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幼体优质饵料的筛选、培育及其应用研究

鲍鱼幼体优质饵料的筛选、培育及其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研究了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福建省东山县和漳浦县沿海鲍鱼育苗场的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以及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育苗池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组成及其育苗早期底栖硅藻群落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近年来鲍鱼早期育苗过程中发生的“脱板病”与底栖硅藻群落之间的关系。对鲍鱼早期幼体附着基上常见的五种底栖硅藻进行分离和培养。并分别利用五种底栖硅藻进行了现场的育苗试验,比较了五种底栖硅藻各自的优劣点。最后找出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提高鲍鱼幼体的成活率。结果如下:(1)鲍鱼育苗池聚乙烯薄膜附着基上共鉴定出硅藻30属61种。主要来自5个属,分别为菱形藻属(Nitzschia)8种,舟形藻属(Navicula)8种,曲壳藻属(Achnanthes)4种,双眉藻属(Amphora)5种,卵形藻属(Cocconeis)3种,卵形藻属的种类数虽然比其它5个属少,但细胞数所占的百分比却明显高于其它属:(2)鲍鱼育苗池聚乙烯薄膜附着基上底栖硅藻以小型和微型的种类为主。生长类型以附着为主,附着形式则以壳面附着(俯卧)和壳缝附着形式为主,运动能力较弱的硅藻占多数。比较分析不同育苗效果的鲍鱼幼体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的组成发现,脱板严重的底栖硅藻群落的种类组成中,运动能力较强的藻类细胞密度百分比普遍高于同期同批次育苗未发生脱板的藻类细胞密度百分比,变化范围一般在14.28%-23.04%。(3)2006年8月至2006年12月,完整的一次(四个育苗池)鲍鱼育苗试验结果表明:①鲍幼体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的连续变化较为明显。底栖硅藻群落的多样性表现在育苗中期高于育苗前、后两期。优势种虽然在不同的培养时间有一些差异,但盾卵形藻微小变种是鲍幼体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中,大部分育苗时间内的优势种,特别在育苗后期,其藻类细胞密度百分比普遍达到90%以上,而咖啡双眉藻、柠檬曲壳藻、多枝舟形藻及新月筒柱藻则主要出现在育苗的前中期。②虽然在不同的采样期间,鲍鱼幼体的生长速率不相同,但实验结束时。不同育苗池内的鲍鱼幼体壳长平均都达到3.38cm左右,统计分析差异性不显著(P>0.05)。③实验结束时,不同鲍鱼育苗池鲍鱼幼体的成活率差异很大;且以底栖硅藻较稳定的群落培养的鲍鱼幼体成活率较高,统计分析表明差异性非常显著(p<0.05)。(4)从同期育苗成功和育苗失败的样品分析比较初步得出,育苗成败与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关系,发生脱板的样品中底栖硅藻群落的多样性变异系数都较未发生脱板的大,前期,育苗成功的样品中,底栖硅藻群落中优势种细胞密度百分比较育苗失败的样品高;后期,两份样品都具有相同的优势种类即盾卵形藻微小变种。(5)不同育苗期间,鲍早期幼体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特征的比较,初步得出:①同批次育苗后期多样性指数普遍低于育苗前期,且皱纹盘鲍幼体附着基上硅藻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九孔鲍幼体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高。②丰富度则是育苗中期普遍高于育苗前、后期,且皱纹盘鲍仍是高于同期九孔鲍的。③优势度与均匀度的变化趋势则与丰富度的变化趋势相反,育苗前、后期较高,且同期九孔鲍幼体附着基上硅藻优势度高于皱纹盘鲍,均匀度则是皱纹盘鲍高于九孔鲍。(6)鲍幼体肠道分析表明,不同壳长鲍幼体的摄食特性与底栖硅藻形成的生物膜的立体结构组成息息相关。即鲍幼体优先摄食生物膜表面的种类,而后才摄食生物膜表面下的部分种类,鲍幼体肠道内底栖硅藻的主要种类与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的优势种类基本一致,说明鲍幼体的摄食没有选择性。(7)正交实验分别检验了N(NaNO3)、P(NaH2PO4·H2O)、Si(Na2SiO3·9H2O)、Fe(FeC6H5O7·5H2O)四种营养元素对五种底栖硅藻(盾卵形藻微小变种;咖啡双眉藻;柠檬曲壳藻;多枝舟形藻:新月筒柱藻)生长速率及胞外多糖(胶体多糖和附着多糖)含量的影响,找出了五种底栖硅藻各自最佳的营养盐组合。结果显示,氮元素在四种营养元素组合中起主要作用。考虑到鲍鱼幼体的生活习性,选取正交实验结果中,每种底栖硅藻产生附着多糖(胞外多糖的一种)最多的营养盐组合,作为各自的优化培养基配方。后期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培养的底栖硅藻能明显提高鲍鱼幼体的附着率和成活率。