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债二分视角下的不当得利

物债二分视角下的不当得利

论文摘要

《德国民法典》采用物债二分的立法模式,并按照物债二分的内在逻辑链条对民法上的各个制度予以设计,使得制度与制度之间相互耦合,充分发挥作用。不当得利制度亦是如此。在物债二分的大框架下,物权行为独立性、无因性是物债二分的必然逻辑结果。《德国民法典》在承认物权行为无因性的框架下设计不当得利制度,相对于罗马法而言,扩大了不当得利请求权在给付型法律关系中的适用,充分体现了其在纠正不当财产转移和保护权益正当归属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在更高层面维护交易的安全和效率。反观《法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或是由于不区分物权债权,或是区分了物权债权,但没有遵照逻辑来承认物权行为独立性、无因性,不当得利请求权在给付型法律关系中基本没有适用的空间,不当得利请求权被限制在较小的适用范围内,并且对不当得利请求权的适用顺序也有诸多的限制,极大的限制了不当得利制度的功能和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不当得利制度和物权行为独立性、无因性的肯认程度息息相关,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我国民法上关于不当得利制度的立法相当孱弱,只有一个法条和一个司法解释,就此仅有的两条规定也还存在着没有可操作性的缺陷,使得我国的不当得利请求权基本没有可适用的空间。如何构建我国的不当得利制度,不但要研究不当得利制度本身的内容,更要研究不当得利制度所处的民法立法模式,不同的立法模式下的不当得利制度的建构也是不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在立法上,都继受了《德国民法典》五编制的物债二分之立法模式,但是对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的承认却采取了模糊的态度。然而,我们必须看的是,作为物债二分必然逻辑结果的物权行为独立性、无因性是必然存在的,是不能被人为否认的。因此,不论立法者的态度如何,民事立法中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对物权行为独立性、无因性的承认。因此如何在这样的法律体系框架下,对现有的不当得利制度进行整合、完善并进一步体系化建构显得任重而道远。

论文目录

  • 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不当得利制度的立法例
  • 第一节 不当得利制度的雏形——罗马法上的不当得利
  • 一、“请求返还之诉”在罗马法上的演变
  • 二、罗马法上“请求返还之诉”的类型
  • 第二节 物债二分立法模式下的不当得利制度
  • 一、德国民法中的不当得利
  • 二、日本民法中的不当得利
  • 第三节 非物债二分立法模式下的不当得利制度
  • 一、《法国民法典》中未规定不当得利制度的主要原因
  • 二、法国民法中不当得利制度的创立
  • 第二章 物债二分立法模式与不当得利制度
  • 第一节 物债二分立法模式
  • 一、物权与债权的区分
  • 二、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区分
  • 三、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
  • 第二节 物债二分立法模式和不当得利制度的关系
  • 一、不当得利的产生、发展与物权行为理论的构造密不可分
  • 二、不当得利制度与物权行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 三、否认物权行为无因性会缩减不当得利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三节 不当得利制度之比较
  • 一、不同的不当得利制度处于不同的法典编纂模式之下
  • 二、不当得利请求权的适用范围
  • 三、不当得利请求权的性质
  • 四、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的不当得利制度之反思
  • 第一节 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概况
  • 一、立法的现状
  • 二、现状的成因
  • 第二节 重构不当得利制度的基础
  • 一、物权行为独立性在我国民事法律上的承认
  • 二、物权行为无因性在我国民事法律上的承认
  • 第三节 我国不当得利制度之再定位
  • 一、功能的定位
  • 二、体系的调整
  • 三、内容的构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物权行为的效力规则[J]. 太原大学学报 2014(04)
    • [2].物权行为理论探析[J]. 商 2015(38)
    • [3].论物权行为无因性[J]. 才智 2016(08)
    • [4].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分析及探讨[J]. 法制博览 2015(21)
    • [5].对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一些看法——兼议物权行为无因性之科学性[J]. 魅力中国 2010(12)
    • [6].论物权行为[J]. 法制与社会 2012(12)
    • [7].我国民法的物权行为探讨[J].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2(07)
    • [8].我国物权行为界定之初探[J]. 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03)
    • [9].侵犯私人物权行为的构成[J]. 商场现代化 2010(32)
    • [10].浅议侵犯私人物权行为[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 [11].债权形式主义模式下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初探——兼谈《物权法》第24条[J]. 法制与经济(中旬) 2012(07)
    • [12].论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物权行为再解读[J]. 法制与社会 2016(19)
    • [13].浅谈善意取得制度不能代替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J]. 现代妇女(下旬) 2014(12)
    • [14].物权行为的渊源——论物权行为理论体系的原意及取舍[J]. 法制与社会 2014(27)
    • [15].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功能衔接[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3(03)
    • [16].《房屋登记办法》全面贯彻了物权行为独立性理论[J]. 中国房地产 2009(04)
    • [17].修建、登记等物权行为并非取得产权当然原因[J]. 人民司法 2015(14)
    • [18].物权行为理论问题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9(11)
    • [19].物权行为独立性:表达与实践——以房屋登记为中心[J]. 中国房地产 2011(08)
    • [20].浅析物权行为的无因性[J]. 大众商务 2010(10)
    • [21].我国应当采用物权行为理论[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8)
    • [22].民法典体系下《合同法》第51条的存废[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3].论物权行为无因性和善意取得制度对交易安全的保护[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20)
    • [24].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取舍[J]. 大众商务 2009(08)
    • [25].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J]. 私法 2008(00)
    • [26].论物权行为的无因性[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05)
    • [27].论我国买卖合同中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J]. 法制与社会 2016(20)
    • [28].论物权行为无因性——以“恶人受益”角度为视角[J]. 法制与经济 2020(07)
    • [29].无因性作用之我见[J]. 魅力中国 2010(12)
    • [30].以物抵债之物权行为探析[J]. 法制博览 2018(29)

    标签:;  ;  ;  ;  

    物债二分视角下的不当得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