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文言词“之”的用法

浅析初中文言词“之”的用法

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密祉乡初级中学675604

摘要:“之”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虚词,它在文言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之”的用法,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帮助,可以使我们轻松地欣赏古人的文章。

关键词:文言词“之”用法词性

“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常用虚词,它可以是代词、助词、动词等,它也可以用作定语、宾语。弄清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尤为重要。“之”在初中文言文中的用法较复杂,“之”在代词、助词中都有不同的用法。

一、“之”作代词的四种用法

1.“之”为指示代词,在句中作宾语,一般用在名词前,可译为“这、这个、这样”。例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之:这样)《愚公移山》

2.“之”代人或事物,一般作宾语,放在动词的后面,大多出现在上下文中,是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等。

3.“之”作前置宾语的标志。“古代汉语的宾语经常放在谓语之前,这就是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的“之”用于提前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复指宾语,不必译出。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何陋”借助“之”置于动词“有”前)《陋室铭》

4.“之”作兼语,即“之”既是前面动词的宾语,同时也是后面动词的主语。可译为“他”、“它”。如:“初疾畏惊,见鬼之来。”《订鬼》

二、“之”作助词的五种用法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结构,“之”作定语的标志,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若细分,这种用法的“之”又有三种作用:

(1)“之”前边是名词、代词时,一般表示领属关系,译为“的”。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

(2)“之”前边是形容词、动词性词组时多表示修饰关系,译为“的”或不译。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无奔走之劳矣。”《送东阳马生序》

(3)表示修饰语和中心语是同一类事物,“之”的前后都是名词,一般可译为“这样的”、“那样的”、“那种”。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魁父”和“丘”,“云梯”和“械”之间既不是领属关系,也不是修饰关系,它们是同类事物。

2.“之”置于主谓语之间,作用是使这个句子不再具有独立性,只能作句子的一个成分,构成主谓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状语或置于复句里的分句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或表时间的作用。

(1)主谓间加“之”,成为主谓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可不译出。如:“吾妻之美我者。”(“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使整个句子词组化,成为主语。)《邹忌讽齐王纳谏》

(2)“之”用在主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作用。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3)“之”用在第一分句的主谓之间,表示时间,使之成为时间分句(译为现代汉语时则为“扎”)。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3.“之”用于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结合为一体,表示强调相对待的方面,这样形成的结构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之”常和“于、与”结合,一般不译出来。

4.“之”充当词缀,放在时间或动词后面,没有实在意义,但有调整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出,用这种“之”后,语句读来显得整齐和谐。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5.“之”与疑问代词“何”构成“何……之……”结构,可译为“怎么……这么……”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老兄怎么认识事情这么晚呢!)《孙权劝学》

三、“之”作动词的用法

“之”在初中文言文中作动词,一般译为“到、去、往”的意思,这样的“之”往往放在名词前面。如:“已而之细柳军。”(之:动词,“往”)《细柳营》“吾欲之南海。”(之:动词,“到”)《为学》

四、“之”的其他用法

“之”的用法除了以上讲的三方面之外,还有其他用法,只不过这些用法比较少见,且不常用,也不典型,所以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1.“之”用在动词后、名词前,有时相当于“之于”。可根据文义译出“之”所代的对象,并加上适当的词语如“在、到”等。

2.“之”用在人的姓名当中,没有特殊意义。如:“侍中侍郎郭攸之。”《出师表》(郭攸之是人的姓名)

3.“之”用在句末,与“甚、也、乎”等词搭配,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这样的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反问句,在文中不译出。如:“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游恒山记》

4.“之”用在句末动词的后面,表示对动作的强调,不译。如:“皆重铠以习之。”(之:表示对动作“习”的强调,不译)《岳飞》

5.“之”放在“间、后”的前面,与“间、后”构成一个词,在文中直接译为“之间、之后”。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参考文献

路广正杨端志《文言文基础知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第一版。

标签:;  ;  ;  

浅析初中文言词“之”的用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