.24±7.73%)和非血瘀证组(9.96±3.66%)均较健康对照组(5.64±2.49%)显著升高(P<0.01,0.05),且冠心病血瘀证组较非血瘀证组有升高趋势。②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CD16+表面CD54的平均荧光强度在冠心病血瘀证组(1760.60±457.60)和非血瘀证组(1089.27±426.76)均较健康对照组(849.00±100.91)显著升高,且冠心病血瘀证组较非血瘀证组升高显著(P<0.01)。③炎症相关因子sCD14、M-CSF、TNF-α和IL-1血清水平在冠心病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且冠心病血瘀证组较非血瘀证组升高显著(P<0.05)。结论:①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单核细胞处于活化状态。②冠心病血瘀证患者高水平血清M-CSF能刺激单核细胞CD14+CD16+高表达,进而促进单核细胞CD14+CD16+表面CD54表达升高并产生大量TNF-α和IL-1前炎症因子,从细胞来源方面再次鉴定了目标分子FcyRIIIA与冠心病血瘀证密切相关。③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体内炎症水平特别是单核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处于较高水平。研究四FcyRIIIA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脐静脉内皮细胞粘附中的作用分析目的:研究FcyRIIIA对人单核细胞-脐静脉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对其进行体外功能分析。方法:①分离、鉴定并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实验分为单核细胞(MC)组:单核细胞培养18 h;M-CSF组:重组人M-CSF刺激单核细胞培养18 h;免疫球蛋白IgG (IVIG)组:IVIG提前干预单核细胞30 min后再加重组人M-CSF刺激培养18 h,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情况。②分离、.鉴定并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脐静脉内皮细胞,实验分为MC组:单核细胞培养18 h;M-CSF组:重组人M-CSF刺激单核细胞培养18h; IVIG组:IVIG提前干预单核细胞30min后再加重组人M-CSF刺激培养18 h。三组细胞消化后再与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1 h,Bradford法检测三组单核-内皮细胞粘附率。结果:瑞姬染色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术单核细胞CD14鉴定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细胞形态学观察和Ⅷ因子相关抗原间接免疫荧光方法鉴定人脐静脉内皮细胞。①经重组人M-CSF刺激培养18 h后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较未刺激前显著升高(P<0.01);提前给予IVIG干预30 min后,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较重组人M-CSF刺激培养18 h显著降低(P<0.01)。②经重组人M-CSF刺激培养18 h后单核-内皮细胞粘附率较单核细胞未刺激前显著升高(P<0.05);提前给予IVIG干预30 min后,单核-内皮细胞粘附率较重组人M-CSF刺激培养18 h显著降低(P<0.05)。结论:①重组人M-CSF在体外能刺激人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IVIG能抑制该作用。②单核细胞CD14+CD16+能介导人外周血单核-脐静脉内皮细胞粘附。研究五FcyRIIIA对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作用评价目的:研究目标分子FcyRIIIA高表达和抑制其后对ApoE7-/-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6只8周龄雄性ApoE-/-小鼠分为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10 w,ApoE-/-小鼠+腹腔注射免疫球蛋白IgG组(IVIG组):连续腹腔注射IVIG 5 d+高脂饲料喂养10 w, ApoE-/-小鼠+辛伐他汀组(Sm组):Sm灌胃每日一次+高脂饲料喂养10 w,每组各22只。与ApoE-/-小鼠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C57BL/6J小鼠22只作为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10 w。①主动脉组织病理学观察:主动脉根部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发现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切片进行Masson染色评价斑块胶原含量,a-actin和CD68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评价斑块平滑肌细胞含量和巨噬细胞含量,主动脉根部组织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评价斑块脂肪组织含量。②血液学指标检测:生化法检测血脂并计算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和sE-selectin水平。③MMP-9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检测:Real-time 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主动脉MMP-9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④相关性分析: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主动脉MMP-9基因表达和血清TNF-a水平在模型组、IVIG组和Sm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模型组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含有大量脂质成分、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且胶原成分增多。IVIG能通过减少斑块内脂质含量、减少巨噬细胞聚集和平滑肌细胞增殖而发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该作用与Sm相似。②模型组小鼠血脂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CD16+高表达,血清TNF-α、IL-1和sE-selectin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0.05);上述指标在IVIG组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作用与Sm组相似。③模型组小鼠主动脉MMP-9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上述指标在IVIG组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作用与Sm组相似。④相关性分析发现,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在模型组、IVIG组和Sm组均与主动脉MMP-9基因表达和血清TNF-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①FcyRIIIA介导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炎症相关因子释放增加。②FcyRIIIA一定程度上影响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研究六赤芍川芎有效部位对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干预效应研究目的:研究赤芍川芎有效部位(赤芍总苷、川芎总酚)对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干预效应,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64只8周龄雄性ApoE-/-小鼠分为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10w, ApoE-/-小鼠+Sm组(Sm组):Sm灌胃每日一次+高脂饲料喂养10w, ApoE-/-小鼠+芎芍胶囊(XSC)大剂量组(XSCH组):大剂量XSC灌胃每日一次+高脂饲料喂养10 w和ApoE-/-小鼠+XSC小剂量(XSCL)组:小剂量XSC灌胃每日一次+高脂饲料喂养10 w,每组各16只。各组进行血液学指标、MMP-9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比较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①XSC对TC、TG、LDL-C水平和AIP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同时能降低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不同程度降低血清TNF-α、IL-1和sE-selectin水平,对ApoE-/-小鼠体内炎症水平的改善作用XSCH与Sm相似。②XSC与Sm类似均能降低ApoE-/-小鼠主动脉MMP-9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稳定作用,但对MMP-9基因表达的降低作用XSCH较Sm显著(P<0.05)。③相关性分析发现,经XSC干预后,主动脉MMP-9基因表达和血清TNF-α水平下降均与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降低呈显著正相关。结论:①赤芍川芎有效部位能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改善主动脉粥样硬化。②赤芍川芎有效部位抗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靶点与FcyRⅢA有关。

