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文化论文-本报记者,刘黎

傣文化论文-本报记者,刘黎

导读:本文包含了傣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腰傣,刺绣,手工艺品,向梅,旅游商品,村寨,平寨,戛洒镇,新平县,服务中心

傣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刘黎[1](2020)在《把花腰傣文化传承好》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小就被民族文化熏陶,12岁有了自己的刺绣作品,2012年又被村民推选为新平花腰傣手工艺品开发协会副会长,2015年自己筹资成立了新平花腰傣手工艺品制作服务中心,2016年当选为市、县人大代表,2019年获“玉溪工匠”荣誉称号……一路走来,她始终把传承好(本文来源于《玉溪日报》期刊2020-01-03)

徐何珊[2](2018)在《摆,解密傣文化的一把钥匙》一文中研究指出仪式是破解"传统"的"魔方",透过仪式我们能探究到他者的文化和社会的深层核心。而作为傣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仪式——摆,则可称之为傣族文化的典型缩影。傣族人生不可或缺的摆傣族人从出生到葬礼都受宗教的影响。在德宏,每个传统傣寨都盖有奘房(即佛寺),既是供奉佛像、僧侣生活的场所,更是傣族乡民进行仪式活动的核心领域。傣族一年之中的各种大小仪式不断。当地人这么说自己:"我们傣族就是一天唱唱跳跳,爱赶摆。一年啊,差不多叁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赶摆。"生长在傣寨的人(本文来源于《今日民族》期刊2018年07期)

[3](2018)在《西双版纳州开展“勐巴拉娜西青年讲坛——走进傣文化”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4月10日,以傣历1380新年节为契机,共青团西双版纳州委、西双版纳州青年联合会在勐海县打洛镇举行西双版纳州"勐巴拉娜西青年讲坛——走进傣文化"活动,西双版纳州青联委员、团员青年代表共5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活动首先举行简短的启动仪式,仪式上,共青团西双版纳州委党组成员、副书记岩庄尖介绍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提出叁点希望:一是希望参加活动的人员遵守活动纪律;二是希望参加活动的人员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叁是希望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使大家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更大(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8年13期)

朱力,谢俊[4](2017)在《政府主导下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以戛洒镇大槟榔园村花腰傣文化发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花腰傣是盛开在民族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艳丽奇葩,花腰傣文化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国西部边远山区的发展,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主导的角色,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政府主导的发展有其巨大的优越性,但是,对市场的过多干预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文章基于田野调查,介绍了田野点的基本情况和花腰傣文化,并用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当地的民族文化发展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李锦发[5](2016)在《文山黑傣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小马固新寨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山黑傣文化是锦库节、祭龙、祭田公地母、祭土地庙、"牛王会"、婚姻习俗和敬酒习俗等构成的传承结构系统,并蕴含着传统节日、婚姻、技艺和社会性别角色身份等变迁。(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张有德,吴宗亮[6](2015)在《建立展示区 促文旅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张有德 吴宗亮) 近日,新平县政协八届二十一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新平县花腰傣文化保护传承情况的调研报告》。 新平花腰傣主要居住在漠沙镇、嘎洒镇、水塘镇,共有4.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2%,占全国花腰傣人口的80%以上(本文来源于《云南政协报》期刊2015-11-18)