(8)2006年10月至2006年12月,分别以五种硅藻(盾卵形微小变种、咖啡双眉藻、多枝舟形藻、新月筒柱藻、柠檬曲壳藻)作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的优势种条件下进行育苗实验,结果表明:五种单一底栖硅藻培养的鲍幼体壳长在实验结束时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在存活率方面,五种单一底栖硅藻培养的鲍幼体经显著性检验,差异性显著(P>0.05),尤其是新月筒柱藻更明显,普遍低于其余四组。从藻类密度变化方面来看,育苗前期,各个藻种的密度变化不大:中、后期各个藻种的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新月简柱藻>多枝舟形藻>咖啡双眉藻>柠檬曲壳藻>盾卵形藻微小变种。(9)2007年9月至2007年12月,以天然混合种作对照组,分别用优化培养的五种底栖硅藻对九孔鲍和皱纹盘鲍作实际育苗应用性研究。结果显示:①育苗前期各个实验组鲍鱼幼体的附着密度有所不同;但育苗后期,筛选的五种底栖硅藻的育苗效果都优于对照组(天然混合种)。②育苗期间,各个实验组鲍鱼幼体的平均生长速率略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10)鲍鱼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在目前绝大多数鲍鱼育苗场以聚乙烯塑料薄膜作为鲍鱼幼体附着基的情况下,育苗初期培育盾卵形藻微小变种作为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中的优势种,是一个提高鲍鱼幼体成活率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鲍鱼养殖现状
  • 1.1.1 鲍鱼的分类及其主要养殖种类的形态
  • 1.1.2 鲍鱼养殖种类的分布
  • 1.1.3 鲍鱼养殖方式
  • 1.1.4 鲍鱼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 1.2 鲍鱼饵料的研究进展
  • 1.2.1 天然饵料
  • 1.2.2 人工配合饲料
  • 1.3 立题背景、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鲍鱼优质饵料的筛选、鉴定及其群落特征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品的调查与采集
  • 2.1.2 用于形态学鉴定的底栖硅藻样品处理
  • 2.1.3 底栖硅藻的分离纯化
  • 2.1.4 底栖硅藻的鉴定
  • 2.1.5 鲍鱼幼体相关信息
  • 2.1.6 调查研究方法
  • 2.1.7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鲍鱼早期幼体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组成及其时空分布
  • 2.2.2 鲍鱼早期幼体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的连续变化特征
  • 2.2.3 不同育苗效果的幼体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的比较
  • 2.2.4 不同期育苗期间鲍早期幼体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特征的比较
  • 2.2.5 不同壳长的鲍鱼幼体与底栖硅藻群落的相关性研究
  • 2.3 讨论
  • 第三章 鲍优质饵料培育的相关性研究及其育苗效果分析
  • 3.1 N、P、Fe、Si对鲍优质饵料生长和胞外产物的影响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1.1.2 生长速率以及胞外产物含量的测定
  • 3.1.1.3 正交实验的设计
  • 3.1.1.4 数据分析
  • 3.1.2 结果
  • 3.1.2.1 N、P、Fe、Si对五种底栖硅藻生长速率影响的顺序和最佳水平组合
  • 3.1.2.2 N、P、Fe、Si对五种底栖硅藻胞外多糖影响的顺序和最佳水平组合
  • 3.1.3 讨论
  • 3.2 五种底栖硅藻对皱纹盘鲍幼体育苗效果研究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1.1 藻种的培养
  • 3.2.1.2 浮游幼虫的筛选及计数
  • 3.2.2 结果
  • 3.2.3 讨论
  • 3.3 小结
  • 第四章 鲍鱼优质饵料的应用研究
  • 4.1 优质饵料在九孔鲍育苗中的效果研究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1.1 底栖硅藻的培养
  • 4.1.1.2 混合底栖硅藻生物膜的培养
  • 4.1.1.3 鲍鱼幼体的培育
  • 4.1.1.4 鲍鱼幼体壳长和成活率的比较
  • 4.1.1.5 底栖硅藻群落的结构组成变化
  • 4.1.1.6 数据分析
  • 4.1.2 结果
  • 4.1.2.1 九孔鲍幼体的生长情况
  • 4.1.2.2 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结构组成变化
  • 4.1.2.3 讨论
  • 4.1.2.4 结论
  • 4.2 优质饵料在皱纹盘鲍实际育苗中的效果研究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
  • 4.2.2.1 皱纹盘鲍幼体的生长情况
