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学生的自我增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南京学生的自我增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目前南京学生的自我增强现状,并深入分析影响南京学生自我增强的因素。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研究编制了用于测量优于平均效应的自我增强问卷和用于测量不切实际的乐观的自我增强问卷,并验证了其较好的信度和区分度。然后,以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7所学校的631名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他们的自我增强现状,并进一步研究其自我增强与特质或事件的文化色彩、重要性、可控性之间的关系。最后,本研究对谦虚反应量表(MRS)进行了修订,并结合自我结构量表(SCS)、自尊量表(SES)以及自我增强问卷,综合考察了影响南京学生自我增强的诸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在优于平均效应和不切实际的乐观的测量中,南京学生都表现出显著的自我增强,且不存在性别、年龄、学历上的差异。2.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南京学生在具有集体主义色彩的特质或未来事件上表现出了更高的自我增强水平。3.南京学生对特质或事件的重要性和可控性的认知,影响其自我增强水平。南京学生在重要、可控的特质或事件上的自我增强水平分别高于在不重要、不可控特质或事件上的自我增强水平。4.南京学生的自尊水平影响其自我增强水平,高自尊者的自我增强水平明显高于低自尊者。5.南京学生中,依赖型自我结构者的事件自我增强水平显著较高。而自我结构类型与特质自我增强之间的关系受到特质文化色彩的影响。不同自我结构者在个体主义特质上的自我增强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集体主义特质上,依赖型自我结构者的自我增强水平显著较高。6.南京学生的谦虚水平与其特质自我增强之间的关系受到特质文化色彩的影响。在集体主义特质上,不同谦虚水平者的自我增强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个体主义特质上,被试的谦虚水平越高,其特质自我增强水平越低。7.在优于平均效应和不切实际的乐观中,南京学生都倾向于积极地评价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自我进行更积极的评价。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问题的提出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与假设
  • 4 研究方法
  • 5 研究结论
  • 6 创新与不足
  • 正文
  • 1 问题的提出
  • 1.1 对自我动机的关注
  • 1.2 受自尊研究的影响
  • 1.3 自我增强跨文化普遍性的争论
  • 1.4 研究的意义
  • 2 国内外关于自我增强的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自我增强的理论基础
  • 2.2.1 Festinger的社会比较理论
  • 2.2.2 Allport的自我洞察理论
  • 2.2.3 Kenny的人际知觉理论
  • 2.3 自我增强的测量方法
  • 2.3.1 基于社会比较理论——社会赞许性反应测验与内省测验
  • 2.3.2 基于自我洞察理论——标准差异测验与过分—宣称技术
  • 2.3.3 基于SRM——环状设计测量法
  • 2.3.4 对自我增强的表现形式的测查
  • 2.3.5 内隐自我增强的测量
  • 2.4 自我增强的国内外研究
  • 2.4.1 国外研究
  • 2.4.2 国内研究
  • 2.4.3 国内外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工具
  • 3.4.1 自编的自我增强问卷
  • 3.4.2 Singelis的自我结构量表(SCS)
  • 3.4.3 Rosenberg的自尊量表(SES)
  • 3.4.4 Whetstone的谦虚反应量表(MRS)
  • 4 研究一:自我增强问卷的编制
  • 4.1 专家评定
  • 4.2 编制问卷
  • 4.3 问卷的预测与修订
  • 4.4 问卷的再测
  • 4.4.1 信度分析
  • 4.4.2 项目分析
  • 5 研究二:自我增强现状研究
  •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假设
  • 5.2 研究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研究工具
  • 5.3 研究程序
  • 5.3.1 问卷的施测
  • 5.3.2 数据处理
  •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4.1 优于平均效应中体现的自我增强
  • 5.4.2 不切实际的乐观中体现的自我增强
  • 5.4.3 两种测量方法结果的比较
  • 5.5 研究结论
  • 6 研究三:自我增强的影响因素研究
  • 6.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研究假设
  • 6.2 研究方法
  • 6.2.1 研究对象
  • 6.2.2 研究工具
  • 6.3 研究程序
  • 6.3.1 谦虚反应量表的修订
  • 6.3.2 问卷的施测
  • 6.3.3 数据处理
  • 6.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6.4.1 基本描述性统计
  • 6.4.2 自我结构、自尊和谦虚对自我增强的效应
  • 6.4.3 自我结构、特质或事件的文化色彩对自我增强的效应
  • 6.4.4 谦虚水平、特质或事件的文化色彩对自我增强的效应
  • 6.4.5 扩展的自我对个体自我增强的影响
  • 6.5 研究结论
  • 7 分析与讨论
  • 7.1 关于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
  • 7.1.1 自我增强测量方法上的争论
  • 7.1.2 本研究对自我增强的测量思路
  • 7.2 南京学生的自我增强现状
  • 7.2.1 自我增强的客观存在性
  • 7.2.2 自我增强的目标性
  • 7.2.3 自我增强的普遍性
  • 7.3 自我增强的影响因素
  • 7.3.1 自尊
  • 7.3.2 自我结构
  • 7.3.3 谦虚
  • 7.3.4 扩展的自我
  • 7.4 南京学生自我增强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
  • 8 研究结论
  • 9 创新与不足
  • 9.1 本研究的创新
  • 9.2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专家评定问卷
  • 附录2:测量优于平均效应的自我增强问卷
  • 附录3:测量不切实际的乐观的自我增强问卷
  • 附录4:自我结构量表
  • 附录5:自尊量表
  • 附录6:谦虚反应量表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南京学生的自我增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