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端缺血预处理论文-张琭

远端缺血预处理论文-张琭

导读:本文包含了远端缺血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脏瓣膜手术,远端缺血预处理,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T

远端缺血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琭[1](2019)在《远端缺血预处理在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心脏瓣膜手术中远端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126例行心脏瓣膜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奇偶数字分组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试验组术中应用远端缺预处理措施,而对照组未应用远端缺血预处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体外循环结束后0.5 h、术后24 h的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体外循环结束后0.5 h、术后24 h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分别为(59.71±18.29)、(33.37±13.26)U/L和(0.85±0.21)、(1.09±0.35)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70.34±14.75)、(43.48±11.29)U/L和(1.41±0.23)、(1.51±0.52)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脏瓣膜手术中运用远端缺血预处理措施,可对患者的心肌进行有效的保护,建议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9年20期)

冯林娟,黄浩,陈勇,陶剑虹[2](2019)在《远端缺血预处理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损伤影响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冠心病患者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发生介入性心肌损伤即4a型心肌梗死(4aMI)的预防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并收集从建库至2017年12月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和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资料。由叁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项随机对照研究,共1 198例患者,分RIPC组和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RIPC组4aM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72,95%CI:0.63~0.83,P<0.001);RIPC组择期PCI术后心肌肌钙蛋白低于对照组(SMD=-1.64,95%CI:-1.92~-1.37,P<0.001);RIPC组患者随访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14.5%vs14.8%,RR=0.97,95%CI:0.54~1.74,P=0.930)。结论:RIPC能够保护心肌,减轻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闫晓艺,吉奎,孙凤芹,牟延光,李树新[3](2019)在《应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内皮素-1检验远端缺血预处理在PCI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两种参与心肌缺血损伤的因子,即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1(ET-1),研究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心肌影响及预后情况,为缺血预处理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86例新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并择期行PCI的患者,随机分为预处理组和对照组,预处理组在行PCI治疗前40 min进行远端双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照组不做远端双上肢缺血预处理。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以及术后24小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和CGRP、ET-1的血清含量,并随访记录术中至术后1月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数量,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预处理组与对照组术前CK-MB、cTNI和CGRP、ET-1无统计学差异,预处理组术后24小时CGRP较对照组升高,CK-MB、cTNI和ET-1较对照组降低,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可降低PCI相关心肌损伤指标,具有心肌保护作用,对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证实。(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58期)