  • 4.2.2.2 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结构组成变化
  • 4.2.3 讨论
  • 4.2.3.1 皱纹盘鲍幼体的初始附着对底栖硅藻的响应
  • 4.2.3.2 育苗过程中皱纹盘鲍幼体生长状况分析
  • 4.2.3.3 小结
  • 4.3 结论
  • 第五章 总论
  • 5.1 结论
  •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图版
  • 附录一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本人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微藻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及存活影响的研究[J]. 南方水产科学 2020(02)
    • [2].草原沙蜥幼体的形态两性异形[J]. 动物学杂志 2014(02)
    • [3].南美白对虾半生态育苗技术探讨[J]. 水产养殖 2020(01)
    • [4].不同孵化温度对中华鳖新生幼体免疫能力的影响[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 [5].光照对马来沙水母幼体生长的影响[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01)
    • [6].底栖硅藻种类组成对皱纹盘鲍匍匐幼体和稚鲍生长、存活的影响[J]. 水产科学 2011(03)
    • [7].升温对北草蜥雌体繁殖、卵孵化及幼体特征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0(18)
    • [8].笼养熊猴幼体玩耍行为的性别差异[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9].孵化温度对王锦蛇胚胎代谢和幼体适合度的影响[J]. 动物学杂志 2017(04)
    • [10].不同饵料对真蛸浮游幼体生长和存活的影响[J]. 福建水产 2012(04)
    • [11].罗氏沼虾幼体培育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0)
    • [12].温度对中华鳖胚胎发育和初生幼体形态特征及活动能力的影响[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3(03)
    • [13].不同单细胞藻类对大扇贝幼体的饵料效果初探[J]. 齐鲁渔业 2010(09)
    • [14].真蛸(Octopus vulgaris)胚胎发育及浮游期幼体生长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11(02)
    • [15].三种孵化介质对黄喉拟水龟卵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J]. 水产学报 2009(02)
    • [16].“胃萎缩症”仿刺参幼体及亲参组织中病毒观察[J]. 水产学报 2008(02)
    • [17].草甘膦铵盐暴露对乌龟胚胎发育、孵出幼体运动及学习表现的影响[J]. 生态毒理学报 2019(06)
    • [18].草鱼幼体耳石的茜素红S标记效果研究[J]. 江西水产科技 2020(01)
    • [19].孵化温度影响中华鳖孵出幼体表型特征和幼体的早期生长[J]. 滁州学院学报 2014(05)
    • [20].大鲵幼体摄食天然饵料与人工饲料的比较研究[J]. 饲料研究 2014(07)
    • [21].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幼体不同干露温度下死亡率的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12(01)
    • [22].螳螂虾幼体眼睛具有特殊反光能力[J]. 中国光学 2014(06)
    • [23].饵料、盐度对金乌贼幼体生长的影响[J]. 渔业现代化 2008(06)
    • [24].软体动物幼体存活率和生长发育温度效应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14(01)
    • [25].底质对东方鲎幼体存活的影响[J]. 福建农业科技 2008(02)
    • [26].光照对刺参幼体存活、生长、发育和附着变态的影响[J]. 海洋湖沼通报 2014(01)
    • [27].底栖硅藻种类和密度对仿刺参幼体和稚参生长与成活的影响[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0(03)
    • [28].盐度对九孔鲍胚胎发育及幼体附着率的影响[J]. 现代渔业信息 2009(11)
    • [29].铜离子对中国大鲵幼体的胁迫效应[J].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9(03)
    • [30].孵化温度对黄喉拟水龟胚胎发育和幼体特征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4(19)

    标签:;  ;  ;  ;  

    鲍鱼幼体优质饵料的筛选、培育及其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