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论文题目: 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

作者: 韩冰华

导师: 韩桐魁

关键词: 农地农地制度,农地资源配置,制度经济学,制度创新

文献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研究的着力点,以资源配置的三大理论为支撑,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系统分析了农地制度对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了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一般分析框架。参照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现有农地制度下我国农地资源的配置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我国农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归因分析,提出了我国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原则以及以农地制度的创新和农地配置机制的完善来提高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由七章构成。 第一部分对本研究的背景及资源配置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发,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 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因素,简要说明了本研究四个研究动因、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可能的创新。重点评述了围绕农地制度变迁与农地资源配置利用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土地问题历来是决定民心向背的关键问题,而农地制度的变迁与创新又是农地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根本性前提。 第二章对经济学的永恒主题——资源配置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发。一是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诠释。二是对马克思主义资源配置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了三大资源配置理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与指导意义,评判了各自的理论局限以及有待进一步廓清的问题。 第三章构建了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首先,论述了农地的多种特性决定了人类要合理配置利用农地资源。其次,概括了农地资源的多种配置利用方式及配置利用多元化的必然性。再者,提出了农地资源配置的三大主体概念,并考量了各自配置农地资源的影响因素。最后,以制度经济学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分析框架。 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对中国农地资源配置利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包括第四章到第七章。 第四章对我国建国后农地制度变迁的路径及农地资源的配置绩效进行了评判。一是简要分析了农地制度变迁的动因、农地制度变迁的成本、两种主要的农地制度。变迁方式及其特征、农地制度变迁与农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过程。二是对土地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农地资源配置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动机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动机考量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 国外研究概况

(二) 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

四、研究意义

(一)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五、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一)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二)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经济学的永恒主题—资源优化配置

一、相关概念诠释

(一) 农地、农村地产、农村土地产权、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二) 制度、制度变迁、制度创新

(三) 资源、资源配置、农地资源配置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

(一) 对资源的稀缺性及资源配置概念的诠释

(二) 制度对资源配置的制约作用

(三) 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机制

(四) 不同社会的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五) 地租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六) 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作用及意义

(七) 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欠缺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

(一) 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

(二) 新古典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的变革与创新

(三) 新古典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的综合评述

四、制度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

(一) 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二) 新制度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

(三) 新制度经济资源配置理论综合评述

第三章 农地资源合理配置—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一、农地的多种特性决定了人类要合理配置利用农地资源

(一) 农地价值的特征

(二) 农地的供求特征

(三) 农地的功能特征

(四) 农地自然察赋的地域差异性

(五) 农地产权形式的多样性

二、农地资源配置方式及其多元化

(一) 资源配置的四种方式

(二) 农地资源配置的多元论

三 农地资源的配置主体及其配置因素考量

(一) 宏观主体的主导作用、目标、决策方式及调控手段

(二) 中观主体的主导作用、目标、决策方式及调控手段

(三) 微观主体的主导作用、目标、决策方式及调控手段

(四) 不同农地配置主体配置农地资源的因素考量

四、农地资源配置规范分析

五、农地资源合理配置—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一) 农地资源配置的主体及不同表现形式

(二) 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非制度性环境分析

(三) 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性环境分析

第二部分 中国农地资源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第四章 建国后农地制度变迁的路径及农地资源配置绩效评判

一、建国后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方式及特征

(一) 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含义

(二) 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及其特征

二、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路径及绩效评判

(一) 土地改革及其绩效评判(1949-1952)

(二) 合作化运动及其绩效评判(1953-1957)

(三) 集体统一所有、统一经营的土地制度及其绩效评判

(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绩效评判

第五章 家庭承包制下农地资源配置的实证研究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一) 问卷设计

(二) 调查方法

二、样本点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 样本所在小组人均收入的变化情况

(三) 样本所在小组劳动力流动情况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地资源配置的分析研究

(一) 土地发包权的变化

(二) 土地承包权及承包方式的变化

(三) 土地调整一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利用争议最多的话题

(四) 农地产权交易—农地流转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五) 地权稳定性与农地投入及产出分析

第六章 我国农地资源配置利用存在问题及其归因分析

一、我国农地资源配置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 农地资源稀缺性认识不足,配置利用的劣势越来越突出

(二) 三大农地配置主体协调性不强,计划性配置与市场性配置吻合度差

(三) 农地资源配置利用公平与效率矛盾的激化

二、我国农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带来的负面效应

(一) 农地数量损失过快

(二) 农地的碎化程度近20年来有加剧的趋势

(三) 农地资源配置经济效益的徘徊低迷

(四) 生态效益下降,农地资源退化破坏严重

(五) 农地利用不合理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

三、农地配置利用存在问题归因分析

(一) 现行农地制度缺陷对农地资源配置的障碍性影响

(二) 非制度性环境缺陷对农地资源配置的障碍性影响

第七章 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完善与制度创新

一、我国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优化

(一) 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目标优化的内涵

(二) 我国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二、我国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一) 效率优先原则

(二) 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三、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技术流程的完善

(一) 农地利用分区

(二) 农地利用的系统分析

(三) 质量评价

(四) 农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农地资源时空配置的进一步优化

(五) 我国农地利用系统的生态优化设计

四、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完善

(一) 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弥补农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

(二) 完善农地配置的市场机制,弥补农地配置政府失灵

(三) 以制度创新促进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2-05

参考文献

  • [1].农地资源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分析[D]. 钟涨宝.华中农业大学2004
  • [2].论中国农地资源安全[D]. 王炳春.东北农业大学2007
  • [3].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孟梅.新疆农业大学2014
  • [4].市场失灵与农地非农化过度性损失研究[D]. 许恒周.南京农业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产业集群形成及发展机理研究[D]. 张涌.暨南大学2008
  • [2].农地资源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分析[D]. 钟涨宝.华中农业大学2004
  • [3].中国农地流转机制研究[D]. 车裕斌.华中农业大学2004
  • [4].农地产权结构与农业绩效[D]. 陈志刚.南京农业大学2005
  • [5].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 石晓平.南京农业大学2001
  • [6].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公有产权变革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D]. 刘宛晨.湖南大学2005
  • [7].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 吴玲.东北农业大学2005
  • [8].农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研究[D]. 刘克春.浙江大学2006
  • [9].农地非农化配置:公平、效率与公共福利[D]. 诸培新.南京农业大学2005
  • [10].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学前教育投资制度研究[D]. 徐雨虹.华东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  

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