李锦发[7](2015)在《文山水傣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追栗树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山水傣文化是稻作经济、祭龙、建筑、节日、饮食、婚姻习俗以及舂米、酿酒技艺等构建而成的结构系统,文章就文山水傣文化传承结构系统及其变迁作探析。(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蔡杰腾[8](2014)在《“模块化”建筑设计在傣文化地区小学校园改扩建设计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教育作为每个人教育的启蒙阶段,对整个教育体系来说至关重要。当前,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的落后、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及当地建筑设计水平与设计效率有限,均影响了当地小学建筑质量及空间环境。同时,面临该地区大量小学建筑改扩建的现实需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经济条件中完成相对较高品质的建筑设计,成为当地设计机构在缺乏设计人员和设计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模块化建筑设计作为一种高效的设计方法,对其文献研究和设计运用早已有之。其大多数针对建筑技术方面的研究,在建筑设计方法上的研究主要针对住宅。少数将这一方法运用于教育建筑的研究也只针对高校的校园规划,或是高校中功能较为复杂的单体建筑设计。针对小学校园建筑设计的模块化研究较为缺乏,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校园建筑设计当中对该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几乎没有。笔者在西双版纳当地设计机构的实习和实地调研中,了解并分析当地小学教育及学生对小学建筑设计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对模块化建筑设计理念的研究,并满足国家对中小学建筑设计的规范要求下,总结并设计出能够满足当地小学建筑功能要求的基本平面模块和立面造型模块。并通过基本建筑模块灵活地应对不同规模的学校和场地要求,这些模块在具有通用性的同时,也能够根据场地和环境的不同而显示出差异性。最后论文以西双版纳州勐罕镇中心小学项目及其他部分小学单体的改扩建的设计为例,通过模块组合的多样性来印证这种设计方法在当地的可操作性,也进一步验证这些基本建筑模块的灵活性和高效性,说明模块化建筑设计这种创作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地设计机构在面对大量小学校园改扩建当中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4-11-01)

汪榕,段其儒,陈宏,许云华,杨剑坤[9](2014)在《贝叶上的傣文化命脉》一文中研究指出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之所以称为"贝叶文化",是因为它保存于用贝叶制作成的贝叶经里而得名。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叶棕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在西双版纳保存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内容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也是傣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在景洪,曼春满佛寺旁边的贝叶棕伸展着巨大的叶片,在阳光下恣意地碧绿着,蓝天的映衬让所有的植物生机盎然,贝叶棕尤其如此。很多游客在树下留影,他们也许不会想到,这充满热带风情的植物,那巨大的蒲扇一样的叶子,曾经用怎样不凡的坚韧与持久,流传了数不清的故事与想象。贝叶文化的源头贝叶棕是一种生长在亚洲热带地区的棕榈科植物,原产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在造纸术传入这些地区之前,贝叶棕的叶片是被用来做为书写记录的材(本文来源于《人与自然》期刊2014年04期)

刀会英[10](2013)在《新平花腰傣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莽莽哀牢山下的红河热谷,在滔滔南去的戛洒江畔,世代生息繁衍着傣族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花腰傣。花腰傣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如音乐、舞蹈、织锦、刺绣等。幼儿园应好好利用"花腰傣民族文化"这个活教材,逐步把花腰傣民族文化渗透到幼儿活动和教学环境中去,让花腰傣民族文化走进幼儿园。通过花腰傣文化,让幼儿了解一些民间艺术的风格、形式与文化背景,开阔视野,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本文来源于《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傣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仪式是破解"传统"的"魔方",透过仪式我们能探究到他者的文化和社会的深层核心。而作为傣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仪式——摆,则可称之为傣族文化的典型缩影。傣族人生不可或缺的摆傣族人从出生到葬礼都受宗教的影响。在德宏,每个传统傣寨都盖有奘房(即佛寺),既是供奉佛像、僧侣生活的场所,更是傣族乡民进行仪式活动的核心领域。傣族一年之中的各种大小仪式不断。当地人这么说自己:"我们傣族就是一天唱唱跳跳,爱赶摆。一年啊,差不多叁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赶摆。"生长在傣寨的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傣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刘黎.把花腰傣文化传承好[N].玉溪日报.2020

[2].徐何珊.摆,解密傣文化的一把钥匙[J].今日民族.2018

[3]..西双版纳州开展“勐巴拉娜西青年讲坛——走进傣文化”活动[J].青年与社会.2018

[4].朱力,谢俊.政府主导下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以戛洒镇大槟榔园村花腰傣文化发展为例[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

[5].李锦发.文山黑傣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小马固新寨村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16

[6].张有德,吴宗亮.建立展示区促文旅互动[N].云南政协报.2015

[7].李锦发.文山水傣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追栗树村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15

[8].蔡杰腾.“模块化”建筑设计在傣文化地区小学校园改扩建设计中的运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4

[9].汪榕,段其儒,陈宏,许云华,杨剑坤.贝叶上的傣文化命脉[J].人与自然.2014

[10].刀会英.新平花腰傣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3

标签:;  ;  ;  ;  ;  ;  ;  ;  ;  ;  

傣文化论文-本报记者,刘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