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知识与教育 ——基于社会转型的研究

博弈、知识与教育 ——基于社会转型的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博弈论分析工具分析了社会基本单元——行动——的结构性变化,以之为基础提供了关于在不同类型社会中知识的内容、形态、作用以及生产与增长机制变迁的解释,并研究了在社会结构转型中、知识的变迁中教育目的、教育中的知识、以及教育组织形态的变迁。 人类社会的行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生产行动”,一类是“社会人际互动”。在其中,既发生着知识生产,又发生着结构生产。知识生产是指——“物质生产行动”中产生出“物理类知识”,“社会人际互动”中产生出“制度类知识”。结构生产是指——物质生产行动和社会人际互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物质生产行动一般表现为分工的形式,社会人际互动可以区分成两种基本类型,即合作行为与机会主义行为,社会分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克服机会主义行为促进社会合作行为的产生与扩展,而社会分工越是扩展则越会带来合作的困难。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会产生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结构,因为本文采用了博弈论工具对其进行分析,因此称之为“社会博弈结构”。一定的社会博弈结构产生后,就将决定物质生产行动和社会人际互动的形态,从而决定着物理类知识与制度类知识的内容、形态、作用与生产机制。并且,它决定着教育(尤其是制度化教育)的目的、教育中的知识与教育的组织形态。 本文研究了三类社会博弈结构——“稳定静态结构”、“不稳定动态结构”与“稳定动态结构”,从博弈主体、结构性状态(包括权力结构性状态与信息结构性状态)与收益这三个纬度去刻画一个博弈结构的基本特征。 “稳定静态结构”是以重复博弈机制为基础,通过重复博弈的长期关系克服机会主义行为,达成社会合作,促成社会分工。在其中,博弈主体主要是以长期关系为纽带的小团体;权力结构性状态表现为权力基于权威、开放和对称;信息是开放的、对称的;收益整体水平低,平均分配。在这种结构下,“物质生产行动”表现为简单社会分工形态,“社会人际互动”以基于长期关系的小团体合作为主导。 “不稳定动态结构”是以第三方执行的博弈机制为基础。第三方主要是指掌握强制权力的国家或政府,它既表现出第三方仲裁、判决与强制执行等服务型职能,从而起到产权保护与合约执行等作用:又表现出机会主义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约束的剥夺型职能,从而对产权可能构成侵害。政府的服务型职能能够更好地克服社会互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合作,从而促进分工的动态发展。而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的剥夺性职能又阻碍着社会分工的持续发展。在其中,博弈主体主要是政府、小团体和个人;权力结构性状态表现为强政府权力和弱社会权力;信息结构性状态是非对称、非开放的;收益以权力为基础,按权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与梳理
  • 二、本文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框架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方法与结构
  • 第一章 行动、知识与知识的一般作用
  • 第一节 行动与知识
  • 一、“行动”研究的方法论
  • 二、行动的类型划分—物质生产行动与社会人际互动
  • 三、行动与知识的关系
  • 第二节 物理类知识与制度类知识
  • 一、物理类知识
  • 二、制度类知识
  • 第三节 知识的一般作用
  • 一、知识的一般作用的理论解释
  • 二、物理类知识与制度类知识的作用
  • 第二章 社会博弈结构与社会类型
  • 第一节 物质生产行动与社会人际互动的关系
  • 一、物质生产行动与社会分工
  • 二、社会人际互动:合作与机会主义行为
  • 三、社会分工—合作的两难问题
  • 第二节 社会博弈结构的类型分析
  • 一、基于重复博弈机制的稳定静态社会博弈结构
  • 二、基于第三方实施机制的不稳定动态社会博弈结构
  • 三、基于第三方执行机制的稳定动态社会博弈结构
  • 第三节 传统中国社会博弈结构—一元强制型动态不稳定结构
  • 一、一元强制型动态不稳定结构的外生因素
  • 二、一元强制型动态不稳定结构的基本特征
  • 三、传统中国社会的物质生产行动与社会人际互动的形态
  • 第三章 氏族社会中的知识与教育
  • 第一节 氏族社会中的知识
  • 一、氏族社会中知识的内容、形态与作用
  • 二、氏族社会中知识的生产与增长
  • 第二节 氏族社会中的教育—教育即生活
  • 一、教育目的
  • 二、教育中的知识
  • 三、教育的组织形式—非制度化教育
  • 第四章 传统中国中的知识与教育
  • 第一节 传统中国中的知识
  • 一、物理类知识
  • 二、制度类知识
  • 第二节 传统中国的制度化教育
  • 一、制度化教育的目的
  • 二、儒家教育中知识选择与控制
  • 三、儒家教育的组织形式
  • 第五章 近现代社会中的知识与教育:西方的经验
  • 第一节 西方社会结构的转型
  • 一、西方中世纪时期社会博弈结构概述
  • 二、欧洲近代社会结构的变迁—以英国为例
  • 第二节 西方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知识
  • 一、西方近现代社会中的知识内容、形态与作用
  • 二、西方近现代社会中知识的生产与增长
  • 第三节 西方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制度化教育
  • 一、教育目的
  • 二、教育中的知识
  • 三、教育组织形式的变迁—以英国公共学校教育为例
  • 第六章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知识与教育
  • 第一节 近代中国社会博弈结构的转型—解构与混乱
  • 一、一元强制结构的打破
  • 二、原有结构中的顽固因素—政府机会主义行为
  • 三、畸形的新因素—权力与资本的结合
  •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知识