石光,刘建华,祖晓麟,蒋伟[4](2019)在《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瓣膜术患者预后影响及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心脏瓣膜术患者心、肾功能和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住院治疗的心脏瓣膜术患者11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IPC组(56例)和对照组(57例)。麻醉诱导后,RIPC组患者行3轮无创左下肢RIPC。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心、肾功能。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不良心肾事件。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不良心肾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选的113例患者中,男性77例(68.1%),平均年龄(53.1±15.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体质指数等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瓣膜置换术后,两组的血肌酐、尿素氮和肌钙蛋白I持续升高,但RIPC组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RIPC组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平均随访(6.2±1.1)个月,11例(9.7%)患者失访。两组的急性肾损伤和心肾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老年(≥60岁)、左室射血分数低(<45%)和体外循环时间长(≥135 min)是发生不良心肾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RIPC可改善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心、肾功能,但对短期不良心肾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影响。老年、左室射血分数低和体外循环时间长是发生不良心肾事件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血管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刘金东,张连芹,石梦竹,顾天楚,许晶晶[5](2019)在《改良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二尖瓣置换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改良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组(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共进行3次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术前24 h、术前12 h、气管插管后10 min,每次采用测压袖带在患者右上肢上臂,给予3个循环的5 min缺血(袖带充气,压力≥200 mmHg,1 mmHg=0.133 kPa)及5 min再灌注(袖带放气至0 mmHg)处理,分别于气管插管后10 min(T0)、主动脉开放后1 h(T1)、术后6 h(T2)、12 h(T3)、24 h(T4)、48 h(T5)采集桡动脉血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浓度。记录心脏复跳方式和心脏复跳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计算术后12 h内血管活性药物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T1~T4时cTnI浓度降低,T1~T5时CK-MB、LDH浓度降低,T2~T5时MDA、SOD浓度降低,心脏自动复跳率升高(53.3%vs 76.7%,P<0.05),复跳后心律失常发生率(40.0%vs 16.7%,P<0.05)和术后12 h内IS分值[(13.36±1.17)分vs(11.96±1.07)分,P<0.05)降低。结论:改良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能够降低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刘颖[6](2019)在《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对氯胺酮致大鼠发育期神经细胞凋亡和学习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对氯胺酮引起的大鼠发育期神经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的影响,为全麻药发育期神经毒性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方法选取96只Sprague-Dawley(SD)新生大鼠(5日龄)在自由母乳喂养条件下饲养,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1)对照组(C组)、(2)氯胺酮组(KTM组)(3)远端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4)远端缺血预处理+氯胺酮组(RIPC+KTM组)。C组于出生第7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 ml·kg~(-1)),间隔2h注射一次,共注射6次;RIPC组大鼠出生第5天行右后肢缺血5min,再灌注5min预处理,四个循环,48h后注射同容量,同次数生理盐水;KTM组于出生第7天腹腔注射20mg·kg~(-1)氯胺酮,方法同C组;RIPC+KTM组出生5d大鼠行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48h后处理同KTM组。四组大鼠每组18只腹腔注射完成12h后经心脏灌注取脑,其余24只大鼠每组6只继续饲养至60日后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学习与记忆功能。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及数量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该区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变化;TUNEL检测大脑皮层和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实验观察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CA1区凋亡因子Bax、cleavd-caspase-3和抗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RIPC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M组和RIPC+KTM组神经细胞数量减少、凋亡率增加、神经细胞cleaved-caspase-3、Bax总蛋白表达增加而Bcl-2表达减少(P<0.05);与RIPC组比较,KTM组和RIPC+KTM组神经细胞数量减少、凋亡率增加、神经细胞cleaved-caspase-3、Bax总蛋白表达增加而Bcl-2表达减少(P<0.05);与KTM组比较,RIPC+KTM组神经细胞数量增多、凋亡细胞数量减少、神经细胞cleaved-caspase-3、Bax总蛋白表达减少而Bcl-2表达增加(P<0.05)。电镜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RIPC组内质网和线粒体出现轻度肿胀,其余结构无明显改变;KTM组神经细胞核膜皱缩凹陷,胞浆细胞器稀疏,结构异常;RIPC+KTM组神经细胞核膜清晰完整,胞浆细胞器较致密,但细胞器结构存在不同程度损伤。与RIPC组比较,KTM组和RIPC+KTM组结果同与C组比较结果相同;与KTM组比较,RIPC+KTM组神经细胞核膜清晰完整,胞浆细胞器较致密,细胞器结构损伤稍轻。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显示:与C组比较,RIPC组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KTM和RIPC+KTM组逃跑潜伏期和游行距离增加(P<0.05);与RIPC组比较,KTM和RIPC+KTM组逃跑潜伏期和游行距离增加(P<0.05);与KTM组比较,RIPC+KTM组逃跑潜伏期和游行距离减少(P<0.05)。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RIPC组到达平台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KTM和RIPC+KTM组到达平台时间增多而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与RIPC组比较,KTM和RIPC+KTM组到达平台时间增多而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与KTM组比较,RIPC+KTM组到达平台时间减少,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结论氯胺酮多次注射可致发育期大鼠神经细胞形态及数量改变、神经细胞凋亡和学习记忆功能障碍,RIPC可减轻氯胺酮导致的神经细胞凋亡和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曹隆檬,王品晓,曹听听[7](2019)在《远端缺血预处理对择期行介入治疗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对择期行PCI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及远期预后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PCI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22例,采用随机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2组均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PCI术前1 h予远端缺血预处理30 min。观察2组患者术后16 h高敏肌钙蛋白Ⅰ(hs-cTnⅠ)> 0. 12、> 0. 16、> 0. 20、> 0.24、> 0. 28、> 0. 36和> 0. 48μg/L所占比例及4a型心肌梗死发生率,随访6和12个月时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和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不同hs-cTnⅠ水平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0. 12μg/L,54. 1%vs 78. 7%,P=0. 004;> 0. 16μg/L,49. 2%vs 68. 9%,P=0. 039),观察组4a型心肌梗死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41. 0%vs 59. 0%,P=0. 046)。术后6个月随访时,观察组较对照组再发心绞痛和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 8%vs 21. 3%,χ~2=3. 055,P=0. 080; 0 vs 3. 3%,χ~2=2. 033,P=0. 154),术后12个月随访时,观察组较对照组再发心绞痛和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下降(13. 1%vs 32. 8%,χ~2=6. 675,P=0. 010;1. 6%vs 11. 5%,χ~2=4. 816,P=0. 028)。2组随访期间均无死亡患者。结论远端缺血预处理可显着降低择期行PCI患者术后hs-cTnⅠ水平,保护心肌,降低4a型心肌梗死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王端浩[8](2018)在《远端缺血预处理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缺血性中风都是导致死亡、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溶栓是目前治疗脑梗死有效方法之一,但受限于时间窗以及在恢复血流时可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进一步加重对细胞的伤害。先前研究证实在正式缺血前给予短暂的亚致死缺血能诱导缺血耐受减少细胞损伤。最近研究发现远端器官经短暂缺血可诱导另一器官甚至全身缺血耐受被称为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RIPC具有安全、便捷等优势,已然成为了一种值得期待的干预措施。但目前关于RIPC保护脑缺血损伤仍存在争议,本文综述了RIPC在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以及未解决的问题,希望进一步增强我们对RIPC理解。(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科技创新与运动生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2)