论文目录

  •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血瘀证与炎症反应
  • 第二部分 FcγR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冠心病血瘀证目标分子鉴定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FcγRⅢA队血清蛋白水平以及冠心病血瘀证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FcγRⅢA来源分析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FcγRⅢA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脐静脉内皮细胞粘附中的作用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作用评价'>第五部分 FcγRⅢA对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作用评价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干预效应研究'>第六部分 赤芍川芎有效部位对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干预效应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小结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析高考有机合成“绿色化”的考查[J]. 中学化学 2017(05)
    • [2].分子标记技术的两种新分类思路及目标分子标记技术的提出[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0)
    • [3].一种基于表达序列标签(EST)的新型目标分子标记技术——保守区域扩增多态性(CoRAP)[J]. 广西农业科学 2010(02)
    • [4].两种新型目标分子标记技术——CDDP与PAAP[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10(09)
    • [5].大气开放光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定性分析[J]. 分析化学 2015(02)
    • [6].液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毒物分析中的应用[J]. 分析测试学报 2008(03)
    • [7].例析“信息有机合成题”的解题策略[J]. 高中数理化 2015(Z1)
    • [8].基于多目标分子动理论的楼宇负荷用电调度优化[J]. 电网技术 2018(05)
    • [9].含磺胺嘧啶结构单元β-氨基酮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J]. 应用化学 2015(11)
    • [10].有机合成中的多米诺反应和仿生合成[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2)
    • [11].三氮烯导向的C—H活化高效吲哚合成反应[J]. 有机化学 2013(07)
    • [12].靛红衍生物与水杨醛的串联反应[J]. 山东化工 2015(01)
    • [13].分子印迹技术研究进展[J]. 河南化工 2014(02)
    • [14].细胞分裂周期25磷酸酯酶B抑制剂双1,2,4-三唑多杂环分子的设计合成[J]. 应用化学 2018(02)
    • [15].关于绿色化学的应用分析[J]. 化工管理 2016(01)
    • [16].DFT与OFF相结合的RDX分子设计[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10(07)
    • [17].新型免疫抑制剂FTY-720的合成[J].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8(01)
    • [18].分子印迹技术在农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 中国畜牧业 2015(05)
    • [19].分子印迹材料研究进展及其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11)
    • [20].亲和色谱技术在天然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11)
    • [21].单甲氧基聚乙二醇修饰白藜芦醇的初步研究[J]. 天津化工 2009(04)
    • [22].取代偶氮苯衍生物的合成及光色性能[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23].叶新山教授研究团队在多糖人工合成领域获重大突破[J].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17(03)
    • [24].肉果发育和成熟的转录调控机制[J]. 北方园艺 2016(07)
    • [25].1-溴-2-甲氧基-4-(3-甲氧基丙基)苯的合成[J]. 巢湖学院学报 2013(06)
    • [26].适体在均相检测中的应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06)
    • [27].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在司法鉴定领域的应用[J]. 中国司法鉴定 2013(02)
    • [28].样品前处理新介质的研究进展[J]. 色谱 2011(12)
    • [29].液相芯片技术及其在泪液细胞因子检测中的应用[J]. 眼科学报 2010(01)
    • [30].福建霉素A和B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J].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7(02)

    标签:;  ;  ;  ;  

    冠心病血瘀证目标分子的鉴定、验证及功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