  • 一、对新知识的态度
  • 二、知识的生产—模仿而非创新
  •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教育
  • 一、教育目的的改变
  • 二、教育中的知识
  • 三、教育的组织形式
  • 第七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知识与教育
  • 第一节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概述
  • 一、轨迹与阶段
  • 二、问题与机遇
  • 三、路向与选择
  •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的知识与教育—问题
  • 一、知识的问题
  • 二、教育的问题
  •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教育战略选择
  • 一、高等教育(含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融合—新型产学研机制
  • 二、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与公民教育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网络平台销售模式中的需求信息共享策略与博弈结构决策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9(06)
    • [2].博弈结构行情 把握混改风口[J]. 股市动态分析 2017(33)
    • [3].环境邻避的冲突原理及其超越——以双重博弈结构为分析框架[J]. 城市规划 2019(02)
    • [4].双重博弈结构下士大夫法律观及现代法治思考[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5].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下被征地农民与地方政府的结构博弈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6].不同博弈结构下基于利他偏好的双渠道供应链价格决策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19(03)
    • [7].博弈论在班级建设中的运用解析[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9(02)
    • [8].博弈结构、生产方式与双方道德风险组织激励[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2(01)
    • [9].房地产的社会博弈结构及其制约均衡机制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3(10)
    • [10].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微观基础:利益博弈[J]. 湖北社会科学 2011(07)
    • [11].两级供应链上质量控制的动态协调机制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 2011(02)
    • [12].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博弈、冲突及其治理[J]. 江海学刊 2008(01)
    • [13].双重博弈结构中的激励效应与运动式执法——以法律经济学为解释视角[J]. 法商研究 2015(01)
    • [14].学校制度的演进:内生博弈分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08)
    • [15].乡土文化的迷思:一个界地案例的博弈探析[J]. 湘潮(下半月) 2013(05)
    • [16].博弈结构重建与社会信用的形成[J]. 征信 2012(04)
    • [17].理性选择视角下的失地农民与地方政府[J]. 中国国情国力 2016(04)
    • [18].政府与私人合作项目的博弈结构分析和策略研究[J]. 项目管理技术 2011(04)
    • [19].银行与银行博弈结构下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探析[J]. 财务与金融 2010(04)
    • [20].农业集体化的效率:组织、博弈结构及激励——对林毅夫(1988,1990)两篇论文的评论[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2)
    • [21].模糊交互时态逻辑及其语义结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22].进化计算技术在体育产业集群演化中的研究与应用[J]. 现代电子技术 2019(23)
    • [23].社会信用建构的认知基础[J]. 征信 2015(09)
    • [2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博弈结构重建及其分析[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25].联盟规范系统及其规范能力极限[J]. 软件学报 2012(07)
    • [26].银行与高校博弈结构下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研究[J]. 经济论坛 2009(16)
    • [27].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基于博弈论的视角[J]. 课程教学研究 2015(10)
    • [28].博弈架构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5)
    • [29].交互时态信念逻辑及其模型检测[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30].三网融合之利益博弈主体、结构及动态平衡探究[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03)

    标签:;  ;  ;  ;  ;  

    博弈、知识与教育 ——基于社会转型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