张燕,张双霜,胡霁,袁芬,刘娇[9](2018)在《连接蛋白43在远端缺血预处理防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血脊髓屏障的作用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连接蛋白43(Cx43)在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防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中对血-脊髓屏障(BSCB)的作用及机制。方法:36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按照完全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远端缺血预处理组(I/R+R组)。分别于恢复灌注后48h行后肢神经运动功能评分,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及正常运动神经元数量,TUNEL凋亡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伊文思蓝(EB)检测血脊髓屏障的通透性,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脊髓组织Cx43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Cx4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后肢神经运动功能评分显着降低(P<0.05),脊髓结构损伤严重,凋亡神经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血脊髓屏障渗透性明显增加,Cx43 mRNA及Cx43、TNF-α、IL-1β和MMP-2/9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P<0.05);与I/R组比较,I/R+R组后肢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增高(P<0.05),脊髓损伤较轻,正常运动神经元数量增加(P<0.05),凋亡神经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血脊髓屏障渗透性明显降低,Cx43mRNA及Cx43、TNF-α、IL-1β和MMP-2/9蛋白表达均显着减少(P<0.05)。结论:RIPC可以保护SCIRI时BSCB的完整性,减轻脊髓损伤,改善后肢神经运动功能,其保护机制可能与RIPC抑制Cx43的表达,从而下调TNF-α、IL-1β及MMP-2/9蛋白表达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微循环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王猛,陈良,屠政斌,袁建毛,沈根海[10](2018)在《远端缺血预处理对老龄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对老龄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12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预处理组和对照组。建立老龄大鼠(15~16月龄)70%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 h,再灌注2 h),分别于术后检验血清ALT水平变化并采集肝脏组织测定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蛋白的变化。结果预处理组大鼠血清ALT、肝组织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预处理组大鼠的肝脏病理损伤较对照组轻。与对照组相比,预处理组大鼠肝组织Nrf2蛋白表达水平、SOD活性升高(P<0.05)。结论远端缺血预处理能够减轻老龄大鼠70%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Nrf2信号通路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远端缺血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系统评价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冠心病患者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发生介入性心肌损伤即4a型心肌梗死(4aMI)的预防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并收集从建库至2017年12月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和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资料。由叁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项随机对照研究,共1 198例患者,分RIPC组和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RIPC组4aM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72,95%CI:0.63~0.83,P<0.001);RIPC组择期PCI术后心肌肌钙蛋白低于对照组(SMD=-1.64,95%CI:-1.92~-1.37,P<0.001);RIPC组患者随访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14.5%vs14.8%,RR=0.97,95%CI:0.54~1.74,P=0.930)。结论:RIPC能够保护心肌,减轻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远端缺血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琭.远端缺血预处理在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

[2].冯林娟,黄浩,陈勇,陶剑虹.远端缺血预处理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损伤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9

[3].闫晓艺,吉奎,孙凤芹,牟延光,李树新.应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内皮素-1检验远端缺血预处理在PCI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石光,刘建华,祖晓麟,蒋伟.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瓣膜术患者预后影响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

[5].刘金东,张连芹,石梦竹,顾天楚,许晶晶.改良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2019

[6].刘颖.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对氯胺酮致大鼠发育期神经细胞凋亡和学习记忆的影响[D].宁夏医科大学.2019

[7].曹隆檬,王品晓,曹听听.远端缺血预处理对择期行介入治疗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8].王端浩.远端缺血预处理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C].2018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科技创新与运动生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9].张燕,张双霜,胡霁,袁芬,刘娇.连接蛋白43在远端缺血预处理防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血脊髓屏障的作用及机制[J].微循环学杂志.2018

[10].王猛,陈良,屠政斌,袁建毛,沈根海.远端缺血预处理对老龄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8

标签:;  ;  ;  ;  

远端缺血预处理论文-张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